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艺术教育种类
一、戏曲教育
(一)京剧教育
早期京剧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拜师学艺,或由爱好戏曲的文人名士自办养家班谋生,或
由财主资助艺人办班。
《柳边纪略》载,清初遣戍宁古塔流人祁奕喜(祁班孙)与李甲(李兼汝)为谋生计执掌科班,
收童伶16人,躬耕艺业,教习昆曲艺术,历时八载。1911年(清宣统三年),佳木斯地方财主
马荟、孙毓书资助艺人金满堂与于占春等,在同乐堂戏园后院,开办由金满堂主办的金满堂
科班,招收男女学伶24人。按京剧科班习俗,男学伶艺名范“来”字,女学伶艺名范“芬”
字。聘请武功教习倪庆荣、戏文教习好来宝任教。1922年,京剧艺人明海山受哈尔滨中东铁
路局之请,携徒鲁鑫泉赴哈尔滨传艺。同年,哈尔滨大舞台老板杨焕章、李祥阁与班社艺员
明海山、程永龙等联合部分艺员,在道外16道街哈尔滨大舞台主办“义”字班(艺徒皆范“
义”字),班主李祥阁,总教务长明海山,教师程永龙、杜文林、马德成、马德武、杨瑞亭、
大七岁红、筱九霄、马春金等。1923年首招艺徒30名,1925年又招收艺徒50名,年龄均为10
岁左右,主要培养皮簧艺人,分文武两科,以学武戏为主,为哈埠培养了首批京剧演员。此
举得到红十字会长王精一的赞助。1930年大舞台失火停办,但两科学生均已出科,分散于全
国各地。
30年代初,业余京剧团社大振,兴起聘师授徒之风。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由票友自
发组织的业余京剧班(后改为北满铁路局业余京剧团),高薪聘请京剧名角周喜增、陈道亭等
课徒授艺。接着中东铁路俱乐部,开办了大、中、小三个国剧(京剧)研究班,培养铁路员工
中的京剧票友。
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办公办京剧训练班,取代旧科班,实行新的教
育方针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新一代京剧演员。1947年4月,经东北文艺协会主席舒群决定,
在哈尔滨市道里中央大街北头,成立了东北人民剧院学员训练班,设有演员专业与器乐专业,
招收京剧学员10余人,实行供给制,由李顺楼、陵少亭、徐菊花、赵宏亮等人任教。同年,
牡丹江市东北剧院办京剧“小科班”,又称“子弟班”,后改为牡丹江市京剧团附属戏曲学
校。校长由团长王树祥兼任,招收学员19人,开设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由李鑫亭、张
治安执教专业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市京剧团普遍开展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和戏曲改革方针,并开始兴办学员班和团办学校,取代了旧科班。1950年在齐齐哈尔市建立
了黑龙江省戏曲学校,首任校长王连平,隶属齐齐哈尔市京剧团领导,招收演员、演奏员59
名,设有政治课、文化课、基功课、武功课、戏课,学制6~8年,配有专职教师张德发、李
兰亭、金碧玉、宋继亭等。师生均为供给制,办学条件较差,1953年因经济困难,文化部下
令停办。后经黑龙江省文教厅决定,将这个戏曲学校改为黑龙江省少年京剧团,边学习、边
演出,自给自足。自1950年至1985年,哈尔滨市京剧团共举办七届团办班和哈尔滨市艺术学
校京剧班,培养学员200余名,由著名演员云燕铭、梁一鸣、韩慧梅、张蓉华、任福宝、高鹤
年、张津民等老艺人、老演员近50人分别执教和兼任班主任。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努力改
变旧科班制的口传心授、死记硬背和教戏不教人的习俗,提出了“教戏先教人”、“育艺先
育人”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开展毯子功、把子功以及唱、念、做、打的
基本功训练。并划分行当,因人制宜,因材施教。1959年至1963年期间增加了舞蹈课。在培
养目标上提出了“又红又专、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唱能打、一专多能”的要求。教学演
出剧目有《虹桥赠珠》、《拾玉镯》、《打渔杀家》、《打金枝》、《彩楼配》等大、中剧
目40余出。1963年秋停止“团办班”,一部分学员留用演出,其余的送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
深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京剧团又恢复团办学。近几年来,哈尔滨
市京剧团出现的一些中青年骨干演员,如孟广新、刘玉祥、曲凤祥、于长渐、关胜利、王连
平、王天蓉、王香兰、董桂珍、于兰、谷娜等,都出自“团办班”及市艺术学校。
同期,齐齐哈尔市京剧团、佳木斯市京剧团,牡丹江市京剧团等,均采取“团办班”形
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演员队伍。
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省辖市都办了艺校,后因条件不足,又都解散了。
1955年至1975年,京剧著名票友孙宝麟(工青衣)在哈尔滨道外四道街主办私立宝麟京剧
学校,20年为省内、外培养输送了大批京剧旦行人才。
1959年秋,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建立,设有京剧科,学制6年,为各剧团培养有社会主义觉
悟、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主要演员和演奏员。这样就把京剧教育纳入了中等专业教育系
列。学校设有京剧教研室和班主任。班主任负责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教研室下设:戏
课教研组,由王桂林(艺名盖春来)、赵化南、张德发、周喜增、李鑫亭、王杰、娄月楼、花
艳云等33名著名演员执教;基武功教研组,由鲁树茂、何宝太等6人执教;音乐教研组,由吴
玉海、马守惠、杜少甫等5人执教。课程设置有:演员班专业课(武功、基功、乐理、曲牌、
戏课);音乐班专业课(基功、曲牌、乐理、视唱练耳和锁呐、京胡、月琴、三弦、武场技巧
训练)。教学剧目有《甘露寺》、《玉堂春》、《醉酒》等80多出。此外,还进行文学、政
治理论、文艺理论、戏曲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还进行实习演出和深入工厂、农村、部队
进行慰问演出,参加生产劳动。自1959年到1960年共招收三届108名学员。其中出现了不少
很有成就的演员,如董桂珍、张国太、郑丽珠、朱迎春、于训威、李彩云、徐文斌等。
