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篇 龙江剧

   龙江剧是于1959年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
    1956年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开始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进行创造新剧种的尝试。1957 年和1958年,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分别向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化局呈报了 关于在拉场戏基础上发展新剧种的报告。报告认为,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发展新剧种是 客观需要,并且具备了创造新剧种的条件。请求加强艺术创作力量及表演力量,组织实验团 体。得到省委、省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于是,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选定传统剧目《寒江》、 《二大妈探病》和现代剧目《并社之前》做为实验剧目,进行排练演出。1958年10月,周恩 来总理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倡议:“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 方剧种。”随后,黑龙江省文化局召开关于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新剧种的座谈会,与会者遵 照周恩来总理倡议的精神,为创造黑龙江省地方新剧种积极献计献策。同时,剧院又选定现 代剧目《婆媳之间》、《智慧的火花》和传统剧目《五姑娘》、《不见黄河不死心》为实验 剧目,进行排练和实验演出。
    1959年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化局在全省文教书记会议上提出:“在党 的文艺方针精神指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发展新剧种。”并部署了开展创建新剧种工作 的步骤与要求。1959年12月8日,根据省文化局的决定,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地方戏队的 基础上建立了新剧种队,隶属省评剧团领导。并从省评剧团抽调一批艺术骨干力量,充实了 队伍。1960年8月把新剧种定名为龙江剧。1960年2月召开全省地方戏新剧种座谈会,中共黑 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延泽民在会上提出:“地方戏要有各地共有特点之外的独特的特点, 主要应当反映现实生活,是为今天和明天而创造,不是为“古”而创造,是为工农兵而创造”。 同年7月,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黑龙江省地方戏新剧种汇报演出会,龙江剧《寒江关》、《五 姑娘》参加了汇报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还有齐齐哈尔市的卜奎戏、克山县的克山戏、鹤岗 市的鹤岗戏、哈尔滨市的龙滨戏和宁安县的塔戏等。这些剧目分别以单鼓音乐、皮影音乐、 神调和民歌等作为音乐基础。
    1960年8月在新剧种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1961年12月7日至18日,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召开关于加强龙江剧创造的座谈会,成立了龙江剧研究顾问委员会, 并就剧种建设方针、剧目、音乐、表演、美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设想,并向中共黑 龙江省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创造龙江剧几点意见的报告》。设想提出:努力创作现代剧目, 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创作、改编、整理传统剧目。要充分运用二人转、拉场戏文学剧本表现 人物和艺术手法的独特风格,突出地方语言纯朴通俗、生动活泼的特点,逐渐形成有剧种特 色的剧本文学;以二人转、拉场戏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运用曲牌联接、板眼变 化(曲牌联接形式的板眼变化)以及两者相结合综合体的结构形式加以发展创造,使之形成具 有剧种个性的地方戏曲音乐;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同表演技术性、程式性和唱、做、 念、打相结合;追求表演的剧种个性化;遵循中国戏曲舞台美术规律,虚实并用,夸张渲染, 追求舞美的地方风格。这期间,实验的剧目又增加了《樊梨花》、《春灵庵》、《断桥》、 《借年》等。
    1962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各地、市、县新剧种实验表演 团体因条件不具备先后下马,仅保留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和五常县龙滨剧团。1963年 12月至1964年6月,毛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下达后,实验剧目全部改为现代戏, 实验剧目有《死心眼》、《千万不要忘记》、《岗旗》、《岭上人家》、《三世仇》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新剧种实验工作停止。1967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下放到哈尔滨市。1970年,根据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56号文件的决定,撤销了黑龙江省龙江 剧实验剧院,一部分艺术人员并入哈尔滨文艺工作团,一部分人下放到农村、工厂,有的参 加了学习班。1972年3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恢复重建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随后 排演了《农牧曲》等11个剧目。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落实了干部政策,恢复了剧种实验工作。又排演了《刘三姐》《红楼梦》等13个实验剧 目。有的剧目在城乡演出百余场。
    1979年3月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对二十年来的剧种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在发展 创造龙江剧要具有地方性、戏曲性、时代性等问题上统一了认识。建国三十周年前夕赶排了 传统戏《双锁山》和现代戏《俩新媳妇》。在《双锁山》中第一次比较成功地实验了龙江剧 刀马花旦和武丑两个行当。“双”剧在语言上运用了二人转的“夸相篇”、“套子口”;在 音乐唱腔上,以〔花四平〕、〔红柳子〕二人转曲牌为基调,实验了女腔慢板、快板和男腔 紧板,并把唢呐牌子〔黄河套〕与秧歌锣鼓点结合起来,为武打伴奏;在表演上,运用二人 转的“掏灯花”、“欠身”和秧歌步动作,继承和发展了二人转的一些表演特色。现代戏《 俩新媳妇》在突出地方语言风格方面进行了探索,音乐唱腔运用〔咳腔〕、〔四平调〕,并 使之各自成套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延泽民观看上述剧目的演出 后,对龙江剧音乐创作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
    进入80年代后,龙江剧实验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龙江剧实验团体增加了富裕县龙江剧实 验剧团和德都县龙江剧实验剧团,加上原有的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和五常县龙滨剧团, 已有四个专业实验团体。全省从事龙江剧实验工作的专业人员达350人。相继排演了《皇亲国 戚》、《双锁山》、《春灵庵》、《张飞审瓜》、《结婚前后》、《花子巡案》、《等科长》、 《把家虎》、《采桑女》、《婚事》等新剧目。这些剧目在1981年5月全省首届龙江剧观摩研 究会上分别获得各项专业奖励。研讨会上还宣读了龙江剧学术论文及有关专业文章18篇。其 中,有的发表在《艺术研究》等刊物上,有的编成专辑出版。1981年,成立了黑龙江省龙江 剧研究会,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龙江剧的若干意见》。“意见”中着重提出:要坚持 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发展创造龙江剧,在剧本、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要浑然 形成龙江剧的风格特点,创造一个独具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
    1982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的音乐创作在三种声腔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规 范标准:以〔四平调〕、〔穷生调〕为主调,并配以辅助曲调,从而形成两个腔系。即:以 主调贯穿,联接融合辅助曲调,形成板腔体与曲牌体相结合的音乐体制。在音乐创作上,还 提出了四定(定腔、定调、定板式、定过门)的创作方法。遵照上述规范要求,黑龙江省龙江 剧实验剧院相继排演了《皇亲国戚》、《结婚前后》等实验剧目。
    1982年4月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携《皇亲国戚》、《双锁山》、《张飞审瓜》三出剧 目赴北京汇报演出,连续公演23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演出期间,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召开五次专题座谈会,肯定了龙江剧的实验创造,中共中央有关 领导和首都新闻界、文艺界专家盛赞龙江剧“誉满京华”。同时一些专家在剧目创作题材和 演唱方法上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1983年,龙江剧《皇亲国戚》由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于1984年在全国 发行,拷贝发行量在同类影片中名列前茅,并出口东南亚国家。这期间,“皇”剧先后被汉 剧、越剧等五个剧种移植演出。
    1985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演出了一台地方戏实验剧目:单出头《武大郎娶嫦娥》、 二人转《酸甜苦辣》、二人戏《画中人》和拉场戏《棉裤腰》。这台戏参加黑龙江省文化厅 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会演,获剧本、编曲、导演、表演、服装设计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