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篇 话剧

  话剧流入黑龙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哈尔滨东华学校师生组织了业 余剧团,曾演出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改编的话剧《一磅肉》和《一缕麻》、《英 雄泪》等剧,这是最早见于黑龙江戏剧舞台的话剧。在东华学校的影响下,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先后演出了《学生泪》、《亡国恨》等话剧。与此同时,哈尔 滨红十字会会长王精一发起,邀请陈鸣山、马德成、吴鸿泰等人,组织了新剧研究会,编写 了话剧《庆祝民国》,于哈尔滨道外商会堂演出。继之,商界、演讲界、报界、妇女界等纷 纷组织起研究戏剧的社团、学会、小组等半职业的和业余的演剧团体,演出了《妻妾钟》、 《波浪鸳鸯》、《刘烈士投海》、《春闺梦》等话剧。
    1919年5月24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哈尔滨的一些教师学生和店员,为抵制 日货,在公园和街头演出了自编话剧《唤醒国人》、《国事悲》等,以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 热情。在哈尔滨一些学校的影响下,1922年齐齐哈尔的省立师范学校,由学生刘贵(号柏荣) 发起,组织修明、沈云阁、范树勋、郭德洁等人排练熊佛西编写的话剧《可怜闺里月》,于 端午节在学校大食堂演出。
    1925年由刘汉臣组织的友益社编写的大型话剧《警世恩怨》,于8月26日在哈尔滨道外华 东舞台捐献演出,支援上海工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迫害。演出结束后,刘汉臣 登台捐献黄金,并进行演说,跪在台口请求观众捐献。事后刘汉臣被警方逮捕,押赴天津, 定罪名为宣传“赤化”,于1928年1月被杀害。
    1929年左翼戏剧在黑龙江开始了演剧活动。原南国剧社的主要成员陈凝秋(塞克),在哈 尔滨同记商场开业典礼上,演出了由塞克导演的表现工人罢工斗争的法国话剧(剧名不详)。 第二年塞克又编导演出了话剧《北归》,并组织黄耐霜、任白欧等人在哈尔滨赈灾游艺会上 演出了话剧《哈尔滨之夜》。这时期,楚图南在哈尔滨组织了灿星文学社,除进行文学活动 外,还演出了《西线无战事》等话剧;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爱的摧残》、《铁蹄下》、 《生命力的升华》等话剧剧本。
    当时的哈尔滨市公署也举办演艺大会,演出了《东西邻》、《又挨过了一天》等话剧。 在这个时期,哈尔滨的外国侨民编演了污辱中国的话剧《中国官员之子》和低级下流的话剧 《日本妓馆》。1931年共产党员金剑啸在哈尔滨组织星星剧团。编写了话剧《海风》,描写 在日本轮船《海风号》上被雇用的中国船员,为了祖国的命运和尊严,反对为侵略者运送军 队和武器,破釜沉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斗争。还排演了辛克莱的名剧《小偷》和白薇编写的 话剧《娘姨》。肖军、肖红、白朗等人都参加了这一戏剧活动。此后,金剑啸又在齐齐哈尔 组织了白光剧团,演出了话剧《母与子》、《钱》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这时陈 凝秋主办的北社演出了宣传抗日斗争的话剧《我归来了》、《永久的寂寞》。
    灿星文学社在哈尔滨受到敌人破坏,一些成员转入呼兰,为把新文化运动继续搞下去, 于1931年8月在呼兰成立了兰阳剧社,由陈凝秋编导演出了话剧《北归》、《梦的中心》,以 及由熊佛西创作、陈凝秋导演的《可怜闺里月》等话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在小兴安岭一带成立抗联军政干部学校,创作 演出了大型话剧《为了抗战胜利》。抗联小分队还在东宁片底子演出了话剧《还我河山》。 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许多学校上演话剧。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演出了《谁的错》;哈尔滨师 范专科学校在校长林鹏的领导下演出了《如此资本家》、《火的跳舞》、《父权之下》、《 不平则鸣》等话剧。在演出中出现了群众手执大刀、红缨枪,高呼反满抗日口号的场面。因 此一些师生被反动当局逮捕,演剧活动被迫停止。
    1941年日伪统治者组织了其御用剧团在哈尔滨演出了《间谍盗》、《天罗地网》、《国 兵之家》、《山警佐与露娜》、《南海哀歌》等为日寇侵略统治作宣传的话剧。同时在佳木 斯由伪《三江日报》组织的三江剧社,演出了《父归》、《春城夜雨》、《法网恢恢》、《 预谋》等十几出话剧。此外,日伪统治者还组织了许多半职业的放送剧团。从1941年到1945 年期间,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出现一些民间半职业性剧团,演出了一些较好 的话剧。其中哈尔滨的北斗剧团演出了《罪》、《怪人》、《青春的悲哀》、《复活》、《 子夜曲》;傅嘉宾剧团演出了武打话剧《鸳鸯剑》、《仲秋之夜》、《女儿复仇记》等。