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导演
早期的话剧演出是非职业性的。演出的组织者大都集编、导、演于一身,没有专职导演。
30年代,在左翼戏剧运动中黑龙江省有了话剧导演,但也只是给演员指定舞台地位和如何做
喜、怒、哀、乐的表情,以及台词的语气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各地成立了共
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团。从延安来的大批老文艺工作者张水华、吴雪、陈戈、李之华、王家
乙、张守维、林农、侣朋、周星华、肖汀、洛汀、邓止怡、白凌、朱漪等,把多年积累起来
的比较系统的导演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导演。导演开始在分析剧本、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
了总体构思,并且能够指导演员在典型环境中运用语言、动作创造角色。
1953年中央提出建立专业化剧团的要求,黑龙江省的文艺工作团,有的把话剧分出来,
成立了话剧团。因此急需建立一支正规的专业化的话剧导演队伍,以适应话剧发展的需要。
为此,各话剧团派出导演参加文化部组织的观摩排戏。观摩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尤
利乌斯·伏契克》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非这样生活不可》。各话剧团体相继又派导
演赴京观摩由孙维世导演的《保尔·柯察金》和《万尼亚舅舅》等戏的排演。还派导演参加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进修班和苏联专家戏剧导演讲习班(由中长铁路在哈尔滨主办)学习。
由此黑龙江的正规导演队伍逐渐建立了起来。导演对正规化的排练,对专业化剧场演出的要
求,有了明确的了解。戏剧家刘相如等人调入黑龙江省,领导省和哈尔滨市话剧团,把导演
水平和演出质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上黑龙江省代表
团获得了导演及其它多项奖励。
这次观摩演出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话剧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也反映出艺术创作方法的单一、雷同以及自然主义的倾向。这就促
使导演进一步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导演、演出水平,观摩演出会后,省内又派出大批文艺骨干到北京中央
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参加由苏联专家主讲的导演干修班和本科班学习,并派人观摩各地
话剧的演出。这期间,古今中外各种形式的剧目,在全国各地纷纷登台。于是,又提出了革
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导演根据这一原则、方法在
向苏联专家学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同时开始学习其它导演学派,并对中国传统戏剧进
行研究与探讨。在这期间,特请话剧界的前辈焦菊隐和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徐晓钟等风格各异
的导演来黑龙江省示范排戏,对导演探索不同学派、活跃导演思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60
年代初,黑龙江省排演了《以革命的名义》、《乐观的悲剧》、《赫哲人的婚礼》、《千万
不要忘记》等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剧目。尤其是《赫哲人的婚礼》在导演方法上进行了
大胆的试验,吸收中国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使演员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方法和技巧;打破话
剧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演员表演提供了开阔的场地。话剧的演出形式出现了丰富多
采的局面。正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话剧舞台偃旗息鼓了,直到70年代初才有少量
的话剧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反革命集团提出了突出正面人物、突出主要正面人
物、突出正面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并且规定所有文艺创作、导演、演出都必须
遵照这个原则,不准有丝毫变化。于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模式霸占了整个艺术领域,也霸占
了话剧舞台。话剧艺术处于僵化状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
潮中,导演们从“三突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舞台空间的处理,思考演员与观众
的关系,部分导演则开始和舞美设计一起对声、光、立体空间进行综合处理。这样,封闭式
舞台的大幕打开了,舞台向观众延伸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贴近了,以至干脆把演员置于观
众之中——小剧场演出诞生了。这一时期写意的《吉它轻轻弹》、声光交响的《拳王》、多
空间变幻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等话剧的演出,取消了大幕,伸出了舞台;《人人
都来夜总会》、《欲望的旅程》则开创了小剧场演出,打破了演员和观众的界线。导演艺术
开始进入一个改革创新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