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电影制片
一、寒光电影公司
寒光电影公司于1932年6月筹建,地址在哈尔滨道外大新五道街。经理刘焕秋,导演理化
民,制片主任陶然、高啸昆。10月摄制第一套影片,是以1932年哈尔滨水灾为背景的无声影
片《山洪情劫》。
二、东北电影制片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国共产党接收了长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器材设施,并将延安电
影团全体工作人员派往兴山市(今鹤岗市),于1945年10月1日于兴山市组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基地。首任厂长舒群、副厂长张辛实,直属中共中央东
北局宣传部领导。1948年6月,由钟敬之、成荫率领的西北电影工学队20余人进入东北电影制
片厂;9月以沙蒙、张平、何文今为首的东北文艺工作团140余人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
1949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长春。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市时期,拍摄和译制的电影有:
(一)《皇帝梦》
木偶美术片。编剧陈波儿,动画设计:持永只江(日本人,中国名方明),导演××,副
导演于彦夫,作曲、指挥李季达。1947年出厂。
故事梗概:蒋介石为了打内战,与美帝国主义签定了中美商约,接受美帝国主义的军火
援助,幻想成为中国的皇帝,最后成为泡影。
(二)《瓮中捉鳖》
动画片。编剧朱丹,导演持永只江,导演助理于彦夫,动画设计持永只江,作曲、指挥
李季达。1948年出厂。
故事梗概: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全面发动内战,在人民力量的打击下,最后失
败。蒋介石似鳖被憋在瓮中。
(三)《留下他打老蒋》
短故事片。编剧林其(伊林),导演林其,作曲指挥黄准,摄影马守清,主要演员陈强、
马德明、袁乃晨。1948年出厂。
故事梗概:一个刚刚参加部队的小战士,在行军休息时,枪不慎走火,打死了一位老农
民的儿子。为严肃革命纪律,部队决定枪毙小战士给老农民的儿子偿命。当众宣布决定时,
老农民跑上台,要求营长“不要处死小鬼,留下他打老蒋吧!”在场群众深为感动,也一致要
求“留下他打老蒋”。后来小战士在战斗中立了功。
(四)《普通一兵》
译制苏联原版片。翻译徐立群、孟广钧,导演袁乃晨。1949年出厂。
故事梗概:(略)
(五)《桥》
故事片。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作曲、指挥何士德,摄影包杰,主要演员王家乙、陈强、
吕班。1949年4月出厂。
故事梗概: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修复被敌人破坏了的桥梁,东北某铁路工厂担负了
要在15天内制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的任务。厂长紧密地依靠老工人梁日升和老
侯头,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了修复炼钢炉等难关,按期完成了制造桥座和铆钉的任务,使大
桥胜利通车,支援了解放战争。
(六)《预防鼠疫》
科教片。编剧、导演袁乃晨,摄影马守清,作曲、指挥黄准。1948年出厂。
内容:讲解通俗易行的七种预防鼠疫方法。
(七)《民主东北》(第一辑、第二辑)
新闻纪录片。摄影吴本立、刘德源、李光惠、徐肖冰、王德成、包杰。作曲、指挥何士
德。1947年5月1日出厂。
内容有:《活捉谢文东》、《民主联军军营的一天》、《追悼李兆麟将军》、《内蒙新
闻》。
(八)《民主东北》(第三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钱筱璋,摄影吴本立、王德成、唱鹤龄、徐肖冰、李光惠等,作曲李
凝、吴锋、王湘、李鹰航,指挥李鹰航。1947年出厂。
内容有:《农民翻身》、《翻身年》(秧歌片)、《夏季攻势简报》、《三下江南》、《
东满前线》、《收复双河镇》、《战后四平》、《胜利在后方》。
(九)《民主东北》(第四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任颖,摄影李光惠等,作曲李季达、苏民、李鹰航等,指挥李季达、
李鹰航。1947年出厂。
内容有:《皇帝梦》(木偶片)、《伟大贡献》、《中国医科大学》、《做军鞋》、《秋
收》。
(十)《民主东北》(第五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钱筱璋,摄影李光惠、高振宗等,作曲、指挥黄准。1948年出厂。
内容有:《建设简报》、《公主岭战斗》、《安东造纸厂》、《东北毛纺织厂》、《还
我延安》等。
