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养 马

第四章 马

  马的用途广泛。古人狩猎、放牧、征战、农耕、运输、驿站传书或其他方面的骑乘、驾 车、驮运都离不开马。因而马被列为“六畜之首”。
    战国前期,公元前4世纪东胡人从阿尔泰山麓进入今黑龙江地区时带入的大量蒙古马,不 断与当地马互交并经长期风土驯化而形成了今天的黑龙江地区本地马。
    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区养马业已很发达。夫余以出名马而著称。早在1世纪夫余人把所产的 名马作为四大名产(名马、赤玉、貂皮、美珠)之一进贡于汉朝。马者军旅所用,已成为争 战的主要工具。
    南北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勿吉人养马业发达,向中原北魏一次贡马五百匹。
    隋、唐、五代时期,渤海养马业已相当普遍,率宾府以盛产名马——“率宾马”而驰名 。当时马匹除供当地使用之外,还作为商品、贡品向中原唐朝大批输出。“货市渤海名马, 岁岁不绝”。
    辽代养马兴盛,建有经营养马的群牧组织。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 ,驰兵于民。金代时期马在战争和交通运输中起了重要作用。金太祖派官员掌管牧政,“群 牧”由专官司理。
    元代时期养马业也很发达,以骑兵驰名。“骁勇武丁,铁骑驰骋,建立地跨欧亚大帝国 ,皆仰赖汗马之功”。元初,成吉思汗把黑龙江地区,分封予其诸弟,建立牧马场,此时养 马业有较大发展。
    明代居住在嫩江流域女真人的养马业仍很兴盛。向明朝岁贡马1500匹。
    清代解除封禁之后,汉人源源北上流入本省。由于大量开荒耕种的需要,马匹繁衍日增 。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马匹的发展和杂交改良状况,大致可分三个不同类型区。
    一是黑河地区。1732—1734年(清雍正十至十二年),以索伦人为主的少数民族,饲养 一些索伦地方马和蒙古马。在黑龙江南岸一带,有用少量奥尔洛夫马和其它杂种马进行杂交 繁衍,是后来育成黑河马的基础。其中一部分索伦马与蒙古马杂交后形成了体躯较小、体型 较轻、行动敏捷、善登山越野、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持久力、灵活机动的小型猎役用马——鄂 伦春马。20世纪初鄂伦春马最多时曾近万匹。这种马不仅是鄂伦春民族的生产、生活不可须 臾离开的工具,而且对保卫祖国北方边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滨洲、滨绥铁路沿线地区。本地区主要是农牧地区,养马业比较 发达。除饲养大量的本地马外,俄国马也相继流入。据中东铁路局土地科统计,到1928年本 地区养俄国奥尔洛夫为主的各种杂种马共665匹。并不断地与本地马杂交,生产一些质量较好 的改良后代对黑龙江地区马匹改良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以齐齐哈尔市为中心的嫩江平原地区。此地区主要养的是本地马。当时“卜奎”是 马匹交易集散中心。辛亥革命后,为加强黑龙江地区边疆防务,朱庆澜巡按使在齐齐哈尔城 东九道沟子东沿“古鲁气岗子”,建成第一牧场,饲养马匹。其后镇安右将军行署在“占鲁 气岗子”还建有军畜牧场一处,繁养本地马。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在其卜奎私邸,饲养有奥尔 洛夫马数十匹,除供其骑乘用外,还进行纯种繁殖。到1931年(民国20年)全省有马匹88. 7万匹。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当局在黑龙江地区内,于1936—1940年先后在哈尔滨、克山、林口 、昂昂溪、肇东、海伦设立种马场六处。共养种公马2190匹。另在龙镇设立龙镇马厂一处, 负责从民间选购改良驹的育成工作。马匹改良初期,用轻型种公马改良本地马,因所生后代 体轻力小,适应性差,不适合于军需、农用而告失败。继之以低身广躯、四肢强健、富有骨 量和持久力、体高145厘米的实用小格挽马为改良目标,改用中间型种马为主,以重型种马为 辅,所用品种主要有盎格鲁诺尔曼、普鲁顿和佩雪龙。伪满当局指定明水、呼兰、拜泉、绥 化、望奎、依安、依兰、双城、肇州、肇东、林甸、兰西、讷河、海伦、青冈、克山共16个 县为马产模范县,是马匹繁殖改良的重点区域。并在每个县的兴农合作社内,设三名马产辅 导员,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日本开拓团从日本带入一些各类杂种马,称为“移植马”,以使 役为主,兼行繁殖。自1933年起,每年输入日本马。到1945年初,黑龙江地区有国有种公马 2645匹,饲养于各种马场;贷与种公马665匹,饲养于县级种畜场。此外,民间选出的“指定 种公马”800余匹,就地用于配种。
