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本地品种

  一、牛的品种
    黑龙江省的黄牛主要有本地黄牛和延边牛。
    (一)本地黄牛
    本地黄牛与蒙古牛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因为长期在本地驯化、饲养和适应性的锻炼,其 体质、体型、外貌已与蒙古牛有明显的区别。其特点是体格较小,在世界牛的体型分类上, 它属于小型品种。平均体高为117厘米,短头细颈,窄胸立肩,背腰平直,荐高斜,四肢粗壮 ,被毛粗刚,全身肌肉欠丰满,蹄小而坚。本地黄牛在24个月龄左右配种,在正常饲养的情 况下,一年可产一犊。本地黄牛役用性能好,持久力强。在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能坚持劳 役。两头犍牛能拉载重1100公斤的大车,可工作9—10小时;每日工作6—7小时,可耕地0. 6—0.7公顷。省内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养本地黄牛,挤奶食用。年平均产奶200—400公斤,乳 脂率为5.0%以上。产肉性能活重380公斤的犍牛,平均屠宰率为44.7%。本地黄牛遍及全省 ,但分布在齐齐哈尔市、松花江和绥化地区的,约占全省黄牛总数的75%。
    (二)延边牛
    延边牛是黑龙江省的地方优良役用品种。它原属于朝鲜牛种,在本省经长期驯化引种和 选育提高,体型体质有一定的变化,并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延边牛具有良好的役用体型。其特点是公大母小,相差悬殊。其头较小,角粗短,颈短 而厚,胸深而窄,肋骨较平,前躯发达,肌肉发育较好,关节明显,蹄圆大而结实,皮稍厚 而有弹力,毛长而柔软。为晚熟品种。公牛体高在133厘米左右,体重563公斤上下。母牛体 高120厘米左右,体重364公斤上下。被毛呈浓淡不同的黄褐色,以浓黄褐色居多。母牛满二 岁配种,繁殖率为60—70%。延边牛挽曳能力强。据实测,用三头牛联驾,拉花轮铁车,载重 730公斤,所需挽力84公斤,行走1000米,需要12分53秒。一头牛一天工作7小时,可耕地2— 2.3千平方米。延边牛一般泌乳期为6个月,日平均泌乳量为5—7公斤,乳脂率为4.5—5. 8%。延边牛产肉性能较好,育肥公牛每日喂以2.5公斤混合精料,平均日增重达509克,屠宰 率为56.7%,净肉率为47.3%,骨肉比为1:5.07。
    延边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1985年约有5.5万头左右,占全省黄牛总数的4%。
    二、羊的品种
    (一)本地绵羊
    本地绵羊一部分来源于蒙古羊。经在本省长期风土驯化、异地饲养,形成了黑龙江省本 地羊。其特点是体型中大,耳下垂,公羊有角,脂肪尾,体躯被毛粗,多为白色,有的头和 四肢混生杂色毛。成年母羊平均体重30公斤左右。年剪毛量为1.1公斤。繁殖力一般年产一 羔。屠宰率平均为45%。
    本地绵羊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性强。以前在省内分布较广,60年代以后已逐步被改 良为杂种羊或形成为新品种。到1985年纯本地绵羊几乎绝迹。
    (二)奶山羊
    黑龙江省的奶山羊主要分布滨北、齐北铁路沿线的齐齐哈尔、北安、绥化、绥棱、海伦 、克东等市、县,其中以海伦、绥棱、克东三县为多。全省有奶山羊杂种群20多万只,其中 13个奶山羊基地县占1/2。
    黑龙江地区养奶山羊有80多年的历史。早在1898年以及东北沦陷时期,曾先后输入过“ 萨能”和“吐根堡”等奶山羊。当地农民用其公与本地母山羊杂交,经过长期的选育提高, 不仅纯、杂种奶山羊的数量大有增加,而且也适应了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并具有一定产奶 性能。80年代初,又引入了一些“萨能”和“吐根堡”纯种公母羊,对杂种群及本地母羊杂 交提高和改良,使黑龙江省的奶山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的增长和提高。
