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演出团体
一、黑龙江省木偶剧团
为建立黑龙江省木偶剧团作准备,于1958年11月,由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组成了以傅荣
魁为队长、白喜山为副队长(兼编剧)的12人学习队,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学习木偶戏。
采取以戏练功全面继承的方法,学习3个月,带回了传统戏《拦马过关》和神话剧《猪八戒闹
庄》两个小戏。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又无乐队和舞美制作,所以没有完整地将这一剧种移植
过来。1959年11月学习队经过调整,增派了乐队和唱腔教师多人,组成了以南鹤珠(于1960年
初调回)为队长(王述亮于1960年2月接任学习队队长)白喜山为副队长的十几人的学习队,再
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学习移植木偶戏。带回了大型神话木偶戏《追鱼》、《芦花荡》、
《打面缸》等。音乐,除《拦马过关》一剧仍沿用湖南祁剧唱腔外,其它剧目在白喜山倡议
下均改用了东北皮影戏唱腔。
1960年5月,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迟俊德又率作曲孙博、舞美李戊辛和部分学员到湖南省
皮影木偶艺术剧团学习移植木偶戏。学习队增到20多人。参加赴湖南移植木偶戏学习的主要
演员有冯文和、刘绍生、谢颖、崔锡林、尹灵芝、葛守珍等。1960年7月末,学习队完成了学
习任务,向湖南省文化局和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做了汇报演出。接着又赴湖南驻军某部
做了一场试验性的慰问演出。然后转赴广东省木偶剧团和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北京)观摩学习。
分别学习了儿童剧《快乐的小熊》(广东)、《小放牛》(北京)、《苏联舞蹈》(北京)。为了
保证木偶学习队回哈后能够进行演出,分别从广东、湖南订购了一批木偶和服装道具。学习
队于1960年8月21日返回哈尔滨。至此木偶学习队完成了建团的准备工作。
1960年10月在木偶学习队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木偶剧团,隶属黑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
剧院领导,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国营木偶艺术表演团体。首任团长王述亮;编导白喜山;作曲
孙博;舞美设计李戊辛;灯光李和、李荣光、郭佩新、于密林;主要演员冯文和、谢颖、崔
锡林(以上三人为队长)、葛守珍、刘绍生、尹灵芝、梁君芝、芦玉珍、高金华、张宝林、于
淑珍、门吉发等;主要演奏员王克安、金德、赵亚宣、李长君、马德琴、盛章等。
省木偶剧团建团伊始,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工农进行试验性演出。第一次
演出是在绥棱县,演出了《追鱼》、《小放牛》、《拦马过关》、《猪八戒闹庄》等剧目,
颇受欢迎。接着绥棱附近各县、镇纷纷来函邀请。
试验演出的成功给剧团带来了生机。剧院为了保证剧团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先后调进了
部分专业人员,充实队伍。其中有编剧兼导演常虹(由省群众艺术馆调入)、演奏员傅湘生(中
央下放)、李培基(中央下放)、演员王慧娟(中央下放)、木偶制作刘永清(由哈尔滨玩具工厂
调入)、服装师曹春芳(由哈尔滨市京剧团调入)、舞美卜元(哈尔滨师范学院毕业生)、舞美制
作孙长举(由黑龙江省评剧团调入)
1961年7月省木偶剧团随省慰问团,携带《追鱼》、《火焰山》、《白蛇传》三台剧目赴
大庆油田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全体演职人员以大庆人为榜样,住在干打垒工棚内
与工人同吃一锅饭,自己动手搭台露天演出,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演职人员也受
到了锻炼。到年底,剧团超额完成了省文化局规定的每年在市、县、镇演出5至6个月、300场
以上的演出任务。
在哈尔滨市中苏友谊宫举办的1962年春节联欢会上,省木偶剧团应邀为苏联专家演出了
《火焰山》等剧目,受到了称赞。接着,黑龙江省电视台为哈尔滨观众第一次直播了木偶戏
《火焰山》、《快乐的小熊》等剧目。
年中,省木偶剧团从哈尔滨电影制片厂调进张翰超、刘桂林二名灯光人员,从海伦县调
进民间艺人王家范(制作),从东北烈士纪念馆调进装裱技师李景堂,建立了木偶制作室。从
此,改变了省木偶剧团靠从外地购买木偶、服装和道具的状况。1962年底,《巧媳妇》等剧
目的木偶造型、服装、道具、布景和舞台灯光等,均是由制作室设计和制作的。
1963年2月赴伊春地区巡回演出期间,曾在伊春评剧院剧场为中央林业部赴伊春视察的领
导演出一场,受到首长接见。在演出期间还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了《宋恩珍》演唱节目和《二
块六》、《三丑会》等中小型现代戏。
1963年夏,哈尔滨市木偶剧团撤销,演员谭英华、常勤国、傅亚新、杨滨香和舞美人员
吕根生调入省木偶剧团,并带来了市木偶剧团的部分道具、木偶、服装及灯光器材。至此省
