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产需衔接

  一、建材三类物资管理
    建材三类物资品种多、数量大,在省建材公司有专门机构管理。1977年制定了全省地方 管理的建材物资管理办法,同时印发了经营管理目录。规定160种地管建材物资统一由物资部 门申请、分配、衔接,分别由省、地(市)两级管理。省管品种主要是水泥制品、水泥原料 、卫生陶瓷等。在实践中,省、地(市)分工又不断调整,省管物资1977年列为30种,1978 年减到23种,1979年又减到17种,逐步扩大了地(市)级管理范围。地(市)管品种,先由 地区内就地就近平衡衔接,然后向省提报资源,由省统一组织省内外衔接。凡省内外衔接的 物资,都经过省公司办理合同签证,并通过运输计划保证按合同供货。
    推行合同制和组织产需见面、定点供应。对于17种省管物资,省建筑材料公司从1977年 开始,同统配、部管物资一样,实行计划分配和统一订货的办法,每年两次在全省建筑材料 订货会议上签订合同。1978年对水泥原料石灰石、沸石和玻璃原料白云石粉,实行了定点供 应,固定产需关系。同时对膨润土、钾长石、型砂、陶土、白石子、白粘土、白云石等产品 ,组织了10余次单一品种的产需衔接会,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议质,议价,平衡产需。
    积极扶持生产,扩大地方资源。一手抓分配、衔接,一手抓资源管理、扶持生产。对于 省内的短线产品和新产品,每年都制定出扶持生产的规划,呈报省物资局专项安排一些物资 。1977年至1979年每年解决钢材三五百吨,水泥一二千吨,木材二三百立方米,玻璃一二千 标准箱,还有少量汽车、电机、工具等,对促进地管物资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省内生产 的品种由1976年的37种增加到1979年的65种,有35种自给有余可供外省需要。鸡西市和牡丹 江、合江地区成绩显著,新增20多个品种,成为全省建材三类物资生产供货基地。全省增加 的资源主要有石灰石60万吨,鳞片石墨、膨润土、菱苦土各1万吨,白云石粉(块)2万吨, 珍珠岩粉10万立方米。省外进货相应减少,其中生产水泥用石灰石由依靠省外进货变成省内 基本自给。从辽宁、吉林两省进货量,1978年为120万吨;1979年58万吨;1980年22万吨;1 981后全部由省内供应。
    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建设。省建筑材料公司地管物资科,1977年时,人员配备7人,198 0年时增至10人,分管地管物资的分配供应、省内外衔接、运输计划管理等项工作;各地、市 公司也有专门科室和专人分管这项工作,省、地(市)两级形成了一支三类物资工作队伍。 每年8月份采取集体办公的办法,省、地(市)公司有关人员共同汇总资源和申请计划、衔接 合同,共同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然后统一组织到省外衔接,省公司带队参加辽宁、吉林两省 的衔接定货会议,与供货厂矿直接见面。积极贯彻就地就近的原则,对于同质同价的产品, 省内有的不进省外的,东北有的不进关内的,避免舍近求远盲目购销的现象,有利于合理利 用资源和节约铁路运力,降低生产成本。
    建材三类物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自销的冲击,集中统一管理的弊端逐渐明显。全 省订货合同数,1978年4000份,1979年2800份,1980年提报1270份;订货数量,1978年400万 吨,1979年250万吨,1980年提报192万吨,其中省内外都减少,省外减少的比例大。省内供 货量,1978年160万吨,1979年120万吨,1980年提报100万吨;省外进货量,1978年250万吨 ,1979年130万吨,1980年提报92万吨,减少的原因并不是需要的减少,而是由于生产企业大 力推销,用户少报或不报申请计划,而改为直接向生产企业购买。二是多头经营,1976年经 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把地方平衡材料——砖、瓦、砂、石、灰从物资部门拿到建材工业部门管 理,连同铁路运输计划管理工作同时拿过去,建材三类物资形成两家管理的局面。