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鲜精人工授精,1943年首先在马匹中进行,1944年在绵羊中进行试验,1950年开始
在奶牛中试用,1958年推广了猪的人工授精,1982年在鸡中开展应用。鲜精人工授精是黑龙
江省畜禽繁殖技术史上第一次技术革新。
一、马的人工授精
东北沦陷时期,1943—1944年,应用日本“佐藤式”①(①指母马发情鉴定,看外阴部
及子宫口;采精用胶囊或代之以牛猪膀胱;授精用长柄装甲输精器。)马匹人工授精方法,
对马实行人工授精。当时,只是在海伦、望奎等县进行,仅作百余匹,受胎率为10%左右。到
1945年,还停留在试验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首先由省克山、双城两个种马场分别在克山、双城两县
进行试点。初期仍沿用“佐藤式”操作方法,共授精127匹母马,受胎率20%左右。同年6月引
入和使用了苏联“伊万诺夫式”②(②用伪阴道采精,用长胶管输精。)马匹人工授精方法
,改进了公马采精和母马发情鉴定以及授精等操作方法,比日本佐藤式方法有很多进步。同
年国家农业部颁发了《马匹人工授精操作实施程序》,使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开始有了规范化
的约束。1951年全地区马匹人工授精站增加到27处,使用种公马54匹,在配种期内(百天左
右),每匹种公马平均授精母马70匹上下,比本交配种提高40%,总计授精母马3510匹,占全
地区可繁殖母马总数1%弱,受胎率为40%。同时期,山市、萨尔图等马匹纯繁场,由于母马膘
情好,发情正常,技术人员操作熟练,母马受胎率均达90%左右。
1954年,全省马匹人工授精站扩展到93处。使用种公马达234匹,平均每匹种公马授精母
马130(90—200)匹,受胎率平均为70.7%(50—75%)。全省马匹人工授精总数达30420匹
,占可繁殖母马总数的6.7%。
1955年,农业高级社马匹集中饲养,一时无人负责,影响了配种。1956年由于落实了政
策,加强了管理,加之马价提高,养马有利,农民配马的积极性又有抬头。又在龙江、肇东
、肇源、肇州、青冈、兰西、桦川等22个县开展起来。共设站123个,输精点974个,使用种
公马275匹,每匹种公马平均授精母马137匹,总授精母马39460匹,占可繁殖母马总数8.38
%。由于发展迅速,操作技术跟不上,农村站平均受胎率降为68%,比国营马场约低10—15%。
1957年扩站缩点,全省共设131个站,设876个点。当年使用种公马288匹,平均每匹种公马授
精母马240匹,总授精母马69120匹,占全省可繁殖母马总数15.9%。平均受胎率为81.3%(
61.4—86.2%)。各配种站开展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预约牵马到站配种制度,并培养农民技
术员,节省了人工马力,增加了配种头数。同时省克山种马场和克山、拜泉两县,推广了马
匹人工授精成功的革新技术20多项。主要有提高精液质量技术;采取矫正阳萎公马及恶癖马
的措施;制定以无菌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细则;以触摸卵巢为主的母马发情鉴定方法;改进马
精稀释液配方;改革授精量的指标;合理安排开配和追补最佳授精时机;减少授精回数;配
后即洗治子宫疾患仍可正常受胎;实行早期妊娠检查和定期反馈制度;推行中、近程简易输
送精液授精方法;母马保胎育驹等。由于主要技术难题的突破,扩大了种公马的利用率,提
高了母马受胎率。上述新技术不但在省内应用,而且还推广到全国。1961年由中国农业科学
院畜牧科学研究所专家郑丕留在第四届国际家畜繁殖学术会议上作了介绍,受到好评。
1958年省决定撤销克山、双城、桦川、肇东四个种马场,将374匹种公马下放到42个县站
。全省站扩设到231个,输精点缩为567处,使用种公马326匹。一些地方盲目增加配种数量,
超限度稀释种公马精液倍数(比标准扩大1—2倍),授精量降低了1/3。双城县单城配马站
曾用一匹种公马的精液授精母马千匹。全省平均每匹种公马授精母马290匹,全年共授精母马
