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影发行

第一章 电影业务门类

  一、35毫米影片发行
    清末时期,哈尔滨放映影片均由放映部门或影片商从外国购买或租用,没有影片发行单 位。民国初期,哈尔滨中国电影院上映的影片均由外国制片商或影片商转手租用。
    从1911年到1931年,哈尔滨由国内、国外影片商发行影片456部,其中1916年到1925年间 发行上映的主要是欧洲影片,有《礼拜日》、《仇深似海》、《鲁滨逊漂流记》、《女鬼作 祟》、《英国之武力》、《法国大战》、《墨美大战》、《欧战新闻》等。1926年以后发行 上映的影片大部分为国产片,有《乾隆游江南》、《济公活佛》、《荒江女侠》、《唐伯虎 点秋香》、《白蛇传》、《梁祝姻缘》、《玉洁冰清》、《败子回头》、《红楼梦》、《西 游记》、《三国志》、《弃妇》、《一箭仇》等。
    1924年美国影片商在哈尔滨建立两处影片发行机构,一处在道里炮队街58号,日译名为 ユニバ一サル;一处在道里中国大街,日译名为パうウ一マント。还有俄人办的满洲商工会 社,和中国人办的松江电影公司。1931年以后,松江电影公司改为哈尔滨电影公司。
    日伪统治时期,黑龙江省发行放映的影片有国产影片《马路天使》、《木兰从军》、《 再会吧上海》、《火烧红莲寺》等;有外国影片《鬼叫关》、《君代四行》、《犯罪博士》、 《月夜僵尸》、《想思曲》、《早春》、《临时财主》等。还有“满映”出品的《东方夜谈》、 《白马剑客》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市建立,并在佳木斯设立一个发行科, 在齐齐哈尔设立一个发行点,负责发行厂产影片和选择发行接收的旧影片。在哈尔滨有苏联 影片输出公司哈尔滨公司,发行苏联拍摄的原版片。还有一部分日伪残存的影片相互交换串 演。1948年有私人片商带片到哈尔滨出租。
    1949年3月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市成立了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办事处,负责影片发 行任务。影片来源主要是由上级发行部门调度供应,少量是私人经营者委托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统由国家影片发行机构排映。放映单位在当地发行管理机构 登记后,才能分到节目拷贝。放映单位只准放映国家发行机构发行的影片。影片发行主要是 紧密配合政治运动,如配合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增产节约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等。 发行的影片有《保卫胜利果实》、《走向新中国》、《保卫家乡》等。
    到1952年,35毫米放映单位达到107个,增长1倍多。发行范围由面向少数城市变为主要 面向工矿和县城,共发行影片66部。从1953年开始,推行计划发行。
    1955年6月经黑龙江省文化局、哈尔滨市文化局、省、市工会、哈尔滨铁路区委会、黑龙 江省电影公司共同研究通过,对35毫米影片实行划级分组、按座席计划租价的办法。1956年 根据第六届全国电影发行会议确定的排片五项原则(按照不同的影片内容、不同的时间季节、 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的观众对象,采取不同的排片方法,以发挥 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进行发行。随后,又补充了“四结合的排片方法:集中编映与灵活多样 相结合;敝开供应与控制发行相结合;重点突出与一般排映相结合;蜻蜓点水与细水长流相 结合。”从1956年开始电影发行工作由片片集中编映的排片方法,改为多样化的排片方法。 1958年5月,根据文化部的决定,黑龙江省电影公司采取根据需要向中国电影公司订购拷贝, 改变了代理发行的办法。依据收入情况,上缴发行版权费。
    1962年前后,开始发行一些香港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1964年5月黑龙江省建立五个科 学教育电影放映队。
