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篇 评剧

  评剧是流入剧种。1902年,冀东莲花落艺人金菊花、夏天雷数人来哈尔滨演唱莲花落, 把评剧的前身——莲花落传入黑龙江省。
    1912年唐山艺人金鸽子戏班及营口李子祥带领的共和头班,以开花炮(孙凤龄)、孙凤利、 盖月珠(王东海)等为主要演员,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 《小姑贤》等早期评剧剧目,受到哈尔滨观众的欢迎。1914年,金菊花二次来哈,连续演出 三年,声名出众。东清铁路机关报《远东报》曾刊登“熟悉落子戏的看客无人不知金菊花大 号的”。随之,大批评剧艺人接踵而来。1919年以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等为首的警世戏 社带着创作、改编的剧目《书囊记》、《百年长恨》、《三节烈》、《独占花魁》等戏来到 哈尔滨演出。当年秋,成兆才根据1918年直隶滦县发生的杨三娥替二姐申冤的真实事件,在 哈尔滨创作演出了《杨三姐告状》,使评剧时装戏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后,轰动哈尔滨和 东北各地及京津一带。1922年金开芳赴齐齐哈尔演出,金灵芝赴牡丹江一带演出,筱兰芬于 佳木斯一带演出,使评剧阵地逐渐扩展,到1927年,评剧艺术已遍布黑龙江大部分市、县。 继警世戏社之后,以女演员芙蓉花为主要演员的警世二班来哈尔滨演出《老妈开?》、《独占 花魁》,由于女演员的出现,使观众耳目一新。1926年,筱桂花来哈尔滨演出。由于筱桂花 嗓音高亢洪亮,板头准,嘴皮子功夫过硬,具有东北观众爱听的豪放粗犷风格,加之有革新 的表演和新颖的服装,征服了哈尔滨观众。1920年至1926年,由孙洪魁(艺名丁香花)与邢耀 武组成的振兴戏社(北孙家班)四进哈尔滨。演出了《界牌关》等一批武戏剧目。武戏演员不 仅在台上能拧几个旋子,亦能在一张桌子上翻几十个小翻,许多京剧武生看后赞叹不已。振 兴戏社在东北期间培养了邓海(碧月珠)、张凤楼(葡萄红)、孙俊山、孙芸竹等许多优秀演员 。其间曾赴海参崴演出,扩大了评剧的影响。
    评剧女演员李金顺于1920年在哈尔滨演出失利后,接受教训,努力学习,多方求教,积 极革新。在原“落子”的音乐唱腔基础上,揉合了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的唱腔,练就出音质 优美、唱腔新颖、字正腔圆、表演逼真的本领。在乐队伴奏上,把原来只有板胡、二胡、笛 子的三大件扩大到多种乐器。1927年李金顺带领元顺戏社再进哈尔滨,于庆丰茶园演出《王 少安赶船》、《张彦赶船》,一炮打响,轰动了哈尔滨。1928年,李金顺于哈尔滨同乐舞台 演出曹欣悦编写的时装评剧《爱国娇》时,为了扮好戏中角色,将长发剪下,放了足,并动 员所有剧中演女学生的演员都剪短发。《爱国娇》上演后,立即轰动全城,连演3个月之久, 并很快传遍东北及京津一带。
    同时期内,评剧演员倪俊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吸收河北梆子、皮影、民歌等曲调, 改变了莲花落时期的说唱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称之为评剧小生唱腔创始人 和“倪派”。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各剧场几乎成了各班社争辉斗妍的阵地,轮番上演的剧目达百余 出。当时在评剧界中曾有“只有在哈尔滨唱红,才能在奉天(沈阳)站住脚”的传说。这种情 况,常使京剧营业不佳,曾一度出现京评两合水或京、评、梆子三下锅而评剧压大轴的局面。 由于评剧艺术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来丰富自己,使评剧步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极力摧残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因此,大批评剧 艺人不得不南下进关演出,留在黑龙江境内的演员也不得不走向中小城市,寻求生路。著名 评剧演员金开芳、张凤楼、金灵芝、筱麻红、喜彩莲、李淑艳等辗转在齐齐哈尔、佳木斯、 牡丹江、黑河等地演出;马艳霞、马艳芬、马艳苓等五姐妹到依兰县演出;胡燕秋、筱黛玉 等到边远城镇演出。这样,反而使评剧争得了更多的观众,得到了普及。在30年代,
    筱桂花在哈尔滨演出《马振华哀史》,连演3个月,场场暴满,声播关内外。1940年后, 日伪当局对戏曲艺术进一步进行摧残,颁布了种种限制戏曲演出的规定。剧目被禁演,演员 被凌辱,女演员被霸占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一些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上演如《银行奇 案》、《红粉侠士》等宣扬凶杀、恐怖的“文明戏”评剧艺术日趋零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遣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从延安到黑龙江的大批文 艺工作者深入各戏曲班社,积极开展工作。1946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会(简称东 北文协)在哈尔滨成立。当年,齐齐哈尔文协分会、佳木斯文协分会、牡丹江文协分会也相继 成立。这些组织领导各评剧团体和艺人开展诉苦翻身运动和禁毒运动,启发艺人的阶级觉悟, 改善艺人生活,整顿剧场秩序,