1972年重建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设有京剧科,学制6年,有教师45名。自1973年至1985年
共招收两届学生116名。1980年与黑龙江省京剧团合办优秀青年演员进修班,学员51人,学制
2年。毕业生林桂兰、李师友、董桂珍等已成为黑龙江省京剧舞台上的新秀,均获黑龙江省1981
年青少年戏曲汇演大会表演一等奖。
(二)评剧教育
早期的评剧教育,主要是师徒制,口传心授,边学习、边演出。
1954年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在齐齐哈尔)设评剧班,招生30余名,实行供给制,边学习、
边演出,改变了过去的师徒制,以学戏为主,同时进行基武功训练。教学剧目有《人面桃花》、
《悲欢离合》等。1956年参加黑龙江省青少年戏曲汇演获集体表演奖,小演员王岚、郭玉田
等10余人获个人表演奖。1956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成立,黑龙江省戏曲学校评剧班
转入该校,设有评剧教研组。1963年聘请著名艺人倪俊声、张凤楼向黑龙江省评剧团主要演
员杨振邦、吴素舫、哈尔滨市评剧团主要演员刘小楼、喜彩苓、牡丹江评剧团青年演员王少
伯等传授《刘伶醉酒》、《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窦娥冤》、《王二姐思夫》等剧
目。还举办过评剧青年演员进修班,对市、县评剧团的“尖子”演员进行传艺。
自1956年至1976年,哈尔滨市评剧团采取团办班形式,先后招收学员146名,学制4年,
有专职班主任和专职、兼职教师20余人,设有表演课、音乐课、美术课、文化课,以学戏为
主,同时进行基础训练。主要演员喜彩苓、刘小楼亲自授课。主教教师有王万良、小达子、
李子巍、小明月等。结合学习进行实习演出,培养出许多优秀演员。黑龙江省评剧团,自1956
年至1966年,先后举办八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百名。1958年前后,齐齐哈尔市评剧团、牡
丹江市文化局、伊春市文化局、勃利县民间艺术队、富锦县评剧团、北安市文化局、双鸭山
市文化局、密山县文化局等单位先后办起艺术学校、戏曲学校,后因条件不足均停办。
1959年9月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在哈尔滨市建立,设有评剧科,首次列入中等专业教育系列,
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教学组织设有:戏课教研组,有教师倪俊声、张凤楼、王万良、靳
银舫、肖丽华、张静娴、马石坚、王连香、纪少亭等20余人;音乐教研组,有教师魏长春、
岳井堂、张丹亭、邵德叶、李国林等10人;基武功教研组,有教师李鑫亭、聂九轩、杨宝林
等20余名。教学剧目有传统剧目、现代剧目(包括移植改编、创作的教学剧目)近百出。要求
表演专业学生毕业时能学好10~15出大戏,能演主角也能演配角;能演文戏也能演武戏;能
演传统戏也能演现代戏。音乐专业学生毕业时能精通主科(主学器件)兼懂副科(副学器件),
具有伴奏、合奏能力。少数“尖子”学生学习作曲和创作唱腔。实行专业教育与政治教育结
合、学习与实践结合、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的方针。实行彩排、演出、考核验收制度。
为培养“尖子”演员,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同名演员学习“拿手”戏。曾经请新凤
霞传授《花为媒》;刘小楼、喜彩苓传授《断桥》,倪俊声传授《刘伶醉酒》、《马寡妇开
店》;张凤楼传授《王二姐思夫》、《花为媒》、《六月雪》。自1958年至1966年共招收四
届学生250名。毕业生全分配到各市、县评剧团体。现多数已成为骨干,并出现了一些有突
出成就的演员,学员刘淑琴现在是中央文化部直属勇进评剧团的主要演员,毕业后拜师新凤
霞,成为“新派”继承人;学员白淑贤、郭杰成为黑龙江省龙江剧院主要演员,白淑贤获黑
龙江省第一届文艺大奖赛表演一等奖;学员赵三凤成为哈尔滨市评剧团主要演员,由她主演
的《民警家的“贼”》,在黑龙江省第一届文艺大奖赛获表演一等奖,并在进京演出中获文
化部嘉奖。
1963年为继承流派、培养名演员,黑龙江省文化局组织拜师会。黑龙江省评剧团主要演
员杨振邦、吴素舫、姜丽娟。哈尔滨市评剧团主要演员刘小楼、喜彩苓、喜彩燕、刘佩君分
别拜评剧小生唱腔创始人之一倪俊声和老葡萄红张凤楼为师。1972年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建立,
设评剧专业,学制5年。使中断了13年的评剧中专教育得以恢复。1979年招生85名。教师以原
黑龙江省戏曲学校评剧科教师为主体,又调入部分青年教师共24名。设有戏课教研组和音乐
教研组。戏课教研组,教授唱腔、表演知识、身段训练、行当技巧、排练教学剧目;音乐教
研组,教授曲牌、唱腔、鼓经、视唱练耳、和声基础知识、作曲基础知识、配器基础知识、
戏曲伴奏。主要教学剧目有:《小姑贤》、《借当》、《杜十娘》、《秦香莲》、《回杯记
》、《黛玉葬花》、《白蛇传》、《花为媒》等80多出。
二、二人转教育
1829年(清道光九年)二人转流入黑龙江,二人转艺术教育也随之产生。传艺的方式开始
是一师一徒和一徒一师。1870年(同治九年)蹦蹦戏艺人穆忠堂从师杨德山,满徒后唱红,於
宁古塔(宁安县)被称为好唱手。穆宗堂授徒齐兰亭,师徒名扬宁古塔一带。1933年艺人张万
贵在兰西收四名徒弟:大徒弟宋万山(艺名桂荣子)、二徒弟宋有(艺名小莲茹)、三徒弟赵连
义、四徒弟王新。从一师一徒变为一师多徒。1937年艺人吕鸿章(艺名大彩霞)拜浪满台、王
明久为师,又拜四大名丑之一徐生为师,成为北派地方戏曲的著名艺人。从一徒一师变为一
徒多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举办民间艺人训练班,组织学习党的文艺方针,进行思想
改造,并帮助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
1951年2月松江省文教厅在宾县举办民间艺人短训班,学习戏曲改革方针,改造思想,帮
助审定、修改部分节目。1953年黑龙江省文化局在齐齐哈尔市举办全省二人转艺人训练班,
负责人陈伯元,有著名二人转艺人胡景岐、李泰、吕鸿章、李荣、王永财、蔡兴林等和新文
化工作者靳蕾、杨步云、杨际生等50余人参加,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挖掘整理传统二人
转节目和改编现代题材二人转作品。1956年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郭颂向艺人李荣等学习
东北民歌《丢戒指》、《打轮墩》、《送礼》等,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1957年10月黑龙江
省群众艺术馆举办二人转传统节目挖掘整理训练班。1958年3月22日至5月15日,黑龙江省文