    1964年,对《北国江南》、《早春二月》进行无理地公开地批判。《黑龙江日报》于1964 年9月17日刊登题为《〈早春二月〉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文章。文章认为影片宣扬了资产阶级 人性论、人道主义,抹煞和歪曲了阶级斗争。1965年电影发行工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紧密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三大革命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发行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前发行的影片被陆 续封存。新发行的影片大部分是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片,有《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毛 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中阿友谊心连心》、《海河战歌》等。1967年5月开始,全省 群众造反组织不分青红皂白对《不夜城》、《林家铺子》、《两家人》、《逆风千里》、《 燎原》等影片进行批判。1970年开始,发行电视屏幕复制片和“样板戏”影片。根据1973年 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任务要求,“继续抓好、宣传好以革命样板戏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仅哈尔滨市1973年1月至10月,就映出“样板戏”2 250场,观众187万人次。11月10日到 12月10日又举办“样板戏”影片汇映月,映出1 315场,观众119.8万人次。全省从1970 年8月到1973年6月,共放映“样板戏”影片238.310场,观众16 029.8万人次。这期间 发行的外国影片有七部:越南影片《琛姑娘的森林》、《前方在召唤》与阿尔巴尼亚影片《 战斗的早晨》和四部日本片。
    1973年4月、5月、7月、8月、10月,黑龙江省电影公司按照中国电影公司供应的影片所 发行的25部影片中,有一部是动画片《小号手》和“样板戏”影片《海港》,其余都是新闻 纪录片和科教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发行放映的四项业务指标被批判为“经济挂帅”,电影票价 一降再降,大部分影院亏损。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龙革生产(70)275号急件通知 降低票价,要求:调后全省平均票价比“文化大革命”前降低18%,比当时票价降低8%。据1971 年调查,全省9个地区的70家影院,有43家亏损,亏损金额达30余万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被禁锢发行的影片大量恢复发行上映,全省银幕呈现出百花齐 放的兴旺景象。
    1977年恢复发行的国产影片有《洪湖赤卫队》、《秘密图纸》、《甲午风云》、《平原 游击队》、《三进山城》、《朝阳沟》、《苦菜花》、《特别列车》、《跟踪追击》、《东 进序曲》、《北大荒人》等42部,1978年到1979年又恢复发行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十 五贯》、《桃花扇》、《三笑》、《上海姑娘》、《舞台姐妹》等13部影片。1979年,还发 行了一些新摄制的影片及外国影片。
    1979年6月7日,黑龙江省电影公司下发(79)黑影字第3号文《电影发行工作条例》,取代 了1958年由黑龙江省电影公司与放映单位共同执行的《影片供映合同》。《条例》包括各级 电影发行工作的职责、节目、拷贝管理;影片分配、调度和排映;发行与放映的业务关系等 项36条。同时,还下发了影片发行放映违章处理办法(试行)。1979年10月举办向国庆三十周 年献礼国产影片展览。展出《从奴隶到将军》、《二泉映月》、《吉鸿昌》、《山乡风云》、 《小花》、《怒吼吧!黄河》、《她俩和他俩》、《神圣的使命》、《傲蕾·一兰》、《生 活的颤音》、《光明的中国》等17部故事片。是年,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创历史最佳成绩。 发行35毫米长片207部、1 197个拷贝,放映1 823.683场,观众达122 793.6万 人次,片租收入43.7万元。与1973年相比,场次增长34.6%,观众人数增长374%,发行收 入增长30.7%,居全国第三位。是年,加强了对国产重点片的发行,放映场次增多,观众踊 跃。其中《保密局的枪声》在哈尔滨映出2 394场,观众240多万人次;《甜蜜的事业》 映出1 267场,观众近130万人次。
    1980年元旦展出《李四光》、《蓝光闪过之后》、《小字辈》、《春雨蒙蒙》、《挺进 中原》等影片。春节期间又展出《啊!摇篮》、《北斗》、《绿海天涯》、《苦难的心》、 《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瞧这一家子》、《泪痕》、《血与火的洗礼》、《向导》 等影片,深受群众欢迎。