水渣是水 泥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过去都由省物资部门供应管理,1978年后也形成一个品种两家分配 的局面,建材局分配省外的,物资部门分配省内的,难以综合平衡。三是生产盲目发展,价 格混乱,产品开始出现过剩。黑龙江省的珍珠岩、白云石粉、白粘土、膨润土、白石子、石 灰石、石英砂、七○砂、煤粉、低炭石墨、土状石墨、大便器等产品,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 。从1980年产需计划看,白粘土粉全省需要2万吨,资源有3万吨;大便器需要2万套,资源有 3万套。建材三类物资的价格相当混乱,如珍珠岩粉每立方米高的45元,低的30元;白粘土每 吨高的78元,低的47元。
    二、化轻三类物资管理
    1971年,国家下放18种物资,由省化工轻工公司管理,即盐酸、液氯、漂白粉、氯化钙 、粗亚硫酸钠、液氨、氨水、氯化铵、工业硫酸铵、工业尿素、红黄丹、钦白粉、立德粉、 铬黄、华兰、动力苯、三角带、传动带。1973年又下放苦味酸、工业用毡、工业用呢等3种物 资。1983年后又下放18种物资,即重质笨、纯吡啶、混合酚、电木粉、草酸、二氯乙烷、离 子交换树脂、癸二酸、有机玻璃、磺化煤、磷酸三钠、轻质碳酸钙、有机硅树脂、甘露醇、 褐藻胶、风扇带、塑料编织袋、塑料编织布。省化工轻工材料公司对这些三类物资的管理, 主要是疏通渠道,协调关系,固定协作关系,建立定点关系,能在省内定点的产品,一律在 省内定点供应。省内不能定点的,按规定内容填写卡片,由省化工轻工材料公司统一组织省 间的定点供应。
    三、编制目录和扶持生产
    1978年8月4日,省物资局恢复了三类物资处。三类物资处主要工作是组织调查研究,了 解全省三类物资生产、供应、销售情况,组织制定黑龙江省三类物资管理目录;安排扶持三 类物资生产,制定三类物资管理办法,解决三类物资供销中的问题,开展三类物资定点定量 供应。1978年10月31日三类物资处在海林县召开沸石岩产需衔接定点供应会议,组织海林县 向省内20家水泥厂定点供应10万吨沸石岩。1979年三类物资处组织编制了黑龙江省三类物资 管理目录,以省物资局名义下发全省,要求各地、市和省直各部门提出经营三类物资的品种 、规格型号、生产部门、经营部门。经过整理、研究,最后审定出具体的目录项目编印成册 。10月由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黑龙江省物资局联合编印下发执行。通过编制目录,理顺三 类物资的品种、规格、型号和生产、经营部门,明确分工,做到企业需要三类物资有头可找 ,明确了生产、经营部门的责任,为开展三类物资定点定量供应打下基础。全省三类物资管 理目录按照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当前生产和经营的品种为基础,参照几年来生产、需要 的变化而编制,目录共列入生产、经营三类物资21大类、7676种产品。
    1979年省物资局除了编制目录外,还组织安排三类物资生产,解决三类物资的生产、供 应、销售问题。黑龙江省生产三类物资品种很多,但生产三类物资企业无生产计划,原材料 没有保证,生产一直发展不起来。如果不进行扶植,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社会上所需 的三类物资仍然无法解决。齐齐哈尔市油漆化工厂生产的各种油漆,主要保证齐齐哈尔车辆 厂生产车辆用,需要量很大。油漆厂需要解决计划外用油脂,特别是生产的红丹防锈漆所需 原料是铅,长期不能满足供应,影响车辆厂的车辆出口任务。1980年省物资部门从计划外安 排铅5吨,解决了出口任务的需要。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生产出口机床急需醇酸瓷漆, 也是通过安排生产加以解决的。还为鸡西市陶瓷厂安排了一批钢材、水泥和一辆载重汽车, 使该厂很快就能生产卫生陶瓷,改变黑龙江省过去不能生产卫生陶瓷的局面。
    随着物资流通的市场化,三类物资完全放开。省物资局三类物资处于1981年1月17日撤销 。省建筑材料公司1985年也撤销了三类物资科,由生产企业和用户直接购销见面,不再统一 组织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