第六篇 民间文学
黑龙江地区的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民间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和
地方特色。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各民族民间文学也在生
生不息,不断地发展变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时代,黑龙江地区的先民就创造了最早的叙事体民间文学样式——神话。如满
族神话《佛赫妈妈和乌申阔玛发》等,把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归诸于神的意志,反映了
某种原始宗教信仰,幻想独特。
黑龙江地区图腾祭祀和萨满活动中创造了一种礼仪性的吟诵歌唱,因而有了韵文体民间
文学样式——歌谣。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鄂伦春族在对猎到的熊实行风葬时所诵唱的祭祀歌
谣《古落一仁》,把动物神灵化,在顶礼膜拜中虔诚诵唱。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黑龙江地区民间文学的内容逐渐摆脱了对大自然幻想的束
缚,开始向社会生活靠拢,于是便产生了新的叙事体民间文学样式——传说。各民族在其民
族共同体形成之后,都产生了一些对本民族族源进行解释的有趣传说。赫哲族《白城人的后
代》、鄂伦春族《九姓人的来历》、杜尔伯特蒙古族(以下简称蒙古族)《冶铁祭祖》等,就
是讲述这些民族的族源,都对本民族某些共同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稳固作用。
在唐代渤海国建立之前,由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民间产生了许多关于帝王
将相列祖列宗业绩轶闻的历史传说。如:流传在宁古塔(今宁安,下同)满族中间的《大祚荣
大战天门岭》,称颂“神人”般的大祚荣如何在天门岭一战中战胜唐兵,从而为渤海国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金代,在双城、阿城一带流传有完颜阿骨打的传说《阿骨打分草》等,反映
了满族祖先的君权神授观念。宋金战争之后,在依兰等地广为流传的徽钦二帝被囚的传说《
徽宗舞》等,令人唏嘘嗟叹。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一些称颂历史人物的歌谣。
明代以后,汉族人口大量移入,在黑龙江地区扎根生息,除带来属于中原的汉族民间文
学外,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属于黑龙江地区的汉族民间文学。如风物传说《秃尾巴老李》、歌
谣《东三省风情》、《夸哈尔滨》等,都具有浓烈的黑龙江地方气息,流传省内外,并在少
数民族中产生了影响。满族的《金镜子》、《红罗女》、《黑妃》等和达斡尔族《老君炼海》、
《风刮卜奎》等风物传说,以及满族的《织布格格》等民俗和社会生活传说,也相继大量涌
现。
各民族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产生了许多富有魅力的民间故事。如反映赫哲族捕鱼生
活的《捕鳇鱼的故事》;反映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毛考代汗猎犴》:反映汉族和蒙古族的
被压迫人民反抗压迫者的《三个长工的故事》、《罕代》;反映鄂伦春族和汉族的家庭伦理
和社会道德的《鼻涕嘎巴》、《张庆和李虎》;反映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的爱情
婚姻的《乌娜杰逃婚》、《库吐伦库的故事》、《乌日达和鄂都古奥娜吉》,以及反映各民
族民俗生活的故事,等等。其中的人物都是经过精心地艺术创造,具有高度典型化或类型化
意义,因而有着较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还产生了反映黑龙江岁时节令的自然谚语和反映渔
猎经济及小农经济生产规律的生产谚语。
清代,少数民族中兴起一种说唱结合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说唱,内容丰富,情节曲
折,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如赫哲族的伊玛堪《满斗莫日根》,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英雄格
帕欠》,达斡尔族乌钦《绰凯莫日根》等,都受到众多族人的喜爱。
在渔猎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的年代,便开始有了寓言故事,如赫哲族的《渔夫和狐狸》,
鄂伦春族的《雄灰鼠的悔恨》、《山羊和小老虎》,满族的《人参和松树》等,情趣盎然,
富有哲理。
童话故事多姿多采,汉族的《狗耕田》、《九头鸟》、《王小砍柴》和《十兄弟》,满
族的《桦皮篓》,鄂伦春族的《金刚圈》,达斡尔族的《宝铃铛》,鄂温克族《宝马斗魔鬼》,
朝鲜族《装歌的葫芦》等,突出表现善与恶的斗争;也有一些娱乐性、充满童稚情趣的故事,
有些则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些集体形式的体力劳动中产生了最早的劳动歌谣,即各种
劳动号子,深沉雄浑,充满力量,成为集体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歌唱。
在反抗沙俄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萨布素买军草》的传说、《热锅旗手》、
《半截碑》、《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义和团抗俄》等大量传说和歌谣,控诉了沙俄侵略
者野蛮霸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歌颂了中国军民团结御侮奋起抗敌的英雄壮举。
1930年,民族学家凌纯声对赫哲族的民间说唱伊玛堪进行了广泛采录,并用汉文整理成
散文体故事,于1934年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发表。自此,黑龙江省的民间文学
有了文字的记录和书面的传播。东北沦陷时期,敌伪势力出于侵略和奴化的需要,曾由伪满
洲国文人进行过采录,并把《金镜子》等传说故事塞进伪小学课本《满语》(汉语)中。
在东北沦陷时期,群众中产生了大量在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反映黑龙江
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感天动地的抗日斗争的传说和歌谣。其中突出的是讲述抗日联军将
士英雄事迹的故事,如赵尚志《西北河歼敌》、李兆麟《奇袭老钱柜》、陈翰章《枪打皮袄》、
王明贵《怒斩棒子刘》等。也讲述抗日英雄和抗日群众的传说,如《八女投江》、赵一曼《
给敌人送传单》、《神炮张祥》等。还出现了《进山找抗联》等大量抗日歌谣,流传各地。
解放战争时期,有侦察英雄杨子荣等传说,在海林等地流传。
1947年到1948年,合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在参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开展了采风活