    为适应观众能看到更多电影的要求,发行工作对优秀国产影片采取集中调度、集中排映 的办法,对节假日期间的排片采取一日多片办法,并在夜间组织多片专场。1982年2月7日至 11日,哈尔滨市兆麟电影院组织道里区4个农村公社的干部和社员进城观看冰灯,欢度元宵佳 节,共组织5个夜场,每场放映4~5部影片,每场观众达1 000多人。
    从1981年第三季度开始,连续三年在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中开展“创三好,争双佳” (完成发行放映任务好,配合“三爱”教育和“五讲四美”活动好,放映宣传服务质量好); 最佳单位(电影公司、电影院、对内对外俱乐部),最佳个人(放映员、宣传员、服务员等)竞 赛活动,取得了很大效益。1981年7~9月的发行收入比1980年同期超额32.4%。1981年9月, 《喜迎门》首先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3个市映出,共映出1 949场,168万观众。1982 年4、5两个月,《牧马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5城市陆续上映,共 映出4 084场,观众达380余万人次,为5个城市人口的101.3%。年内,外国影片的发行 量有所增加,从4月到12月,共发行外国片19部。其中有苏联片6部,英国片2部,日本片2部, 南斯拉夫、法国、菲律宾、波兰、巴基斯坦、巴西、突尼斯、斯里兰卡、美国影片各1部。
    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指示,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爱并不遥远》和彩色戏 曲片《皇亲国戚》,作为重点片向全省发行。4月初,《皇亲国戚》在哈尔滨等5个市、县举 行首映式。《爱并不遥远》影片在哈尔滨一地放映931场,观众达68万余人次。
    由于受电视和不断增设录像厅的影响,1984年的发行收入继1981年以来继续下降。1983 年1~9月份发行国产新片90部,观众7.844万人次;1984年同期国产新片107部,观众5.486 万人次,二年相比,影片增加17部,观众却减少2358万人次,下降30%。其中,国产35毫米 新片观众,1983年达到100万~200万的人次的有18部,而1984年达到1983年人次的只有5部。
    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4年黑影5号文载:1981年因受电视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300万元,接近年计划的1/10。1982年因受电视影响,全省有6个地、市公司和农场总局 电影公司未完成年计划任务。1983年上半年全省15个地、市公司有12个公司未完成上半年计 划任务,场次比1982年同期下降24%,观众人次下降25.4%;全省发行收入比1982年减少744 万元,下降19.3%。1984年,放映录像单位速增,电影院和放映单位的观众上座率更为减少 。颇受观众欢迎的外国故事片《热带丛林历险记》,在鹤岗首映头场只售出46张票;《义侠 佐罗》在萝北首映只售出30%影票。
    在发行收入连续下降的形势下,经过全省电影发行放映战线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战,到1984 年底基本控制了发行收入下降趋势。由1983年比1982年下降的193%,回升到只下降为56%。 为此,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于1985年1月给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来贺电:“经过艰 苦奋斗努力拼搏,各项业务指标取得优异成绩,特向你们和全省电影发行放映战线职工致以 热烈祝贺。”
    1985年初开展“比改革、赛服务、看效益”的百日赛活动,收到巨大效益。全省共完成 放映场次177 110场,观众近9 800万人次,发行收入600余万元。有7个地、市公司 的发行收入超过1984年同期水平。4月,第一部立体影片《枪手哈特》在哈尔滨市映出,观众 购票踊跃,市场出现倒卖“黑票”现象,几座主要影院平均日映出场次在6场以上,共映出411 场,发行收入18.6万元。
    1985年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1985)12号文件,提出在全省实行部分影片浮动票 价的报告。浮动影片节目的数量不超过当月发行新影片的20%。1985年5月15日黑影[1985] 14号文件通知,对质量较好的影片实行按比例浮动,每月在发行的新影片中按20%左右的比例 向上浮动,体现以质论价的经济政策。全省首先实行浮动票价的有《新方世玉》和《木棉袈 裟》两部影片。同时对立体故事片的票价、租价、分帐率按甲、乙级座席制定了具体浮动办 法。
