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皮影戏和木偶戏
黑龙江皮影戏,亦称此地影。东北影、驴皮影,艺人自称照条儿。皮影戏在黑龙江地区
流传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深受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喜爱。黑龙江皮影戏主要有两派:一
为江南影,一为江北影。
江南影,泛指分布于松花江中游南岸各县的皮影。中心是双城县。江南影的形成源流有
三:其一是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黑龙江将军富俊屯垦双城堡时,军队和旗人居住的营子中
就有皮影戏活动。当时,艺人们用满语演唱“流口影”(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腔的“跑梁子”影)。
唱的是满族民歌。影人是2尺多高的大影。用满语演唱的皮影称为“八旗影”或“大清影”,
后来流入民间则演变为用汉语演唱。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前后,皮影艺人冯兆祥从河北带
来影箱落户于双城新营子正白五屯王治昆家。王治昆唱此地影,与冯兆祥结为兄弟,在双城
农村演唱。其二,同期,有大批汉民从山东、河北和边外(指原热河省,现为河北省承德地区)
带来了影箱。起初也是唱“流口影”。当时著名艺人有李启尊(第一代),收徒赵国海(第二代),
赵国海收徒王明义(第三代)等。1875年(清光绪元年)前后,流口影便被边外和河北流入的“
成书影”(河北称“翻卷影”)所取代。“成书影”具有成本大套的影目,又有丰富的行当音
乐唱腔,群众非常喜欢听。“皮书影”要求艺人要有文化,能照本宣科,农民称之为“影匠
先生”。其三,1825年(清道光五年)前后,五常皮影艺人郭立英的祖父郭某从河北带来影箱,
在五常、榆树一带活动。从河北和边外来的皮影艺人均唱“滦州影”。“滦州影”流入后,
与当地皮影在艺术上,语音上相结合,促进了双城皮影戏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东北特点(粗犷
豪放、质朴大方)的“江南影”(又称“此地影”、“东北影”)。
江北影,泛指分布于松花江中游北岸各县的皮影。中心是望奎县。据绥化市红旗乡红五
村皮影艺人孙天宝(79岁)回忆,1770年前后,孙天宝的太爷、爷爷、父亲都是皮影艺人。爸
爸孙荣年轻时全家从辽宁金州逃荒到此地唱“流口影”。
清末民初,边外的“翻卷影”(固定唱词、唱腔、成本大套的影卷)流入黑龙江地区,逐
步代替“流口影”而兴盛起来。河北的皮影艺人跑关东也来到肇东、肇州和兰西一带唱乐亭
影(老奤影)。乐亭影的流入给长期以来存在的此地影和边外影以很大的影响。1950年前后,
以望奎县著名皮影艺人张学文为代表的年轻人,学习,吸收了乐亭影唱腔的一些特点,逐步
形成为“两合水”影腔,即江北影,风行于望奎、绥化、海伦、青冈一带。
黑龙江皮影戏在黑龙江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流口影”、“成书影”两个阶段,
形成了“江南影”和“江北影”两派。但无论是江南影或江北影,都是源于河北的“滦州皮
影”;有双城皮影是“土生土长”的一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农村的唱影活动,基本上是在农闲季节,按习惯有三种活动方式:一是会影,在“六月
六(农历),看谷莠”的青苗会时,唱个5—7宿。二是愿影,即向神灵还愿唱的影。时在春秋
两季,唱3宿或5宿,由愿主拿钱。三是乐影,即农民群众为了在春节或农闲时进行娱乐活动
而唱的影。唱乐影,艺人认为是与民同乐,所以艺人不讲价钱,凭尝;并且唱几天不限,群
众看够了算。当时,唱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因为演皮影,人员少,开支小,
便于活动,便于流传,所以在农村城镇非常盛行。
清末民初,黑龙江的皮影戏活动,进入了兴旺时期。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影箱,仅绥化地
区就有影箱40多个,艺人250多名,有许多略通文墨的年轻人到处拜师学艺,以此谋生。著名
的皮影艺人有关兴久、白文英、高俊丰、梁半台、姚廷真、姚廷珠、张二鞭、董海山、崔春
芳、张学文、沈长安、董春学、陈林、杨永林等。在双城县,著名皮影艺人有“三卿”(王连
卿、王品卿、王尚卿);“三郑”(郑广成、郑广福、郑广和)、温家父子(温德发、温玉成、
温长淮)和双枪王广茂;还有年轻一代皮影艺人“三阁”(高凤阁、王凤阁、吴凤阁)、那维
谦、金德、金铭、白喜山、韩玉孚等。双城和望奎号称“黑龙江皮影之乡”。同期著名滦州
影戏演员张绳武、高荣杰、郑久衡、高殿卿、丁玉宽等经沈阳、长春来哈尔滨、齐齐哈尔、
北安、克山、佳木斯等大城市演出,颇受观众欢迎。1916年12月22日哈尔滨商报载:“哈市
商界组织文明正乐社滦州影戏由商会聘请。1916年12月30日开演,开演后,观众踊跃,约有
700人,以商界占最多数,甚至连订包厢数间以数日计算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为防止人民群众起来反抗,在农村实行并屯联防,
严禁结伙集会,明令禁止皮影戏演出活动,对违反者则以“悬灯匪”的罪名加以惩治。1936
