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表演
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的龙江剧的角色行当,以二人转、拉场戏为主,在表演上侧重
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基础,吸收东北大秧歌的身段、步法和京剧的一些表演
艺术,经过“大过基础关”、“着重于从体验出发”、“紧跟样板戏”、“重整旗鼓”、“
拨乱反正”“创造个性”等复杂曲折的过程,现已初步形成自身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体制,并从这四大行当中又分生出各种行当类别。现在各行当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表演程
式,尚在实验过程中。现在表演中的实际情况是:各行当都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地
方特色出发,既实验创造程式,又不固定程式;既有行当表演特色,又不刻板;行与行之间
的表演技巧互为借鉴,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行当特点和风格。
自1959年至1962年底,为了继承二人转和拉场戏的表演特点和演唱韵味,以便逐渐形成
龙江剧的表演风格和演唱特色,提出了“过好二人转传统关”的要求,即要求演员要学唱学
演二人转和拉场戏,进行创造龙江剧的基础训练。为此,请老艺人李荣、李泰、胡景歧、吴
喜云、郑小霞等传授民歌、二人转、拉场戏唱腔;请张永奎、孙国华、王玉珍教戏曲基本功;
聘请几位舞蹈教师分别教民间舞蹈、东北秧歌舞、古曲舞及芭蕾舞。同时采取边学习、边排
练、边演出的办法进行实验。在《五姑娘》、《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等实验
剧目中,运用了二人转的手绢、扇子、秧歌步等表演手段和技巧;对老生、小生、武小生、
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小丑等行当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五姑娘》第四场的一段:五
姑娘挎着篮子给情人徐阿天送饭,在“打枣”的音乐声中“快步”出场,人未露面先抛出“
回旋绢”,如同粉蝶飞舞,唱“出门来好似一只鸟离笼”,“罗汉荡前走呀走一程”。她来
到池塘,拾起一块石子投入水中,脚下“云步”、“柔腕”微蹲,学鱼儿游水。然后抬起头,
用手理了下头发,兴奋地唱“正月灯、二月龙、三月里的布谷鸟叫呀叫声声”,做侧耳听鸟
叫状,然后脚步慢下来表示在明媚的春光中使她陶醉,陷入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再如《寒江
关》剧中尾声出征一节,樊梨花听姜戌说苏海欺大唐无能人时唱“怒火烧胸间……”,同时
二目圆睁,“双弹袖”,以示气极。接唱“梨花我点兵马……”,同时,左手“外片花”,
做提刀跨马之势;再唱“为黎民除外患……”同时双手冲出急收,耍“双旋花袖”抓住,表
示视死如归的决心;接着,战鼓响,左手“顶缠花”、“外撩袖”,走“圆场”,作阅兵式;
接下起左手“顶缠袖”、“外撩袖”、“圆场”到台中,双袖直上冲如同两根白柱,落下“
半提袖”,“蹉步”,后退耍“鸳鸯片袖”,猛转身至右台角处亮相。
1963年至1966年,在毛泽东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的两个关于文学艺术的批示
先后下达后,停止了所有传统剧目的排演,全部排演现代戏。主要排演了《寒梅花》、《死
心眼》、《李双双》、《龙马精神》、《千万不要忘记》、《阮文追》等剧。排演中遇到的
问题,主要是如何塑造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典型人物,现代戏如何戏曲化和避免话剧加唱。
因此,在塑造人物上,提出要从“体验出发”,以神似为主,形神兼备,不可徒有形式而无
体验;语言要性格化、通俗化、地方化,作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克服拿腔拿调,为上韵而
上韵,造成语言僵化、刻板的毛病。在解决戏曲化问题上提出剧本要尽可能作到符合戏曲化