化局和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举办二人转讲习班,培养艺人编写
能力。班主任刘思群,学员30余人。共编写《小两口大跃进》、《还乡》、《交家务》、《
包公赔情》、《马前泼水》、《西厢记》、《白蛇传》等20余个节目。1958年7月21日至27日,
黑龙江省文化局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举办二人转优秀节目传授班,班主任宋觉。由白凤
兰、苏凤林、吴喜云、郑晓霞、田福香、吕鸿章等老艺人教授《西厢》、《接姑娘》、《二
大妈探病》、《小两口大跃进》、《人民大桥》等教学剧目。学习结束进行汇报演出,并编
印六集学习资料。1959年2月6日至6月6日,黑龙江省文化局选送胡景岐到北京中国戏曲学校
进修,学习导演、表演,归来后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进行导演实践。同年,松花江地区
在双城县举办二人转演员培训班,合江专区文化艺术学校举办二人转演员和二人转创作训练
班,培养二人转创作、演出队伍。
1963年7月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增设地方戏科,使二人转艺术教育纳入了正轨教育系列。培
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新的地方戏演员和演奏员。科主任张淑珈。学制
3年,招收学生45名。设有演员班、乐队班,开设文化课(初中语文、数学)、政治课(哲学、
中共党史),文艺理论课、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课、专业课(形体训练、声乐训练)、剧目排练
等。教学剧目有:《三只鸡》、《游春》、《听琴》、《柳春桃》等。由著名二人转艺人胡
景岐、李荣、郑晓霞、宋有、吴喜云、吴喜成、白凤兰、黄淑兰、孙英武、张凤仪、于兰凤
及新文艺工作者李明、赵英等任教。地方戏科还为各市、县民间艺术团和文化馆培训二人转
演员和辅导员40余人。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戏曲学校停办,二人转艺术教育基本上中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在编剧班的大专部和中专部设
置二人转写作课。1981年、1982年编剧班,先后两次邀吉林省戏曲艺术研究室主任、二人转
专家王肯来校讲授《二人转创作和二人转语言问题》和《地方戏创作》。此间,黑龙江省群
众艺术馆,先后在哈尔滨市、肇东县举办二人转创作学习班、二人转传统剧目挖掘整理训练
班(请老艺人口述二人转曲段130多个)、二人转音乐配器训练班等。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
校在先后举办的文化馆长轮训班和文化科长训练班时,讲授了二人转创作知识。嫩江地区于
1983年7月,在拜泉县举办二人转表演学习班,邀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川、研究人员
隋书今、孙国华讲二人转史、二人转文学创作、二人转表演等课。还邀请老艺人夏春阁、李
荣、黄启山等传授二人转基本功——舞蹈组合、唱腔等。还排练了二人转《柳春桃》、独角
戏《张海迪》。
1985年10月4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重建地方戏科,学制3年,纳入了中等专业教育系列。
首批招生16名,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地方戏演员和演奏员。专职教师有张凤仪等5人。还特聘
兼职教师白凤兰、王笑梅等10余人。课程设置有:政治文化课(语文、历史、地理、哲学、政
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法律常识等)、文艺理论课(艺术概论、戏曲简史)、专业课(声乐、视
唱、乐理、基本功、身段、扇子功、二人转技巧、化妆等),以及美学讲座、表演和导演知识、
舞台美术知识讲座等。教学剧目有《王二姐思夫》、《红月娥作梦》、《猪八戒拱地》、《
双锁山》、《听琴》等。在教学中强调声乐、唱腔训练科学化。配备有声乐训练教师。
三、戏剧的一般教育和话剧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戏剧教育逐渐开始正轨训练。1946年7月至9月,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
(在佳木斯)设戏剧系,由张庚、舒非、水华主办,并兼授课。还从东北大学二班、三班、四
班学生中选调郑捷、潘青、张玉超、建群、白村、朱桥等30余名骨干,组成教师队伍。实行
边学习、边排练剧目、边培训队伍的教育方法。并负责组建合江鲁迅文艺工作团。1949年1月
15日至4月,合江鲁迅文艺工作团组办合江文艺干部训练班,班主任白韦,招生60多名,学习
戏剧表演知识和导演知识,并结合排练剧目,为开展群众戏剧活动培养干部。同期,嫩江实
验剧团为提高团员队伍素质,选送学员到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学习,由沙蒙等授课。1950年,
中长铁路文教处组建的中长文化馆文艺工作团,为提高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哈尔滨铁路
俱乐部(今哈尔滨铁路文化宫)举办表演艺术学习班,由苏联戏剧专家马尔丁诺夫、巴甫洛夫、
奇克菜耶夫等授课,第一次讲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艺术有较快发展,戏剧教育也随之有较迅速的发展。由短
期培训发展为长期的系统的教育;由训练一般的演出技能发展为进行政治、理论、文化、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训练。1954年黑龙江省话剧团,为建立正轨化的剧场艺术的需要,采取
派出去的办法培养人才。到1957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共选派金国良、建群、杨英、蒋贵
学、高枫、肖志诚、王文凯、朱桥、白衍民等20余人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学习。
学期半年、1年、4年、5年不等。1954年,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举办学员班,邀请东北鲁迅
文艺工作团派人来讲文艺理论、戏剧理论,还聘请有戏剧专长的在哈尔滨的苏联侨民和朝鲜
侨民讲课。1956年,齐齐哈尔话剧团,举办学员班,先后招生80多名。1957年3月黑龙江省
话剧团与哈尔滨话剧团合并成哈尔滨话剧院,进一步加强了对话剧人才的培养。每日坚持台