7万多匹,占全省可繁殖母马数的17%,平均受胎率为48.1%。1959年全省共设马站240处,输
精点2460处。使用种公马389匹,每匹种公马平均授精母马373匹。有三个县(克山、拜泉、
五常)出现用一匹公马精液一个配种期内配千匹和双千匹母马,双城县的单城站出现了用一
匹公马(好务号)精液授精4415匹母马的纪录。全省共计授精母马14.5万匹,占全省可繁殖
母马数的35.8%。个别地方,提倡人工授精员到地头、槽头,担挑子到处游走式授精。由于
无限度扩大配种数量,技术水平跟不上,盲目扩展授精站点,加上粗制滥作,不科学地扩大
种公马精液稀释倍数等原因,母马受胎率平均仅为25%,低的为17%,最高也只有47%。
有极个别站、点未准一匹。1960年进行了整顿,站点减少到210处,输精点减少到2190处
,共使用种公马341匹,每匹平均授精母马301匹,全年共计授精母马10.26万匹,占全省可
繁殖母马数38.7万匹的26.4%。但是,由于农业受灾减产,饲料不足,再加“吃大锅饭”,
马匹管理不善,母马发情不正常,更由于马匹发生传染性贫血病,农村马匹授精数减少19%,
平均受胎率为41.7%,最低仅为10%左右。国营马场饲料解决得比较好,技术水平高,母马的
受胎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有的达95%以上。鉴于这种情况,全省于1961年压缩了马匹人工
授精范围,提高授精技术员水平,设204个站,1110个输精点,使用366匹种公马,整顿了人
员。党在农村各项政策都得到调整和落实,配种员的技术进一步提高,马匹人工授精情况有
所好转,但不平衡。技术水平中等的站,每匹种公马平均授精母马140(100—210)匹,受胎
率平均为60.6%(50—75%)。技术水平高的站,受胎率比中等站高10%左右,设站晚、技术
水平差的站比中等站低10—15%。1963—1965年设站230处上下,人工授精母马总数年约为10
—12万匹,占可繁殖母马数的25—30%,受胎率在60—70%。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全省国营配种站马匹人工授精数,从1965年的
近20万匹下降到6万匹,仅占当时可繁殖母马数的15.1%。十年间平均受胎率为61.0%。是黑
龙江省马匹人工授精的低潮时期。此后,由于畜牧业从养马转向以养牛为重点的方向,全省
的马匹人工授精站从单一的配马站,逐步转为马猪牛全面的综合性授精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陆续出现了配种承包户和专业户
。到1979年,共办起牛、马综合配种站224处。1983年发展到287处,另有配种专业户397处。
每年平均授精母马8—12万匹,约占全省可繁殖母马数的20%左右。有的配种专业户,技术水
平低,平均每匹种公马授精205匹母马,平均受胎率为70.5%,比国营站、点低20%左右。19
84年,马匹归个人所有,群众配马积极性又有提高,再加专业户配种站方便群众,1985年全
省配种专业户增至407处,每匹种公马精液平均授精母马291匹,总授精母马数为6.3万匹,
占全省可繁殖母马数的16.2%,平均受胎率76.8%。
二、羊的人工授精
羊的人工授精。1943年伪满政府曾在哈尔滨绵羊改良场进行人工授精试验,授精母羊百
余只,平均受胎率为10%。
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1951年在萨尔图五星羊场试作绵羊的人工授精。先用母羊,后用
假台羊作台羊,用伪阴道采精。每只种公羊,配种期开始时配200—300只,以后逐步提高到
330—610只。母羊受胎率开始时是60—70%,1953年达到80—90%,1954年以后稳定在90%左右
。萨尔图五星羊场,1953—1966年的13年间,累计授精母羊24167只,平均受胎率为93.4%(
85.8—98%),平均每只种公羊授精近千只,为本交配种的6—10倍。县办羊场及绵羊重点产
区的农村,从1959年开始也逐步开展羊的人工授精。每只公羊授精母羊从150只到310只,平
均受胎率开始阶段为60%,逐步达到70%。1979年各地根据省畜牧部门下发的《绵羊人工授精
技术操作规程》,训练了技术人员,提高了授精技术水平。1985年龙江、甘南、青冈、密山
