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表演
皮影戏在农村演出时,在影窗的两侧贴一副古对联:“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
兵”,横批是“说古道今”。生动而形象地道出皮影戏的表演特点。
影人本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在影艺人的手中却操纵得如同
活人一样,既能表演文的--生、旦、净、丑等行当角色,又能表演武的--士兵和将帅在
战场上征杀的情景;还能将各种动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一、传统皮影戏的表演方法
操纵影人的艺人称为“拿影的”,分拿上影的(掌卷的)和拿下影的(接影的)两种。拿上
影的是全台的主要演员,既要按剧情场面将影人准备好,又要在演出过程中将每个角色的动
作认真地表演出来。
(一)操纵方法
拿影的手法有“哈手影”和“仰手影”两种。哈手影(以拿上影为例),以左手操脖条(影
人脖腔上订的铁丝称脖条),以右手操两根手条(影人两支手上订的铁丝称手条),手心朝下,
用中指和小指在下面,无名指在上面,夹住影人的左手条,拇指和食指夹住影人的右手条来
操纵。“仰手影”(东北又名“大把搂”),仍以左手操脖条,右手手心朝上,将影人的两根
手条握在手中来操纵。接下影的手法与此相反。以上两种操纵方法各有优点,随意运用。
演出时,两个操纵者站在影窗后面,拿上影的站在左边,从左边向右边行走,将影人交
给拿下影的;拿下影的站在右边,从右边向左边行走,接过上影操过来的影人继续表演,直
至下场。两个人要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同时,要与演唱者协作好,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唱
出一台影。
(二)表演程式
自从皮影戏流入黑龙江地区,长期以来,无论是流口影阶段或是成书影阶段,在表演上
始终因袭河北滦州影的路子--在模拟戏曲行当表演上下功夫。同时,注意皮影的特点,既
要发挥其不受时空限制的长处,又要回避影人只能给人以半面的感觉。传统戏表演程式,大
致可划分为:
“袍带影”,即文官、员外、小生、老生等人物的出场。其主要动作有整冠、束带、捋
髯、掸尘等。动作要沉稳庄重、文质彬彬。
“蟒靠影”,即武官、将帅等人物的出场。其主要动作有整冠束带、双手互换握腕、云
手、亮靴底等。动作要威武豪壮。
武生、净行的出场,主要动作有闯场、劈叉、亮相、快速甩动两臂等。动作要干净利落、
英武。
闺门旦、花旦的出场,主要动作有提衣领、摸摸鬓角、抖抖水袖、走小连环步等。闺门
旦出场要稳重,花旦出场动作要活泼轻快。
女帅或刀马旦出场,主要动作是翻身掏翎子等。动作要英武洒脱。
文丑出场,主要动作有影人脖子前后颤动、两臂抖袖等,并配以打击乐[跳马猴]锣鼓
点使其有节奏地动作。动作要幽默滑稽或丑态百出。
彩旦出场,主要动作有走路高抬脚、扭腰胯、前后回头看、盘膝坐在椅子上等。动作要
利落、滑稽可笑;
在表演武打部份,动作分马上和步下。使用的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鞭、锏、锤、抓等。马上开打,多用大刀、长枪、双枪、开山斧等长兵器;步下开打,多用
单刀、双剑、拐子、流星、铜锤等短兵器。小矬子打仗专门使用两把生铁棒锤。
二、皮影戏表演艺术的革新
传统皮影向来强调唱,故叫唱影。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越来越高,
已不满足于“听影”,而要求看有丰富多彩的“影表演”;已不满足于看古代影,而要求看
现代影。于是艺人们在拿影上和舞台美术方面下大功夫进行革新,突破了原有的表演程式,
创造了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人物动作的原则,以及影人迈步法、多人武打、水袖、大秧歌舞、
特技表演等新的表演方法。
(一)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人物动作
1947年夏,双城温长淮皮影小组在配合土地改革
编演现代戏时,首先突破了行当和程式化的表演限制,注重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各种动作使
之接近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实际生活。
(二)影人迈步法
1952年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在排练现代戏《刘胡兰》时,感到
影人有腿不能迈步影响演出效果。于是温长淮首先创造了影人迈步法(以环形铁丝套于脖条上,
以尼龙丝线横竖穿联在双腿与环形铁丝上,形成机械动作),使影人能迈开双腿,屈伸自如,
形同走路。这是皮影戏表演一次重大革新。其后,演传统皮影戏,演穿短衣裤的角色,也使
用迈步法。迈步法当时在省内推广。省皮影队参加1959年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秃尾巴老李》
时,运用关世清改进的影人迈步法,表现黑龙胜白龙和群众推车,担担,背筐支援黑龙的场
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1960年省皮影队在全国巡回演出时,每到
一处都要介绍影人迈步法。影人迈步法为全国皮影戏表演团体所效仿。
(三)多人武打
传统皮影戏的武打,都是二人对打,而且是没有节奏的乱打。1959年
省皮影队在排练《秃尾巴老李》时,以操纵能手高殿卿为首创造了4人对打、8人对打和围攻
的场面,而且动作准确,有节奏,有力度,还能亮相。混战时,天上地下打成一团,烟尘滚
滚,杀气腾腾,场面十分热烈。重点人物由3个演员来操纵,动作与锣鼓点协调一致,配合默
契。
(四)水袖
为了丰富影人的表演动作,从1955年起,高殿卿使用纱为皮影按装了水袖,
使影人增加了真实感、表现力,丰富了思想感情。
(五)大秧歌舞
1955年省皮影队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工
农联欢》时,使用了大秧歌舞。舞时配以唢呐、锣鼓,异常红火。
(六)儿童表演剧
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编演了仅10分钟的儿童剧《庆丰收》。小
剧通过三个儿童和一只小狗,围着一个特大红箩卜,在音乐声中有节奏地蹦来蹦去,最后,
以集体力量将大萝卜拔下来。节目造型夸张,生动活泼,别开生面,为儿童戏的表演创造出
了一条新路。
(七)特技表演
民国年间,传统皮影戏有“美女梳妆”、“妖怪变脸”、“照镜子”、
“放盒子”、“蜘蛛结网”等许多特技。抗日战争胜利后,特技表演又有了发展,在传统特
技基础上创作了“影人迈步”、“猴变佛”、“猴子吃桃”、“猴子上树”、“猴子翻跟头”
等许多新的项目。1955年参加全国首届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大闹天宫》时,
运用了这些特技,获得与会代表的好评。1959年又创造了“青蛙跳水”、“打出手”等项目。
这些特技项目均为操纵能手白喜山和高殿卿所创造。
(八)建立了导演制度
过去皮影戏演传统影没有导演,都是拿上影的说了算,称作“
掌卷”的。艺人接受演出任务时,事先将影词和人物上下场看一看就凭各人的经验和技术上
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强调新皮影艺术要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向综合艺
术方面发展,光靠“掌卷”的就难以做到了。1959年8月黑龙江省文化局为了保证文化部安排
的建国十周年晋京献礼演出皮影戏剧目的质量,特派艺术处迟俊德深入皮影队和温长淮一起
加强领导和从事导演工作,又从有关单位临时抽调靳蕾(作曲)、汪洋(作曲)、李洪祥(美术)、
李鑫亭(武打)等艺术力量通力合作,加工提高《喜庆丰收》、《东郭先生遇险记》、《秃尾
巴老李》等3个“献礼”节目。从此建立了导演制度。先后从事导演工作的主要有温长淮、白
喜山、高殿卿、长虹、高淑芳、于海春、卢广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