词训练,形体基本功训练。并举办红专训练班,组织演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还举办青年演
员表演学习班,学习表演理论、表演知识和技巧等。
1958年哈尔滨艺术学院建立,设戏剧系,负责人金国良,有表演、戏剧文学、舞台灯光
等3个专业。实行教学和实践结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同学习研究西洋艺术结合、运用民
族艺术教学方法同西洋艺术教学方法结合的方针进行教学,提倡发展提高民族艺术学派和艺
术教育体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高级戏剧艺术人才。表演专业先后三届招收4
个班53名学生,由王文凯、朱桥、曹世珍、崔碧云、高兰、达凤玉、薛企莹任教。为了使学
生不仅掌握现代表演技术技巧,也了解传统戏曲表现方法,曾由朱桥率领学生到天津戏曲学
校学习。演出的教学剧目有:《女店员》、《雄心壮志》、《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戏剧文学专业先后招收两届14名学员,由仇戴天、谷剑东、刘相如执教。这两个专业培养了
许多高级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学人才,其中大庆市文化局局长姚明理、戏剧作家邵宏大就毕业
于此。
1964年9月黑龙江省戏曲学校设立话剧科(专科),招生19名,学制3年。教师有朱桥、高
枫等。设有表演元素、台词训练、形体训练、文艺理论、戏剧理论、政治理论、声乐、化妆
等课。教学剧目有《大年三十》、《关不住的小老虎》、《山村姐妹》等。实习公演了《电
闪雷鸣》。1966年冬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提前毕业分配。
黑龙江省艺术学校,1977年设戏剧文学创作班(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学制3年,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高、中级戏剧(主要是戏曲)文学创作人才。先后招收四届学员近
200人。设有政治理论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文艺理论课(文艺
理论、马列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编剧概论、文学史、作品分析、专题讲座)、写作课(曲艺写
作、戏剧故事写作、小说改编小戏、小戏创作等)。大专班还设有法律、美学、导演、广播
剧、电视剧等科目。教师有于鹏阁、周文博、高凯丰、张永萱、张殿生、高德峰、张国维、
姜一海、汪秉坤、田秀芳、杜平等20余人。此外,还聘请在哈尔滨的大专院校教授熊映梧、
张松泉、冯刚、姜永絮等兼课。还曾聘请中央戏剧学院丁杨忠、祝肇年来校授课。多年来,
编剧班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如:张抗抗是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的专业作家,作品《夏》
和《淡淡的晨雾》分别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李景宽创作的
广播剧《起飞的小鹤》获国家金猴奖;周树山创作的话剧《曹植》,获黑龙江省1983年~1984
年创作剧目优秀剧本奖;梁国伟创作的话剧《荒原啊!故乡》,多次获奖。
四、音乐教育
黑龙江省早期的音乐教育,是由俄国人办的。1927年10月苏联基辅音乐学院的艺术家鲍
鲍瓦在哈尔滨创办音乐专科学校。同期,在哈尔滨还有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和哈尔滨教
区东正教主季米特利在哈尔滨伊维尔教堂内创办的哈尔滨音乐讲习所。均设有钢琴、独唱、
小提琴、合唱指挥、乐理、音乐史、和声学等教学科目。学员主要是俄国青年。14年间共培
养900多人。1937年、1938年,齐齐哈尔市铁路俱乐部,由乐队指挥日本人上林正雄主办小提
琴班,招收中国学生3人。
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12月齐齐哈尔市有关各界在嫩江师范学校院内举办学生训练班“
青年学园”,设有音乐组,招生150多人,半月学习政治,半月进行业务训练,采取教学与社
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普及歌咏活动培训骨干。1947年6月齐齐哈尔市文协建齐齐哈尔市文
艺工作团,招收16岁左右的青年24名,学习音乐。教师有解冰等。排演了《黄河大合唱》、
《兄妹开荒》及歌剧《火》等。同年秋,嫩江实验剧团选拔50名学生,由齐齐哈尔市文艺工
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代培,讲授党的文艺思想、文艺工作者的作风、文艺知识、音乐
知识、发声、视唱训练等,还教唱革命歌曲。排演了小歌剧《全家光荣》、《发地照》、《
地照还家》等20多个节目。为剧团建设训练了队伍。1949年黑龙江省人民文艺工作团,在齐
齐哈尔主办多次文化馆干部训练班,讲授音乐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训练等,培训文化
馆的文艺辅导干部。1951年,在齐齐哈尔市成立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学校(后改称艺术学校),
设音乐专业,先后举办3期,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停办。教师贺欣。哈尔滨人民广
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张石军就毕业于此校。1954年末,黑龙江省歌舞团,为加强演员的基本功
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制订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采取按专业分
工、对口学习的办法进行培训。李劫夫曾亲临授课。曾先后两次聘用侨居哈尔滨的女高音阿
恰依、钢琴教师斯塔赫娃、小提琴兼指挥布鲁克·拉布鲁别克、小提琴教师特拉哈、大提琴
教师鲍斯特列姆、铜管乐器教师柯希金、铜管乐教师巴比诺夫等10余人来团传艺,培养出一
大批艺术骨干。1955年宫威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3年,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进入
高等音乐学院接受正轨教育的音乐工作者(现在为一级作曲家)。相继又有魏作凡、白村、李
大义等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均成为黑龙江省音乐界的专家。