(十一)《民主东北》(第六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李光惠等,作曲黄准、李莫愁、何士德,指挥黄准、何士德。1948年
出厂。
内容有:《时事简报》、《翻身曲》、《第一届国际青年节》、《哈尔滨工人“五一”
节造炮劳军》、《前线炮兵助民春耕》、《接收后的鞍山钢厂》。
(十二)《民主东北》(第七辑)
新闻纪录片。摄影徐肖冰、陶学谦、李光惠等,作曲李凝、李季达、向异、苏民,指挥
黄准、苏民。1948年出厂。
内容有:《部队简报》、《预防鼠疫》、《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松江二线兵团助
民修筑排水》。
(十三)《民主东北》(第八辑)
新闻纪录片。作曲、指挥张棣昌。1948年出厂。
内容有:《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翻身工人》、《翻身农民》、《爱国自卫战在东
北》。
(十四)《民主东北》(第九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姜云川,摄影吴梦滨、刘德源、唱鹤龄、王静安、杨荫萱、张绍柯等,
作曲葛炎、张棣昌等,指挥葛炎、尹升山。1949年出厂。
内容有:《陶赖昭江桥修复》、《汽校二期同学上前线》、《东北烈士纪念馆》、《解
放东北最后战役》。
(十五)《民主东北》(第十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高维进、吴国英,摄影张沼滨、石益民、刘德源、陈民魂等,作曲向
异、李凝、李季达,指挥尹升山。1949年出厂。
内容有:《发地照》、《送喜报》、《解放天津》、《北平入城式》、《送公粮》、《
林业生产》。
(十六)《民主东北》(第十一辑)
新闻纪录片。编辑高维进,作曲何士德、张棣昌、李季达,指挥尹升山。
内容有:《毛主席阅兵》、《富饶的东北》。
三、哈尔滨电影制片厂
1958年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哈尔滨市筹建哈尔滨电影制片厂。首任副厂长胡骥、
金戈。在筹建过程中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
(一)《深山密林一条路》
新闻纪录片,1958年完成。
(二)《富饶的黑龙江》
新闻片。导演白莘,摄影王奎家。后改名《祖国的东北》,总导演王逸,参加编剧和摄
影的有胡骥、丛深、白莘、王奎家、孙守义。1959年完成。
(三)《笑逐颜开》
故事片。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拍。
故事梗概:1958年春,某建筑工程公司决定成立妇女工程队,让常年围着锅台转的职工
家属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何慧英积极报名参加工程队,受到丈夫丁国才的阻挠。何慧
英经过一段实际锻炼,当上妇女工程队的副队长,一度紧张的夫妻关系在丈夫转变看法后归
于和好。胡桂英心胸狭窄,进工地后与何慧英等人经常发生磨擦,出了不少笑话,经过何慧
英的帮助和感化,思想起了很大变化。张会计的妻子王丽云好逸恶劳,在丈夫的推动下走进
工地,但不安心劳动,总想离开。队长发挥王丽云文化水平较高和能说善讲的长处,帮助王
丽云克服了厌恶劳动的思想,安心了工作,并为妇女号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8年摄制新闻纪录片20部,其中有《黑龙江新闻》第1号、《地方工作的花朵》、《民
警大跃进》等。
1959年摄制新闻纪录片24部,其中有《全国冰上运动会》、《黑龙江歌舞》、《花样滑
冰》、《万民欢腾祝国庆》、《勤奋造丰年》、《蔬菜大丰收》、《绿洲上的红宝石》、《
遥远的地方》及科教片《稻田养鱼》等。
1961年,文化部根据国家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各省、市电
影制片厂停建。据此,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春停办。
四、齐齐哈尔电影制片厂
齐齐哈尔电影制片厂,1958年12月组建。组建人刘汉章、金力求。拍摄的影片有《神山
采矿》、《熔烧矿石》、《运输》、《炼钢》、《炼钢和炼焦》、《齐齐哈尔新闻简报》第
1、2号、《全国速滑比赛》、《全国冰球比赛》、《开展群众性冰上运动》等。1959年9月停
办。
五、龙江电影制片厂
拍摄的影片有:
(一)《她从雾中来》
彩色故事片。根据刘炎、相源臻创作的评剧《民警家的“贼”》改编。编剧张笑天,导
演可人,摄影傅金城。主要演员周丽娜、郭艺文、栾福仁、刘国禅。1982年1月完成。
故事梗概:失足女青年陈蓉劳教提前释放,其家已改为汽车配件厂的建材库,父又病故,
无家可归,被民警张国庆母亲张大娘接回家,并认为干女儿。张大娘女儿小曼对陈蓉到家十
分不满,邻居也议论纷纷,说“民警家住个贼”,是“公私合营流氓中转站”。张国庆的未
婚妻李玉凤也常以“一日行窃,终生是贼”的语言刺激陈蓉。流氓二歪、单美蓉勾引陈蓉入
伙,威胁不成,便偷邻家钱物放在张家给陈蓉栽脏。邻居孙季梅发现丢失钱物,怀疑是陈蓉
