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金属材料核销

  一、黑河地区的金属材料核销
    材料的核销是从黑河地区的金属材料核销开始的。物资供应搞核销,就像财政工作那样 ,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黑河地区对钢材、生铁、铜、铝、铜材等5种金属材料实行 “先进行预拨,后按计划供应,中间检查,年末核销”的办法,就是承担省、地计划产品的 每个企业、每个县、每个部门都要把计划分配多少,消耗多少,结存多少交待清楚。黑河地 区纳入省、地计划内产品,1969年35种;1970年117种;1971年147种;1972年214种;1973年 112种,全部进行了核销,以多退少补代替了以供代耗,在材料供应上做到了管供管用,进一 步密切了产、供、销之间的关系。1968年以后,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下放,物资的供应体制 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和省计划生产的产品,所需金属材料基本上由地区物资部门负责组织供 应。从1969年开始,虽然计划把材料拨下去,但是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反映,拿不到材料, 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当时,摸不着底,不明白问题在什么地方,工作比较被动。在有关部 门的支持下,组织了算帐会,弄清了材料去向,做到了心中有数,于是建立和实行了材料核 销制度。通过核销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物资供应当中存在的问题,改变那种“用户找上门, 工作推不开门,了解情况出不去门”的忙乱被动局面。
    核销办法可概括为“逐级核销,指标到县;企业自报,五头对案;省、地产品,区别对 待;多退少补,节约归己”32个字。这个办法是由黑河物资部门总结出来的,比较适合黑河 地区的情况,核销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企业和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基层物资部门都比较满意 。
    逐级核销,指标到县。即地区对县,县对企业,企业是基层核销单位;地区对县物资部 门结算材料指标。
    企业自报,“五头”对案。核销时,由地区计划、工业、物资、产品收购部门和县物资 部门共同组成材料核销小组,同企业在一起“五头”对案。
    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办法,按县逐企业的进行核销。大体分为3个步骤:首先,根据企业 自报,共同核实产品完成情况和实际交货数量;其次,查明产品生产和交货好坏的原因;最 后,由地、县两级物资部门按产品交货数量和半成品完成情况核销材料。如1973年地区安排 德都县生产马车轴承1000套,完成300套,且全部被擅自动用,于是将2.8吨钢材指标全部扣 回。
    省、地产品,区别对待。省、地计划产品,核销材料,均采取按行业调整,多余或不足 时,采取在行业内部储蓄和预支下年指标的办法解决。
    国家和省归口安排的产品,材料超支,地区不补。但地区安排的产品出现超支情况,经 地区计划部门同意,可以从地区筹集的资源中安排解决。
    多退少补,节约归己。没有完成生产和交货计划的企业,或者由于生产计划削减而剩余 的材料,由物资部门收回,纳入下年分配供应计划。
    企业生产的半成品,材料按成品留够计算,当年核销,产品列入下年生产、收购计划; 不是半成品的零配件,作为未完成生产计划处理,材料从当年指标中扣回,或者顶下年的分 配指标。
    企业超产的地区计划产品,经计划和收购部门同意,多耗用的材料给予核销,由于供应 材料规格不符而超过了消耗定额时,经核实后予以补差,但剩余边角由物资部门统一调度使 用。
    企业基层物资部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途径,所节约下来的材料,地区 物资部门不收缴,节约归己。
    通过核销,先把上年的材料帐算清,把能够用到当年生产上的资源搞清楚,便于和生产 计划进行衔接,在计划部门的主持下,同工业主管部门一道落实生产计划。同时根据生产需 要与材料可能安排物资供应计划,使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密切衔接,既便于生产部门抓生产 ,又便于物资部门了解需要,组织供应。排产结束后,开始进行材料调度。本着“先重点、 后一般,先国家、后地方”的原则,安排现货与期货,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黑河地区物资 部门实行材料核销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行材料核销,加强了物资计划管理,做到了严格按计划办事。过去由于只管供不管 用,材料使用及浪费情况不清楚。开展核销后,材料去向一目了然,便于检查和监督物资的 使用情况。例如1969年搞核销时,发现全区计划内钢材被挪用51.8%,有的县竟达95%,搞了 计划外的生产建设。从1970年起,凡是挪用计划内材料和产品的一律从下年的材料指标中扣 回,从而基本上克服了挤占挪用国家计划内物资的现象。
