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支农服务
物资部门对农业物资的供应服务工作一直十分重视。1960年,中央和省委发出号召,要
求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援农业,物资部门积极行动优先安排各种物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0年上半年,省物资部门计划外投放给农业的物资有钢材8854吨,为计划内的35%;木材
577974立方米,为计划内的26倍;水泥12589吨,为计划内的56.2%。这些物资对于发展县社
工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1年到1963年,物资部门为支援农业做了很大努力,供应给农业的物资逐年增加,较
好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原材料供应及时,保质、保量,促进了各种农具的较大幅
度的增长。农民需要的各种小农具,1961年比1960年增长104%,1962年又比1961年增长11%,
1962年的社会保有量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3年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70年代以后,物资部门支农更加自觉,把农业物资的供应纳入重要日程。全省各级物资
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对农业需要的调整,在春耕、夏锄、秋收时,多次组织对农
具改革、电机井配套、农机具维修、公社农具修配网点进行调查并及时增拨物资,优先供应
,方便农民。为落实国家提出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稳产高产的商品粮基地的要求,物资工
作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上急需的问题,都做了专项安排和重点
供应。为了解决耕作过程中农民跟在旧式犁后出现的“犁后喘”问题,1973年安排给补套农
具钢材1.3万吨,1974年又安排1.7万吨,使农机具配套程度,从1971年的40%提高到60%。
还重点安排了脱谷、制米、磨面、粉碎、铡草、榨油“小六机”的生产用料,使全省平均每
个生产大队有两套“小六机”,大部分社队基本上实现了铡草机械化,碾米、磨面、脱谷、
打场靠电带,对节省劳力,减轻社员劳动强度起了很大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全省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大力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购买力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村不仅对日用消费品
的需求增长很快,也迫切要求供应更多的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农村需求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农用工具供应数量由少向多,供应对象由集中向分散发展。过去以生产队为基
层生产单位,统一管理使用生产工具,现在千家万户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各种生产工具家家
必备,有的铁木农具几乎人手一件,需要数量成番论倍的增长。农用工具由大型向小型发展
。土地承包前集体经营,土地连片,需要大中型设备多。现在需要小型农具、小型运输工具
多。农村用材向高档发展。过去农民使用的物资多是廉价的、质量低的,如木材大部分是扶
育伐材、小规格材、杂木杆等。现在农民手中有钱,宁可多花钱也要质量好、经久耐用的,
如红松、优质玻璃、高标号水泥和镀锌薄板(做房盖)等。生活方面,农民建房的需要不断
增加。1979年和1980年全省有40多万户农民新建住房2400多万平方米,其中1/3是砖瓦房,
1981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有5%的农户建房,每户按60平方米建设面积计算,1年就供应木材4
0万立方米、水泥20万吨、钢材3万吨、玻璃60万标箱。
针对上述变化情况,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物资部门在做好农村物资供应的基础上,重
点是解决农民买物难的问题。
一、调整农业物资供应体制
农业物资供应体制过去比较乱,像农村建房、育苗、市场等方面的玻璃,过去分别有几
个部门供应,现在都做了合理调整。农村市场用玻璃,原来由物资部门砍块分配给商业部门
,由商业二级站进货,组织农村供销社供应,改由物资部门统一分配供应。农民建房用玻璃
,原由建委负责,维修玻璃由物资部门管,互相脱节,不便协调,同时由建委分配玻璃,零
星分散,不能整车发货,增加了中转零担发运,人为的增加了环节和费用,经协商同意改由
建委分配指标,戴帽下达,由物资部门按计划统一组织供应。属于按乡砍块,由县分配物资
,改为指标分别下到乡政府和物资站,由乡政府提出各村的分配意见,村落实到户,农民到
物资站登记领取票证,凭票凭证购买。此外,为照顾农村专业户的需要,各县在物资分配指
标中单独砍出一块,给专业户戴帽下达,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
二、改进供应方法
市、县物资部门对农村需要的煤炭、木材、水泥等大宗、笨重、易损物资,在农村交通
方便的地方划成几个中心点,物资部门就地就近组织供应。哈尔滨市物资部门从1981年开始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村建房物资实行配套供应,保证农村缺房困难户能很快盖上住房
。他们采取发票供应的办法,每户按3间房计算,供应木材4立方米,水泥2吨,玻璃30平方米
,钢材500公斤,由农村公社物资站帮助拉运和组织供应。1981年和1982年,哈尔滨市各配套
供应600户,1983年配套供应700户。过去有的社员盖房子准备三五年时间,还缺这缺那盖不
起来。物资部门配套供应后,各种材料一次就能拿全,当年就可以把房子盖起来。
三、扩大服务项目
有的市、县物资部门经常组织技术服务组巡回于各村屯,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农民维修
农机具,安装电机井,加工日用家具和房架,套裁玻璃、焊铁床等,深受农民欢迎。对不适
合农村的营业制度,也做了必要的改进。农村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特点是零星、急用,执行
城市的8小时营业制度已不适应。县物资部门特别是公社物资站,打破常规,对营业制度做了
合理规定,基本做到“下乡不关门、进货不离人、节假不收摊、昼夜都留人”,随来随办,
有求必办。对暂时无货的,采取柜台登记,建立供应卡片,待进货后,再通知农民取货。
四、注意指导农民消费
物资供求情况变化很快,但农民一般不了解物资余缺情况,只要有钱又需要,就要求物
资部门供应。木材比较紧的时候,农民便用钢材盖房子、做铁门。钢材紧张后有的农民还只
想用镀锌板做房盖,物资部门通过传递信息,及时向农民通报市场行情,什么有,什么缺,
什么可以代替,既避免了农民在消费上的盲目性,又有效地发挥了物资部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