1958年“大跃进”,城乡掀起“人人唱歌”浪潮。为适应形势,许多市县采取办训练班
或办艺术学校的方式培养音乐人才。
同年,哈尔滨艺术学院建立,设音乐系,主任程思三,有声乐、作曲、器乐、钢琴、琵
琶等专业。音乐教师有岳道连、于忠海、李兰忠、曹丽莲、王家艳等10人;作曲专业教师有
陈德义、张茂林、唐学咏、汪立三、钱正均、王羊等10余人;器乐专业教师有张季让、苗实、
何彬、陈宝田等7人;钢琴教师有丁顺训、尤端等5人;琵琶专业教师有李廷松。附属艺术学
校设器乐班、钢琴班。提倡民族艺术教学方法同西洋艺术教学方法相结合。为此,请著名京
剧演员云燕铭、评剧名艺人筱达子、歌唱家张权为学生传授技艺。曾组织学生向天津小百花
梆子剧团学习梆子演唱技巧。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利用课余
时间为社会进行义务演出。许多毕业生成为音乐界的骨干,如毕业生王慧君在哈尔滨师范大
学艺术学院任教;杨大恒成为哈尔滨歌剧院著名女高音独唱演员;戴增盛是著名歌唱家并成
为浙江省歌舞团副团长。牟玄甫成为中央东方民族歌舞团的独唱演员。
五、舞蹈教育
比较正轨的舞蹈艺术教育,始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由于革命的需要,黑龙江地区的
一些解放了的主要城市建立了文艺工作团、歌舞团。这些艺术团体采取自办学习班的形式培
养舞蹈人才。这个时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为适应当时人民群众的需要,教授秧歌、腰鼓等民
间舞蹈。同时也进行一些基本功训练。
1947年秋,嫩江实验剧团招收150名学员,送到齐齐哈尔市文艺工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
一团代培,由延安来的老文艺工作者教授陕北秧歌、腰鼓等,同时进行形体训练和排练秧歌
等舞蹈节目。1949年黑龙江省文艺工作团设舞蹈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舞蹈艺术。10月1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时,演出《十根花棍》、《腰鼓舞》、《东北大秧歌》等。编
舞、导演骨干张昭旭、宋秋菊等就是这个舞蹈组的学员。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舞蹈艺术教育
伴随着舞蹈艺术的繁荣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内容不断充实,教育方法
不断改进。黑龙江省民族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团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训练、边演出的
方法进行教学。除进行基本功训练和民族、民间舞蹈训练,还增加了古典舞、芭蕾舞的学习
和训练。为借鉴外国舞蹈艺术,特聘请居住在哈尔滨的外籍舞蹈教师妮娜来团内授课。两个
艺术团体在教学期间排练了鄂伦春族舞蹈、朝鲜族舞蹈、俄罗斯舞蹈,演出了《红绸舞》、
《毽子舞》、《腰鼓》、《单鼓》等舞蹈节目。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为了给群众性
舞蹈活动培训辅导干部和师资,于1956年举办文化馆文艺干部训练班。聘请舞蹈教师吕连荣、
李松华和东北大秧歌艺人夏春阁任教,进行一般舞蹈基本功训练和民间舞蹈、东北大秧歌、
扇子、手绢等基本功训练和传授舞蹈节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团体被砸烂,舞蹈艺术教育随之中断。1970年,各歌
舞团体逐步恢复,又开始办舞蹈学习班。黑龙江省歌舞团招收舞蹈学员20名,学制3年。教师
有周广惠、高长荷等。黑龙江省曙光歌舞团从工厂、农村选拔工农子弟40名。进行舞蹈培训。
伊春市文化局成立艺术学校,设舞蹈班,招生20名,学制3年,培养舞蹈人才。
1972年新建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设舞蹈专业,学制3至6年。舞蹈教育第一次列入中等教
育系列。1973年首届招生50名(1979年毕业),1979年第二届招生50名(1983年毕业);1981年
第三届招生39名(为大庆市歌舞团代培)。课程设置有:基本功训练课、专业基础训练课、武
功课(毯子功、特技)、民间舞蹈课、音乐课、共同课(艺术概论、语文、历史、政治理论)。
毕业实习剧目有《小刀会》、《凤鸣岐山》等。毕业后,绝大部分学员分配到黑龙江省歌舞
团、大庆市歌舞团、伊春市歌舞团。毕业生武丽艳已成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主要演员。舞
蹈教师乔良编写的教材《东北民间舞蹈教材初探》秧歌部分,参加1980年东北三省秧歌教材
研讨会,其中的《东北民间单鼓舞》灌制录像带;乔良创作的舞蹈《看秧歌》获1980年全国
第一届舞蹈比赛创作鼓励奖;乔良创作的舞蹈《小院》获1985年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创作三
等奖。
1975年至1979年,舞蹈教育除学校教育外,剧团办学仍是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哈尔滨
歌舞团学员班招生40名,学制3年。教师有李贝贝、王谦等。授课内容,除基本功、毯子功外,
增加了现代舞。学习节目有《彩塑》、《蝶恋花》、双人舞、《刑场婚礼》等。北大荒文艺
工作团于1979年举办舞蹈学员班,招生20名。教师有王玖梅、张荫成等。实习节目有《萝卜
丰收》、《拾麦穗》等。此外,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中国舞蹈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也积极办
学,培养舞蹈人才。中国舞蹈家协会黑龙江分会,1981年在双城县举办舞蹈编剧讲习班,学
员50名,主讲教师吕艺生;1983年在哈尔滨市举办少儿舞蹈学习班,学员60名,教师有夏英、
田兆椿、郑红石等;1983年7月在哈尔滨市举办舞蹈理论讲习班,参加学习的60余人,主办人
夏英,邀请中国舞蹈研究所隆荫培、徐尔充、胡尔岩、王镇讲课;1984年5月在哈尔滨市举办
少儿舞蹈学习班,参加学习的60余人,由夏英主办,田兆椿、郑红石任教。黑龙江省群众艺
术馆,自1979年到1985年6年间,先后在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哈尔滨市举办了舞蹈干部基
本功训练班、东北秧歌培训班、舞蹈理论学习班、舞蹈创作研究班、民族民间舞蹈培训班、
幼儿师资培训班、青年集体舞蹈训练(办了八期)、交谊舞培训班(办了四期)等,培训辅导人
员近2 000多人次。
六、曲艺教育
早期曲艺教育的方式是师徒制。到解放战争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曲艺
