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篇 京剧

  1730年(清雍正八年)依兰县建立了关帝庙前的戏楼;1856年(清咸丰六年)五常县拉林镇 建立了水镜台戏楼;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佳木斯建立了同乐堂戏园。1896年(清光绪二十 二年),以京剧、梆子两下锅形式演出的肖长祥、肖翠红、万福林戏班自吉林省到佳木斯唱野 台戏。演出《天官赐福》、《甘露寺》等剧目,这是京剧首次进入黑龙江地区。1903年东清 铁路全线通车后,“闯关东”来黑龙江落脚谋生者日益增多,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移民,喜 听皮黄,使京剧有了群众基础。京剧武生杨小楼应海参崴远东大戏院之邀,途经哈尔滨,作 短暂停留,演出了《挑滑车》、《霸王别姬》、《连环套》、《安全会》等戏。轰动一时。 嗣后,京剧名角纷至沓来,于是黑龙江省各地相继建起了简陋的戏园。1908年哈尔滨相继建 成了辅和、同乐、庆丰三座茶园。京剧进入了剧场。黑河于1913年建立了丰盛舞台。至1920 年前后,富锦、望奎、拜泉、克山等许多县城建起了戏园,京剧开始由大城市流布至县城, 影响日益扩大。继杨小楼之后,京剧文武老生王鸿寿(艺名三麻子)“跑崴子”(去海参崴)来 黑龙江省,先后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献艺。而后许多名角由海参崴流入密山、东 宁、宁安一带演出,使京剧艺术传播到黑龙江省边远地区。
    清末,卜奎(今齐齐哈尔)成为京剧活动又一中心。先期流入的艺人有曹宝义、程永隆、 高百岁、杨月楼、魏莲芳、小杨月楼等艺人。演出《走麦城》、《古城会》、《贵妃醉酒》、 《长坂坡》、《取成都》等剧目。武生李吉瑞、高福安、小白猴、张月楼、高月秋和名老生 贵俊卿、贾润仙等先后于哈尔滨献艺。
    京剧的兴起,使业主争建戏园。仅哈尔滨即由3座戏园一跃而增到20余座。从20年代初, 剧场艺术又有新的发展;班主们派专人去京、沪等地学习灯光布景,并聘请画师来哈尔滨绘 制景片,舞台美术展现出新的相貌,大受观众欢迎。
    1921年明海山应哈尔滨铁路局之邀,于中东铁路戏社收徒80余名,传业授艺。后又有李 祥阁在哈尔滨成立了“义字戏班”。继之又有新舞台、华乐舞台等成立了戏班。各戏班“四 梁八柱”配备齐全。以后,哈尔滨大舞台又成立了“小科班”,培育了京剧艺员近百人。从 而使京剧界出现了人才济济、新秀辈出的兴旺景象。
    1921年始,哈尔滨各戏班的竞争愈演愈烈,兴起排演新戏之风。首由文武老生杨瑞亭和 小爱茹演出的全部《赵五娘》同芙蓉颦演出的《香妃恨》,竞艳争鼎,皆获成功。为争观众, 新舞台由沪邀来红极一时的李桂春(即小达子),与之对垒,演出了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 轰动全城。华乐舞台又由小蕙芬、小如意演出《诸葛亮招亲》,与之角逐,亦深受观众欢迎。 各班竞争各献所长,京剧更呈兴盛发达之势。同年,哈尔滨车辆工厂组建了业余京剧团,并 开始演出活动。
    1922年至1930年,名角往来频繁。年逾古稀的文武老生王鸿寿于1923年应邀再次来哈埠 天仙第一大舞台演出,并有杨瑞亭、尚和玉的得力配合,反映强烈,上座涌跃。
    在激烈的竞争中,新舞台班主为争夺观众,采取“以小对老”办法,起用年仅13岁的粉 面哪咤唐韵笙、12岁的小小宝义、12岁的李万春和14岁的坤伶武生王少鲁等与之对垒,观众 暴满。这时一股童伶热在省内的各地掀起,使京剧舞台倍加活跃。
    20年代中期,落子兴起,有李金顺等名伶在哈埠演出评剧,红极一时,皮簧呈低落趋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市井萧条,戏院停演,名角纷纷南去,留驻的艺人陷入困境。 翌年,省内部分戏院开始开锣营业,但很不景气。30年代中期,关内京剧名角为谋生计,交 替往来于黑龙江演出。受观众欢迎的有赵松樵、盖春来、王汇川、邢威明、李万春、李少春、 曹艺斌、蓉丽娟、唐韵笙、李鑫亭等名角。这时,各戏班除上海脍炙人口的流派剧目外,常 以连台本戏取胜,使冷落了的京剧舞台又趋于兴旺。
    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望奎、克山、拜泉、依安等多数农业县的戏园,均以京、评两 下锅来支撑局面。每逢淡季,各地戏园多以连台本戏招徕观众。《金鞭记》、《水泊梁山》、 《狸猫换太子》等连台本戏已成为“救驾”戏,广为演出。
    40年代初,由班主宋文启率领的山东富连成科班,先后两次来黑龙江演出。1941年京剧 坤伶鑫艳秋(王杰)应邀赴韩国演出。1942年言慧珠、童芷苓等来哈尔滨献艺。
    1943年伪华北当局为庆祝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派马连良率华北演艺使节团来新京(长春)演 出,然后来黑龙江省演出。
    这时期,程派唱腔广为流传。久占哈尔滨舞台的坤伶秦友梅和武帼英均以梅派戏为本, 兼演程派戏,成为北路坤伶一大特点。
    在日伪统治时期,省内各地戏园曾演过《杀子报》、《大劈棺》和《贱骨头》之类有毒 剧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处于战时大后方,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京剧艺术获得新生。喜庆翻身演出活动遍及省内各地。随军北上的延安文艺干部云集 黑龙江地区。首先进行京剧队伍建设,仅两年时间黑龙江各地的原有戏班均获得充实调整, 有些老艺人成了京剧团的骨干。业余剧团也相继兴起。1946年、1947年先后成立了哈尔滨民 生国剧研究社和哈尔滨社协业余京剧团。
