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事业机构
第二章 事业机构
1914年(民国3年),朱庆澜任黑龙江省巡按使期间,为改良黑龙江地区本地家畜质量,
将放荒余款下拨大洋11.7万元,作为建立种畜场初期经费。同年2月7日设立黑龙江省牧畜筹
办处,是黑龙江地区官营畜牧事业的开端。先后创办综合性种畜场四处,第一场于同年10月
建在省城(今齐齐哈尔市)东九道沟子东沿“古鲁气岗子”(今林甸县境内西部)。此后分
别在省城南“关家店”建有第二场,在省城西“奇克奈”(今龙江县境内)建有第三场,在
省城西北“三站”建有第四场。除省牧畜筹办处建的种畜场外,同年8月镇安右将军行署在“
古鲁气岗子”,还建有军畜牧场1处。据1915年(民国4年)省牧畜筹办处资料记载,当年所
属四场共养马590匹,牛1094头,羊529只。各场配有兽医1—2人,担任家畜疾病治疗和阉割
工作,有的兼管牧业稽查。
东北沦陷时期,1936—1940年伪满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克山、林口、肇东、昂昂溪和海
伦,建立“国立种马场”6处。各场场长由技正担任,技术负责人配技佐,并有技士若干人作
具体马匹改良业务。到1945年六场共养种公马2250匹,为民间母马配种。1941年在龙镇设立
“国立龙镇马厂”1处,收养民间改良公驹进行培育,以补充进口种公马的不足。
1937年5月在哈尔滨市郊设立“国立绵羊改良场”1处,场长由技正担任,科室负责人由
技佐或技士担任,配技士、技术员多人负责具体绵羊改良业务。该场承担伪滨江、三江、间
岛、牡丹江、黑河等省和龙江省部分县的绵羊改良任务。同年5月在哈尔滨市顾乡区设立“国
立哈尔滨种畜场”1处,养奶牛10头、绵羊635只、猪45头和一些鸡、兔。1943年在三江省桦
川县境内设立“国立弥荣种畜场”,以繁殖奶牛为主,兼养种猪、种羊,主要为日本开拓团
服务。
属于地方的“省立绵羊改良场”、“省立种畜场”从1934年开始建立,1940年达到12处
。“省立千振绵羊改良场”(今桦南县)养公母种羊829只,“省立安达绵羊改良场”养公母
种羊517只。各场场长均由技佐充任,配技士、技术员若干人作具体技术工作。
此外,还在齐齐哈尔、瑷珲、桦川、密山、东宁、王岗等6处“省立劝农模范场”内设有
畜产部,开展种畜(禽)的杂交繁育和畜产品加工等业务。
各县也建有小型种畜场、种猪场。一般饲养种公马10—30匹,若干种猪、种羊和禽兔等
,用以改良畜禽品种。场长由技士充任,配有技术员1—2人。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的领导下,畜牧事业机构不断加强,专业队伍逐步壮
大,畜牧业有了迅速发展。
1976年成立省种畜场管理站,作为省农牧局领导种畜场、畜牧场的事业管理机构。主要
任务是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种畜质量,定向定型培育优良种畜,改善种畜场、畜牧场的经营
管理。站内人员,建站初期为5人,1985年为7人,其中技术人员为6人。
一、种畜(禽)场
(一)种畜场
红色草原牧场:是全省办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种畜场。它的前身是早在1946年到
1952年期间,在萨尔图地区先后建立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黑龙江省萨尔
图种畜场、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萨尔图牧场、北京奶牛场萨尔图分场、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
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牧场、回民支队牧场、第三野战军牧场、中共哈尔滨市委牧场、安达县
农牧场、安达县企业公司牧场、安达县三区农场和黑龙江省育成马场共12处。根据1952年国
务院关于“取消机关生产,从事企业经营”的指示,将12个场合并,分别建立国营萨尔图种
畜场和黑龙江省萨尔图种畜场。1955年两场又合并起来,改称国营红色草原牧场。1958年撤
销红色草原牧场,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红色草原地区办事处,下辖东风牧场、春雷
牧场、红骥马场、星火牛场、五星羊场、工农团结牧场和红卫星猪场。1968年6月改建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1976年撤销。同年5月改为红色草原牧场。1978年划归大庆市领导,
1981年3月改为大庆市牧工商联合公司。红色草原牧场是东北细毛羊、黑龙江马、黑白花奶牛
的主要育种基地之一。养羊多的年份存栏羊达13361只;养马多的年份存栏马达7797匹;养奶
牛多的年份存栏奶牛达6734头。从建场以来共推广出绵羊94822只、马8470匹、奶牛22327头
。1985年末有职工9918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58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种畜场:是1952年黑龙江省农林厅建立的,位于齐齐哈尔市东郊。建
场初期以养猪为主,60年代增加养羊,70年代饲养夏洛来、利木赞肉牛、西门塔尔乳肉兼用
牛和黑白花奶牛。该场是东北细毛羊和黑花猪主要育种基地之一。80年代初在草原改良利用
上作出成绩。到1985年饲养奶牛258头、肉牛220头、绵羊2000只、基础繁殖母猪100头。职工