事业的发展,虽然曲艺教育的规模有所扩大,教育内容有所增加,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有所
变化,但师傅带徒弟的基本制度变化不大。
1947年4月1日柳波在哈尔滨市将曲艺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哈尔滨市曲艺协会(1948年改称
曲艺促进会)。会长张清林教授的方艳苓、方淑一、方淑苓、方保安等人,均成为曲艺界的新
生力量。1959年,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为解决演员不足,举办学员班,招收学员10余名,分
为书曲队、曲剧队、相声队、魔术队、皮影队等6个队,实行集体管理、分别教学,由各曲种
演员任教师,分别授课传艺,实际上仍是师傅带徒弟。1974年哈尔滨市曲艺团办学员班,先
后招收两批学员117名(1974年招收50名、1975年招收67名),设有杂技、魔术、曲艺(评书、
相声、快板、单弦、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二人转等)、
伴奏乐队(板胡、二胡、琵琶、杨琴、四胡、三弦、坠琴、笛子、笙、唢呐、大提琴、手风
琴、钢琴、打击乐)等专业课程。专业教师有老艺人王香桂、姜田云、孙阔英、夏秀珍、杨
殿荣、李德福等。仍按传统方式口传心授,教唱、念、做。还设有音乐教员、形体教员进行
练声和基本功训练。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加生产劳动和下乡、下厂、下部队体验生活,接受
再教育;并结合学习实践,进行慰问演出和汇报公演。经常演出的教学剧目有单弦《一盒饭》、
山东琴书《军民渔水情》、西河大鼓《情深如海》、京韵大鼓《椰林红旗》、坐唱《处处有
新人》、评书《水上交通站》和《夜闹大名府》、双人故事《智取炮楼》、相声《保卫西沙》、
《采访记》和《红鹰》、对口快板《立井架》和《学雷锋》、快板书《三打白骨精》和《劫
刑车》、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乐队合奏《春节序曲》和《翻身的日子》等。
七、舞台美术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在佳木斯举办的合江文艺干部训练班中设有舞台美术知识、绘画
等美术课,为文化馆和剧团培养美术干部和绘制简易布景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951年黑龙江省文教厅,在齐齐哈尔市先后举办三期
文化馆文艺干部训练班,均设有美术课。教师王维。1951年7月在齐齐哈尔建立的黑龙江省艺
术学校设有美术班。
由于黑龙江省舞台美术教育空白,人才奇缺,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培养舞台美术人才。1956
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次派出陆玮等5名舞台美术工作人员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
台美术。后来,均成为黑龙江省舞台美术界的专家和骨干,陆玮获一级舞台美术师职称。
1962年黑龙江省戏曲学校,首建舞台美术科,学制3年。教师有刘安之、王学发、王文瑞、
陆玮、李霞苹等。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舞台
美术工作者。课程设置有绘画课(素描、国画、水彩、水粉、装璜、海报、设计)、基础理论
课(色彩学、透视学)、设计课(小品练习、设计练习);有布景技术、专业实习、化妆练习;
有戏剧和戏曲知识讲座、舞台美术设计专题讲座;有观摩教学(观摩电影、戏剧、画展等)。
结合教学为京剧科、评剧科的实习演出的教学剧目进行舞台美术设计。首批招生20名,1965
年毕业,分配到省直各艺术团体和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的京剧团、评剧团和话
剧团,现均成为舞台美术战线的骨干。
黑龙江省艺术学校,1973年设舞台美术科,学制三年,培养又红又专的戏曲舞台美术设
计人才。第一届1973年招生41名,均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第二届1979年招生17名;第三届
1984年招生15名(大专班)。课程设置,有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专业课有专业基础、舞
台美术设计、布景技术、灯光知识、幻灯片绘制、绘景、绘画(素描、彩画、国画)、装饰美
术(图案、美术字、海报)等。结合教学进行写生和专业实习。毕业生绝大部分分配到省内的
各戏曲剧团、文艺工作团、歌舞团。这些毕业生在实践中涌现出一些受奖作品和作者。曾平、
曹阳、刘惠华、秦力、陈明辉、殷小石的作品均获黑龙江省1982年第一届舞台美术作品展览
大会创作奖;教师吕英滨(毕业留校)的作品《5案件》,获1982年黑龙江省第一届舞台美术
作品展览大会佳作奖;毕业生林建群的作品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科普美术展览、黑龙江省第
一届青年美术展览、四川省青年美术展览、黑龙江省第一届青年美术书法展览、黑龙江省纪
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美术展览,均获优秀奖或佳作奖。
八、电影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前,电影教育是师傅带徒弟,师傅口传,徒弟模仿操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在兴山(现鹤岗)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举办三
期放映员训练班,为前线部队培养放映人员(含摄影人员)65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文教厅(齐齐哈尔)和松江省文教厅(哈尔滨),于1950
年4月选派赵文、刘洪泉、孙学文、张茹芬、何洪盛、陈述义、李明、金广元、谢帆、姚欣伟
等51人,参加由文化部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电影放映训练班和电影研究班学习。1952年8月先后
又选派52人参加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在沈阳、长春举办的三期放映员训练班学习。接着
又选派张茹芬、金广元、姚欣伟、李明、谢帆、陈述义、何洪盛、宁可、王恒等参加北京电
影学校电影放映师资班学习。这些学员后来成为黑龙江省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拓荒者和主要