    取消封建迷信活动,废除打骂学员和老板不参加劳动等不平等现象;配合解放战争和土 地改革运动,演出了《血泪仇》、《改邪归正》、《白毛女》、《公审王扒皮》、《折聚英》、 《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使评剧舞台出现了新的面貌。 因此一些主要演出团体改为国营或民办公助剧团。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以“三改”( 改戏、改人、改制)为主要内容的6条要求,为戏曲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出了方向,规定 了政策。全省各评剧团体的新老艺术工作者相互学习,密切合作,除旧布新,取消了一些封 建色彩浓厚的有害剧目,建立起导演制,实行正规的音乐和科学的记谱演奏,积极挖掘,研 究评剧音乐,结合新剧目改革音乐唱腔、改进舞台美术,使评剧艺术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这 时期内,全省评剧团体积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 和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改编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剧目。传统戏有《白蛇传》、《柳毅传 书》、《花木兰》、《六国封相》、《红楼梦》、《孟丽君》等一百多出;新编历史剧有《 屈原》、《女皇武则天》等;现代戏有《雨过天晴好前程》、《猎犬失踪》、《金达莱》、 《千河万流归大海》、《跃进之花》、《八女颂》、《战斗的大登岛》、《烈火丹心》、《 岭上春》、《纺织姑娘》、《一颗滚珠》、《上任》、《要家当》等百余出。
    从50年代初起,开展挖掘、抢救、继承优秀遗产工作。1956年,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 部学校办起了倪俊声、张凤楼评剧艺术继承班。1963年,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拜师会,著名 演员喜彩苓、刘小楼、吴素舫、杨振帮拜倪俊声为师;碧燕燕、姜丽娟、高惠芬拜张凤楼为 师。并且编辑了《倪俊声、张凤楼唱腔选》、《倪俊声演出剧本选》和《倪俊声舞台生涯六 十年》史料。黑龙江省文化局先后成立了戏曲编审工作室、艺术研究室,主要对评剧进行研 究,并编辑出版了《黑龙江戏曲丛书》。这时期内,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剧团加强了对后 备力量的培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于1953年增设了评剧专业班。各级剧团举办了评剧专业学 员训练班,建立了青年演出队。各级戏曲学校、艺术学校和剧团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编剧、 导演、表演和音乐、舞美等各方面专业人材。黑龙江评剧艺术后继有人,并且涌现出一批优 秀的艺术人材。这时期内,黑龙江省的评剧艺术影响逐渐地扩大到省外和国外。哈尔滨市评 剧团曾应邀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评剧团全受到严重冲击。大部分剧团被砍掉或合并, 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部分人员被送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一部分人员送往农村 插队落户或到工厂做工。“文化大革命”后期,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反击右倾翻案运动,黑 龙江省评剧舞台上出现了《战斗的春天》、《松江号》、《斗争在继续》等一些“揪走资派” 的剧目。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评剧战线同其他战线一起,进行拨乱反正,正 本清源,平反冤假错案。评剧艺术得到了复苏。被砍掉的评剧团体陆续恢复,被长期禁锢的 优秀传统剧目重新上演。广大评剧工作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创作演出了《民警家的“贼”》、 《疾风劲草》、《血土》、《马占山将军》、《早晨》、《小店》、《婆婆媳妇》、《合家 欢》、《结婚前后》、《功与罪》等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民警家的“贼”》于1980年被调 进京汇报演出,受到文化部的奖励,1981年和1982年龙江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一故事题材改编 拍摄成电影《她从雾中来》。《早晨》和改编的《东进!东进!》剧目,第一次在黑龙江评剧 舞台出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1983年起,全省大部分评剧团体实行了承包制,到1985年,又陆续结束了承包制,开始 探索新的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