    1985年下半年,根据上半年14个地、市电影公司计划任务完成不平衡的情况,按照中共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分别与14个地、市电 影发行放映公司签定了计划承包合同,实行“三奖一罚”的奖惩办法。即对完成承包计划的 公司按实有职工每人逐月奖励十元奖金;对完成承包计划的业务经理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对 超额完成承包计划的按超额计划的百分比提取超额部分留成;对未完成承包计划的公司经理 分别处以不同数额的罚款。全省共签定承包计划1 276万余元,改变了全省电影发行量大 幅度下降的趋势。
    到1985年12月,全省库存35毫米长片拷贝有7 953个,短片6 403个。
    二、16毫米影片发行
    1950年8月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共派出51名学员参加文化部电影局在南京举办的16毫米电 影放映训练班。11月底结业后,两省各成立一个电影总队,各设三个电影放映小队。1951年 春,电影队深入各县巡回放映了苏联故事片《青年近卫军》、《幸福的生活》。在农村放映 了第一部中国故事片《白毛女》。同时,城市工会系统建立了16毫米放映队有6个,其他系统 建立2个。黑龙江省电影公司设立专人做16毫米影片的发行工作,按月计算放映场次和按场次 计算收取片组。
    1951年到1957年期间,由省电影公司直接向放映队排片。1953年国产片有8部,排一部影 片可连续放映3个月,一个放映队全年放映活动近200天,全年给每个队发行了3~4部影片即 满足需要。从1954年开始,实行计划发行,在影片分配上,采取农村少节目、多拷贝,工矿 多节目、少拷贝的供应办法。
    放映队逐年增加,到1952年增加到51个,1957年增加到423个,1965年增加到759个。从 1956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县的电影放映总队,并先后于1958年、1959年在佳木斯市、牡丹江市 建立了电影发行站。1960年后,县电影放映总队改为县电影事业管理站,到1965年有70个市、 县有了电影事业管理站。影片供应开始由省调度到地区,地区再分配给县电影管理站,再由 县电影管理站排片到队。
    电影放映队大量增加后,每个放映队的放映点随之减少,增加了巡回次数和节目的需要 量。根据新的情况,黑龙江省电影公司于1962年拟定了“定放映点、定巡回路线、定放映场 次”的“三定”计划放映方案,在全省农村推行,使电影放映计划管理不断得到完善。1963 年7月19日黑龙江省文化局颁发了《县电影管理站工作条例》,加强了对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 作的领导,农村放映活动从“三定”发展到“五定”,即定点、定线、定场、定时、定费。 并逐步发展为以大队定放映点,以点定放映场次,以场次定收费,以忙闲定放映时间,以影 片定巡回路线,增强了放映工作的计划性。1964年,肇源县创造了“六定”经验,在“五定” 基础上加上“定片”。这一经验可使每个放映队、放映点预先知道全年何时放映何片,更好 地实行计划放映。1965年开始在全省开展普及规划放映:划分放映队的服务地区;以大队为 基础在距离3~5里内建立放映点;放映点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实行大点多排映、小点 少排映、好片多排映、一般片跳点排映、农闲多排映、农忙少排映的办法,按类定放映场次, 本着“收支平衡,稍有盈余,以点论价,合理负担”的原则,确定包场费标准和收费办法; 分普及路线、中轮次巡回路线、小轮次巡回路线三种放映路线进行安排。实行普及规划放映 后,放映场次普遍增加,到年末统计16毫米放映场次达到17万余场,比1957年增加2.1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放映单位维持在760~780个,放映活动率降低,场次减少。1967 年到1969年的三年间共映出11万余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一年的映出场次低6万场。 “样板戏”,影片发行后,集中宣传放映“样板戏”,1970年和1971年每年都放映13万场以 上。
