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依玛堪

  依玛堪,赫哲语是说唱故事的意思,是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说唱结合、散文与韵文相 间的一种体裁,是赫哲族唯一的说唱艺术。主要反映赫哲族古代的社会历史生活,如反抗异 族侵略、歌颂民族英雄、西征复仇雪恨、胜利凯歌、渔猎风情、悲欢离合的爱情和神话故事 等,深受赫哲人的喜爱。
    依玛堪产生于什么年代,没有文字资料可考,据依玛堪歌手吴进财说:“依玛堪是赫哲 族先人一种古老的大唱,是宋金时代女真族留下来的。据老人说,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依 玛堪可兴盛了”。其后,依玛堪在赫哲族中越来越流传开来,会唱依玛堪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依玛堪歌手芦明和葛长胜说:“在光绪年间就有很多能唱依玛堪的人,如尤克勒·依拉布、 单复等人。”清末民初会说唱依玛堪的人除上述几位外,又有了芦升、芦明、葛德胜、葛长 胜、尤安喜、尤树林、吴连贵、吴进财、付·甘江、嘎鹤特、富金嘎特、尤贵连、吴高力、 毕张氏、尤芦氏等人。当时,依玛堪主要流传于同江的盖金(即街津)、哈鱼岗、莫拉洪阔、 勤得利,抚远的上、下八岔、海青,饶河的四排,富锦的嘎尔当、大屯、桦川的悦来镇、苏 苏屯、万里霍通,依兰的教其等地。1930年(民国19年),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凌纯声与商章 孙赴依兰、桦川的悦来、苏苏屯、万里霍通、大屯、嘎尔当、盖金、勤德利和上下八岔等地, 对依玛堪做了大量搜集工作,采录了《什尔大如》、《木竹林》、《亚热勾》、《西热勾》、 《莫土格格奔月》、《满斗》、《葛门主格格》、《达南布》、《武步齐五》、《杜布秀》、 《香草》和《查占哈特》等19部依玛堪,并于1934年(民国23年)收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一书(下册),在南京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次将依玛堪作品及其有关资料公诸于世。伪满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实行民族灭绝政策,将赫哲族人全部驱赶至漂筏甸子里,组成一、二、 三部落,不准打鱼狩猎,以防止赫哲族投奔苏联和参加抗日联军。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赫 哲族实行毒化政策,几乎使赫哲族灭种。不知为什么,1942年左右,日寇侵略者命令尤克勒 ·古驼力和尤贵连去给日本人说唱依玛堪,并做了两个小时的录音。抗日战争胜利时,赫哲 族仅幸存300人,许多依玛堪歌手相继被折磨致死。抗日战争胜利后,依玛堪主要流传在八岔、 四排、街津口和万里霍通等地。在赫哲族剩下的300人当中,会唱五部以上依玛堪的人有葛德 胜、葛长胜、芦明、吴连贵;能唱一两部到三、四部的人有吴进财、尤树林、尤安、毕张氏 和尤芦氏。由于赫哲族语言逐渐消失,许多年轻人听不懂用赫哲语说唱的依玛堪更无意学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赫哲族彻底翻身做了主人,依玛堪又重放光辉。1956年饶河四 排依玛堪歌手葛长胜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北京观礼,在联欢晚会上用依玛堪曲调即 席编词,演唱了《赫哲人得新生》、《八月十五月光明》和《歌唱恩人共产党》,受到各族 代表的欢迎。1957年中央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黑龙江省赫哲族地区调查时,采录了吴 进财说唱的依玛堪《安徒莫日根》,后经尤志贤翻译,刘忠波、凤鸣嘎整理,于1958年收在 《赫哲族调查材料》中发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搜集整理的第一部依玛堪。1958年 9月3日至10月15日,黑龙江省文化局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示, 组成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组,隋书今等九人对黑龙江赫哲族等九个少数民族文 艺进行调查,采录了《什尔达鲁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姑娘与壮士》、《招女婿》 和《姊妹俩过日子》等五部依玛堪和数首依玛堪曲牌,写出了四个依玛堪歌手的访问记和《 依玛堪调查报告》,收在《黑龙江兄弟民族文艺概况》和书中,于1962年由黑龙江省群众艺 术馆出版。同年隋书今撰写的赫哲族《依玛堪》论文,在《黑龙江日报》发表,后来《文汇 报》、《民间文学》作了摘录转载。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以正式称谓向国内外公开介绍 赫哲族依玛堪。1960年始隋书今相继四次去赫哲族地区进行依玛堪的调查研究。