    2.实行材料核销,做到申请有根据,分配有道理。没有搞清核销时,供需双方都有一定 的盲目性,“你头戴三尺帽,我拦腰砍一刀”。特别是物资部门由于平时缺乏调查研究,不 注意收集、积累资料,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因此,分配供应工作中存在不少缺点。供需双 方共同核销和排产工作,改变了虚报冒要和老比例、老水平分配物资的做法,争短线、抢指 标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3.实行材料核销,密切了产供销关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过去安排计划,计划部门、 生产主管部门、物资部门之间,互相衔接不好,有时脱离实际。开展核销后,使上下左右之 间互通情况,密切配合,便于及时发现和堵塞工作上的漏洞,使计划切合实际,这样既便于 生产主管部门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又加速了物资的流通,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按钢材计 算,1969年完成22%;1971年完成47%;1972年完成83.4%(其中省农机产品超额完成28%); 1973年(不包括国家和省产品)完成93%。
    二、推广黑河地区材料核销经验
    黑河地区的这个经验,经省局派邵方恒、单永涛、张同均、康文杰等在1977年初配合黑 河地区陈玉绵等人进行了总结。
    1977年8月11日,全省金属材料公司系统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在黑河召开,实际上是一次推 广黑河材料核销现场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金属材料公司的负责人220多人在到大庆参加 学习后,来参加这次会议。国家物资总局金属材料公司经理王大伟、省物资局副局长孔玉、 黑河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苏醒出席了会议。
    会议除黑河地区介绍材料核销的经验外,全省还有14个单位介绍了学大庆、搞好金属材 料供应工作的经验,有坚定不移学大庆,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创建大庆式企业的 哈尔滨市金属公司第一供应站、省金属材料公司大青川仓库和鸡西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 地区金属材料公司;有开源节流,大挖潜力的省金属材料公司有色科;有搞好农机具配件, 修旧利废工作的省农业机械局物资供销处;有加强经营管理、转亏为盈的省金属材料公司财 务科;有开展下乡下厂服务方面成绩突出的合江地区、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金属材料公司; 有坚持实行统一供应,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绥化地区、双鸭山市金属材料公司;有开展 钢材储蓄,搞好调度调剂的哈尔滨市金属材料公司。
    黑河地区物资局的材料核销经验虽然很好,国家物资总局又专门开会推广,但由于金属 材料供应体制多变,特别是1974—1975年期间,供应给民用机械、农业机械生产的钢材由生 产主管部门分配供应,因此这个经验在全省物资部门实际上很难推行,其成效受到了限制。第三节 金属材料核销 正文:
    一、黑河地区的金属材料核销
    材料的核销是从黑河地区的金属材料核销开始的。物资供应搞核销,就像财政工作那样 ,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黑河地区对钢材、生铁、铜、铝、铜材等5种金属材料实行 “先进行预拨,后按计划供应,中间检查,年末核销”的办法,就是承担省、地计划产品的 每个企业、每个县、每个部门都要把计划分配多少,消耗多少,结存多少交待清楚。黑河地 区纳入省、地计划内产品,1969年35种;1970年117种;1971年147种;1972年214种;1973年 112种,全部进行了核销,以多退少补代替了以供代耗,在材料供应上做到了管供管用,进一 步密切了产、供、销之间的关系。1968年以后,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下放,物资的供应体制 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和省计划生产的产品,所需金属材料基本上由地区物资部门负责组织供 应。从1969年开始,虽然计划把材料拨下去,但是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反映,拿不到材料, 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当时,摸不着底,不明白问题在什么地方,工作比较被动。在有关部 门的支持下,组织了算帐会,弄清了材料去向,做到了心中有数,于是建立和实行了材料核 销制度。通过核销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物资供应当中存在的问题,改变那种“用户找上门, 工作推不开门,了解情况出不去门”的忙乱被动局面。
    核销办法可概括为“逐级核销,指标到县;企业自报,五头对案;省、地产品,区别对 待;多退少补,节约归己”32个字。这个办法是由黑河物资部门总结出来的,比较适合黑河 地区的情况,核销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企业和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基层物资部门都比较满意 。
    逐级核销,指标到县。即地区对县,县对企业,企业是基层核销单位;地区对县物资部 门结算材料指标。
    企业自报,“五头”对案。核销时,由地区计划、工业、物资、产品收购部门和县物资 部门共同组成材料核销小组,同企业在一起“五头”对案。
    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办法,按县逐企业的进行核销。大体分为3个步骤:首先,根据企业 自报,共同核实产品完成情况和实际交货数量;其次,查明产品生产和交货好坏的原因;最 后,由地、县两级物资部门按产品交货数量和半成品完成情况核销材料。如1973年地区安排 德都县生产马车轴承1000套,完成300套,且全部被擅自动用,于是将2.8吨钢材指标全部扣 回。