偷的,便指桑骂槐,并在张家翻出丢失的钱物,陈蓉有口难辩,无奈给张大娘留下一封书信,
私自出走。陈蓉在江边又遇二歪和单美蓉,二人强迫陈蓉归顺盗窃团伙,陈不从,恰被张大
娘发现,二歪欲刺张大娘,被陈蓉将匕首踢落,经过一场搏斗,陈蓉被刺伤,张国庆赶到将
陈蓉送进医院,流氓逃跑。后来陈蓉在江北青年流动饭店就业,成为新人,二歪与单美蓉因
继续行窃被擒。
(二)《爱,并不遥远》
彩色故事片。编剧王荣辉,导演姜树森,摄影吴本立,作曲刘锡津,指挥尹升山,主要
演员王福友、韩广萍、杜元、屠茹英、李丹、姜瑞林。1983年完成。
故事梗概:钻井队长郑新接受开发新油区的任务,即将与其结婚的女友张兰兰逼郑新离
开井队,否则断绝婚事。郑新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毅然带队赴边远的新油区。青年钻井工
们思想情绪不稳定,郑新便用切身经历和体会,教育
青年应该怎样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爱情。青年钻工们在郑新的帮助教育下,振奋
了精神,做出了优异成绩。服务队女队长孙薇知道了郑新与张兰兰断绝婚姻关系的一段情由,
对郑新深表同情和敬重,遂产生了爱情。钻井工刘猛和护士金玫、钻井工郝宏和女司机胖张,
在甘苦与共中得到了纯真的爱情。
(三)《篮箭的使命》
彩色遮幅故事片。编剧侯心帜、杜明显,导演王雷、张平,摄影王雷、孙福昌,美术李
德育,作曲王酩,主要演员郝一平、罗玉甫、叶葵南、戴盛絮、张玉红、韩广萍。1984年完
成。
故事梗概:久居海外的公路专家唐思华,藏有两块祖国珍宝“洞府天光玉石雕”,其中
一块遗失多年。其年唐思华带领在美国就学的女儿唐小杰回到祖国观光考察,并寻找解放前
在白龙山区蒙难时的救命恩人路铁山,以及遗失多年的那块“洞府天光玉石雕”,使之珠联
璧合。犯罪团伙王山浪、吴梦等一路尾随,欲待机抢劫玉石雕。白龙山区的人民交通监理,
在派出所所长路鹏的带领下,密切配合打入犯罪团伙的公安人员,粉碎了犯罪团伙的阴谋活
动,并帮助唐思华父女找到了路铁山,两块玉石雕合璧。唐思华热爱祖国,将积累的有关公
路研究资料奉献给国家,唐小洁表示毕业后回祖国工作。
(四)《皇亲国戚》
彩色戏曲片。编剧王毅,导演李振环,摄影李振环、傅金城,作曲祁景芳、李寿华,指
挥陈涛,美工严熙臣、赵福家,主要演员白淑贤、孙春秋、韩世珍、李瑞刚、宿兆林、张淑
芳、郭杰。1983年完成。
故事梗概:与第一篇龙江剧中的《皇亲国戚》故事相同。
(五)《净土》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与香港飞凤影视公司合拍。编剧、导演皇甫可人;摄影张黎、吕乐、
周小平,作曲李黎夫,美术冯源、郝冰,主要演员王学圻、肖雄、李勤勤、刘欣。1985年完
成。
故事梗概:外科医生关山夫,在医学院读书时与同学丁莎相爱,并盟订终身。毕业后,
在一次手术时,发生了意外的医疗事故,使一女孩在手术时丧生,关山夫被判处徒刑。丁莎
误以为关山夫变心。几年后,丁莎到边塞的皮肤病防治站当医生,并和一个不真心相爱的男
人结了婚。关山夫服刑八年出狱后,立即赶赴西双版纳探望医疗事故中死去的小女孩父母,
却与从事麻疯病防治工作的丁莎相遇,彼此虽情缘难了,却无法弥合,双方心情十分痛苦。
一日,关山夫在密林中救出落水的傣族少女伊金娜。后来,伊金娜向关山夫倾吐了爱慕之心。
在关山夫、丁莎、伊金娜三人强烈感情冲突中,都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的尊严。关山夫
与丁莎全身心地投入麻疯病的防治工作,表现出医务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六)《中共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纪录片(一本)
编辑胡又山、李云,摄影孙介民、刘洪田、杨深、毛芝昌。1979年完成。
(七)《北疆丽雪》
彩色纪录片,二本。编导孟烈,摄影文玉璞、杨深、孙介民、毛芝昌。1979年完成。
(八)《冰景奇观》彩色宽银幕纪录片(三本)
编导孟烈,摄影李巨善、孙福昌,作曲刘锡津,指挥尹升山,演员韩广萍、栾晓光。1982
年完成。
(九)《绿海山珍》(五本)
科教片。编导张平,摄影孙福昌。1980年完成。介绍蕨菜等山野菜的采摘、加工方法、
程序,以及收购、外销等常识。
(十)《冰雪路上》(四本)
纪录片,编辑胡又山、赵玉祥,导演丁义民,摄影毛芝昌、吕孔祥、孙福昌、杨深。1981
年完成。介绍黑龙江冬季在冰雪路上汽车行驶的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十一)《黑龙江中成药》(一本)
纪录片。编导孟烈,摄影毛芝昌。1982年完成。介绍黑龙江中成药的制作及药物作用。
(十二)《绿色长城》(一本)
纪录片。编导孟烈、胡又山。1982年完成。介绍“三北”防护林带的黑龙江省植树造林
的概况和作用。
还有电视剧(片)《冰城地下春》、《车轮进行曲》、《大路朝天》、《月亮升起的地方》、
《追》、《林海深情》、《财神祝良缘》、《小城喜事》等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