这 些剧团的演出,由于经常受到伪警察厅的严格控制,所以常常在演出一两个剧目之后就解散 了,然后另组织一个新的剧团,演一两个戏后,再改换个名字,再继续活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类业余话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大小约七、八十 个,但有些很快就解体了。其中有几个活动较多、影响较大,演出过一些较好的话剧。其中 哈尔滨塞北风剧社演出过《沉渊》、《蜕变》、《夜未央》;松江剧团演出过《三千金》、 《烈火》、《秋雨寒宵》;大中华剧团演出过《塞北风》、《锦锈山河》;东旅剧团演出过 《赤子之心》、《梁上君子》、《秋海棠》;三民剧社演出过《十万元一封信》、《八一五 的前夜》;前进座演出过《安重根》。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剧团的成员有的参加了人民解 放军文艺宣传队或从事其它革命工作,也有个别人到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地区去了。
    1946年从老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给黑龙江的文艺舞台带来了新的气象,把文艺纳入了 为工农兵服务,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轨道。当时活跃在黑龙江省的30多个文艺团体,都积极 配合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创作演出了《反翻把斗争》、《牢笼记》、《王家大院》、《谁 劳动是谁的》、《土地还家》、《血债》、《渔水情》、《自卫》、《民兵团结》、《哑巴 劳军》等话剧。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同时举行文艺汇演。合 江鲁迅文艺工作团(二团)农民组演出了自编的话剧《王家大院》,获中共中央合江省委奖励; 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演出了自编的话剧《反翻把斗争》,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奖励。
    同年秋东北全境解放,大批文艺工作团、队随解放军进入沈阳,挺进关内,黑龙江的文 艺工作团只剩当地组建的少数几个团体。1949年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称松江省,合江 鲁迅文艺工作团随之调入哈尔滨,改称松江鲁迅文艺工作团。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称黑 龙江省,嫩江省实验剧团与北安西满军区一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合并,改称黑龙江省人民文艺 工作团,团址在齐齐哈尔。这一时期哈尔滨市业余剧团比较活跃,中学组织了学联演艺团, 小学教员组织了教联文艺工作团,工人店员联合组成了店员文艺工作团及手工业文艺工作团。 这些业余文艺工作团曾演出过《家》、《钗头凤》、《北京人》、《升官图》、《腐蚀》、 《保尔·柯察金》以及自编的《工会好》、《结果怎么样》等话剧。1951年哈尔滨市建立哈 尔滨市文艺工作团,一些业余剧团的部分成员,成为文艺工作团的骨干。铁路系统由哈尔滨 铁路职工组成的文艺工作队,1952年与中长文化馆文艺工作团合并为哈尔滨铁路文艺工作团 ,演出过《绿街》、《黄花岭》、《喜日子》、《两辈人》等话剧。
    各文艺团体,为了配合1950年的“镇反”运动和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演出 了《是谁害了他》、《是谁在进攻》、《识时务者》、《后方的前线》、《经理与骗子》等 话剧。
    1952年12月2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提出文艺工作团 专业化,建立剧场艺术的要求。为此,各文艺工作团开始调整建立专业话剧团。为了适应专 业化需要,各文化主管部门采取派出人员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到大剧院观摩排戏、听专家 讲课等办法,培养专业人才。
    1953年8月东北大区在沈阳举行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黑龙江省话剧团 演出了话剧《赵小兰》、《谷穗说了话》;松江省话剧团演出了《麦收之前》、《前进的人 们》;哈尔滨市话剧团演出了《长海走不走》、《灯火万里》。这些剧目均获得不同的奖励。
    1954年8月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两省的话剧团也随之合并,改称黑 龙江省话剧团。实力加强了,机构健全了,并逐步建立起正规的艺术生产程序。演出的剧目 题材更加广泛,艺术水平更加提高。哈尔滨市话剧团也在演出实践中,有新的发展提高。这 一时期,演出了《春风吹到诺敏河》、《春暖花开》、《黄花岭》、《同甘共苦》、《地下 的春天》、《钢铁运输兵》、《双婚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海滨激战》、《杨根 思》、《无名英雄》、《万水千山》等反映农业合作化、工业生产和革命战争的话剧。还演 出了“五四”以来的优秀话剧《桃花扇》、《雷雨》、《家》、《李闯王》、《天国春秋》、 《风雪夜归人》、《阿Q正传》以及外国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非这样生活不可》、 《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一仆二主》、《莫斯科性格》、《她的朋友们》等。