、桦川等七县统计,授精母羊17190只,受胎13752只,平均受胎率为80%。据省家畜繁育指导
站统计,1982—1985年绵羊人工授精为114万只,受胎率达到80—90%。
奶山羊的人工授精于1982年开始,1984年推广。养奶山羊的重点地区克东、海伦、绥棱
等县1984年统计,用进口的“萨能”和“吐根堡”优良种公羊,共授精母羊3210只,受胎27
28只,平均受胎率为85%。
三、牛的人工授精
黑龙江地区牛的鲜精人工授精,是1950年在国营萨尔图种畜场长张元培的倡导和主持下
开始的。当时是以看发情母牛外阴部的变化、依靠母牛爬跨和用公牛试情等方法鉴定是否适
宜人工授精。授精方法采用玻璃管和握颈法。当时由于技术不熟练、公牛精子活力差、母牛
发情时间掌握的不准、授精方法不当等原因,平均受胎率仅在20%。以后经过钻研技术和不断
实践,到1978年平均达70%。红色草原牧场1954年开始,全部奶牛实行鲜精人工授精配种,每
年平均授精母牛750头,受胎率从78%提高到90%,1970年以后稳定在95%上下。
农村牛的鲜精人工授精数量,1961—1974年全省每年仅为两千多头,平均受胎率62%。
四、猪的人工授精
黑龙江省猪的鲜精人工授精。1958年由国营阿城猪场技师王理民首先试作。利用假台猪
和伪阴道采精,用胶管授精。将母猪发情期划分为发情开始、狂情、适配、终止四期,在适
配期进行授精。该场同年授精母猪317头,受胎246头,受胎率为77.6%。同年,嫩江地区克
山种畜场,授精母猪106头,平均受胎率为80%,比本交低7—8%。主要原因是因为温度低,影
响精子活力。以后由于采取了掌握好精液温度等综合性技术措施,到1965年提高到91%。国营
幸福之路猪场,授精母猪379头,准352头,平均受胎率为93%。
农村猪的人工授精是1973年由拜泉县开始的。1976年向各地推广。采精技术改用手握公
猪阴茎法,掐头去尾,只收取其中间的正常精液,保证了精液质量。据1978年统计,全省有
33个县开展了猪的人工授精,授精母猪9819头,受胎6879头。平均受胎率为75%。开展较好的
有绥化、克东、双城、拜泉、克山、依安、讷河、明水八县。
从1983年学习江苏省经验,实行以县为单位在一个点采精,统一向全县供应猪精。重点
有绥化、克东、拜泉、克山、依安五个市县,下设授精点207处,授精母猪59590头。1984年
全省利用优良瘦肉型种公猪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的达10万头,平均受胎率为85%。1985年,以县
为单位统一供精改为以乡为单位供精,缩小了半径距离。每乡配种头数达百头以上,较以前
平均提高了10%;其受胎率达到90%以上,平均提高7%。
五、鸡的人工授精
黑龙江省鸡的人工授精,是在1979年大中城市兴起立体笼养鸡后开始的。采精用腹、背
式按摩法;授精用翻肛法,每隔五天授精一次。1982年东北农学院在省原种鸡场,用单鸡精
①(①用一只公鸡的精液授精。)授精母鸡近万只,平均受精率80%以上。1984年省畜牧研究
所试验牧场,试作混精授精②(②用两只以上的公鸡精液混合一起授精)授精母鸡3600只,
平均受精率达91.3%。同年,大庆市种鸡场、齐齐哈尔市种鸡场和牡丹江市养鸡场等单位,
都开展了万只鸡混精授精,平均受精率均在90%以上。混精授精提高受精率11%。1985年省畜
牧局在哈尔滨市举办了第一次鸡的人工授精学习班,传播、推广了鸡人工授精技术。在大型
笼养种鸡单位,陆续开展了鸡的人工授精。
鸡的人工授精,减少种公鸡的饲养量。本交配种,一般公母鸡的搭配是1:10—12只;人
工授精是1:20—30只。还可以提高优良种公鸡的利用率,加快改变鸡群的质量。另外,还解
决了公母鸡体型大小,不便配种和种公鸡脚踏伤母鸡背部等问题。
火鸡的人工授精,是1984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高级畜牧师王奎文试作成功
的。该所把授精后的火鸡蛋千个,分五组进行孵化,平均受精率为85%,受精率高的组达93.
2%。火鸡受精率的主要技术是掌握授精的间隔4、5、6天的授精时间,平均受精率分别为93.
3%、91.2%和93.5%。掌握了主要环节,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