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音乐

  黑龙江地区40年代的歌剧是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秧歌剧的曲谱,多是采用民 歌,或东北二人转曲牌加以变化而成的。乐队也只是几件乐器。有时为了配合形势任务而突 击创作的剧目,就利用旧的曲调装进新词来演唱。后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来黑龙江演出了 歌剧《白毛女》。《白毛女》体现了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很多成果,反映了借鉴西洋音乐 方面的许多技法,对黑龙江地区的歌剧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0年代到60年代,歌剧 音乐在继续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前提下,更多的是学习和借鉴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经验和技 法,最突出的是运用音乐主题(动机)贯穿、发展变化的原则,使歌剧人物的音乐形象个性化、 情境化。声乐部分采用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的分曲结构。多种音乐体裁(序 曲、间奏曲、进行曲以及描绘性的场景音乐等)也得到广泛采用。这样就使歌剧音乐的整体面 貌丰富多采而又协调统一了,与传统戏曲音乐有了质的区别。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黑龙江 省的专业歌剧音乐创作积极追求交响性、调式、调性、和声的布局变化,日趋复杂周密,乐 队不再单纯地起“托腔保调”作用,而是开始有了刻画人物心理、推进剧情进展“独立发言” 的功能,有些精采段落甚至可以成为音乐会演奏的独立乐章。黑龙江省的专业歌剧音乐创作, 大体上是与全国歌剧界创作态势同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