师资力量。在具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文教厅于1953年4月2日在齐齐哈尔市首办第
一期放映员训练班,学员91人,学期4个月,学习放映机、扩音机、发动发电机和基本电学
等课程。1954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文化局,在哈尔滨市举办大型冬训班,对246名农村电影
放映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955年4月,成立黑龙江省文化局放映训练班,培训农村放映技术
人员和轮训在职的农村放映员。首次招生160人,学习6个月。1956年1月黑龙江省文化艺术
干部学校建立,电影培训任务移交给学校。有专业教师13人,辅导员1人。课程设置政治理
论课占15%,主要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哲学和革命人生观等;专业课
占50%,实践课(技术操作)占35%。开办了一年制以上的中级放映班、放映设备检修班。此外,
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短期训练班和专科培训班,先后7期培训近千人次。其中包括为工会系统
培养的初级放映员,和受文化部电影局委托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建立电影修配网培训
的骨干(中级技工班)。授课除本校教师外,还从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聘请了苏联专家巴也夫。
1959年秋,因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的校舍和设备被用作组建黑龙江省戏曲学校,电
影教育因无房被转移到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教育虽被削弱,但采取与市县联合
办班或下去讲学等方式流动办学,仍取得一定成绩。1962年恢复电影放映训练班。自1960年
至1962年共培训放映员300余人。1963年,再次将电影放映训练班并入重建的黑龙江省文化艺
术干部学校。电影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部分,至1966年暑期,共培训放映员、市县电影管理站
站长、检修员300余人。后因“文化大革命”,电影教育被迫停办。
1971年,主要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文化领导部门的号
召,在缺少房屋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办学,先后在省艺校和哈尔滨、牡丹江、延寿、五常、
绥棱、肇州、南岔等市、县采取借地或协助办学的办法,举办放映员训练班、检修员培训班、
新技术讲习会、初级放映师资班、16毫米扩音机师资班、晶体管扩音机中级班等学习班,培
训学员650余人次。
1978年11月建立黑龙江省电影技术训练班。1981年9月成立黑龙江省电影职工学校。到
1984年初先后举办了晶体管扩音机班、地、市、县电影公司经理、电影美术班、电影检修班、
16毫米初级放映班、地、市、县电影公司财会班、电视专修班、放映技术中级班等14个班次。
学制不一,有的一个月左右,多数三个月以上,共培训800余人次。1984年2月,黑龙江省电
影职工学校改为黑龙江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列入国家成人中专教育系列。1984年
9月首次参加全省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统一招生,录取放映专业学员44名,1985年录取35名,
学制为3年。同时培训了1年制专业证书学员共三期150多人。还举办了35毫米放映班、电影
美术班、电子专修班、氙灯新光源讲习班等,共250余人。
在办学的同时,校长孙学文和张茹芬、李明、陈述义、宁可、邵德均、何洪盛等教师,
共同为本校编写了各类初、中级教材,其中许多教材成为全省广大放映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参
考材料。张茹芬、李明、于长江、杨柏专为全省电影放映技术人员评级考核,编写《学习辅
导材料》约40万字。在全省电影技术讲习会上,何洪盛讲了放映技术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制
定依据),以及其他规程、办法等。张茹芬、何洪盛先后分别参加了由文化部电影局组织的两
次教材编写工作。应中国电影公司之邀,何洪盛(主编)、李明、姚欣伟、李秉松编写出87
5毫米《放映电工基础》一书,作为全国通用教材。
黑龙江省电影教育的历史发展虽经曲折艰辛,但一直是坚持从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
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积极办学。实行办学校和办短训班结合,
学校办学和协助各地办学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结合,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针,
为全省培训各类电影人才4 000余人。在黑龙江省电影放映队伍中被评为高级职称的60多
人中,有40多人是在培训班学习过的。还有许多人担任了市、县电影公司经理。
九、杂技教育
早期的杂技艺术教育方式,是家传世袭或带徒传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形式虽有某些变化,但仍然没有离开师徒制这一基本方式。
哈尔滨杂技团,自1952年到1960年,沿袭民间传艺方式,以演员带徒弟为主,先后不定
期的招收5次学员共40余名(其中艺人子女10余名)。1954年为发展新节目,建立学员队,由老
艺人范瑞才、姚成波负责学习队的管理工作。业务训练改变了过去曾一度忽视基础训练、单
纯传授节目技巧、技艺的情况,加强了基本功的统一训练,并增设了文化学习。培养出许多
杂技艺术骨干,如李春来已成为著名的滑稽演员,张文兰、张秀丽、侯文娣、邹志清等多次
随团赴日本、阿曼、朝鲜等国家演出,受到好评。
1970年在哈尔滨市杂技团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省杂技团。为造就一代新型杂技演员举办
了杂技班。1971年招生30名,学制5年。先后从黑龙江省京剧团、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及团内选
调一批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训练。后因矛盾较多,影响正常培训工作,于是在1972年进行整