的结构,在表演上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选择典型动作加以夸张,伴以相应的锣鼓点和伴
奏音乐,使表演动作棱角鲜明,节奏突出;同时要克服自然形态的表演,做到一招一势都要
有舞蹈的韵律;并尽可能利用群众性的舞蹈场面加强戏曲化。经过对这些方面的实验探索,
为龙江剧塑造现代人物形象,向戏曲化、地方化方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6年至1972年间,提出“学样板戏”、演样板戏、紧跟样板戏的口号。排演了《智取
威虎山》等剧目。使剧种实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972年到1976年,龙江剧院“重整旗鼓”,召回旧部,组建队伍,恢复实验。排演了《
一副安全带》、《半蓝花生》、《农牧曲》、《艳阳天》、《追报表》、《审椅子》、《红
云岗》、《痛说革命家史》、《深山问苦》、《鱼水深情》等剧目。但仍是按着样板戏的模
式,遵照一般的戏曲表演程式排演的,缺少剧种个性。
1976年至197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拨乱反正”,总结经验
教训,开始新的实验。在排演《蝶恋花》、《刘三姐》、《映山红》、《窦娥冤》、《红楼
梦》等剧目的过程中,注意在继承二人转、拉场戏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积累龙江剧的表演
程式,并进一步尝试各种行当,发展剧种个性。
1979年至1985年,有意识地“创造剧种个性”。在《双锁山》、《春灵庵》、《张区审
瓜》、《皇亲国戚》、《结婚前后》、《花子巡按》等剧目的排演中,作了大胆的实验,取
得了很多成就。如《双锁山》剧中点兵一节,在弦乐和打击乐的气氛烘托下,刘金定背对观
众,“快步”、“大展翅”、“半园场”上,到“九龙口”,起“大弹腿”点地,同时“双
搂翎”打地,起身“双掏翎”,“抖肩”长身,“踮步”、“顺风旗”亮相。这一组动作幅
度大,气质挺拔,干净利索。紧接“双肩臂花”、“翅扭”、“前踢步”由慢而快,“遮面
转身”,“顺展”亮相;然后“搂翎”,“逗翎”到台前,撒翎,后撤两步,“小五花”双
整袖,点跳“小展翅”、“抖肩”,“小前踢步”和“快步”结合“垂腕花”、“踮步”,
左右望门,半圆场至台正中;接着“大风火轮”贴地“大翻身”、“束带”,再起“风火轮”
三个点步翻身,“盘臂花”,背身亮相。这一连串动作,刚柔相济,优美舒展,突出地表现
了刘金定爽朗、泼辣的性格。
再如《春灵庵》剧中,妙凡赏春,手持青柳归来,与英台在庵门前二人相撞,妙凡倒卧
在地,运用“立缠花袖”表达了紧张情绪。英台忙上前扶起妙凡,二人相对,山伯拉英台衣
襟,以示告诫;妙凡以袖遮羞,窥视无人,“立转掸袖”,快步追随,远望英台背影,“呀”
的一声,表示如梦方醒,她爱上潇洒、俊美的祝英台。在庵堂,妙凡双手捧茶盘“快步”上
场,到台口起“跳踏步”,表示喜悦心情;右手“平冲袖”、“里绕花”上场掸出,“撩袖”
捧茶盘“蹉步”向前,低头见柳枝,拾起放入茶盘,表示自己的隐情;“四平步”走进庵堂,
“踏步”蹲在台中顶茶相送。英台见盘中柳枝,勾起心事,慢步沉思,被妙凡看在眼里,退
出门外窥视,同时右手中的茶盘在脸旁“指顶旋转”,静场中突出“指顶转盘”的高难技巧,
表现妙凡爱之深切和激动心情。
再如,《皇亲国戚》剧中的一节。女主人公杏花忙将未婚夫憨郎推至磨后躲藏,急转身
将已跨入的她的兄长白忙挡在屋外;又端来一碗面片汤给其兄吃;继而手摇洒金扇为其兄扇
凉驱蚊,并一语双关的叫声“来啦”,将白忙按坐在石凳上。杏花先是“前踢步”,右手合
扇挽花腕,左手叉腰,然后右手开扇亮相,唱“打开了洒金扇忙把蚊子赶”。边唱边起“三
步半”,挽花扇至白忙身边。白忙手被蚊咬,急放碗筷,右手拍蚊,两眼直瞪杏花,以示愤
怒。杏花接唱“前扇扇后扇扇忙得不停闲”,同时挽“里扇花”为白忙左右扇凉,欲平息其
怒气。杏花因走神,扇子碰了白忙的耳朵,白忙转身欲训斥,杏花先是一惊,然后急转笑脸
相迎,忙用扇子在白忙头上做了几个“里挽花扇”扇动,以示驱蚊误碰;同时不自然地唱“
你尝尝这碗面味道鲜不鲜”,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杏花见白忙生疑,急中生智,
唱“哥哥你快来看,妹妹把扇扇”,边唱边起“平端扇”、“抖动”、“翘扭”、“前踢步”,
“圆场”,接唱“先扇个燕子扑食”做踏步上下扑状,然后迅速错步后退,左手“平抛绢”,
“扇接绢”,随即腾空而起“拧绢”;又接唱“双展翅”,做大展翅扭动;继而右手“里挽
