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哈尔滨话剧院

第三章 主要演出团体

  哈尔滨话剧院于1957年10月建立。其前身共有20多个文艺团体,主要是由原黑龙江省话 剧团、松江省话剧团和哈尔滨市话剧团组成。1954年原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 省会在哈尔滨,原黑龙江省话剧团从齐齐哈尔搬迁到哈尔滨市与松江省话剧团合并为黑龙江 省话剧团。1957年5月14日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决定,17日宣布黑龙江省话剧 团和哈尔滨市话剧团合并为哈尔滨市话剧团。团长由哈尔滨市文化局副局长刘相如兼任,副 团长李子木、杨英、高枫、张竹本。同年9月28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宣布建立哈尔滨话剧院,演 出任务面向全省,并定10月2日为哈尔滨话剧院建院日。院长刘相如(兼),副院长李子木、李 默林、鲁刚(兼总支书记)、王志超。演员一团团长杨英,演员二团团长张竹本,舞台队队长 张希胜。编导组组长杨英,成员有刘青、建群、马纳、李清灿、仇戴天、朱桥、赵文敏、张 励、傅甫、蒋贵学、纪镇、高枫、金国良等;舞美设计组组长罗克敏,成员有鲁直、陆玮、 魏全凤、孙廉全等;主要演员有陆连明、王文凯、张惠婷、李玉珍、宋湘荣、傅澄、白衍民、 王瑞云、冯露丹、安英、安洁、周斌、于淼、刘国祥、倪振华、尹祥、刘涛、西蒙、陈树新、 张荣庆、陈建华、肖志诚、鲁等。
    话剧院建院不久,“反右”运动开始。在运动中有6、7位艺术骨干被打成右派(1979年末 予以纠正)。当时为了配合运动,演出了《右派百丑图》、《白日梦》。还上演了保留剧目《 一仆二主》、《清宫外史》、《天国春秋》、《柳鲍芙雅洛娃亚》,以及新排的剧目《布谷 鸟又叫了》等。
    由于两团合并,艺术骨干集中,专业人员积压,因而调出一个剧组和部分业务人员支援 省内各话剧团体和艺术院校。
    从1958年“大跃进”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时期是哈尔滨话剧院组建、巩固、 繁荣、发展的全盛时代。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在北京、上海学习导演、表演和舞台美术的人 员毕业陆续回院,又从北京调来了路葳、李束丝、周人杰、李滨、高兰、刘云等人,充实了 业务力量。由表演、导演、舞台美术造诣深的人员组成艺术委员会,指导全院艺术生产,并 对表演、导演、舞台美术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同时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完整的艺术 生产制度。在此基础上,话剧院领导提出,在3年至5年内达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人民 艺术剧院的演出水平。为此目的,全院演职人员投入紧张的创作之中,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 进行台词、形体基本功训练,开办现代文学、古典文学讲座和马列主义著作课的学习,以提 高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全院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时期主要配合“肃反”、“整风”、“技术革命”、“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 等政治、生产活动,排演了《万水千山》、《青春之歌》、《刘介梅》、《哈尔滨之夜》、 《关汉卿》、《同志你走错了路》、《黄继光》、《降龙伏虎》、《甲午海战》、《伊索》、 《枯木逢春》、《红缨歌》、《红岩》、《武则天》、《南海长城》、《赫哲人的婚礼》、 《千万不要忘记》、《以革命的名义》、《乐观的悲剧》、《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 蛸兵》、《杜鹃山》、《首战平型关》、《豹子湾的战斗》、《海防线上》、《赤道战鼓》、 《女飞行员》、《黄继光》等剧目。其中《以革命的名义》和《乐观的悲剧》两部苏联名剧, 于1959年11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邀请,在北京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作了公演。 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贺龙、罗瑞卿、林枫、肖华、邵力子、李烛尘、陈叔通、史良、 胡韦德、戈宝权、田汉、老舍、肖三、邵荃麟、曹禺、舒绣文等观看了《以革命的名义》的 演出。还为苏联使馆人员作了招待演出。共演出32场。田汉为《以革命的名义》演出题词祝 贺。首都文艺界举行10余次座谈会座谈《以革命的名义》的演出。同年还到上海、杭州等地 公演《以革命的名义》,获得极大成功。
    1960年话剧院荣获省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同年6月,副院长兼总支书记鲁刚和主要演员 王瑞云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3年,乌·白辛创作反映黑龙江赫哲族人民的苦难与新生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 在话剧如何向传统戏曲艺术学习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同年,丛深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北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 邓小平、彭真、薄一波、罗瑞卿、陆定一和杨尚昆、周扬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 人员,合影留念。周总理还亲切地和剧组交换意见,祝贺剧院演出成功。彭真看后指示国务 院部、委干部及其家属都要观看,受教育。全国话剧团体纷纷上演《千》剧,其他兄弟剧种 也纷纷移植,形成全国上演《千万不要忘记》剧目的热潮。1963年《千》剧获文化部创作奖 和演出奖。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把《千》剧拍摄成电影。