木偶剧团已达到60余人,形成了有演员队、乐队、舞美队比较完整的艺术表演团体。是年底,
省木偶剧团精减队伍,调出了7名演职人员。
1963年,中央号召上演革命现代戏,剧团积极响应,排演了自编的革命现代戏《宋恩珍》
和《迎春花》。1964年春,省木偶剧团赴嫩江地区巡回演出时,边演出边排练了大型传统戏
《斩四郎》。这是省木偶剧团排练的第一个袍带戏。音乐以皮影戏唱腔为基调,吸收了地方
戏曲音乐、舞蹈及京剧武打的某些曲调和表演动作。是年10月,省木偶剧团根据省文化局指
示,全体演职人员,于11月随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赴黑龙江省拜泉
县丰产公社、长荣公社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6月返回哈尔滨。1965年7月赶排了《
长山火海》和《林海雪源》两台现代戏,并赴山河屯林业局所辖林场为林业工人演出。是年
10月剧团组织了儿童木偶剧队;并由儿童剧队排练了《东海小哨兵》、《堤边决斗》、《快
乐的小熊》等一组小戏。1966年初,几经周折,合成了传统戏《斩四郎》,5月赴五常等地巡
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演出中,接到省文化局的通知,全团返回剧院参加“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中,省木偶剧团同其它剧团一样,被迫停止了演出活动,木偶、布景、
服装、道具等物资付之一炬。1967年春,剧院群众实现了大联合。6月排演了革命现代戏《智
取威虎山》,连续演出超百场,收到了巨大效益。是年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黑龙
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下放到哈尔滨市。同年冬,省木偶剧团携《智取威虎山》和一些演唱
节目,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的煤炭慰问团,赴双鸭山地区各煤矿进行慰问演出一个月,
受到了广大煤矿工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1966年省木偶剧团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为:团长王述亮;编剧兼导演白喜山、常虹;乐队
傅湘生;主要演奏员孙月珠、唐永祥、李长君、李月福、周世焕、盛章;舞美制作室队长卜
元,设计卜元、李戊辛;制作吕根生、刘永清、孙长举;服装曹春芳;化装臧丽华。主要演
员冯文和(队长)、葛守珍(队长)、崔锡林、谢颖、刘绍生、尹灵芝、谭英华、傅雅新、于密
林、杨滨香、郑俊林、李金玉。
二、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木偶剧团
1967年秋,黑龙江省木偶剧团随黑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一并被下放到哈尔滨市,更
名为哈尔滨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木偶剧团(以下简称市木偶剧团)。1968年剧院成立了革命委
员会,主任高明。
1969年6月市木偶剧团派5名演员,赴上海市木偶剧团学习《小八路》一剧,7月开始排练。
为了排好《小八路》,哈尔滨市文化委员会特批招收一名小演员,还邀请哈尔滨市第62中学
的合唱队伴唱,又从哈尔滨市装璜美术公司调进雕塑师穆方启(哈尔滨市艺术学院毕业生)。
《小八路》于国庆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受到了热烈欢迎。是年底,市木偶剧团全体人员被疏
散到绥棱县泥尔河公社五马大队,劳动锻炼半年,1970年5月返回哈尔滨。是年末,哈尔滨
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同时撤销了哈尔滨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在文
艺工作团内保留一个木偶剧队。原木偶剧团部分演职人员调到文艺工作团工作,另一部分演
职人员分到学习班待分配。1971年5月木偶剧队在哈尔滨市京剧院剧场,重新上演了《小八
路》,颇受欢迎,十几场的剧票抢购一空。接着在剧场先后演出200多场,开创了木偶剧团
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好的记录。是年秋曾在哈尔滨话剧院剧场,为亚非作家主
席查禾多及部分外国朋友专场演出了《小八路》,受到热烈欢迎。
1972年5月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宣布解散,筹建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同时在剧院内重
建哈尔滨市木偶剧团(以下简称市木偶剧团)。团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102号。组织机
构和人员为:团长王继全(代)、王述亮(任期约半年)、魏幼臣(任期约半年后调回市曲艺团)、
李醒晨;党支部书记于炳然;编剧宋军凯、常虹(兼导演);主要演员冯文和(队长)、葛守珍
(队长)、于密林、郑俊林、谭英华、常勤国、崔锡林、刘绍生、范万成、刘庆杰、傅亚新、
杨滨香、孙丽坤、刘君;乐队刘福财(队长)、张惠敏(队长);作曲刘玉书、汤伯林;声乐教
师杨丽君、刘振远;乐队演奏员方维财、冯铁山、孙月珠、李月福、李长君、傅湘生、翟义、