顿,选留业务“尖子”和有培养前途的学员16名继续学习,余下的14名改行。1976年再次招
生60名,作为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校外班,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制5年,培养又红又专的
中等专业杂技人才。设有基础功教学组,负责“跟头”、“顶功”两大基础功的训练,有教
师21名;节目功包干教学组,负责节目功训练,有教师20多名。另配有体育教师、舞蹈教师、
音乐教师、文化教师和政治指导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曾派教师到武汉、广州、上海等地
20多个杂技团学习办学经验。经过积极探索、研究,摸索了一套杂技人才培训经验,得到国
家教育司的重视。在专业训练上,创造出以杂技基本功为基础,汲取体育科学训练的精华,
并将舞蹈艺术的优美动作揉进杂技表演中去的新经验。既提高了杂技艺术的技术水平,又增
添了杂技表演的美感,使杂技艺术向前迈进一步。培养出一代新人和拔尖演员,练出一些高
难节目。如《地圈》、《顶碗》、《蹬技》、《高台定车》等,多次出国演出,受到国际友
人赞赏;如王虹的《蹬技》节目,在1983年巴黎第六届国际明日杂技节比赛中获法兰西文化
部金奖。1985年王虹又参加意大利电视直播演出。
十、皮影艺术教育
皮影艺术教育形式,从古至今基本上是科班制和师傅带徒弟两种,在“流口影”时期,
1821年(清道光初年)前后,双城的“流口影”皮影戏艺人收徒传艺的主要方法是科班制,每
班多则10人,少则8人,3年为期,期满方可正式参加演出。后因“流口影”的剧目少,没有
行当唱腔,只演唱固定的套子曲,不易组班、流动,故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前后被流入的
“成书影”代替。当时,双城著名“流口影”艺人李启尊(第一代),收徒赵国海(第二代);
赵国海收徒王明义(第三代);王明义便弃“流口影”而改唱“成书影”了。在“成书影”阶
段,在职业半职业影箱中,艺人的教学方式可分为家传、拜师学徒和打冻三种。家传,即门
里出身,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皮影世家;拜师学徒,即拜师跟班学艺,3年期满,上
台演出;打冻,每年冬季,请两、三位名老艺人在家里收徒办班学影。半职业影箱多采用打
冻教学方法。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半职业影箱一般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员,专业剧团
则采取团办班的方式。1951年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建队之初吸收了两名女学员。1957年
~1959年,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皮影队先后吸收24名学员(其中演员15名、乐队6名、灯光2名、
雕刻1名),学期3年,毕业后按中专待遇。学习班班主任是温长淮。教师有:男腔教师傅荣
魁(兼大弦)、旦行教师金传武(兼板胡、小四弦)、操纵教师高殿卿(兼老小丑)、司鼓教师王
学富、灯光教师关世卿、雕刻教师韩明礼、王遇鸿、舞美设计闫景卿。这一批学员有些已成
为80年代著名皮影艺术家,如高淑芳(一级演员)、卢广勇、于海春、吕凤珍、兰秀芬、于久
文、周兴国等。1973年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办学员培训班,收学员20名,学制3年。班主
任潘舒、副主任李醒晨,专业课教员有:傅荣魁(男腔教师兼大弦)、高殿卿(操纵教师兼司
鼓)、金传武(旦行教师兼小四弦)、孙敬敏(音乐教师)、杨丽君、刘振远、王秀琴(以上三人
为声乐教师)、陈丽贤(文化课教员)。这批学生毕业后大部留在儿童剧团,一部分留在皮影
剧团,一部分考入高等艺术院校。
十一、文化管理干部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文化行政领导部门,根据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的需
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各级文化行政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
管理能力。
1953年黑龙江省文教厅文化处、松江省文教厅文化处,先后举办市、县文教科的文化科
员学习班、文化馆长学习班、文化馆宣传干部学习班、图书馆干部学习班,学习党的文艺方
针政策和戏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文化馆、
站管理条例》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
1956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建立,轮训各类文化艺术团体、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管
理人员。建校初,没有校舍,曾借用荒山第三砖厂开办戏曲剧团团长、导演训练班,参加学
习的50多人,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哲学、戏剧理论和导演基本
知识,并进行业务观摩。黑龙江省文化局局长高云梯、黑龙江省文化局直属剧团的领导干部
给学习班讲课。这次学习班对提高剧团团长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对在戏曲剧团中建立健
全导演制,起到很大作用。1957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开办图书发行班,先后三期培
训近百人。
1979年9月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真理标准问题补课学习班四期,共130余人参加。
1980年黑龙江省艺术学校举办两期60人的文化馆长轮训班,进行文化馆长岗位培训。1980
年、1981年又先后举办剧团团长轮训班两期,轮训80多人;文化馆长轮训班一期,轮训35人。
1985年9月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举办文化管理干部中专班和文化管理干部大专专业证
书班。自1956年至1985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行政管理干部轮训班、学习班65期,参加学
习的有3 3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