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改革供应方式

  1979年9月到1980年初,根据省委关于开展经济问题调查研究的部署,组成省物资体制调 查组。调查组由刘野带队,在哈尔滨市物资部门的配合下到该市二轻局、机械局、电子仪表 局及重型机械厂、锁厂、蓄电池厂、第二变压器厂、开关厂、东方红锅炉厂等26个工厂进行 调查。调查组写出1.5万字的改革物资体制的初步意见向省委做了汇报,并在1980年省委办 公厅编印的46期《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上发表。
    这次调查研究基本摸清物资供应上存在的问题:
    1.条条包办,戴帽太多。1979年全省的钢材分配按用途方向戴帽68项,木材20多项,橡 胶全部戴帽,地方没有统筹安排的余地。1979年分配给哈尔滨市钢材10.5万吨,市里有权安 排的只有1.1万吨。
    2.渠道混乱。哈尔滨市二轻局所属企业需要的钢材有13个分配渠道。所有这些渠道,大 多只给主要原材料,不给辅料,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3.分配办法复杂。一种物资一种体制,一个品种一个管理办法。如二类机电产品,生产 维修需要的由物资部门分配,单机配套供应的由机械部门分配。同一用途的物资又分别归几 个部门管理,如打井、排灌物资中的胶管、传动带,由物资部门分配和供应;变压器、导线 、电动机由水利部门分配,物资部门供应;柴油机、水泵由水利部门分配,农机部门供应。
    4.关卡多。哈尔滨市以铁换材,从沙河子往上海、唐山钢厂发运生铁要经过10多个单位 签字盖章方能发运,办理一次最快也要一二个月时间。
    5.仓库多,费用高。据哈尔滨市23个主管局统计,1965年只有14个仓库454人,到1978 年末增加到35个仓库1037人。哈尔滨市第二变压器厂由市金属材料公司供应材料只收2.5%的 管理费,从市主管部门供应的材料则收6.5%的管理费。1979年该厂从主管局供销处进1250吨 钢材,多付管理费10470元。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调研组提出在物资供应上进行10项改革。
    1.扩大生产企业的物资自由权。生产企业过去对国家分配的物资只有使用权,对生产不 利,今后企业在保证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应有5种权力。有权调剂处理,有权销售超计划生产 的产品,节约归己,有权自行组织材料加工,对不适用的物资有权拒收。
    2.逐步扩大地方在物资供应方面的自主权。建议民用机械、农业机械产品计划统一下达 给所在地、市、县择优安排生产,所需材料按产品定额统一分配给地、市、县就地组织供应 。
    3.逐步改变物资库存比例,增加物资部门的库存量。
    4.扩大市场调节范围。计划分配的物资有条件的可以敞开供应。
    5.坚持实行统一供应,两级库存,防止层层设库,加速物资周转。
    6.改变能直达都直达为该直达都直达的供应办法。
    7.增加物资供应网点。
    8.物资企业同生产企业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制度,按合同组织供应。
    9.按经济区域组织物资供应。
    10.改革供应方式和供应办法。
    在1980年和1981年的全省物资局长会议上又组织推广:直达供应、小额中转合同供应、 就厂分拨、定点供应、调度供应、按需核实供应、“一条龙”供应、划转指标就地就近供应 、承包配套供应、经销、代销、委托代销、联合销售、产需衔接订货会、专业物资供货会、 委托外部门网点销售、物资商场、物资贸易中心、展销、按需加工供应成品、半成品、成型 煤加工、玻璃套裁、水泥构件加工、租赁、钢材储蓄、修配服务等30种供应办法。省物资局 各物资公司在总结过去供应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方便用户。
    省金属材料公司对进口钢材就地直拨,转销供应。对进口钢材,根据外贸部门要求,省 公司统一办理结算。过去省里统一组织进口钢材是先进库,再供应。从1981年开始,将到港 钢材改为就港直拨用户,货款实行三角结算,从而缩短了供货时间,节省了费用。仅1984年 上半年用日元贷款进口的钢材拨给地、市金属材料公司81500吨,节约费用94万元。对省里保 留的待分配钢材,过去也是先入省公司仓库,待计划确定后再做供应。这种做法,不仅增加 中转环节,又难以实现就地就近供应。为了克服弊端,采取了省公司对地、市联营公司实行 转销,由钢厂直拨,地、市公司按省公司调拨单就地就近组织供应。1983年和1984年两年转 销代供钢材2.1万吨,为地、市公司增加收入54万元。
    化轻物资从轮胎入手。轮胎凭证供应从1975年开始。对汽车、工程车、拖拉机轮胎实行 “不下指标,以旧换新,凭证供应”的办法,即凭轮胎报废证和轮胎供应证核实供应,交1条 废胎供应给1条相同规格的新胎。采取这一办法后,新胎消耗普遍下降。1980年实际供应省直 单位12575套,比计划减少5375套,哈尔滨市比计划分配少供应1万套轮胎。1980年对酸碱实 行“统一平衡,集中调度”的办法,建立定期酸碱调度会议,共计调度硫酸7400吨,烧碱50 00吨。由于及时调度,解决了酸碱短缺现象,保证支农和轻纺工业的需要。1982年1月开始实 行运输带定点定量供应,组织哈尔滨市龙江橡胶厂同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4大煤矿 签订了运输带定点供应协议,一定3年,共签订供货合同65.5万延长米,合同兑现率都是10 0%。
    建材物资从1979年开始对中、省直单位需要的玻璃、油毡、石棉瓦等部管物资,实行划 转指标,统一供应。其中对量少、面广、点多的邮电、营林、粮食、地质系统统一确定指标 ,全年一次划转,由各地物资部门统一订货和核实套裁供应。对量大、集中的林业、农场、 煤炭系统和有专用线又够整车的单位,由省统一订货,直达供应。实现了两级库存,减少中 转环节,降低了费用。凭票供应,是解决短线物资合理分配的一种方法。玻璃是紧缺物资, 民用需要很难买到。1979年开始对市场民用玻璃试行凭票供应办法。哈尔滨、齐齐哈尔市、 绥化县对供应城镇居民的玻璃采取发票到居民委,由居民委发给急需玻璃的用户,居民凭票 到建材公司的各供应网点随时割取。海伦、林甸等县采取指标到社(城镇到居民委),发票 到户,送货到乡,服务上门的办法,搞好民用玻璃的供应。省建筑材料公司组织了白云石粉 定点供应,全省9家玻璃厂需用的白云石粉由绥棱白云石厂定点供应。1979年,全年订货总数 为8000吨,改变了黑龙江省每年从辽宁、江苏大量购进白云石粉的局面。1985年,对地方水 泥实行定点供应,组织东蒙煤炭公司所属矿务局与所在地的鸡西、双鸭山、鹤岗等3个水泥厂 ,签订了定点供应协议,定点供应水泥5万吨。组织安达、肇东等水泥厂与邻近县就近经销水 泥2.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