    1947年7月1日在哈尔滨新舞台京剧班和玉华京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文艺工作者协会 平(京)剧工作团。7月10日,在哈尔滨中央大舞台演职人员基础上成立了松江省军区政治部平 剧工作团。以克山县的晨钟剧社为基础组建了黑龙江省京剧团(团址于北安县,是当时省会所 在地)。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的京剧队伍经调整后,都先后组成了京剧团。为宣传 支援前线,拥军优抚,动员老区人民参军参战,开展土地改革等活动,各剧团进行了很多的 义演。这时开始编演新剧目,净化舞台。新编历史剧《当嫁衣》、《九件衣》两剧的问世, 使京剧舞台为之一新。《当嫁衣》,1948年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应东北中苏友好协 会之邀,于哈尔滨兆麟电影院演出数场,陈云、彭真和原松江省政府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之 后,松江省政府书赠一面锦旗,题词是:“表古今受压迫提高人民觉悟,为革命以艺术推动 群众翻身。”演员们深受教育和鼓舞。1948年冬,东北文协京剧团在哈尔滨为中共中央东北 局宣传部召开的东北地区文艺工作会议汇报演出了《水泊梁山》、《九件衣》两剧,受到好 评。佳木斯市京剧团在艺术家张庚、吴雪、张喜主持下,编演了《白毛女》、《血泪仇》、 《刘胡兰》等一批现代剧目,影响颇大。佳木斯京剧团演出的新编现代戏《活捉谢文东》, 轰动一时,受到中共合江省委领导人张闻天、李范五、李延禄的表彰,给京剧艺人以很大的 激励和鼓舞。
    1948年冬,沈阳解放。为支援前线,从哈尔滨市抽调了秦友梅、武帼英、徐菊华、管韵 华、秦锁贵等100余名京剧艺术骨干随军南下,使黑龙江省的京剧队伍有所削弱。1949年7月 间,东北军工部京剧团移交齐齐哈尔市(原黑龙江省省会)。以盖春来为领衔主演,以原山东 富连成科班出科的演员为骨干力量,阵容雄厚,给黑龙江省的京剧舞台增添了声色。1949年 8月,于北安县建立了黑龙江省京剧二团;于白城子建立了黑龙江省京剧分团(后划归吉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进行戏曲改革。许 多地区向剧团派出了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各种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新剧目的 编写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因而使剧团逐渐走向正轨,演出质量不断提高。省和几个市的 京剧团先后建立了艺术委员会或艺术研究室,并培养了一批艺术干部与编导人才。在党的文 艺政策感召下,通过演员之间的信息往来,老解放区几个首建的国营剧团对于外地的许多流 动演员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1950年组建了哈尔滨市业余京剧团,演职人员多达200余人。50 年代初,先后有张津民、梁一鸣、郝永慧、韩慧梅、张蓉华、佟韶音、姬少荣、费玉策、赵 麟童、王又娟、丁至云、翟西园等知名演员加入了哈尔滨京剧团,排演了具有新意的《白蛇 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李闯王》、《反徐州》、《猎虎计》等剧目,使京剧的综合 艺术面目一新,提高了剧团的声望。在这期间,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京剧团在 编演新戏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黑龙江省京剧团(后改为齐齐哈尔京剧团),先后编演了《 大禹治水》、《新火牛阵》、《列国行》、《天上人间》等一批新编历史剧,其中以《大禹 治水》演出场次最多,影响最广。《天上人间》成了久演不衰之应节佳剧。1951年为配合镇 压反革命运动,黑龙江省京剧团编演了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现代戏《圣人道》,剧团受到奖 励,作者杨步云受到了省政府的通令嘉奖。
    为了加强艺术交流,从1951年始邀请了梅兰芳剧团,以李少春为领衔的新中国实验剧团、 以马连良为领衔主演的京剧团,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先后献艺;并给 各地青年演员讲学和说戏。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谭富英等众多著名演员亦先 后应邀来黑龙江省演出。外来演出团体和演员在黑龙江的演出活动,为黑龙江省京剧水平的 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3年8月,黑龙江省京剧团和哈尔滨京剧团参加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 出大会,演出了《劈山救母》、《两将军》、《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和《乾元山》等剧,主 要演员皆获表演奖。
    50年代是黑龙江省京剧事业兴旺时期,很多著名演员接踵而来。尚长春、张文轩、赵麟 童、赵云樵等先后加入了佳木斯京剧团;张镜明、李世奇、王慕秋等加入了齐齐哈尔市京剧 团;刘盛斌、曹玉璋、贾慧茵等加入了鹤岗市京剧团;云燕铭于50年代后期由北京调来哈尔 滨京剧团;吴绛秋被聘为省青年京剧团和省戏曲学校教师。