    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有彭彧、陈淑萍、崔萍、刘薇、张松年、张伦、罗玉甫、徐念福、 王稼祥、刘乞、艺青等;导演有王志超、金国良;舞美设计有陆玮。1960年举办学员班,招 收学员30多名,同时组建了儿童剧团,演出了少年英雄《刘文学》,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 欢迎。1961年又接收了哈尔滨艺术学院戏剧系本科学生70多名和附中班学生20多名。1962年 组建了青年剧团,排演了《红缨歌》,演出80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64年哈尔滨市 各剧团整顿编制,话剧院人员超编,儿童剧团和青年剧团相继解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院长刘相如、副院长李默林、鲁刚、王志超被定为反党 集团,话剧院被扣上了修正主义大染缸的帽子,并被赶出了剧院大楼,为“样板戏”让路。 1969年剧院演职人员大部分下放,多数去肇东四方山军马场劳动,或插队落户和进学习班学 习,只有少部分人调入九团合一的文艺工作团。
    1972年恢复话剧院,成立领导小组,组长顾维民、副组长鲁刚、李金山、汪毓昶、李玉 珍,成员王志超。剧组人员陆续调回试演了《南征北战》、《艳阳天》、《风华正茂》这些 在全国通演的剧目。为了配合宣传工业学大庆,上演了由丛深创作的《战油海》、《先锋战 士》两部话剧及关守中创作的《松涛曲》。1974年《先锋战士》参加黑龙江省文化局主办的 部分地、市盟文艺调演演出,同年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文艺调演,因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 口味,遭到冷遇。关守中创作的《松涛曲》被扣上了歌颂刘少奇、为刘少奇翻案的大毒草。 刚刚恢复的话剧又笼罩上了阴云。1972年、1975年相继举办两期学员班,共招收学员近40名, 为话剧的振兴培养了新的人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纠正了极“左”路线,平反了冤假错案,话剧《松涛曲》也 得到正名。并且整顿了队伍,组建了领导班子。王志超任院长、陈跃中、徐念福、李玉珍、 荆永胜任副院长,陈跃中兼总支书记。全院演职人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以 极大的热情排演了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八一风暴》、《西安事变》,以及揭露“文化大革 命”罪恶的《枫叶红了的时候》、《白卷先生》、《于无声处》、《神州风雷》、《悲喜之 秋》等剧目。还排演了《救救她》、《第二次握手》、《谁是强者》、《泪血樱花》、《阴 谋与爱情》、《夜幕下的哈尔滨》、《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拳王》、《斯巴达 克思》、《保尔·柯察金》、《日出》、《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以及由剧院创作的 《间隙和奸细》、《悲喜之秋》、《胆识之歌》、《夕阳无限好》、《吉它轻轻弹》、《蒙 蒙雨啊!蒙蒙雨》、《啊!将军》、《东方佛朗哥之死》、《黑俊妮告状》等剧。其中《间隙 和奸细》参加黑龙江省文化局主办的建国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剧院获演出一等奖,丛深 获创作二等奖,高兰获优秀导演奖,鲁直获优秀舞美设计奖,罗玉甫获优秀表演奖。同年参 加文化部主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并由中央电 视台作了实况录相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奸细》。
    这一阶段,涌现出一批新艺术骨干,有导演肖致诚、陈力、陆久栋等;编剧车连滨、马 风、宋永奎等;演员栾福仁、李贵平、杨文斗、杜雨露、谢文元、安志民、邵德兴、张志中、 闫淑琴、王兰英、赵玲琪、李磊、王伟、吴秀军、孙淑杰、张立军等;舞美设计于媛婷、李 忠民、沈瑞明等。
    从1960年到1977年前后招收学员170多名,大部分已成为艺术骨干。
    话剧院现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45名,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包括副主席、理 事)77名;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包括理事)5名,黑龙江省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包括主席、理 事)25名;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3名;中国杂技协会会员1名。
    话剧院建院至1985年获多次荣誉称号。
    1958年获哈尔滨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58年获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大跃进先进单位 称号;1958年荣获黑龙江省文教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60年获黑龙江省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 称号;1959年至1964年连续6年获哈尔滨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和哈尔滨市先进单位称号;1975 年演员一队获哈尔滨文化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75年全省文教群英大会哈尔滨话剧院获先进 集体称号;1978年哈尔滨话剧院获哈市文化局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79年哈尔滨话剧院获哈 尔滨市先进集体称号和省先进剧院称号;1980年1月哈尔滨话剧院获哈市文化局文化战线先进 单位称号;同年5月黑龙江省召开劳模大会,哈尔滨话剧院获省先进单位称号;1981年至1982 年哈尔滨话剧院连续两年获哈市文化局文化战线先进单位;1984年哈尔滨话剧院获哈尔滨市 第二十届劳模会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