    现有奶山羊的体型,从外型、毛色上可分为萨能、吐根堡和中间型三种类群。三种类型 羊体型、体质及生产性能等无大差异。体型中等,呈楔形,多无角,母羊后躯及乳房发育均 为良好。含萨能血液较多的,则颈下有两个肉垂,颔下有粗刚的须。被毛大部为白色;一部 黑灰或黄褐色,颜面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条纹;其它则为黑白、棕白、灰白或白色带灰斑。 体高:公羊平均为70.7厘米,母羊平均为63.9厘米。体重:公羊平均为40.1公斤,母羊平 均为39.4公斤。奶山羊性成熟早,6个月龄的母羊发情,秋季配种,妊娠期平均5个月,双羔 率为21.8%。奶山羊泌乳期平均为7个月(3—9月)左右,泌乳量以4—5产时为最高,6产以 后则逐步下降。平均产奶量为484公斤,乳脂率为3.5—4.0%。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克东 、海伦、绥棱、北安、绥化等市、县,共约有15万余只。
    四、民猪的品种
    民猪是省内著名的地方良种。在本省饲养的为中等类型,即“二民猪”。
    民猪来源于河北及山东两省。约在17世纪前移到辽宁,而后辗转到达本省,经过长期的 驯化选育而形成东北民猪。1931年以后(东北沦陷时期),曾用巴克夏和约克夏等猪种与民 猪无计划地杂交,使原有的民猪种质遭到破坏,数量日益减少。在省内民猪已不多见。解放 后,一些国营农牧场从边远闭塞地区搜集部分民猪进行饲养和选育。并从吉林等地引进一些 种公猪,用以扩大繁殖,更新血液,纯化品种。1971年,成立了全省民猪选育协作组。由省 双城农校教师赵刚主持,有20多个单位参加,进行选育。首先制定了选育方案;进一步保持 抗寒抗病、耐粗饲、母性强、繁殖率高、花板油多、肉质好的优良特性,克服增重慢、晚熟 等缺点。定期检查鉴定,交流经验和串换种猪。1974年,东北三省又联合开展民猪选育的科 研协作。经多年选育,基本上保留了民猪优良特性,提高了生长和育肥速度,改进了体型结 构的某些缺陷。其头中等大,鼻面直长,耳大下垂,躯较短,背腰较窄,呈下垂腹,四肢特 别粗壮,后躯狭窄,性征明显,母猪有7对以上乳头。被毛多为黑色,冬季多茁生绒毛,被毛 粗刚,鬃质量特别优良。公猪体高86厘米,母猪为82厘米。公猪体重为195公斤,母猪为151 公斤。民猪抗寒和抗病性强,耐粗饲。在—20℃的气温下,能在简易舍内产仔和哺乳仔猪。 在—25℃时,母猪日给精料0.25公斤,适当搭配粗料,仍能正常发情配种产仔。公猪9个月 龄,体重达90公斤左右,母猪8个月龄,体重达60公斤上下时,即开始配种。母猪受胎率平均 为90%左右,每窝产仔12—13头,仔猪60天断奶时体重为11—13公斤。公猪利用期间一般为3 —4年,母猪为5—6年。育肥日增重495克,每增重1公斤体重,消耗混合料4.23公斤。据屠 宰试验测定,240日龄的育肥猪,活重为99.3公斤,屠宰率为75.6%,净白条重75公斤。
    主要产区为东北部绥滨、富锦、集贤和北部的北安、德都、海伦及南部的双城、兰西等 地。1985年,全省有民猪2.5万多头。
    五、马的品种
    (一)本地马
    本地马是由古代的黑龙江地区当地马及东胡人带入的蒙古马杂交繁衍,经过广大农牧民 在艰苦的条件下,长期精心选育和驯化饲养,而逐步形成的地方品种。
    本地马比蒙古马体型稍重。体躯发育良好,具有小格乘挽驮兼用的体型、低身广躯的体 况。体型结构匀称,体质粗糙结实。头略大而方,鼻梁平稍高,眼大有神,耳多立,甲低, 颈宽短,胸宽深,圆肋大腹,尻宽满,鬃鬣较多。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被毛粗刚多青白色 ,红骝、栗次之。母马平均体高127.4厘米,体长132.8厘米,胸围148.5厘米,管围18. 0厘米,体重为300公斤。公马各项体尺及体重略高于母马,但也因地而异,一般来讲,牧区 和半牧区略强于农区。
    本地马耐粗放饲养,耐寒性和抗病力强,在恶劣的条件下,有很强的适应性。生长发育 到三岁完成。繁殖力强,繁殖年限为13年左右。
