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表演
黑龙江地区初时的话剧演出,绝大部分演员是背会台词上台就表演;而幕表剧则连台词
也没有,只是按每幕的提示,到舞台上临时编台词,即兴表演,甚至于几个人在一起说个故
事就上台了。稍后,则发展为有固定形式的刻板化的表演。如男主角笔直的挺立,女主角玩
手绢,老头摸胡子,坏蛋扔烟头,等等。这种刻板化的表演,在黑龙江地区持续了相当一段
时间。
30年代末40年代初,有了一些有关演剧的翻译著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少有人从外
国戏剧理论中探讨、借鉴演剧的技巧与方法。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老解放区的文艺骨干先后来到黑龙江组建文艺工作团。把有关演
剧知识的书籍和培训演员的方法带到黑龙江,开始对演员进行语言、发声、形体等基本功的
初步训练。在实践中教导演员如何通过语言、动作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改变
了装腔作势、矫柔造作的形式主义表演,开始了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的表
演,培养出一代新演员。
1953年后,各话剧团体,进一步加强了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并按正规化的要求进行排戏。
同时派主要演员到中央戏剧学院、苏联专家干训班、中东铁路的苏联专家表演讲习班,系统
地学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表演方法。演员的表演水平有了提高,在1953年举行的东北
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和1956年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中,黑龙江
省有几十名话剧演员获得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后,演员在系统掌握史坦
尼体系的基础上,又向欧洲先进的表演方法学习,同时也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戏曲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从体验向体现转化。这时期演员在创造角色中能够运用准确的外部形体
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积极为体裁各异的剧目探索不同的形体动作,
塑造人物。话剧表演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在《以革命的名义》、《乐观的悲剧》、《赫哲人
的婚礼》、《千万不要忘记》等剧目演出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话剧表演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戏剧演出总体处理的多样化,舞台上第四道墙(大幕)的推倒,舞台布景
的抽象化和黑色背景空间的处理,以及伸出式舞台和被观众包围的小剧场演出的出现,既为
演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和更多的展示表演才华的机会,也对演员的表演的要求更高
了。要求演员的表演更真实,更贴近实际生活,更与观众贴心,通过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
观众进行直接交流,唤起共鸣,使观众与演员一起进入角色,进入剧情之中。目前一些演员
和导演从这一变化了的新情况出发,已开始探索表演的新路数。多空间变幻的《十五桩离婚
案的调查剖析》的演出和《欲望的旅程》的小剧场演出,是这种新探索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