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单鼓

  单鼓,汉族俗称民香,又叫烧香的、跳单鼓子的、跳家神的、烧太平香的,是民间祀神 祭祖、驱病禳灾、祈福求安、喜庆娱乐的一种活动,流行于黑龙江城乡各地。中华民国年间 出版的《牡丹江风土志》载:“汉人跳神,亦曰‘打丹鼓(即单鼓,编者注)或跳单鼓’,流 行于城乡农村。”
    跳单鼓,在春节之后到春耕之前举行的叫春香,主要是为了迎春贺岁,祭祀祖先神灵, 祈福驱灾;在庄稼上场
    到春节之前举行的叫秋香,主要是为了庆祝丰收,谢神谢祖,祝愿来年人畜平安,取得 更好收成。在平素也有单纯为了驱病而跳家神的。《黑龙江志稿》卷六《祭祀》篇中载:“ 家有病者,不知医药之事,辄招巫诵经。装束如方相状,以鼓随之,应声跳舞。禳病用巫祝, 俗谓烧太平香也。”
    跳单鼓,由最初单纯的祀神祭祖逐渐发展演变为烧愿香和烧乐香两种。愿香是进行许愿、 还愿的活动;乐香是过年娱神娱祖娱人的活动。以后,单鼓从家庭活动逐渐走向社会。起初, 单鼓的表演形式只是二人持鼓对唱,后来单鼓神班增加到有领唱、伴唱、群唱、合唱、“哈 苏”(帮腔)。还增加了群舞场面,其中有民间武术和民间舞蹈。形成了一种边祭祀、边说唱、 边舞蹈的民间演唱艺术。《祭礼》一书中载:“家主于秋末初选吉日,预备公鸡、猪头、火 龙鱼,谓之三牲。邀来荡鼓(即单鼓)神一班,每班不过三、四人,日夕即来,以日夕为率, 设坛焚香。二人排列左右各执神鼓一面,向神座开鼓一通,且击且歌。继而班中有儿童二人, 或打太平鼓,或击霸王鞭,随大鼓之声一击一应,节奏井井,且歌且舞,此唱彼和……。”
    单鼓的历史悠久,什么年代传入黑龙江已无从考查。但据现有资料记载,早在清咸丰初 年(1851年)呼兰府就有孙万富、孙万贵、孙万荣、孙万华、孙万年兄弟五人(人称五位爷)的 掌坛烧香班子,个个唱舞俱佳,经常活动于呼兰、兰西、青冈、明水、绥化、巴彦、肇东一 带。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有单鼓艺人孙明远的父亲与其叔父孙德发、孙德财,继承父辈技艺, 在兰西、巴彦一带进行演出活动。同时期,还有呼兰府台屯乡掌坛的单鼓艺人徐常福领一个 单鼓班子活动于周围各县。民国年间有掌坛单鼓艺人云维廷和云维武,不但唱念俱佳,还擅 长民间武术和舞蹈。云维廷在演出中吸收了二人转、皮影唱腔曲牌,丰富了单鼓唱腔。云维 武擅长耍大、小鼓、舞刀、叼刀、打霸王鞭、耍流星等硬功。1933年后,有拜泉县三道镇北 乡单鼓掌坛艺人范景田和师傅戴宗山、表兄郑殿荣以及苏凤鸣、黄殿忠、梁喜山等人在拜泉、 克山、北安、绥化、富裕等地进行演出活动。30年代、40年代时,又有双城的牛文福单鼓班, 经常在附近地区进行演出活动。这期间,又出现了写香的称呼和揽香的活动。民间称写香人 为“揽香的”。在处暑前后,由单鼓班艺人一名,手持小单鼓,打着鼓点,走街串巷,招揽 生意。但写香人不能登门去问。如有祭家(多是还愿之举),邀请单鼓艺人去其家商定时间、 报酬、祭典和应准备的祭品等事宜。商定后单鼓班主带一人,在祭前一日到祭家做准备—— 填写家谱、准备祭品等。祭祖前放下宗谱,两旁贴有对联和横批,大都是些敬祖孝亲、歌功 颂德、祝福求安之类的内容。如:“敬祖宗年年增寿,孝父母月月平安。”“祖宗功德如山 重,父母恩情似海深”等对联;“慎终追远”、“百世其昌”、“四季平安”、“福寿绵长” 等横批。横批下边贴有各种颜色的大挂线。