    本地马是小型兼用品种,适于拉挽、骑乘和驮载。骑乘跑速1000米为1分20秒9;最优秀 的20公里在30分钟内即达。最大挽力为244.2公斤;耕地能力4小时可翻地2468平方米;长途 运输,四匹马联驾拉胶轮大车,载重2.5吨,日可行50—60公里。
    本地马分布于全省各地。1985年全省尚有71.7万匹,占全省总马数的60.8%。
    (二)鄂伦春马
    鄂伦春马系鄂伦春民族为了狩猎的需要,以黑龙江南岸地方马和索伦马为基础,不断混 入蒙古马的血液,经多年在严酷的条件下登山涉水、越野串林和终日放山而驯化出的体躯矮 小、灵活敏捷、持久力极强的小型狩猎马匹品种。
    鄂伦春马体质粗糙,体格不大,平均体高公马129.5厘米,母马126.5厘米。为山地乘 驮兼用型,大眼壳,大鼻翅,胸深宽,背腰平,四肢健壮,蹄质坚实,被毛多为青白色。鄂 伦春马生长在严寒山林区,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很强,冬季在零下40—50℃能露天过夜。登山 能力强,60—70度陡坡能迅速攀登。冬季,在下深雪陡坡时,人骑在背上,马采取犬坐姿势 一滑而下,十分快捷。夏季过沼泽地,可跳踏塔头而过,并能过独木桥。鄂伦春马忍饥耐渴 力很强。有的人骑猎一天,夜间不喂草料,次日仍可继续骑猎。在无草料和水时,可以野兽 的肉血充饥。平时除使役马外,余闲马匹终日放山散牧,呈半野生状态。鄂伦春马合群性好 ,公马护群、母马护驹能力都很强,敢于同野兽搏斗。它虽属于晚熟品种,但使役较早,一 般满三岁开始使役,先用于驮载,到成年时则用于骑乘。它行动敏捷,持久力强,狩猎时一 天可行75公里,有时能持续几天。鄂伦春马繁殖性能好,哺育力强,多数母马每年可产一驹 。
    主要分布于本省北部的爱辉、呼玛、逊克等县的鄂伦春族人聚居的乡村。1985年本省境 内尚有600余匹,占全省马匹总数的0.04%。
    (三)毛驴
    黑龙江省的驴,多来源于辽宁、吉林和河北三省。因其被毛长而密,故称“毛驴”。
    本省驴多属小型品种。体高101.4—103.1厘米左右。体小而壮,体质坚实,耳长直立 ,大鼻翅,肩短立,胸发育的好,背腰平直,腹较大而充实,四肢细而壮。无门鬃和距毛, 鬣毛少而短,尾根无长毛,尾下端有稀而短的长毛,被毛80%为灰色,20%为黑及棕色。已经 驯化的毛驴,比较抗寒,冬季毛长而密,皮下脂肪沉着良好,抗病力很强。
    驴繁殖力强,一般在2—2.5岁配种,一直到15—16岁尚有繁殖能力。母驴一生可产驹8 —10头。驴刻苦耐劳,持久力强,步幅虽小,但运步频率高,举步敏捷,有一定挽力,在较 好的道上运输,用小轮车每次可拉600—700公斤,时速7公里上下。驴的出肉率可达60%左右 ,且多为瘦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故俗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赞语。
    主要集中分布在年平均气温2℃以南的农区。1985年约有1.1万头。
    六、禽的品种
    (一)林甸鸡
    林甸鸡是黑龙江省较好的当地鸡种。
    清代中叶,山东、河北及辽宁等省迁入的移民,将各地鸡种带入林甸县。经过先人用多 个品种的互相杂交和选育,特点是60年代以来,省、县政府加强了领导,不断地进行了严格 选育,逐渐形成了体质好、产量大的地方良种鸡,被群众称为“林甸大蛋鸡”。
    林甸鸡头、冠及肉垂皆小,多为单冠,也有毛状冠和玫瑰状冠。有的鸡有“毛头”或“ 胡嘴”。眼较大,眼周围皮肤呈红色。喙、脚为黑色赤褐色,皮肤白色。腿较细,羽毛丰满 ,尾羽特别发达。羽毛以黑和深浅黄色为主。平均体重:公鸡为1.7公斤左右,母鸡为1.3 公斤上下。适应性极强。在农村终年以散放为主,任其自由活动于宅旁、田野。秋季可觅食 草籽,田间谷物落粒,虫的卵、蛹等;冬季及早春天气寒冷时,早晚饲喂。主要缺点是生长 发育慢,生后180天,体重方能达900克左右。
    林甸鸡性成熟期为8—9个月,6—7月份孵出的鸡雏到次年2—4月份开始产蛋,全年产蛋 以5—8月份为高峰。年平均产蛋量为90—100个。蛋平均重为56.5克,蛋壳较坚厚,深褐色 。林甸鸡主要产于林甸及其附近各县。
    (二)麻鸭
    麻鸭是在寒冷的北方,经过长期风土驯化和选育而形成的地方鸭种。