年《安达县志》288页记载:“影戏亦为民间娱乐之一种,特无端不能演映耳……,演时须在
夜间,最易滋生事非”。1941年在双城万隆乡因演愿影而集体遭受警察的迫害,没收了影箱,
叫艺人互相打咀巴,很多皮影艺人因不堪遭受迫害而改行另谋生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影艺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1947年夏双城县四区区长马熙兆和土地改革工作队政委张拙之鼓励皮影艺人温长
淮配合革命斗争演新皮影戏。温长淮在短短半个月中就创作出《抬担架》、《春耕》两个大
型节目。接着,又创编了《美军暴行》、《牢笼计》、《千里寻弟》、《血泪仇》、《挖坏
根》、《白毛女》、《马玉惨案》、《反翻把斗争》等20几个现代剧目。演出时,受到了广
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发挥了皮影戏艺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作用。在温长淮的影响
下,1948年高凤阁、王凤阁等皮影小组也相继演出了新皮影戏。
1948年2月,黑龙江省人民文艺工作团在北安县组织皮影艺人关兴久、崔春芳等7人成立
皮影队(队长孙士学),活动于北安、通北、克山、克东、海伦、拜泉、依安等地。演出《李
永久参军》(创作)、《血泪仇》(改编)和传统剧目《五锋会》、《四平山》、《保龙山》、
《杨文广征南》等皮影戏。1951年因经费开支困难将皮影队介绍到内蒙古乌兰浩特文化局演
皮影戏。1949年夏双城县文教科举办皮影艺人训练班,对传统皮影戏进行改革,剔除封建迷
信、反动凶杀等内容,澄清不健康的语言和形象,提倡演现代戏,对艺人进行革命教育,提
高思想觉悟,发挥皮影艺人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皮影艺人经过学习,组成以温长淮
皮影小组为中心组的7个皮影小组,到县内各地进行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双城县皮影艺人温长淮出席东北地区首届文代会,
1950年6月又作为当然代表出席了松江省首届文代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授予温长
淮皮影小组集体奖,并赠送奖旗一面。旗上题字是:“多多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皮影戏”。
温长淮被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1951年松江省文教厅文化处将温长淮皮影小组调省,于
5月8日成立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戏曲改进科迟俊德兼任队长,温长淮任副队长。1951
年黑龙江省出现了第一批女演员,全省皮影戏队(包括半职业影箱)男旦角逐渐被女旦角所代
替。
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成立后,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大力进行皮影戏剧本的改
编、创作和皮影戏的音乐、表演与舞台美术方面的革新。使皮影戏面貌焕然一新,倍受广大
城乡群众的欢迎。1954年4月省皮影队在松江省第一届民间戏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
出现代戏《工农联欢》和神话戏《水漫金山》,获集体奖和表演奖。1955年4月5日《工农联
欢》和《水漫金山》参加了全国首届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以后又先后参加了4次会演,都
受到热烈欢迎。1956年为日本等国外宾演出80余场。1959年11月赴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
演出,演出了黑龙江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寓言故事《东郭先生遇险记》、儿童剧《喜
庆丰收》,受到中央领导、文化部领导、首都文艺界、新闻界、外宾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各
界人士对剧本,对唱大嗓的傅荣魁、唱小嗓的金传武和操上影的高殿卿;对黑龙江皮影戏音
乐唱腔、娴熟入情的表演、维妙维肖的舞台美术,均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北京晚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消息和评论文章,进行报道和评论;《人民中国》(
以17种文字出版的刊物)用大量篇幅对外介绍黑龙江皮影戏;《人民画报》以两大版画面刊
登了《秃尾巴老李》的剧照,演出表演实况照和皮影戏小舞台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
;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经这次演出,文化部把黑龙江皮影列为全国皮影戏“三大家”
之一(即黑龙江、河北、湖南)。