邢洪林、周福全、李力、艾有利、吴海宽、王道友、孙忠敏、岳洪英、赵丽华。乐队编制为
民乐加木管。舞台美术队长穆方启、副队长张翰超;制作吕根生、刘永清;服装曹春芳;美
术张光复、刘惠敏、张景毅、刘深;化装臧丽华;灯光陶德山;置景张福和。此时,市文教
委员会派温长淮率领的8人木偶戏学习、考查小组,带回了《洗衣歌》、《学雷锋》等小歌舞
节目。1972年10月,在市文革影剧院举办的建院大会上,演出了《洗衣歌》、《学雷锋》两
个节目,博得好评。
为了解决木偶剧团后继乏人问题,市文教委员会拨给市民间艺术剧院一批学员指标。1973
年初在哈尔滨市社会应届毕业生和部分知识青年中通过考试录取了约20名学员,组织了一个
学员培训班,培养演员和演奏员。主任潘舒。培训班采取集中上大课(艺术修养,乐理知识,
形体舞蹈等)和个别科目(木偶操纵)单独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1973年排演了由郑俊林、于密林、冯文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带响的弓箭》。1974年
聘请刘相如担任导演,罗克敏任设计,进行加工提高。7月,携带《带响的弓箭》赴黑龙江省
吴八老岛为守卫边疆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塔河野战医院的伤病员进行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75年11月市木偶剧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调演,演出了《跃进红旗迎风
展》(歌舞)、《智取威虎山》一、三场选场和《带响的弓箭》,均获演出奖。是年冬,市文
教委员会再次批给市木偶剧团部分学员指标,使木偶剧团演职人员基本配齐,达到70余人。
1976年春,向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学演了大型歌舞剧《草原红花》,在哈尔滨连续上演了近百
场,黑龙江省电视台再次作了现场直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改变了一些人认为木偶剧不
能演大型歌舞剧的看法。1979年5月携带《三打白骨精》,赴沈阳、大连等地巡回演出二个
半月。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到沈阳市红区招待所探望全体演职人员,并鼓励大家要排出
好剧目,为人民服务。是年10月市木偶剧团再次组成少年儿童服务演出队,排演了《小兔种
豆》、《说谎的鼻子》、《站住!熊》、《追车》、《魔匣》等一台新型儿童木偶剧,送戏上
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市木偶剧团经过长期实践,逐步认清了少年儿童是傀儡戏的主要观众。因此从1980年起,
两个演出队全部投入排演以儿童题材为主的木偶戏。先后排演了《美好的心愿》、《变色龙》、
《猪八戒学本领》、《森林里的故事》等剧目。是年秋,排演了《猪八戒招亲》,并在冬季
举行的哈尔滨市戏曲汇报演出中荣获演出奖。
1981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发起号召:于“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各地木偶皮影
艺术团体都要举办少年儿童节目演出周。为响应号召,在省、市文化局,省、市教育局,省、
市共青团,省、市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市木偶剧团于“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在哈尔
滨市少年宫剧场举办了少年儿童木偶剧演出周。演出了《学雷锋》、《淘气的小兔子》、《
说谎的鼻子》、《美好的心愿》、《拉洋片》、《森林里的故事》等节目,获得好评。同年
7月,市木偶剧团应邀携带《森林里的故事》、《猪八戒招亲》两个剧目,赴大庆油田各地
进行了为期50天的慰问演出。
1982年,《森林里的故事》由黑龙江省电视台和吉林省电视台各录像一次,中央电视台
在暑假期间向全国作了播放。1982年底,市木偶剧团移植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儿童剧
《好伙伴之歌》。演出时采取人偶同台的形式,打破了木偶剧常规表现手段,受到哈尔滨小
观众的欢迎。
1983年春,市木偶剧团与省电视台少儿部联合摄制了儿童电视剧《小乐乐》。同年夏携
《好伙伴之歌》赴沈阳、天津、岳阳、长沙、九江等地演出二个半月、120多场,受到各地小
观众的热烈欢迎。同年冬,《小乐乐》参加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比赛,荣获优秀二等奖。
同年冬,由孙幼忱、郑俊林和于密林共同改编的木偶童话剧《木偶奇遇记》,于1984年初,
改名为《匹诺曹历险记》,重新加工,将木偶全部剔除,变偶为人,变成了儿童话剧。
1984年10月29日市政府决定撤销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改为哈尔滨市儿童艺术剧院(院
址设在道外区钱塘街80号),市木偶剧团仍保留,但只剩下了一个13人的小队伍,原气大伤,
只能排演一些小剧目,活动在幼儿园的阵地上。1985年春,木偶剧团向上海木偶剧团学习了
《聪明的乌龟》、《五彩小小鸡》、《老狼拔牙》、《长颈鹿与小花狗》等一台幼儿剧目。
同年被评为省市少儿服务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