    解放战争时期,单鼓活动基本停止,个别地区的音乐工作者采录很多单鼓音乐,写了一 些演唱作品,供给广大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别偏僻地方还有单鼓演出活动。单鼓艺术工作者与单鼓艺人 结合,对单鼓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写出了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新作品和研究文章。有些单鼓 艺人参加了文艺团体,单鼓艺术登上了舞台。刘忠尧等人演出新单鼓《春耕时节》颇受称赞。 绥化县永和村农民业余剧团创作演出单鼓演唱《控诉封建婚姻》,很受农民欢迎。黑龙江省 文艺工作团在齐齐哈尔市演出新单鼓《庆丰收》,引起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广大观众的注目。 1953年黑龙江省文艺工作团舞蹈队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时,演出了《庆丰收》,回国后参加东 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引起了反响。1956年呼兰县白奎区孤榆树 农民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新单鼓演唱《跳起单鼓唱丰收》,参加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会演,获 得演出奖。1957年出版了陆逵震在黑龙江海伦一带搜集整理的《单鼓音乐》。同年朱文福单 鼓班在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调查组调查研究双城单鼓期间,为双城希勤乡爱民村老 祁家烧过一次“愿香”。调查组写出了关于双城县民间艺术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单鼓调查)。 1962年黑龙江省歌舞团李松华写出了《单鼓老艺人范景田》、《谈传统单鼓的演出》、《单 鼓名称及形制初考》和《东北跳神及神鼓初考》等研究文章,从1981年开始先后发表于《黑 龙江音乐舞蹈通讯》第6期、第17期、第22期和《艺术研究》1985年第5期。黑龙江省艺术研 究所靳蕾还编写了一本《单鼓音乐初探》。80年代初东北地区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召开民间舞 蹈交流会期间,特约著名单鼓老艺人范景田等人给大会代表做一次传统单鼓示范表演,北京 来人录了相。范景田还当场传授一些单鼓的唱词、鼓艺和唱腔。大会对范景田的贡献给予了 奖励。
    单鼓表演者的服饰——掌坛者穿短袄、彩裙,戴神帽,一般单鼓艺人(即帮鼓或贴鼓者) 穿灰色或深兰色的长衫。表演者在打小鼓或鼓舞或耍民间武术时,要脱去长衫、彩裙。单鼓 既是表演道具,也是唯一的击节乐器。鼓有大、小两种,大者鼓心直径约一尺半,小者约七 寸左右。鼓为蒲扇形,皮面,鼓柄上有三组铁环。鼓鞭为竹或藤制,下缀红绿绒穗。一般多 用大鼓敲击鼓点伴唱,小鼓用于舞蹈场面。《单鼓舞》有片鼓、抖鼓、支鼓(托叶)、背鼓、 挂鼓(纺棉花)、扔鼓和缠头鼓等。还有腰铃一付,铁制,系于掌坛者腰部彩裙上,随腰和臀 部的摆动哗哗作响。其中有个《走腰铃》表演动作,场面生动,以显示鼓艺高超。还有耍霸 王鞭(又称花棍或叫打连厢)、两节棍、七节鞭、流星和铡刀一类的表演。
    单鼓演出,共有十二铺子鼓:
    第一铺子鼓《开坛鼓》,又名《开门鼓》。基本曲牌选用[开坛调]两种、[摆供]、 [四句篇]、[起腔]、[大香烟]、[安天册]、[摆桌子]、[旋风登坛]、[慢四棒] 三种、[紧四棒]两种、[扫尾]、[拦门腔]等。一般多在未时开始,两名演员各执一面 大单鼓站着演唱,简称“站堂鼓”。