在桦川、同 江、饶河等地搜集和整理了《松香德都》、《什尔达鲁莫日根》补充稿、《莫土格格奔月》、 《夏镏秋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杜布秀莫日根》片断、《红姑娘》、《天鹅姑娘 的传说》和《满格木莫日根》(异文)稿;还写了几位依玛堪歌手访问记。1960年夏哈尔滨话 剧院赫哲族剧作家乌·白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依玛堪的传统说唱形式,创作了第一 部带依玛堪唱段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1964年佳木斯赫哲族韩福德在饶河四排采录了毕 张氏说唱的《爱珠力莫日根》。同年赫哲族尤玉成、傅桂芝第一次用汉语说唱的新依玛堪《 送本〈毛选〉在身边》,参加了1964年12月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 观摩会演,并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接见和合影留念。1965年1月,东北三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代表团到哈尔 滨巡回演出,尤玉成和傅桂芝又演出了《送本〈毛选〉在身边》。作品收入《全国少数民族 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曲艺戏剧选》中,于1965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依玛堪演唱活动被迫停止,歌手芦明、吴连贵、吴进财等人受到迫 害。在70年代中,依玛堪歌手葛长胜、芦明、吴进财、尤安喜、毕张氏、尤芦氏相继逝世。 1979年9月间,同江八岔乡依玛堪歌手吴连贵参加全国民间诗人民间歌手座谈会,即兴创作了 数首依玛堪演唱;并建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应抓紧抢救挖掘依玛堪工作”。抢救赫哲族 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组来到八岔时,吴连贵带病说唱了几部依玛堪片断,以留给后人。吴连贵 不幸于1980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72岁。同江县于吴连贵逝世前不久采录了吴连贵说唱的《 木都里莫日根》、《西尔达鲁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和《抗婚》 五部依玛堪的片断,并由吴连贵和尤志贤翻译成汉文,发表在1981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第 2期上。《黑龙江民间文学》还发表了马铭超执笔的《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安徒莫日 根》、《香罗莫日根》两部依玛堪,由尤志贤和傅万金用罗马字母国际音标按赫哲语唱词记 录标音,并用汉语列出词义和译文三项并存形式,于80年代初发表在《满语研究》(1~6期) 刊物上。1980年10月隋书今根据葛长胜说唱的《天鹅姑娘的传说》(原名《胡莎德都和吴定 克的传说》)改编成依玛堪演唱,由赫哲族董兰菊等在哈尔滨演出并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 放,受到欢迎。1980年《天鹅姑娘的传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演出奖, 并被选参加国务院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一周年联欢会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录音。 《人民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和《会演会刊》发表六篇评论文 章,对《天鹅姑娘的传说》的创作与表演给予了好评。作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1983年8月19日又获黑龙江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1980年深秋,为了进一步抢救依玛堪,中国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和有关单位组成抢救赫哲族民间文 学联合调查组,先后于1980年、1981年两次走访了饶河、抚远、同江三个县,访问了四排、 八岔、街津口等地的赫哲族依玛堪歌手葛德胜、吴连贵和尤树林等,录制了葛德胜说唱的《 香叟莫日根》(傅万金翻译、黄任远记录整理)、《满斗莫日根》(尤志贤翻译,晓寒整理)、 《阿格弟莫日根》(傅万金、韩福德翻译、晓寒记录整理)以及尤志贤重新整理的《安徒莫日 根》,均于1981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期上发表,并于1983年8月上述四部依玛堪均获黑 龙江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满斗莫日根》于1983年12月又获“1979~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 作品评奖”三等奖。