    省、地产品,区别对待。省、地计划产品,核销材料,均采取按行业调整,多余或不足 时,采取在行业内部储蓄和预支下年指标的办法解决。
    国家和省归口安排的产品,材料超支,地区不补。但地区安排的产品出现超支情况,经 地区计划部门同意,可以从地区筹集的资源中安排解决。
    多退少补,节约归己。没有完成生产和交货计划的企业,或者由于生产计划削减而剩余 的材料,由物资部门收回,纳入下年分配供应计划。
    企业生产的半成品,材料按成品留够计算,当年核销,产品列入下年生产、收购计划; 不是半成品的零配件,作为未完成生产计划处理,材料从当年指标中扣回,或者顶下年的分 配指标。
    企业超产的地区计划产品,经计划和收购部门同意,多耗用的材料给予核销,由于供应 材料规格不符而超过了消耗定额时,经核实后予以补差,但剩余边角由物资部门统一调度使 用。
    企业基层物资部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途径,所节约下来的材料,地区 物资部门不收缴,节约归己。
    通过核销,先把上年的材料帐算清,把能够用到当年生产上的资源搞清楚,便于和生产 计划进行衔接,在计划部门的主持下,同工业主管部门一道落实生产计划。同时根据生产需 要与材料可能安排物资供应计划,使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密切衔接,既便于生产部门抓生产 ,又便于物资部门了解需要,组织供应。排产结束后,开始进行材料调度。本着“先重点、 后一般,先国家、后地方”的原则,安排现货与期货,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黑河地区物资 部门实行材料核销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行材料核销,加强了物资计划管理,做到了严格按计划办事。过去由于只管供不管 用,材料使用及浪费情况不清楚。开展核销后,材料去向一目了然,便于检查和监督物资的 使用情况。例如1969年搞核销时,发现全区计划内钢材被挪用51.8%,有的县竟达95%,搞了 计划外的生产建设。从1970年起,凡是挪用计划内材料和产品的一律从下年的材料指标中扣 回,从而基本上克服了挤占挪用国家计划内物资的现象。
    2.实行材料核销,做到申请有根据,分配有道理。没有搞清核销时,供需双方都有一定 的盲目性,“你头戴三尺帽,我拦腰砍一刀”。特别是物资部门由于平时缺乏调查研究,不 注意收集、积累资料,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因此,分配供应工作中存在不少缺点。供需双 方共同核销和排产工作,改变了虚报冒要和老比例、老水平分配物资的做法,争短线、抢指 标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3.实行材料核销,密切了产供销关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过去安排计划,计划部门、 生产主管部门、物资部门之间,互相衔接不好,有时脱离实际。开展核销后,使上下左右之 间互通情况,密切配合,便于及时发现和堵塞工作上的漏洞,使计划切合实际,这样既便于 生产主管部门组织生产和指挥生产,又加速了物资的流通,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按钢材计 算,1969年完成22%;1971年完成47%;1972年完成83.4%(其中省农机产品超额完成28%); 1973年(不包括国家和省产品)完成93%。
    二、推广黑河地区材料核销经验
    黑河地区的这个经验,经省局派邵方恒、单永涛、张同均、康文杰等在1977年初配合黑 河地区陈玉绵等人进行了总结。
    1977年8月11日,全省金属材料公司系统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在黑河召开,实际上是一次推 广黑河材料核销现场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金属材料公司的负责人220多人在到大庆参加 学习后,来参加这次会议。国家物资总局金属材料公司经理王大伟、省物资局副局长孔玉、 黑河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苏醒出席了会议。
    会议除黑河地区介绍材料核销的经验外,全省还有14个单位介绍了学大庆、搞好金属材 料供应工作的经验,有坚定不移学大庆,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创建大庆式企业的 哈尔滨市金属公司第一供应站、省金属材料公司大青川仓库和鸡西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 地区金属材料公司;有开源节流,大挖潜力的省金属材料公司有色科;有搞好农机具配件, 修旧利废工作的省农业机械局物资供销处;有加强经营管理、转亏为盈的省金属材料公司财 务科;有开展下乡下厂服务方面成绩突出的合江地区、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金属材料公司; 有坚持实行统一供应,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绥化地区、双鸭山市金属材料公司;有开展 钢材储蓄,搞好调度调剂的哈尔滨市金属材料公司。
    黑河地区物资局的材料核销经验虽然很好,国家物资总局又专门开会推广,但由于金属 材料供应体制多变,特别是1974—1975年期间,供应给民用机械、农业机械生产的钢材由生 产主管部门分配供应,因此这个经验在全省物资部门实际上很难推行,其成效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