    第二铺子鼓《请九郎》,又名《下山东》,有的地区叫《请土地》。基本曲牌选用[请 先锋两种]、[分香]两种、[九龙调]、[夸山景]、[夸庙]、[九郎披挂]、[返回]、 观天册[和][请土地]等。申时进行。演出形式也是“站堂鼓”。
    第三铺子鼓《过河》,也叫《过天河》、《趟梢脱嚼》,有的地区唱《下山东》。基本 曲牌选用[九郎起交]、[夸天河]、[过天河]三种、[趟梢]、[蹲茶店]、[九郎悲] 四种、[三节腔]和[龙王跳天河]等。申时演唱,“站堂鼓”。
    第四铺子鼓《开光》,有的地区叫《请天神》。唱辅助曲牌[开光调]或演唱[辞别]、 [夸天门]、[夸玉街]和[天爷披挂]等。三人演唱,申时进行,“站堂鼓”。
    第五铺子鼓《闯天门》,也有叫《天门圈子》、《跑天门圈子》,或唱《点将》。基本 曲牌选用[闯天门]四种、[紧四棒]、[十层兵]、[闯十层]、[点二十八宿]、[点 众神]、[点十三层兵]和[点八卦]等。申时演唱。《闯天门》要四个演员下场演唱,二 人执大鼓,二人执小鼓,做单鼓技巧性表演,如打小鼓、片鼓、涮鼓、搿鼓、扔鼓和走鼓等。 演完歇坛,单鼓艺人吃晚饭。
    第六铺子鼓《点将》,有的与第五铺子鼓合演。基本曲牌选用[十层门]、[十层兵]、 [点二十八宿]、[点众神]、[点八卦]、[点十三层兵]、[点龙凤]和[排支使]等。
    酉时演唱,由四人走唱,且歌且舞,其中加打霸王鞭、七节鞭和打天门刀等。
    第七铺子鼓《接天神》。基本曲牌选用[接天神调]两种、[落星调]、[喊大腔]四种、 [保佑调]和[请地神]等。戌时演唱。演唱者一人手执大鼓,一人手执幡旗(用五彩纸剪成 网状塔形,绑在秫秸杆上,叫九郎引神旗),坐在后面演唱,称“坐堂鼓”。
    第八铺子鼓《亡魂圈子》。基本曲牌选用[问路]、[闯四大堂]、[夸堂]、[闯四 堂]两种、[游堂]、[闯西堂]、[闯北堂]、[墓童报子调]、[锣鼓调]、[海南语] 两种、[混水湾子]两种、[米面山]、[夫妻山]、[恶蟒山]、[巴狗山]、[铁盘山]、 [孔雀山]、[乌鸦山]、[恶狗山]、[刀岔山]、[花荣山]、[破钱山]、[梨树山]、 [滑油山]和[阴魂山]等。戌时演唱。二人执大鼓,一人执小鼓,载歌载舞。除演奏和耍 大、小单鼓外,还要打霸王鞭、两节棍、七节鞭和水火流星等,场面十分热烈。
    第九铺子鼓《安坐》,有的地区叫《接亡魂》。基本曲牌选用[请亡魂]、[接亡魂] 四种、[亡魂腔]、[四棒腔]、[大尾巴山歌]两种、以及[点辈行]、[大悲宫]、[ 小悲宫]、[安座]、[安神调]、[大河调]和[黄昏调]等。亥时演唱。二人手执大鼓 坐唱,称“坐堂鼓”。演完歇坛,演员吃夜宵。
    第十铺子鼓《排张郎》,又名《张郎休妻》。有的地区演唱《辞灶》,将《排张郎》穿 插在第九铺子鼓里演唱。还使用辅助曲牌[排张郎]六种、[张郎腔]和[休丁香]等。子 时演唱。二人手执大鼓坐唱。
    第十一铺子鼓《请灶王》,有的地区叫《走腰铃》。表演时要耍腰、打刀、耍七节鞭等, 与《送神》合并演出。基本曲牌选用[请灶王]和[辞灶]、还选用辅助曲牌[孟姜女]数 种、[盼国公]三种、[地宫调]和[封地神]等。丑时演唱。一人执大鼓坐唱,众帮腔。
    第十二铺子鼓《送神》。掌坛者札腰铃、彩裙,戴神帽,另有三人或五人执大鼓伴唱, 有时“哈苏”(帮腔)。表演者要表演走腰铃架,打铡刀、打两节棍、打七节鞭、耍水火流星 等。这时演唱达到高潮。在丑时末全部结束,掌坛人解下腰铃、彩裙,摘下帽,表演民间武 术。基本曲牌选用[请神调]、[喝神路]、[送神调]、[送神]、[花神调]两种和[ 五道下山]等。