1981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编辑出版了《赫哲族依玛 堪作品专辑》,即《黑龙江省民间文学》第2期。1982年4月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方行、中国 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秘书长王士媛,由赫哲族韩福德陪同去饶河四排村访问赫哲族依 玛堪歌手葛德胜,并采录了一部依玛堪《木都力莫日根》,由尤志贤翻译、王士媛整理后, 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学》上,韩福德同时采录翻译整理出异文本《牟都里莫日根》(上半部), 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艺》上。1983年隋书今撰写的《依玛堪》文章和条目分别发表在《民 族团结》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同年隋书今撰写的《赫哲族文学》一文,其 中介绍了赫哲族依玛堪的分布蕴藏情况、艺术特征、演变历史和发掘成就,被选入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中。1984年春由葛德胜说唱、傅万金、 葛忠厚翻译、傅万金采录整理的《布尔达鲁莫日根》,发表在当年的《满语研究》(1~4期) 上,后又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学》上。1984年4月21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理事 会决定,授予葛德胜民间说唱家光荣称号,并颁发了证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 于1984年8月编辑出版了《赫哲族依玛堪论文专集》,即《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2期。
    依玛堪有长篇、中篇和短篇。长篇能说唱半个月或一个月,短篇一会儿就能说完。赫哲 族无文字,依玛堪全凭口头世代相传,无文字记录,史料也无记载。根据调查,依玛堪传统 曲目有四、五十部。依玛堪卡拉,又称依玛堪乃衣(赫哲语是聪明智慧、才华超众的人,即歌 手之意),也有叫依玛堪气玛发的(即说唱依玛堪的老人),颇受人民的崇敬。说唱依玛堪,用 赫哲族语由一人说唱表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化妆,无道具,也无乐器伴奏,只是干 唱,多在闲暇时间或逢年过节和亲友邻里操办喜庆时说唱。说唱依玛堪的人,都是渔猎老人 的业余活动,也有萨满演唱的。说唱前,依玛堪卡拉咏叹“啊啷”(似汉族说评书开始时的 “话说”),然后说书帽(类似开场白),听众答应一声“喀”,表示回敬,按下再说正文。 依玛堪卡拉高兴时,常常通宵达旦地说唱,说依玛堪讲究使用仁都力艺术技巧。仁都力是艺 术表现手法的总称。说的部分讲究真、趣、险、细四个字,唱的部分讲究使用押头韵,即兴 编唱词曲,巧用虚词、赞颂,说与唱结合,并用象声词。在说唱过程中,时而说着唱,时而 唱着说;时而以第三人称去叙述故事情节,介绍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时而又以第一人 称进入角色装男扮女,模拟人物动作、音容笑貌。依玛堪曲牌是说唱体,叙述性较强,曲牌 很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组已搜集到的曲牌就有[依玛堪调]、[赫里勒调]、 [老头调]、[青壮年调]、[少女调]、[怪调]、[什尔大如]、[那木巴尔根巨人]、 [苦歌]、[悲调]、[萨其妮思恋]、[黑斤相思]、[莫土格格奔月]、[苏婉妮别汗]、 [额真汗别姬]、[选婿]、[留客]、[阿格弟求婚调]、[满格木凯旋]、[胡莎德都]、 [松香德都]、[满斗莫日根]、[夏溜秋莫日根]、[安徒莫日根]、[赫尼那]和[萨 满调]等五六十种。有时还选用嫁令调(民歌)中曲调。有叙事和抒情曲调,也有表现男女老 少人物性格和鸟兽妖怪形象的专用朗颂体曲调。依玛堪音乐属说唱性质,纯朴豪壮,粗犷健 美,节拍有2/4、3/4、4/4,有自由散板和混合拍子等几种。在每唱一段唱词之前,都用“赫 尼娜”之类的虚词哼出全曲,或哼出一首曲牌的前几小节,先给人们一个印象,然后再唱正 词。唱完一段或大段中间也要唱几句“赫尼娜”虚词。“赫尼娜”之类虚词等于前奏、引子、 间奏或起过门的作用。依玛堪用赫哲语演唱时,讲究使头韵,有时也使用一下腰韵和脚韵。 如第一句唱词起头韵用阿字韵,第二句头字韵也必须用阿字韵或用花字、发字韵。一般有韵 的唱词,大部分是形容词。依玛堪说唱音乐有一曲多用和死曲活用的特点。同样一首曲牌, 因演唱者风格不同,会演唱出不同的风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