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哈尔滨市曲艺团
1956年4月1日成立,集体所有制,设有大鼓组、相声组、评书组、二人转组、曲艺总社
和团部。50年代末改为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队伍逐渐扩大,到60年代初发展到400多人,改
设书曲队(一队、二队)、曲剧队、相声队、评书队、地方戏团、皮影队、魔术队、艺术室、
团部和办公室,并负责领导曲艺茶社总社和刷桶厂,号称“哈尔滨大团”。主要演出东北大
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天津时调、评书、相声、太平
歌词、对口快板、快板书、单弦等曲艺节目。团长先后有方兆瑞、魏幼臣、高明、方保安等;
副团长先后有魏幼臣、孟宪浩、王香桂、范东亮、桑春祥、杨永发、方保安等。艺术室艺术
骨干先后有孙士学、程殿科、商文波、苗英涛、高凯丰、方保安等;编曲先后有然国康、田
有仓、姜田云、刘玉书等;西河大鼓主要演员先后有方兆瑞、王香桂、白玉凤、范东亮、王
瑞兰、郝艳霞、郝桂兰、魏兰芬、李文秀、李文华、李文英(姊妹对口)、赵庆山和赵秀琴(父
女对口)等;评书主要演员先后有张文甫、陶芳甫、龙占彪、魏树礼、李清泉、王华芳、刘品
三、吕俊德、孙阔英、尹阔良等;相声主要演员先后有冯大全、常小福、魏幼臣、师世元(兼
说太平歌词)、刘幼山、王长林、高秀琴、韩笑、韩秀英、韩小文、韩刚甲、郭文岐、曹玉萍、
师胜杰、张青田、张青林和王少林等;主要伴奏人员先后有段德瑞、姜田云、王喜春、张春
荣、田有仓、赵广志、范田增、赵广茂、荆福堂、刘永奎、刘士信、刘喜山、张青山和曹宪
章等。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许多西河大鼓演员来哈尔滨演出,哈尔滨成了“西河窝”。
1957年秋,哈尔滨市遭到洪水威胁,书曲、相声演员轮流上江堤为防汛大军做慰问演出。演
出了师世元和刘幼山等创作的《龙王辞职》、《全家防汛》和《防汛世家》等节目,受到黑
龙江省防汛指挥部通报表扬。哈尔滨市曲艺团创作的西河大鼓《党费》(王香桂演唱、姜田云
伴奏)于1958年10月随黑龙江省代表团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50年代末,曾到辽宁、长春等
地巡回演出西河大鼓。1961年11月24日黑龙江省第一届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方兆瑞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魏幼臣、王香桂、范东亮当选为理事;
师世元、王香桂、姜田云、范东亮等八名演员参加了大会组织的联合公演,并随省巡回演出
团到齐齐哈尔、黑河、佳木斯、鹤岗、牡丹江、鸡西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受到各地观众的欢
迎与好评。在1963年和1964年开展“三新一占”(说新、唱新、演新,占领社会主义文艺阵地)
活动中,书曲队、评书队和相声队作出了显著成绩。1965年有部分演员参加农村文化服务队
到木兰、拜泉、肇东等地农村为农民演出。到1966年6月,哈尔滨市曲艺团演出的主要曲目,
传统评书有《前后七国》、《东汉演义》、《三国演义》、《说唐》(又名《大隋唐》)、《
明英烈》、《施公案》、《包公案》、《杨家将》和《呼家将》等;新评书有《烈火金刚》、
《红岩》、《赵一曼》、《肖飞买药》和《林海雪原》等;传统相声有《白猿偷桃》、《韩
湘子讨封》、《卖布头》、《山东话》、《开当铺》等;新相声有《龙王辞职》、《全家防
汛》、《歌颂哈尔滨》和《游公园》等;新太平歌词有《烈士常宝坤》、《刘胡兰》、《向
秀丽》、《昨天理发师》、《家乡变了样》、《晚婚节育》、《逛哈尔滨》等;传统西河大
鼓有《杨家将》、《呼家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薛家将》等;传统东北大鼓有《
忆真妃》、《黛玉悲秋》、《宝玉探病》、《鞭打芦花》等;新东北大鼓有《向秀丽》、《
江姐进山》和《红色宣传员》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被砸烂,停止演出。有些老书曲艺人
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牛鬼蛇神”、“放毒专家”,大部分演职人员下放到刷桶厂和
哈尔滨市“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一部分人去农村插队落户,少数人参加宣传队。还有24名
演职人员和国家干部待分配。1973年秋冬之际,在“五七”干校劳动和插队落户人员陆续返
回哈尔滨市。1973年末开始恢复组建哈尔滨市曲艺团。1974年招曲艺学员50名,1975年又招
17名,共67名。曲艺学员班由然国康和韩继英负责,曲艺教员有王香桂、姜田云、孙阔英、
夏秀珍、杨殿荣、李德福等。经过一年的培训,到工厂、农村、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和在剧场
做营业性演出。这是曲艺团恢复后第一次较大型的演出。演出的节目有:评书《水上交通站
》、《搜书院》、《夜闹大名府》,单弦《一盆饭》,河南坠子《十个大鸡子》,山东琴书
《军民鱼水情》,西河大鼓《情深如海》,京韵大鼓《椰林红旗》,天津时调《大寨步步高
》,双人故事《智取炮楼》,相声《保卫西沙》、《采访记》和《红鹰》,快板书《三打白
骨精》、《劫刑车》。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被迫离开本行多年的老艺人回团重登曲坛。19
79年在松花江畔办起一个迎春书场,一些老演员参加演出,颇受欢迎。1980年12月初,评书
演员孙阔英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作品讨论会。接着,应北京曲艺界邀请,在北
京鼓楼书场、前门小剧场和戏剧学院礼堂等场所,表演数场新编历史评书《包公上疏》,听
众赞誉说:“孙阔英不愧为‘北阔’。”1981年《包公上疏》又在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连播
,并发表在《黑龙江艺术》上,获《黑龙江艺术》征文三等奖。这年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
版了魏兰芬与王润生合作整理的说唱《呼延庆打擂》。同年尹阔良与别人合作创作出中篇新
评书《白楼春晓》,在《北方曲艺》上发表,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1982年全国电台
系统评选中获三等奖。1982年尹阔良在赴扬州参加全国中长篇书座谈会归哈途经上海市时,
应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市分会和上海市文联的邀请,做了《坚持说新书》的专题报告,获得
好评。1982年2月和7月尹阔良和西河大鼓演员赵凤霞,分别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跃进饭店曲艺
厅和道外青年饭店曲艺厅说评书和西河大鼓,很受欢迎。80年代初,哈尔滨市曲艺团创作演
出了许多优秀相声作品。韩信杰、郭文岐创作、韩笑和郭文岐表演的相声《百花颂》参加全
省1983年9月在双鸭山举行的颂新风相声广播电视评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韩信杰、曹
玉萍创作、韩笑和郭文岐表演的相声《人鸟之间》,参加1984年全省祖国颂相声评比,获创
作、表演一等奖。在这次评比中,王长林和张青林创作演出的相声《金钱梦》,获创作、表
演二等奖;曹玉萍创作、张青田和王少林演出的相声《枕头风》,获创作、表演二等奖;孙
庆华、范志新创作演出的相声《两镜头》,获创作、表演三等奖。
团址和剧场,“文化大革命”前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长春街和五道街市场内;1975年迁到
道里区红霞街哈尔滨市音乐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