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半职业剧团

  一、乡镇半农半艺剧团
    
    1946年5月,绥化县永安乡农会主席关印久组织起全省第一个半农半艺剧团。之后,其它 地方也成立一些类似的演出团体。土地改革完成后,市、县文化馆帮助乡、镇乃至村建立不 少农民业余剧团。合作化后,这种业余剧团不断成立,解散,再成立,再解散,到“大跃进” 时,发展到高潮。据1958年9月10日的《齐齐哈尔日报》载:“齐市掀起了一个‘人人动笔写 作、个个上台演出、诗满街头’的文化大普及高潮。郊区已建立起业余剧团43个。仅在10天 时间,全市人民群众集中到‘全市执行总路线展览大会’上来的曲艺、演唱、诗歌、绘画等 作品就有2 270多件;在展览会上演出的节目有1 940多个。其中自编的占70%。”进 入三年困难时期,不仅新建的业余剧团,乃至连建立较久、活动较好的业余剧团也都停办了。 “文化大革命”后期,因从上而下要求普及“样板戏”,推广小靳庄经验,全省农村又出 现许多业余演出团体。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屯业余剧团基本不 再办了,出现了由群众文艺骨干和老艺人自愿组合的、由乡、镇政府领导的半农半艺的有偿 服务的各类剧团,并且逐渐多了起来。到1985年末,全省半农半艺乡、镇剧团已有177个。其 中季节性的144个,常年活动的33个。演职人员总数已达2 770多人。剧种有:地方戏124 个,评剧4个,杂技17个,皮影14个,歌舞18个。
    二、企业半工半艺文艺工作团
    这种表演团体起源于解放初期的职工业余剧团。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1月27 日,黑龙江省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积极组织职工业余剧团,并要求排演《千万不 要忘记》话剧。到2月末止,全省便有102个企业组织起了业余剧团,并演出614场《千万不要 忘记》,观众达8万多人次。
    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全省各大企业为配合生产经营的横向联合,纷纷 建立半工半艺的歌舞团、演奏团、曲艺团、文艺工作团以及时装模特表演队和健美体育表演 队等艺术表演团体。
    三、馆办表演队
    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办的文艺表演队,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从提高文艺辅导干部业 务技能、为广大农村服务和增加收入等三方面需要出发,下到农村集中表演、分散辅导。这 种表演队主要是市、地艺术馆办的。第二种是以馆内辅导干部为主,吸收部分群众文艺骨干 组织集体所有制的职业演出队。如哈尔滨市艺术馆于1984年创办的北方乐团,哈尔滨市南岗 区馆于1989年创办的太阳岛乐团。由于集中了业余文艺表演尖子人才和了解观众需要,这两 个团无论在市内还是外出演出,到处受欢迎。第三是一些边远小县和个别城市不能自负盈亏 的剧团停办了,选留部分青壮年艺术骨干转到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既从事文艺辅导工作又 外出演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