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哈尔滨市京剧团
1953年9月建立,全民所有制,团长王树祥,副团长王越,隶属哈尔滨市文化局。
最早为1947年7月10日组建的松江省军区政治部松江平剧工作团。主要演员及编导有高少
亭、赵玉麟、吴蕊兰、高亚樵、焦麟昆、李少楼、赵云樵、雪又香等。剧团成立后,首先开
展对旧戏的改造工作,排演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剧目,连台本戏《水泊梁山》、《金鞭记》
和传统戏《新天河配》、《新铁公鸡》、《汉寿亭候》、《八大锤》、《李十娘》、《纣王
无道》、《六国拜相》、《木兰从军》等剧目。1948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解放区文艺工
作会议期间,演出了《水泊梁山》,反响强烈。
1948年11月武戏演员焦麟昆、李少楼、高亚樵调往沈阳。松江省军区政治部平(京)剧工
作团与留守在哈尔滨市的东北文艺工作者协会平剧工作团的部分人员合并,改为松江省平剧
工作团。团长高虹,地址在道外区北三道街东北人民剧院(现松花江剧场),主要演员有张世
麟、高少亭、吴蕊兰、高亚樵(调沈阳不久返回)、张筱贤、赵云樵、杨月笙、金碧玉、张津
民等。先后排演了《秦始皇》、《荆柯刺秦王》、《血海深仇》等十几出新编、改编的历史
剧。1951年转交松江省文教厅领导后,更名为松江省京剧实验工作团。由曹艺斌、郝永慧、
吴蕊兰、高亚樵等人排演了《大禹治水》、《隋炀帝》、《郑成功》等古代剧。
抗美援朝期间,与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等人为鲁迅号飞机大炮举办
联合募捐义演,捐献东北流通券1300万元。
1952年梁一鸣小组加入剧团,加强了演出阵容,排演了《黄巢》、《梁彦章》、《将相
和》等剧目。
1953年更名为松江省京剧团。7月参加在沈阳举办的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
演出大会,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劈山救母》。主要演员梁一鸣、高亚樵、韩慧梅等获优秀演
出奖。9月松江省京剧团由松江省文教厅移交给哈尔滨市文化局领导,更名为哈尔滨市京剧团。
1954年1月张蓉华小组来哈尔滨市演出,不久加入哈尔滨市京剧团,使演员阵容再度加强。
先后排演了《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猎虎记》、《天国除奸记》等新编历史剧。
195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合州城》和《孔雀东南飞》,获集
体表演奖;主要演员梁一鸣、张蓉华、高亚樵、贾世华、韩慧梅获优秀表演奖;杨月笙获表
演奖;王玉峰、陈福林、蔡福霖获伴奏奖。
1958年云燕铭、任志林、王味书、王清乾等由中国京剧院调到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出阵
容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哈尔滨市京剧团的演出风格。先后排演了传统剧目《打金枝》、
《蝴蝶杯》、《临江驿》、《谢瑶环》、《秦香莲》及现代戏《红色种子》等。1961年赴长
春、沈阳、天津、青岛等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7月,编创的现代戏《革命
自有后来人》,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受到中央领导人和文艺界及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
首都及国内几十家报刊、电台进行专题报导和发表评论文章。随后又排演了《春风化雨》、
《一颗珠》、《让马》等现代戏,并参加了1965年在沈阳举办的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会演出受到好评。
哈尔滨市京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下厂、下部队为工农兵演出,受到称赞。“文化大革命”
中,剧团被强行解散,大部分演职人员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一批主要演员遭到批斗和迫害。
1971年哈尔滨市京剧团重新恢复组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云燕铭、梁一鸣、张蓉华、高世寿、高亚樵等名演员重返舞台,
先后排演了《小刀会》、《杨门女将》、《逼上梁山》、《打金枝》、《扈家庄》、《四郎
探母》、《苏武牧羊》、《逍遥津》、《螺丝峪》、《朱砂痣》、《七星灯》、《猎虎记》、
《群、借、华》、《秦香莲》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及新编和改编剧目《孙悟空三盗芭蕉扇》、
《孔雀胆》、《凤凰错》、《狸猫换太子》(一、二本)和现代戏《赵一曼》等。一批中青年
主要演员、演奏员王天蓉、王香兰、田占云、董桂珍、王连鹏、曲凤翔、关胜利、李性根、
姜吉庭等相继崭露头角。先后演出了《佘赛花》、《哑女告状》、《杨七娘》、《重园计》
、《牧羊城》、《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大破钢网阵》等几十出剧目,文唱武打均见功力
。1982年赴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城市巡回演出,颇得赞誉。1983年以来,著名京剧表
演艺术家孙盛文、高盛麟、费玉策、童芷苓、梅葆久、李慧芳、王正屏、李鸣盛、周少麟、
艾世菊等相继来哈尔滨演出、授课。
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彭真、贺龙、陈毅、郭沫若、罗瑞卿等以及
外国首脑胡志明、金日成、崔庸健、霍查、西哈努克等外宾观看过哈尔滨市京剧团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