1960年2月28日至3月7日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了全省皮影戏观摩演出会,贯彻全国第二次
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精神,向全省推广省皮影队“献礼”剧目和艺术革新经验。参加
演出的有6个代表队、100名演员。呼兰代表队演出了现代戏《六畜猪为首》传统戏《蜈蚣岭》;
双城代表队演出了传统戏《游龟山》;海伦代表队演出了现代戏《东风吹开技术花》、传统
戏《花木兰》;绥化代表队演出了新编历史戏《龙女》;哈尔滨代表队演出了现代戏《赵一
曼》、传统戏《刀劈三关》;省直代表队演出了两次参加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的
剧目以及学习湖南省皮影剧团的剧目。会议期间,为哈尔滨郊区公社、大工厂和部队慰问演
出10场。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副主任李延禄、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延泽民、黑龙江
省文化局局长薛绶宸、副局长白韦、裴华等接见了演员,李延禄还讲了话。李延禄在讲话中
提出要进一步搞好现代戏的创作,搞好传统戏的改编和整理,大胆进行皮影艺术革新。同年
8月,温长淮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同年黑龙江省文化局将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改为黑龙江
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1961年10月11日~1962年4月,黑龙江省皮影剧团按文化部全国巡回演出规划的要求,
到上海、武汉等9个大城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
的热情接待,盛赞黑龙江皮影戏的成就。通过这次演出,使大江南北人民熟悉了黑龙江皮影
艺术,使演员开阔了眼界,加强了与各地皮影界的艺术交流。
黑龙江省皮影剧团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工厂、部队演出。连续7年被黑龙江省文化局评选
为上山下乡先进集体。活跃在各地、市、县的皮影队,特别是半农半艺的皮影队几乎常年活
动在农村。据绥化地区调查,1963年全地区有影箱100余个,皮影艺人1 147人。
“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遭到空前的浩劫,影箱被砸烂,剧目被禁演,机构被撤销,
皮影艺人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黑龙江省皮影剧团下放到哈尔滨市。1972年4月哈尔滨市文
化局恢复了皮影剧团的建制,而其它市、县专业和业余皮影队均未恢复活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各地专业和业余
皮影队有所恢复,群众喜爱的传统皮影剧目相继上演。海伦县举办了皮影戏会演,有13个影
箱、100余皮影艺人参加;望奎县举办了皮影艺人训练班,并组成14个皮影队、110人赴各公
社活动。同年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先后两次拍摄黑龙江皮影戏新闻片。1981年14期《祖国新
貌》及两本新闻短片《黑龙江皮影戏》,对《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猴子的
心》、《鹤与龟》等节目片段以及皮影设计、制作、表演、音乐伴奏等实况,做了较为全面
系统地介绍。
1985年哈尔滨市皮影剧团应邀赴日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演出。同年3月21日到4月28
日哈尔滨市皮影剧团团长高淑芳随皮影专家小组,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芬巴赫市皮革艺术
博物馆对馆藏中国皮革艺术品进行了鉴定、整理,历时41天。高淑芳还作了示范演出。同时
放映了《黑龙江皮影戏》录相带,引起轰动。填补了黑龙江皮影在欧洲演出的空白,扩大了
黑龙江皮影在德国的影响。
由于电影、电视、广播在农村乡镇的普及,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皮影戏活动到80
年代逐年减少。能够坚持常年活动,并不断进行皮影艺术革新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只有哈尔
滨市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各市、县半农半艺皮影戏队仅有少数在农闲季节活动,如:双
城县南文久影箱、望奎县谷宝珍、刘恩芳影箱等。1985年8月19日望奎县文化馆干部韩士昌在
搞皮影调查中,于卫星镇二村遇见刘恩芳影箱正演出《五锋会》,而另一个场地同时演电影
武打片《新方世玉》,两个场地相距不到百米,电影银幕前的观众明显的少于皮影窗前的观
众。刘恩芳影箱在卫星镇各村演了4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