     从1973年开始,有些县将县管放映队下放给公社管理,没有放映队的公社竞相购置放映 设备,到1974年全省16毫米放映单位发展到1 684个。1973年开始,恢复规划放映,采取 四种排片方法向农村放映队供片,即:1.对每次走遍全点的放映队,一次供双片——一个重 点片,一个一般片。重点片要点点放映。2.大中小巡回交错进行。对大巡回的放映队排重点 片,对中小巡回的放映队排一般影片。3.各放映队同时换片。强调做好放映记录,对漏映的 放映点做好补供影片补映工作。4.对于半数大巡回的放映队供映重点片,对半数中小巡回的 放映队供映一般片,组织好换片时间与接片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要 求早看电影、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因此,农村的电影放映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到1978年底, 16毫米放映队增加到3 525个,比“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的2 020个增长74%。 1979年普查3 456个放映队,其中有1 013个放映队每队有一个放映点;有1 142个放映队每队有2~5个放映点;有631个放映队每队有6~10个放映点;有199个放映队每队有11~13个放映点;有471个放映队每队有14个以上放映点。一个队有一个放映点的,占29%,均发展成简易电影院。根据1981年3月中国电影公司在长沙召开的农村发行放映座谈会精神, 面对简易电影院和农村放映队开始固定化的新形势,省电影公司提出以后的方针是改善农民 看电影的条件,从室外看改变到室内看,从站着看变为坐着看,从按场收费到按人买票。到 1981年10月全省兴办了农村简易电影院302座(其中公社办的264座,生产队办的38座),售票 点345个,有82个社队看了宽银幕电影。年内又建立了875个队办电影队。年终,全省16毫米 放映单位达到5 014个,放映近80万场。是年,全省农村人均看电影28次,牡丹江地区农 村人均则看到82次之多。
    农村简易电影院增多后,给影片发行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主要是影片节目需要量增加, 群众要求早映、多映、映新片。为了解决出现的新矛盾,对16毫米影片调度、分配、排映实 行了两轮排片、三级调度办法。至1981年16毫米影片发行106部、4 777个拷贝,达到了 历史最高水平。到1982年、1983年影片发行在大多数地方实行了多轮次调度办法。
    随着简易电影院和放映单位的发展,1982年开始建立公社级电影管理站,16毫米影片改 由公社电影管理站面向放映单位排片,次序为先简易电影院,后一般放映队。
    从1984年开始,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试行三种承包形式,改变拷贝供应原则。第 一种形式,省电影发行公司同绥化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采取省每个节目固定供应拷贝数, 地区公司实现全年拷贝利用率达75%以上,超奖亏罚。签定的合同书中规定:1984年供应130 个节目,1985供应120个节目,每个节目的拷贝数由绥化地区公司提报,1984年绥化地区保证 全年发行收入达到1983年的90%以上,拷贝使用率超过75%以上,每超一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 司奖励05元。年终检查绥化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承包合同执行情况,按合同要求超额完 成了任务,地区公司获奖金1万多元,第二种形式是同嫩江地区的克山县,省通过地区每个节 目供应一个拷贝,一年内达到利用率70%,片租按正常规定上缴。第三种形式是针对农场局的 特殊情况试行省固定供应拷贝,农场局按利用率的60%,每个拷贝上缴发行片租不低于1 620元。
    1984年发行16毫米长片127部、3 126个拷贝,到1985年12月,全省库存16毫米拷贝 长片31 460个,短片18 465个。从1984年开始,全省16毫米放映工作出现放映难、 管理难、收费难和农村出现放映网点急剧收缩的现象,有的农村常年看不到电影。据统计, 1985年放映点比1983年减少3 613个,降低16.8%,人均看电影场次比1983年减少14.9 场,降低51.2%。16毫米影片拷贝供应由1980年的4 480部降到3 183部。
    三、8.75毫米影片发行
    1969年9月在牡丹江地区举办了875毫米的放映学习班,从10月5日开始试点放映。
    1971年正式发行875毫米影片(主要是样板戏影片),到年末全省共有77个放映单位, 放映9 929场。1972年发展到165个队,映出25 116场;1975年发展到546个队,映出65 478 场;1978年发展到2 682个队,映出307 584场;1979年发展到3 320个队,映 出511 622场,创高记录。1980年以后,农村的8.75毫米放映机,由于影片供应缩减和 放映机更型,影片发行及放映单位大幅度下降。放映单位从1980年的3 392个,减少到1985 年的1 996个;影片拷贝供应从1980年的3 865个下降到1985年的635个。1983年以 后,逐渐改用16毫米放映机,8.75毫米放映单位随之下降。