动,编辑了《民间故事》一书,内容多为长工斗地主的故事。作家周立波为《民间故事》写
了《小引》,指出这些故事反映了“土地改革以前的农村里的重要矛盾”。这是黑龙江地区
第一次结集出版的民间故事书。1948年到1949年,嫩江省曾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搜集
整理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各级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黑龙江地区民
间文学工作有了新的发展。1950年7月,《黑龙江文艺》和《松江文艺》分别发表文章,要求
注意开展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的工作。1951年8月到10月,松江省文教厅文化处指派专业文艺工
作者隋书今调查了东部和北部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学状况。1958年到1959年,根据文化部的部
署成立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组,对全省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状况作了全面调查,
其成果于1961年由省群众艺术馆内部出版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资料汇编》。
1959年,为向建国10周年献礼,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编辑了《黑龙江民间故事选》、《
黑龙江新民歌选》两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1960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
会(简称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10月,由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黑龙江省民间文学调查组,赴牡丹江、
合江等地区进行调查,在《北方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红罗女》、《金达莱》等作品10余
篇。同年,经多人采录整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秃尾巴老李》等书。
“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被迫解散,整个民间文学工作受到了压制
和摧残。
1978年7月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工作的组织以及采录、出版、宣传、研究、教学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工
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9月以后,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先后召
开四次理事(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秘书长王士媛多次深入基层组织落实采风任务,多
次参加或委派有关人员参加全国性有关工作会议。为贯彻“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
、大力推广”的方针,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全面发动的同时,与有关单位联合组织了
对镜泊湖故事、五大连池故事、达斡尔族乌钦、满族故事、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
的采录和整理;组织专家学者对赫哲、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文学概况进行调查采录,并
有组织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内部资料丛书《黑龙江民间文学》16集,350余
万字,正式出版了《镜泊湖民间故事选》、《满族民间故事选》、《黑龙江民间故事选》等
一批有价值的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引起了外国专家学者的注意。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等大专院校分别开
设了民间文学课程,为民间文学事业培养了新生力量。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马名超教授精
心培育学生,勤于调查采录和研究著述。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在宋德胤教授带动下结
合教学进行了深入采风和研究活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室、黑龙
江省艺术研究所及其主办的刊物《艺术研究》、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及其主办的刊物《黑龙
江民族丛刊》以及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等单位,都在民间文学采录、宣传和研究上作出了努
力,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先后8次推荐或介绍省内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全国性的艺术交
流活动;接待了日本民间文学家花井操女士、联邦德国青年学者南鹰国和傅玛瑞夫妇等外国
学者,并进行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1984年11月8日,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
会向各市(地)联合转发了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向全国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民间文
学的全面普查和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通知》。1985年3月黑龙江省民间文
艺研究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研究确定了认真搞好三套《集成》,进一步开创全省民
间文学工作新局面的方针、任务和具体措施。7月,黑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领导小组和省
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宣告成立,下设办公室,开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