花扇”,接唱“再扇个蝴蝶穿花……”,出手左抛扇接后做十几个“立转扇”,“蹉步”、
“跳扇”出手接扇唱“上下翻”。接着“立扇”、外翻出手,随之起身,右“指转扇”一周,
用力抛“大回旋扇”,出手二周半接住合扇。这段表演,展示了杏花内心紧张情绪和急中生
智的情景。
再如,《张飞审瓜》剧中上任一节。张飞头戴乌纱帽,身着踅官衣,脚登朝方,手持一
尺二寸大扇,在打击乐声中背身“里挽花扇”出场。当走到九龙口时,“急蹉步”,“里挽
花抱扇”,双手“顶立扇”,“大抖扇”亮相。随即背身退至正台口,急转身,“骑马蹲裆”,
“里挽扇”遮面。少顷,左右窥视。在打击乐声中走“三步半”、“前踢步”、“后踢步”,
耍“立转扇”,抛出接住,“顶里挽花扇”,左手“捋扎”,右手“竖鬓扇”,“跺泥”、
“山羊腿”亮相。这一连串动作和扇子技巧,稳健准确,既表现了张飞威风凛凛的武将气势,
又表现了他脱去战袍、改换官衣的不自然,而羞于见人的复杂心情。
通过排演积累,龙江剧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鲜明的地方风格。手绢、扇
子、身段、步法等功,亦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演方法,并初步形成了剧种的行当。
生行——
老生,多扮演年龄较大的男性人物,如《樊梨花》中的薛礼,《窦娥冤》中的窦天章、
《红楼梦》中的贾政、《千万不要忘记》中的丁海宽,《龙马精神》中的韩芒种等。表演程
式多借鉴其它剧种,但主要是从生活出发,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演员苏凤林,1959年龙江剧初建时就参加了新剧种的创建工作。扮演过《樊》剧中的薛
礼、《千》剧中的丁海宽,《龙》剧中的韩芒种等角色,朴实无华,颇有生活气息,演唱口
齿利落,喷口、气口皆见功夫,土香土色,韵味浓郁,为龙江剧老生行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演员张玉发,在扮演《春灵庵》中的梁山伯、《窦娥冤》中的窦天章、《艳阳天》中的
肖长春、《换亲记》中的马洪伦等人物中,活用传统的表演方法,不演死程式,把传统的戏
曲程式运用到现代戏中,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
文小生,多扮演刚直正派、文雅潇洒的男性青年,如《板桥会》中的梁子玉、《春灵庵》
中的梁山伯、《刘三姐》中的阿牛、《皇亲国戚》中的憨郎、《俩新媳妇》中的晓松、《结
婚前后》中的董雷等。表演自然含蓄,明快开朗,热情奔放,稳而不僵,漂而不狂。常以“
十字步”伴以“水袖腕花”等技巧表现人物的特定心态。
演员李阿临,1962年从事于龙江剧表演。在扮演《阮文追》中的阮文追、《智取威虎山》
中的杨子荣、《两新媳妇》中的晓松、《结婚前后》中的董雷等人物中,潇洒大方,动作逼
真,并能把民间舞蹈表演技巧运用到戏曲中来。
演员孙春秋,在扮演《刘三姐》中的阿牛、《双锁山》中的高君保、《皇亲国戚》中的
憨郎、《换亲记》中的冯洪伦等人物中,身段、步法、武功等皆具地方特色,形象生动,性
格鲜明,为龙江剧文武小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武小生,多扮演能征善战的男青年。如《樊梨花》中的薛丁山、《双锁山》中的高君保
等。表演时多是武戏文演,打斗只是画龙点晴,以情为主,以巧取胜。急行时走“圆场”,
观景抒怀走“十字步”,动作敏捷,情感热烈。武技是借鉴京剧的“把子功”,吸收民间武
术的棍棒功法,并把二者溶为一体,自成一格。开打时,边打边唱,边唱边舞,“文武场”
同时伴奏,场面火热。
穷小生,多扮演穷苦的劳动男青年,如《五姑娘》中的徐阿天、《奇案良缘》中的赵进
宝等。表演不温不火,身段步法稳健,唱念多有悲叹,常走“十字步”,并伴以秧歌舞蹈,
表现其特定心态。
旦行——
青衣,多扮演端庄大方、心慈面善的中青年妇女,如《寒江关》中的樊梨花、《巧审》
中的吕秀英、《奇案良缘》中的刘玉花、《皇亲国戚》中的窦皇后、《蝶恋花》中的杨开慧
等。表演庄重含蓄娇媚,唱念沉稳,柔中见刚。常以“云步”伴以“水袖腕花”,以示心悦;
扬三尺水袖走“蹉步”,以示激愤。
演员吕冬梅,1959年黑龙江省新剧种队成立时,就投身于龙江剧的创造工作。在扮演《
寒江关》中的樊梨花、《李双双》中的压塌炕、《龙马精神》中的刘翠香、《刘三姐》中的
王媒婆、《结婚前后》中的夏大妈、《换亲记》中的梅氏等角色,以富有地方特色和人物个
性的表演,以及独具一格的声腔、念白,把这些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为龙江剧的青衣、彩
