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摩苏昆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说唱故事之意。说唱摩苏昆是鄂伦春人的一种民俗性的文化娱乐活
动,深受鄂伦春族群众喜爱。
摩苏昆历史悠久,流传于大小兴安岭的呼玛、瑷珲、逊克、铁力、塔河等县境内的鄂伦
春民族居住地区,特别是在逊克县境内的占格达、库尔滨、库滨、乌底尔、陶滨尔、阿廷、
浦鲁尔(浦鲁口子)等地流传最广。据摩苏昆歌手莫海亭、李水花和魏金祥讲:“摩苏昆有悠
久的历史,听老辈人传说在清以前就有‘讲一段、唱一段’的说唱故事形式。到1895年(清光
绪二十一年),鄂伦春族人口约18 000人到20 000人左右。那时摩苏昆说唱活动就很
活跃,几乎每个乌力楞(部落)都有一两名能说唱摩苏昆的歌手,约占部落人数的百分之一二
十。”《新鄂乡鄂伦春族摩苏昆、坚珠恩调查报告》中说:大家“都乐意聚在一块儿,一唱
唱到大半夜,一讲讲到天亮,第二天下晚接着来”。“提亲、订亲、迎亲、结婚都说唱摩苏
昆”。到民国年间,摩苏昆继续流传。莫东升的爷爷、莫桂英的爷爷和太爷卡洛依、李水花
的父母和公公,莫玉生的父亲莫普加布、莫海亭的父母、孟淑珍的爷爷孟丁夏布等老一辈人,
都经常说唱《英雄格帕欠》、《宝贝年莫日根》、《坤玛布库莫日根》、《鹿的传说》、《
逃婚》等摩苏昆,深受群众欢迎。日伪统治时期,由于鄂伦春族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压
迫和凌辱,会说唱摩苏昆的歌手只剩有李水花、莫宝凤、莫海亭、魏金祥、初特温、孟德林
和韩有锋等人。摩苏昆日渐衰退,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和其它兄弟
民族一样得到了解放,特别是1953年9月10日鄂伦春族下山定居,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游猎
生活,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摩苏昆活动也随之复苏。在欢庆下山定
居的节目里,莫海亭、魏金祥、孟兴全演唱了歌颂祖国新面貌、颂扬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
赞美下山定居过上了新生活的新摩苏昆。1958年12月和1959年春节期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文学艺术调查组隋书今、程延庆、赵金铭等人,在逊克县新鄂乡记录了摩苏昆歌手莫海亭、
魏金祥、莫桂英、莫胜清、郭玉珍和关德才等演唱的《宝贝年莫日根》、《库玛哈之歌》(即
《鹿的传说》)、《卡尖包莫日根》和《阿拉塔聂莫日根》的全文或片断;又在呼玛县十八站
鄂伦春族乡搜集了《库玛哈之歌》和《阿拉塔聂莫日根》的片断。1963年9月10日在庆祝鄂伦
春族下山定居10周年篝火晚会上莫海亭即兴演唱了数首摩苏昆表演唱,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
的陶阳和扬亮才作了记录整理,并发表在当年的《民间文学》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鄂伦春族的民间文艺被视为“四旧”和“毒草”进行批判。摩苏
昆歌手莫海亭被打成“放毒者”;歌手魏金祥被打成“反革命”,押进监狱;歌手莫玉生被
打成“日寇特嫌”,进了班房;歌手莫桂英被打成“苏修特务”,遭到批判。十年浩劫,使
本来就不发达的鄂伦春民间文艺遭到严重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摩苏昆歌手得到平
反昭雪,摩苏昆又获得新生。1979年逊克县新鄂乡鄂伦春族孟淑珍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
族民间诗人民间歌手座谈会,认识到抢救鄂伦春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开始
了对摩苏昆的发掘工作。孟淑珍根据在60年代听说的线索,于1979年末向莫宝凤、李水花搜
集了《英雄格帕欠》,录制了《双飞鸟的传说》。1980年元月孟淑珍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全
省少数民族文学座谈会,更加坚定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信心。接着,孟淑珍于1980年末记
录了卡鲁千和莫彩花口述的《鹿的传说》故事梗概。同年,又采录了莫海亭说唱的《波尔卡
内莫日根》和孟淑珍奶奶初特温说唱的《娃都堪与雅都堪》以及李水花和莫宝凤说唱的《雅
林觉罕与额勒黑罕》。1983年到1984年间,又采录了魏金祥说唱的《特尔根吐求亲记》、莫
宝凤说唱的《诺努兰》和《阿尔旦滚滚蝶》。孟淑珍对上述的摩苏昆进行了整理,并先后于
1985年5月和9月写出了《新鄂乡鄂伦春族摩苏昆、坚珠温调查报告》和《摩苏昆、坚珠温主
要篇目搜集整理札记》两篇调查文章。孟淑珍发掘整理的十余部摩苏昆说唱作品,公诸于世
后,使许多专家和学者解除了对鄂伦春族中说唱文学是否存在的怀疑。
摩苏昆的艺术特征主要是鄂伦春语言与鄂伦春音乐韵律的巧妙结合,在说一段唱一段中
贯串通篇故事,故事有长篇、中篇,也有短篇和长篇中的片断。通常由一人坐着说唱,无乐
器伴奏,以第三人称徒口叙唱,讲究情节逼真传神,声情并茂,以情感人。摩苏昆歌手开始
说唱故事时,在每篇、每节或每段起首时,习惯以“格—”开始(“格—”可译为“听阿”、
“且说”或“开始啦”之意),然后说唱故事。说唱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灵活简便。
摩苏昆多是反映鄂伦春族古代社会的原始生活与苦难的历史,也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民
间故事。已有的摩苏昆仅十几部作品,已不能反映摩苏昆的全貌。现有的作品中,有描写莫
日根英雄业迹的,如《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根》、《宝贝年莫日根》和《布提哈莫
日根》等。这类作品均以除妖取胜为结局,幻想色彩浓郁,寄托了鄂伦春族人民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憧憬与想往;有描写民间爱情的,如《双飞鸟的传说》、《卡尖包》、《特尔根吐求
亲记》和《诺努兰》等;有反映动物生活的,如《鹿的传说》(又名《鹿为什么有四只眼睛》);
有反映地方风物和动植物传说的,如《娃都堪和雅都堪》(又名《姊妹山的传说》)等;有描
写一般猎民生活的,如《雅林觉罕和额勒罕》和《阿尔旦滚滚蝶》等。摩苏昆歌手均用鄂伦
春语说唱,押头韵,保持民族语言的韵律。摩苏昆音乐结构比较简单,曲调和乐汇不多,咏
叹成份少,叙事性较强。摩苏昆曲调分定型与不定型两种。定型的曲调是某篇特定的专用曲
调,如唱《英雄格帕欠》和《波尔卡内莫日根》,就专用[库雅若调];不定型的曲调,可
以借用叙事歌的曲调或用民歌曲调进行演唱。曲调的运用,依据说唱故事的内容确定,内容
变化了,曲调也随之变化。说唱的腔调,有的高亢、粗犷、豪放;有的平吟平叙;有的欢快
热闹、喜兴幽默。说唱没有专业歌手,都是猎民男女。每逢年节喜庆之日、会亲访友宴席间、
祭祀活动和打猎胜利归来的晚上,都要说唱摩苏昆。说唱活动的规模,大至全部落男女老少
参加,小至一家老小围听。一家子坐在“仙人柱”(用木杆、桦皮或兽皮围起的尖顶帐蓬)里
的皮铺上,围在火堆旁,静听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