    1956年3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黑龙江省代表团演出了三个独 幕话剧《家务事》、《马》、《百年大记》。演出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了三个剧组的全 体演员。《家务事》剧组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剧场为中央领导作了演出。
    1957年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的决定,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个话剧团体合并,组建了哈 尔滨话剧院。这一时期各话剧团体演出的话剧主要有《黄继光》、《向秀丽》、《青春之歌》、 《清宫外史》、《柳鲍夫·雅洛娃亚》、《以革命的名义》和《乐观的悲剧》等。《以革命 的名义》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哈尔滨话剧院第一个演出塑造了列宁形象的话剧,在全国引起很 大反响。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文化部调《以革命的名义》和《乐观的悲剧》到北 京演出。
    1958年北大荒文艺工作团进京演出《北大荒人》(晓范创作)并拍成电影。
    1963年哈尔滨话剧院公演丛深创作的《千万不要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 来、邓小平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这个戏轰动了首都,并很快在全国掀起 了各剧种移植演出《千万不要忘记》的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各话剧团体陆续被砸烂,多年的话剧工作成绩被全 盘否定,正常的艺术生产程序被当成修正主义艺术圣殿砸烂了。而将《夺柜》、《新时代狂 人》等所谓造反文艺被搬上话剧舞台。大部分剧团的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受到无情的批斗;很多艺术骨干被当成文艺黑线代理人遭到摧残;大部分人则送到学 习班、“五七”干校,或插队落户;只有少数人参加了新成立的文艺工作团。从此话剧基本 从舞台上绝迹了。到了70年代,由于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 十周年全省汇演,才有几出话剧问世,但也必须遵照样板戏“三突出”的模式创作演出。因 此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的作品堆砌在舞台上。而真正反映大庆石油工人战斗生活的《先 锋战士》,却遭到冷遇;反映林区生活的《松涛曲》则被扣上是为刘少奇树碑立传的大毒草; 伊春林业文艺工作团创作演出的《森林的主人》也跟着受到牵连。刚刚得以恢复演出的话剧 艺术又陷入灾难之中。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话剧艺术同其它艺术 一样获得了新生。全省话剧表演团体逐渐恢复,大量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下放的艺术干部 回到了工作岗位,队伍进行了整顿,艺术生产秩序重新走向正规,话剧新秀在茁壮成长。话 剧艺术冲破“文化大革命”十年禁锢,创作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其中有《枫叶红了的时候》、 《白卷先生》、《于无声处》、《神州风雷》、《八一风暴》、《朱瑞将军》、《严峻的考 验》、《间隙和奸细》、《吉它轻轻弹》、《将军的战场》、《晚晴》、《啊,将军》、《 高山下的花环》、《黑色的玫瑰》、《佳木斯的黎明》、《张海迪》等。还演出了外国话剧 《阴谋与爱情》、《保尔·柯察金》、《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斯巴达克思》等。 全省话剧舞台又重新出现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繁荣景象。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话剧工作者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哈尔滨话剧院和大庆话剧团在上演《人人都来夜总会》时, 打开了封闭式的舞台框架,采用小剧场三面观众茶座的形式,使演员和观众进行直接交流, 观众就像置身于剧中,感到更加真实、亲切,得到了观众好评。80年代,黑龙江省的话剧艺 术在题材和体裁方面进行不断的多侧面探索与创新,将话剧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梯,出现 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