    为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黑龙江省文化局于1956年1月在哈尔滨市举办了黑龙江省 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哈尔滨市京剧团、齐齐哈尔市京剧团、黑龙江省少年京剧团、佳 木斯市京剧团、牡丹江市京剧团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合州城》、《李秀成》和传统剧目《孔 雀东南飞》、《汉明妃》、《除三害》、《吴国之灭》、《战长平》。鹤岗市京剧团,演出 了《黑旋风李逵》。参演剧目及主要演员均获得不同奖励。为开展艺术交流,大会还安排了 几场展览演出。演《白水滩》一剧时,省内6个京剧团的主要演员都扮演了角色。省内京剧精 英聚演于一台,蔚为大观,传为佳话。
    1956年6月《罗盛教》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之后受文化部委托,巡回演出于天津、 唐山等地。
    1957年6月间,哈尔滨举行一次禁演剧目展览演出,提高了京剧界和社会上对戏曲改革政 策的认识。1959年春,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京剧团演出了以歌颂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反压 迫为主题的现代京剧《嫩水雄鹰》;佳木斯市京剧团演出了以歌颂抗日英雄为主题的现代京 剧《钢铁老人》,均获好评。《钢铁老人》后经多年反复加工修改,质量不断提高,定名为 《雪岭苍松》,成为黑龙江省影响较大的现代剧目之一。
    自1958年到1964年间,黑龙江省的一些京剧表演团体编演了现代京剧《青春之歌》;哈 尔滨市京剧团青年队公演了现代名剧《白毛女》、《抗日烽火》;《千万不要忘记》;《革 命自有后来人》、《赤道战鼓》、《黑奴恨》等剧目。《千万不要忘记》和《革命自有后来 人》两剧于1964年7月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
    继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之后,黑龙江省又举办一次京剧现代戏会演,并从中选拔出《三 少年》、《上任》、《交班》、《让马》、《排戏前后》、《春燕展翅》、《春风化雨》、 《一颗珠》、《雪岭苍松》等剧目,参加了1965年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黑龙江省京剧界受到严重摧残,许多著名京剧演员和剧团 领导干部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进“牛棚”,接受批 斗。戏装被烧毁,机构被砸烂。不少人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舞台上只准演八出“样板戏”, 传统戏全部作为“四旧”被打入冷宫。
    1969年11月黑龙江省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成立,各市亦相继成立了同样的组织,学习演出 “样板戏”。1972年4月,在黑龙江省革命样板戏学习班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省京剧团。 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鹤岗市也先后恢复了京剧团建制。这一时期 新创作的《草原清泉》、《雪岭红旗》两剧参加了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京剧逐渐复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京剧舞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省各京剧团恢复上演了一批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 如《小刀会》、《杨门女将》、《打金枝》、《红梅阁》、《扈家庄》、《拾玉镯》、《秦 香莲》、《打渔杀家》、《空城计》、《春草闯堂》等被禁十年之久的优秀传统剧目,广大 观众争相欣赏,出现了京剧热。1979年至1982年,黑龙江省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有神 话故事剧《火焰山》、《红麟仙子》;新编历史剧《孔雀胆》、《胭脂案》、《牧羊城》、 《巧县官》;现代京剧《一双绣花鞋》、《赵一曼》、《神州擂》;改编和移植的儿童京剧 《春雨红花》、《小侦察》等,均受好评,有的获得各种奖励。
    1980年7月,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邀请著名演员王金璐、傅德威、邢威明、何金海、费玉策、 王玉敏、张玉鹏、肖德寅等为青年演员讲学说戏;哈尔滨市邀请著名京剧演员高盛麟、程玉 菁为哈尔滨市京剧团讲学传艺,同时双方联合进行了示范演出。1981年8月著名京剧文武老生 李万春应省京剧团之邀,率北京京剧院二团10余名青年演员来哈讲学,并举行了示范演出。 1982年哈尔滨市京剧团由云燕铭领衔赴上海、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巡回演出,引起很大反响。
    自1983年至1985年,京剧观众日趋减少,出现不景气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