    影片发行,1973年为20个节目,364个拷贝;1975年为27个节目,1 081个拷贝;1978 年为60个节目,2 250个拷贝;1983年为96个节目,2 282个拷贝。之后,逐年减少, 1984年减到1 176个拷贝;1985年只发行635个拷贝。发行渠道有所改变,由1963年以后 建立的县电影管理站负责排片,到1976年后,陆续下放到公社电影管理站排片。
    1985年底,875毫米库存影片拷贝,长片为19 042个,短片为10 097个。全省 875毫米放映队已基本停止放映活动。
    四、短片发行
    短片有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三种。发行五本以下的单一节目为短片,规格有35毫米、 16毫米、875毫米。35毫米中还有立体短片和宽银幕短片。
    新闻纪录片:解放战争期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发行《民主东北》共12辑、160本。从1965 年开始大量发行新闻纪录片,到“文化大革命”共发行99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事片 大部分被封存,主要发行新闻纪录片。短片中还包括专题短片《祖国新貌》、《部队生活》 等。1979年后,《祖国新貌》每年出36号,缩制18个号,其中35毫米发行12个拷贝,16毫米 发行60个拷贝,8.75毫米发行40个拷贝;《部队生活》每年出6个号、编制3个号,35毫米 发行5个拷贝,16毫米发行60个拷贝,8.75毫米发行40个拷贝。
    科教片:国产科教片从1950年到1977年共发行1 280个。其中《科技简报》每年出30 个号,35毫米发行10个拷贝,16毫米发行30个拷贝,8.75毫米发行20个拷贝。从1981年开始, 科普片减少,技术推广片增加。1980年科教片35毫米发行333个拷贝,16毫米发行1 916个拷 贝,8.75毫米发行1 359个拷贝。1981年35毫米发行254个拷贝,16毫米发行1 268个 拷贝,8.75毫米发行254个拷贝。
    黑龙江省文化局为了加强科教影片的发行放映工作,于1964年成立了5个科学教育电影专 业队,每队3人,由总队领导。到年末,先后深入到37个县、市200多个公社、生产大队,放 映2 600多场,观众达90多万人次。科教片对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64年12月26日《黑龙江日报》载:“省五个科教电影放映队送影片下 乡有成绩,农村社员把科教片当成了活的生产课本”。
    “文化大革命”期间,配合宣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发行了大量的科教片。 1975年春节,“五一”曾上映了《工业合理用水》、《棉麦套种》、《矿山机械》、《定向 爆破筑坝》、《山村小水电》、《室外养蚕》等片。
    1978年举办科学教育电影汇映,全省城乡上映90多个节目。1979年举办科学教育电影展 览,全省在4月份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农村上映农业技术片。1984年7月1日到9月30日在齐齐 哈尔、大庆、佳木斯、伊春、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牡丹江等9个城市陆续举办新技术科教 电影放映宣传周,上映了《光导纤维通信》、《电子计算机知识》、《红外线》、《微波通 信》、《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激光治疗常见病》等新片。
    短片发行期限,具有新闻性质的影片发行期限35毫米的为一年,16毫米、8.75毫米的为 一年半。
    发行办法:对政治性、时间性强的影片,除有些加在某一长片节目发行放映外,从1954 年开始实行单排单发、随到随发的办法,加速上映周转。对不受时间限制的短片,采取先编 组后配,加在长片一起发行的办法。有些短艺术片和科教片编组发行。编组影片的本数一般 是3~5本。配加映出的短片有些不单独计算场次,编组发行的均单独按短片场计算。从1955 年6月开始,除配加长片放映的不收片租片,其他一律按每本2元收费。
    短片租价:1976年对短片发行租价规定为:配加不超过2本不收费;单独租映,美术片每 本每场4元,纪录片每本每场2元;编组专场,分成单位按长纪录片分成比例计租,美术片和 舞台纪录片编组按艺术片租价,新闻、科教专场一律按3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