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艺术教育
第二十三篇 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
黑龙江省的艺术教育,主要是伴随着外地艺术的传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柳边纪略》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流人祁奕喜与李甲(字兼汝),在宁古塔戍所
(今宁安县)设优儿班,以传习歌舞戏谑为业,教习优儿16人。这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艺术
教育。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清道光和同治年间),黑龙江省相继出现了阿城、宾县、双城、
绥化、呼兰等城镇,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关内民间艺人流入这些地方,带来了群众喜闻乐
见的蹦蹦戏等民间艺术。由此产生了民间艺术教育。19世纪末叶(即清代末期),随着黑龙江
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河北梆子、皮簧、落子等艺术相继传入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
等大中城市,并逐渐向县城延伸。由此,艺术教育的门类也随之增加,从民间艺术教育扩展
到戏曲艺术教育。由于这些艺术门类是属于个体和私人班社性质的,活动是流动的,因此这
些门类的艺术教育方式,多是艺人家传和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而且只限于一师一徒和一
徒一师。至于前面提到的“优儿班”则是个别现象。老师传艺,也教以从艺作人之道,如老
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之类。这种传艺方式,代代相传,于今还在一些艺术门类里保留
着。
中华民国初期,即20世纪初叶,单纯的师徒制已满足不了戏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
现了科班。这是一种一徒多师、一师多徒的群体艺术教育组织,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发展。
1911年财主马荟、商绅孙毓书在佳木斯创办金满堂京剧科班,由京剧艺人金满堂主教。这是
黑龙江最早出现的京剧科班。1923年,京剧艺人明海山和程永龙在哈尔滨大舞台创办京剧“
义”字班,收徒课艺,规定艺徒的名字皆范“义”字。这个科班出科的演员,遍及东北及关
内各地,均成为艺术骨干。后来,二人转艺人张万贵在兰西收四个徒弟,突破了二人转的一
师一徒的制度。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黑龙江出现了学校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话剧教育。1917年至
1920年间,苏联侨民在哈尔滨创办一所苏联音乐高等学校。这是黑龙江最早出现的音乐教育。
1924年4月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设美术班,招收学生40人,学制一年。1927年10月1日苏联艺
术家鲍鲍瓦在哈尔滨创办一所音乐专科学校,学员主要是苏联青年。1940年剧团哈尔滨演员
王人路等人,创办话剧表演学习班。
解放战争时期,艺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不再仅仅是传艺,培养
一般谋生的艺人,而是增加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有专业技能
的新型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变化。1947年4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
文协主席舒群和李伦在哈尔滨市东北人民剧院举办京剧训练班,收学员10人,实行供给制,
设演员专业和器乐专业,并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新型的京剧演员,改变了旧科班
的性质。同年冬,牡丹江市东北群众剧院举办京剧“小科班”,又叫“子弟班”,后改建为
牡丹江市京剧团附属戏曲学校,设有专业课、政治课、文化课。这是“团办班”之首创,也
是第一次在戏曲艺术教育中设政治课、文化课。从1947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牡丹江等地出现了许多由艺术团体和文协举办的
音乐、美术、戏曲、话剧、舞蹈等学习班,改造旧艺人,培养新人、造就了许多新型的文艺
工作者,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17年中,随着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也跟着不断前进。逐渐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
团办班为基干、有关部门办学为补充的多门类、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艺术教
育网。
1950年10月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在齐齐哈尔成立,隶属齐齐哈尔市京剧团领导,实行供给
制和边学习、边演出的方针,设有京剧、评剧和音乐专业(乐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黑龙江省建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性质的艺术学校。1953年改为少年京剧团。1951年7月,
成立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在齐齐哈尔),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专业和政治课。1954年因黑龙
江省和松江省合并停办。1954年哈尔滨市杂技团,首次向社会招收学员。这是对过去只从团
内演职人员的子女中收徒的传统的一次突破。由于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光靠学校教育,远
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团办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1954年前后,省直属的几
个主要艺术团体,各市、地和大部分县的艺术团体,都办起了学员班,为自己培养新生力量。
仅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地的艺术团体就办了10多期学员班,招收学员300多名。1953年黑龙
江省文化局(省会在齐齐哈尔)首次举办电影放映员训练班,开始有了电影教育。1956年1月
建立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中专),轮训各类在职的文化艺术干部和专业人才,并兼培
养电影放映员。先后举办过文化馆文艺干部训练班、剧团团长和导演训练班、图书发行训练
班、评剧青年演员训练班、评剧著名老艺人倪俊声、张凤楼流派继承班、戏曲音乐作曲学习
班、戏曲编剧学习班、戏曲基武功师资训练班、老艺人艺术成就挖掘整理研究班等学习训练
班。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浮夸风影响下,市、县办艺校,甚至团办艺校在全省一哄而起。后来
绝大多数因条件不足,徒具形式,又一哄而散,造成很大损失和不良影响。
1958年6月哈尔滨艺术学院成立。设有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和附属专科学校。教育方
针是: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同学习研究西洋艺术理论结合,运用民族艺
术教育方法与西洋艺术教育方法结合,提倡发展提高民族艺术学派和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又
红又专的高等艺术人才。1964年停办。五年中共培养180名本科生、100多名预科生,其中的
大部分成为国家的艺术骨干。1959年9月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戏曲教研室的基础上建
立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保留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建制,设有京剧、评剧、话剧、二人
转、器乐等专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艺术教育全部被迫停办。各艺术学校的领导干部绝
大多数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主要教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有
的干部和教师被打成“反革命”,进行无理地批判斗争。后来,许多人被下放到农场、生产
队进行劳动改造。领导班子瘫痪,教师队伍解散,校舍被占用,各种训练班和学习班,也都
停办。1967年各地逐渐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又开始了艺术活动,但仅限于演8个“样板戏”,
跳忠字舞。在各地革委会的指令下,纷纷成立起样板戏学习班,学唱“样板戏”。1972年,
恢复了一些团办班;又以原黑龙江省戏曲学校部分职工为主体成立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设有
京剧、舞台美术、舞蹈和器乐专业。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返正,落实政策,被冤枉的人恢复了名誉,
被下放劳动改造的陆续返回教育岗位,被歪曲了的事物恢复了本来面目。艺术教育有了新的
生机。1978年8月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由原来的4个专业增加到京剧、评剧、地方戏、舞蹈、
声乐、器乐、编剧、舞台美术等8个专业,并把一些“团办班”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校外
班进行指导。所有专业都设有政治课、文化课。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方针,培
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掌握党的文艺政策和专业技能的文艺工作者。学校的面貌焕然
一新。1978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中等专业)再次恢复。1981年9月在黑龙江省电影
放映训练班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电影职工学校,1984年2月8日又改称黑龙江省电影职工中等
专业学校。
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有一所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含大专班),一所省文化艺术干部
学校(中专),一所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12所校外班。此外还有一所市属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