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舞台美术

  评剧流入黑龙江省后,舞台美术只限于一桌二椅和简单的布景。演出样式也只是传统的 “出将”、“入相”。剧情、时间、地点主要靠演员的表演来交待完成。化妆、服饰是从京 剧接受过来的。
    进入茶园后,将舞台分成前台和后台,启用了门帘、台幛来装饰舞台,并有了比较讲究 的刺绣作为装饰底幕。1919年《杨三姐告状》在哈尔滨演出时,使用了简单的景片和道具, 引起了轰动,各班社纷纷效仿。1928年李金顺在哈尔滨演出时装评剧《爱国娇》时,运用了 灯光立体布景。此时,机关布景、彩头戏的彩头在戏曲演出中也开始广泛运用。1928年宁安 兴宁大舞台戏班评剧演员筱淑兰、筱兰芬等演出《天仙配》时,真牛上了台,颇为轰动。有 的戏班宣传广告上写着“霹雳一声,新剧出笼;机关布景,与众不同。”
    建国后,一些舞台美术工作者和50年代大专院校毕业的舞台美术设计人员相继进到各地 评剧团。各地剧团先后成立了专业舞台美术工作队,配备了绘景、灯光、效果、服装、化妆、 道具、装置、制景人员,负责舞台美术工作。美术设计人员同导演合作研究剧本,进行舞台 美术的创作。在话剧写实布景的影响下,舞台布景发展很快,有了钩幕、帘幕、网景、硬景、 平面绘画布景。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创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舞台场景。
    60年代到70年代,评剧舞台美术开始大量应用幻灯布景,以求克服剧场舞台深度不足的 困难。幻灯的灯具也有较大的改进,有了成象的物镜和集光镜。由于用透明胶片代替玻璃, 幻灯景片的绘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有了用幻灯变形翻拍代替人工灯上钩稿,解决 了幻灯变形还原和衔接的准确性问题。
    化妆由过去的粉妆发展为油妆;由一般的人物化妆发展为注重人物造型。假发、头盔、 面具等由化妆人员制作(利于演员的形象塑造);道具由专业道具管理制作人员制作。服装由 原来的管理型变为创作型。各剧团都设有专职服装管理人员,有的还设有服装设计人员。随 着专业舞美人员不断的充实和演出场所的大型化、现代化,评剧舞台美术逐渐走向民族化、 多样化,出现了一些风格各异、样式新颖、具有鲜明个性和民族色彩的评剧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