    麻鸭体型较小,略呈长方形。虹彩为土褐色。喙、胫和蹼均为黄色。体重公鸭平均为1. 7公斤,母鸭平均为1.6公斤。麻鸭雏成活率高,一般为98%左右。90日龄平均体重达1.7公 斤。麻鸭平均年产蛋70个左右,蛋重平均70克,蛋壳为绿色。
    麻鸭是黑龙江省主要鸭种之一。全省农村和城郊的农户,均散在饲养。1985年存栏30万 只左右。
    (三)白嗉黑鸭
    1958—1961年,原嫩江地区畜牧研究所从齐齐哈尔市郊区选入若干只公、母鸭,开始繁 殖观察试养。其间曾一度用北京鸭、康贝尔鸭杂交。1963年,由省畜牧研究所饲养,以本品 种为主,经选育扩繁,提高了产蛋性能。为了防止近亲繁殖,于1969年又一次导入少量康贝 尔鸭血液,但外貌始终保持了白嗉黑鸭的特征和特点。经20多年的选育,其产蛋量及生长发 育速度和体重均有很大的提高,并继承了其固有的优良特点。白嗉黑鸭形成了本省的地方优 良品种群。
    白嗉黑鸭属于蛋肉兼用型。体型呈长方形,平均体重公鸭2.2公斤,母鸭2.3公斤。虹 彩为土黄色,胸部肌肉丰满,背宽腹深,腿短而有力。全身羽毛除嗉囊部为白色外,其他部 位均为黑色,故称“白嗉黑鸭”。它有耐寒冷、堪粗饲、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觅食力高 的特点。冬季饲养于简易舍内,喂以糠麸和菜类为主的饲料,仍可维持产蛋。它育活力强, 生长发育快,生长90日龄的体重可达0.97公斤,繁殖性能也较为良好。产蛋维持的时间长, 平均产蛋180个左右。在群众中俗有“黑鸭白嗉,产蛋无数”之说。蛋壳为白绿色,蛋重平均 81克。公鸭全净膛屠宰率①为75.9%。白嗉黑鸭主要产于齐齐哈尔市郊区。
    (四)籽鹅
    黑龙江地区各地饲养籽鹅已有悠久的历史。群众养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民群众,每 到孵化季节,都不断地互相串换优良种蛋;或不远百里,到外地去寻购,从中选优;或从关 内运来的嘌蛋中购入培育鹅雏。经过长时期的选择淘汰培育,在本省特定的条件下,选育成 了高产的地方一支良种群。
    籽鹅体型较小,略呈长圆形,羽毛为白色,头上额包较小,多数头顶上有缨,眼虹彩为 灰色。喙、胫和蹼为橙黄色,颔下垂较小,腹部不下垂。平均体重公鹅为4.3公斤,母鹅为 3.4公斤。籽鹅生长发育较快,适应性强。在寒冷的气候和粗劣饲料条件下,年平均产100个 蛋,最多的可达160个,蛋重平均131.3克。其产蛋之多为国内外其他种所罕见,故农民称之 为“籽鹅”。未经育肥鹅全净膛率,公为74.8%,母为70.3%。
    (五)白鹅
    白鹅在黑龙江省境内分布面广,农村各地均有饲养。在本省饲养繁殖的历史悠久。它是 经农民长期地自发地选优去劣,而逐步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
    白鹅体型较大,额包桔红色,呈圆形向上突出,颔下有垂皮,颈粗而长,体略呈长方形 ,腹部下垂较大。胫粗而直,蹼平宽,胫蹼为桔红色。公鹅额包大,姿态雄壮,叫声高昂, 羽毛全为白色。平均体重公鹅为4.7公斤,母鹅为3.8公斤。白鹅具有体大,产蛋较多,生 长发育快,抗寒耐粗饲等特点。年平均产蛋80个以上,蛋重平均131.9克。未经育肥成年鹅 全净膛屠宰率,公为71.1%,母为70.7%。
    (六)雁鹅
    雁鹅在省内饲养的历史很久,农村各地均有散在的饲养。约有1.5万只左右。它是农民 经长期的选种选配,选优去劣,加强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品种。
    雁鹅体型较大,略呈长方形,头上额包及喙为黑色,胫、蹼为桔红色。毛色近似大雁, 故称“雁鹅”。全身被毛和翼羽为褐色带有灰黑色边条。尾部为白色带灰黑色镶边,颈部及 其它部位的羽毛均为灰白色。平均体重公鹅为4.5公斤,母鹅为3.4公斤。它有抗寒冷,耐 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雁鹅平均在出生后255天开始产蛋,每年平均产蛋65个,蛋重平均为 136.3克。未经育肥的鹅全净膛率,公为66.7%,母为71.4%。
    上述6个家畜品种,到1985年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