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牡丹江市京剧团
1949年定名,兼演评剧,全民所有制。前身为1946年东北群众剧院、1948年的牡丹江市
评剧工作团。1950年评剧队分出,专演京剧。首任团长王树祥。主要演员有陆凤山、李鑫亭、
孟兰秋、李玉书、任淑卿、李晓春、方宝成、刘瑞轩、牛宝林、王明成等。前期曾创作、改
编了《陈胜吴广》、《岳飞》、《黄巢》、《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剧目。
建国初期,赴长春慰问过解放长春的人民解放军,并做募捐演出。1956年创作的现代戏
《战长平》和传统戏《泗洲城》,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战长平》
获作品奖、集体表演奖,乐队武场获伴奏奖,李晓春、徐云候获表演奖。创编的《黑龙江的
故事》,参加1959年黑龙江省文艺会演大会演出。1963年创编的《黑奴恨》,是黑龙江省京
剧舞台上首次出现的外国题材戏。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专程到牡丹江市观看《黑奴恨》,
并予肯定。后黑龙江省文化局又调《黑奴恨》到哈尔滨汇报演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电
视台转播了演出实况;《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发表了署名评论文章,予以评赞。
1963年黑龙江省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于牡丹江市召开全省专业戏曲剧
团现场会,党支部书记于发和、导演傅益湘、主要演员徐云候、编剧朱慕劬在会上介绍了编
演现代戏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牡丹江市京剧团改为牡丹江地区文艺工作团,1970年又改
为牡丹江地区样板戏学习班,1972年恢复京剧团建制。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陆续恢复上演了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演出了《逼上梁山》、
《雏凤凌空》、《春草闯堂》等,以及传统折子戏50余出。青年演员有邢慧珠、陈英奎、王
庆思等。1982年获黑龙江省文化局授予的上山下乡先进集体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