    沦陷时期马匹改良,由于政策不得人心,用落后的本交配种方法,配的少,准的少,幼 驹培育差,成效甚微。加之,粮食强行征购,饲料紧缺,多次征用军马,以及鼻疽、炭疽猖 獗为患,马匹数量日趋减少。到1945年6月,全境马存栏为114.0万匹,比1941年减少25%。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由于土匪的掠夺,地富份子破坏以及疫病流行,马 匹遭到一些损失。虽经党和人民群众积极恢复马匹生产,1949年马数仅为100.1万匹、骡为 6.1万头、驴为4.7万头。与1945年相比,马、骡分别减少12.2%、51.5%,驴增加11.1% 。
    黑龙江地区马匹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升、降、升、降四个阶段。
    1950—1952年互助组时期,在农村实行保护耕畜和发展耕畜。继续加强马匹疫病防治( 抢治马癞病9万匹)、发放马照、奖励繁殖、改善饲养管理、开展赛马大会、建立种马场、引 进新品种、制定爱畜公约、推行先进养马经验、开展人工授精等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马数 发展到136万匹,骡为6.8万头,驴为6.7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加35.9%、11.5%、42.6 %。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5年全省采取马匹入股分红,奖励马匹繁殖,广泛推广克山 县仁里村和双城县大马村的养马经验,使马匹发展非常快。1955年全省马数上升到158.3万 匹,比1952年增加22.3万匹,增长16.4%,是有史以来最好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对黑河马 着手调查,制定方案,开始整顿和选育提高工作。1959年在黑河地区建立了国营北方马场, 作为黑河马的繁育基地。50年代以来,通过小额贸易进口一批杂种马,分散于红色草原牧场 、绿色草原牧场及拜泉县富强马场,由于带来了马传染性贫血病,给全省养马业带来严重灾 难。
    全省高级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1956—1966年,马匹发展由于受到所有制变化的影 响,出现曲折。由于马匹全部入社,变私有为农业社集体所有,社员缺乏大群养马经验,加 之1959年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饲料不足,造成马匹数大幅度下降。1962年马匹存栏数为111. 7万匹,骡为2.2万头,驴为2.4万头,分别比1955年下降29.4%、58.5%和53.9%,是建国 以来马、骡、驴生产的最低年份。1963年后实行小队核算,各级领导加强了对马匹发展的领 导。马匹归小队所有,分户、分槽饲养,加之农业生产的丰收,饲料供应情况好转,养马业 又呈现出发展趋势。1977年,马数达167.8万匹,骡为6.1万头,驴为5.1万头。成为建国 以来数量最高的年份。15年间马数上升50.2%,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3.4%。
    1979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马匹已由农耕主要动力的位置上逐步退了下来。 不少地方为了消除办农机、养耕马两套成本,采取了“以机代马,以马换牛”的作法。据绥 化地区统计,1979年耕马为58.32万匹,到1981年下降为38.2万匹,下降了34.5%。全省1 985年马匹存栏数为117.9万匹,已回落到1950年水平,比1977年减少49.9万匹,下降29. 7%。
    黑龙江地区马匹的质量提高较快。自5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两个马匹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新品种黑龙江马以杂交横交和自群繁育的方法,于1975年完成培育工作。其特点:体躯匀 称,体质坚实,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力速兼备,乘挽兼用。1985年黑龙江马存栏数为2. 11万匹,该种马主要产于松嫩平原,分布于全省大部地区,黑河马经选育提高,形成体格大 ,中躯发达,四肢强健,步样轻快,持久力强的乘挽兼用、力速兼备型马。到1985年,黑河 马的数量发展到一万余匹,分布在黑龙江南岸市、县的广大农村和重点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