旦两个行当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演员韩世珍,1959年投身新剧种的创造工作。在扮演《春灵庵》中的祝英台、《李双双》
中的李双双、《龙马精神》中的秀英、《皇亲国戚》中的窦皇后等角色中,以其高亢、舒展、
圆润的唱腔和深沉、凝重、温柔、敦厚的表演,为龙江剧的青衣行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花旦,多扮演热情伶俐、生动活泼、胆大心细的少女,如《五姑娘》中的五姑娘、《板
桥相会》中的梁赛金、《巧审》中的春兰、《春灵庵》中的妙凡、《刘三姐》中的刘三姐等。
常以碎步、蹉步、云步、快步、跳步、十字步、前后踢步、转抛手绢、耍扇子等技巧表现人
物的性格和心态。
演员郭杰,在扮演《阮文追》中的潘世娟、《窦娥冤》中的窦娥、《奇案良缘》中的孙
翠兰、《春灵庵》中的妙凡、《皇亲国戚》中的二凤、《换亲记》中的张三姐等角色中,以
娇媚灵巧的各种秧歌步法、手绢、扇子、水袖的各种花样表演,以及轻盈俏丽的神态,为龙
江剧花旦行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闺门旦,多扮演年轻美貌、聪慧和善良庄重的闺阁淑女,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窦娥冤》中的窦娥、《奇案良缘》中的孙翠兰等。常以水袖的“腕花”、“片花”表现人物
的感情。
刀马花旦,多扮演文武兼备、性格豪爽、感情丰富的中青年妇女,如《樊梨花》中的樊
梨花、《双锁山》中的刘金定、《豪杰女》中的樊梨花等。常以“三步半”、“十字步”、
“抖肩”、“压腕”等技巧表现人物的性格。开打时边打边唱、边唱边舞,武戏文演。
演员白淑贤,在扮演《蝶恋花》中的杨开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双锁山》中的
刘金定、《皇亲国戚》中的杏花、《豪杰女》中的樊梨花等角色中,以英俊的扮相、轻盈优
美的身段、熟练的武功、高超的表演技巧,为龙江剧刀马花旦行当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此外,白淑贤还善演反串小生,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皇亲国戚》中的憨郎等。
并能在同一出戏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彩旦,多扮演性格粗俗油滑、能说会道、随机应变的中老年妇女,如《五姑娘》中的七
婶娘、《巧审》中的刘妈妈、《李双双》中的压塌炕、《龙马精神》中的刘翠香、《刘三姐》
中的王媒婆、《结婚前后》中的夏大妈、《换亲记》中的梅氏等。常以双手交换手绢和抖肩、
提鞋、“前后踢”、“左右踢”等动作和说“套子口”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地方色彩。
老旦,多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如《红楼梦》中的贾母、《蝶恋花》中的、毒姬《
春灵庵》中的老尼姑等。
净行,多扮演粗犷豪爽的男性人物,如《樊梨花》中的苏海、《张飞审瓜》中的张飞等。
身段、步法多借鉴其他剧种的同类行当,常以耍扇、舞袖、走“十字”步等技巧表现人物性
格。
丑行——
文丑,多扮演狡黠、诙谐、幽默、噱头的县令、花花公子、穷酸秀才、小店主等。如《
巧审》中的高炳公、《板桥相会》中的李寿亭、《刘三姐》中的仨秀才、《张飞审瓜》中的
姚德全等。表演身段摇摆,步法轻佻,唱腔油滑,表情轻浮。念白多用套子口,行路常用前
后踢步。
武丑,多扮演机灵、智慧、热情、大胆、勇敢善斗的男青年,如《双锁山》中的王凯、
《豪杰女》中的姜戌等。常以扭秧歌、走“十字步”、“说套子口”、“歇后语”等表现人
物性格。打斗时摸、爬、滚、打俱用。
演员李瑞刚,在扮演《审椅子》中的黄三槐、《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双锁山》中的
王凯、《皇亲国戚》中的白忙、《豪杰女》中的姜戌等人物中,以熟练的东北大秧歌的夸张
扭法和戏曲传统的表演技巧及民间武术的功法,塑造勇敢机智、风趣幽默、诡秘狡黠的武丑
形象,为龙江剧丑行的形成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