    每坛香经常演出的曲目有《唐王征东》、《武王伐纣》、《隋炀帝下扬州》、《九郎请 神》、《托塔李天王》、《孟姜女寻夫》、《排张郎》、《十贤良》、《盼国公》和《劝人 方》等。单鼓唱词,艺人叫“神谱”。表演时的基本程序和铺数是固定的,但唱词可增可减。 十二铺子鼓大约有四、五千行左右。唱词的句式和词格,基本上由许多上下句组合一句或一 段唱词。词格多以七字句为主,也穿插一些长短句;也有以“三、三、四”或“三、四、三” 构成的十字句词格。较长的词格,有十六字句和十八、九个字句式的。还有垛子句和镶嵌句 格。“单鼓”唱词的辙韵,使用十三道大辙,多用宽辙。
    此外,汉军旗香还有二十四铺鼓(有的与十二铺子相同),即二十四个仪节。第一铺子鼓, 《开坛鼓》,又叫《开门鼓》;第二铺子鼓,《安天测(册)》;第三铺子鼓,《请土地》, 有的唱《请灵童》;第四铺子鼓,《请王月师》,有的唱《请花姐》;第五铺子鼓,《开光》, 有的唱《请灯光娘娘》;第六铺子鼓,《摆桌张》,有的唱《搭棚》;第七铺子鼓,《下广 陵》,有的唱《请旋风》;第八铺子鼓,《请九郎》;第九铺子鼓,《过河》,有的唱《谍 文》;第十铺子鼓《指路》,有的唱《画押》;第十一铺子鼓,《挂披》,有的唱《指路》; 第十二铺子鼓,《批文》,有的唱《借马》;第十三铺子鼓,《闯天门》,也称《天门圈子》, 有的唱《搭天桥》;第十四铺子鼓,《点将》,有的唱《十柱大香》;第十五铺子鼓《搭棚》, 有的唱《过河》;第十六铺子鼓,《接天神》,有的唱《闯天门》;第十七铺子鼓,《接地 神》,有的唱《点将》;第十八铺子鼓,《亡魂圈子》,又名《闯亡魂圈子》,有的唱《接 天神》;第十九铺子鼓,《安座》,有的唱《游狱》;第二十铺子鼓,《排张郎》,有的唱 《过山》;第二十一铺子鼓;《请灶王》,有的唱《接地神》;第二十二铺子鼓,《化神》 有的唱《安座》;第二十三铺子鼓,《打刀》,有的唱《辞灶》;第二十四铺子鼓,《送神》。 二十四铺子鼓,演唱一天一夜乃至二天二夜、三天三夜。按当地习惯安排节目程序。另有《 神本》、《铺坛》、《中坛起神》、《三路香起神》等五十多段唱词,由神将根据具体情况 穿插演唱。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使用十三道大辙。
    单鼓音乐,曲牌唱腔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结构属于联曲体,是由若干 曲联接而成的。唱腔是采取上下句带甩腔的方法,曲调中加“衬”字,并且唱念结合,半白 半唱,白少唱多,先白后唱或唱中加白,具有明显的说唱特点。单鼓音乐按内容需要有专用 曲调和一曲多用的曲调。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基本曲牌,是每铺子鼓必唱的曲牌,约有120多 个;二是辅助曲牌,是用以演唱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约有50多个。单鼓音乐曲式结构的 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点:一是如[十层兵]式的单句式;二是如[海南语]式的双句式;三是 如[过天河]带甩腔的双句式;四是[开坛调]式的“加帽”、“填腔”、“嵌垛”和“搭 尾”等。
    单鼓的鼓点以双点为特征,与汉军旗香的单点有明显区别。单鼓常用[两棒鼓]、[四 棒鼓]、[六棒鼓]、[八棒鼓]和[十棒鼓]。特技鼓点常使用“点鼓”、“涮尾鼓”、 “搿鼓”(即大小鼓交织敲打)和“腰铃鼓”。专用鼓套也常用“么二三鼓”、“慢四棒”、 “紧四棒”、“凤凰三点头”和“煞尾鼓”等。鼓点在伴奏演唱中,起联缀、过渡、渲染和 烘托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