2441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71人。
繁荣种畜场:是1963年嫩江专署建立的,位于富裕县南部。以发展马、羊为主。1967年
存栏马达2200匹,存栏羊达6000只。1969年曾一度下放给富裕县,1971年收回嫩江地区领导
。1980年4月划归省畜牧局领导。1981年2月改为黑龙江省繁荣畜牧场。1985年马、羊存栏各
为1000匹(只)。职工2093人,其中畜牧兽医人员44人。
各专(市)、县种畜场是从1949年开始试办的。1962年省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县都要办一
个种畜场之后,各地逐步兴办起来。1963年10月,经过整顿并报请农业部审核后,确定黑龙
江省的专(市)、县级种畜场64处。1965年后因农产品提价,养畜成本上升,经营亏损,绥
棱、富锦、四马架、林甸等场停办;拜泉县猪场合并于拜泉县马场,富裕县种畜场合并于嫩
江地区繁荣种畜场,龙江县东岗种畜场合并于龙江县靠山种畜场。1984年有不少场转亏为盈
,获利达几万元以上的有桦南、依兰、青色、进化、牡丹江、绥化、肇州、密山、林口种畜
(猪)场。培育推广种畜效果显著的有龙江县靠山种畜场和兰西县种猪场。靠山场培育推广
东北细毛羊和优质细毛羊,兰西场主要提纯民猪,提供原种。到1985年,专(市)县级共有
种畜场35处,其中种奶牛场5处、种羊场17处、种猪场6处、种鸡场2处、综合种畜场5处。
(二)种马繁殖场
1950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在山市(海林县境内)建立山市种马繁殖场,饲养顿河
母马54匹、卡巴金母马47匹和阿尔登母马50匹。1953年又在勃利县建立勃利种马繁殖场,饲
养苏维埃重挽母马191匹,进行纯种繁殖。不久,由于国营农场体制变更,将山市、勃利两场
改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所属。1953年10月又交由省农业厅领导。1960年11月省畜牧厅在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建立省大山轻型马场,饲养奥尔洛夫母马132匹及苏高血马数十匹,进行
纯种繁殖。1964年嫩江专署在依安县建立红旗马场,饲养阿尔登母马94匹,进行纯种繁殖。
上述4个种马繁殖场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动,饲养家畜多次调整。1981年2月统归省畜牧局领导
后,将山市场改为黑龙江省山市种奶牛场,勃利场改为黑龙江省勃利种畜场,大山场改为黑
龙江省大山种羊场,红旗场改为黑龙江省红旗畜牧场。到1985年,山市场饲养奶牛成母牛42
3头,卡巴金母马79匹。职工2610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4人。勃利场饲养奶牛成母牛2
31头,苏维埃重挽母马50匹。职工4187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14人。大山场饲养细毛羊
1775只,奥尔洛夫马100匹左右。职工1309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人。红旗场饲养奶牛
成母牛142头,细毛羊233只,阿尔登马50匹。职工1047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2人。
(三)种马场
1948年黑龙江省建设厅在克东县、明水县分别建立小型种马场各一处。1949年两场合并
,迁至克山县东门外,成立黑龙江省农林厅克山种马场。1950年由苏联引进顿河、卡巴金种
公马107匹,先后为克山、拜泉、依安和龙江四县民马配种。1950年松江省农林厅在双城县城
北,建立松江省农林厅双城种马场。同年引进苏高血种公马49匹,因体型偏轻,不久即调出
省外,改养大型阿尔登种公马50匹,为双城及五常两县民马配种。1957年黑龙江省农业厅在
桦川县,建立黑龙江省桦川种马场,饲养卡巴金种公马40匹,为合江地区部分县民马配种。
三场场长或副场长配备级别较高,由有养马实践经验的畜牧技师担任,各场配主治兽医技师
1人,兽医和装蹄技术人员数人,繁殖改良技术人员多人,每个配马站配技术员2人。
此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立的肇东军马场,饲养富拉基米、苏维埃重挽马
、卡拉巴依等品种公马220匹,为肇东、肇州、肇源、兰西、青冈、安达六县民马配种。195
8年下放给黑龙江省农业厅领导。
1958年10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对中共省农业厅党组《关于农牧场、种马场和试验站
下放问题》的批示,将上述4个种马场的374匹种公马全部下放,交给42个县分散饲养。保留
桦川场,改为朝鲜牛繁殖场。肇东军马场交给黑龙江省后,于1959年与省畜牧研究所合并。
国营配马站始建于1949年,到1954年全省有87处,174人。1957年增加到139处,278人,
当时配马站归种马场直接管理,以后下放给所在县领导。1963年全省配马站达254处,2688人
,此后由于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办集体配种站,逐步取代了国营配马站,人员显著减少。19
64年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厅《关于调整市县配种机构编制联合通知》中记载
,全省国营配种站编制减为719人。其中哈尔滨市99人、嫩江地区294人、松花江地区164人、
牡丹江地区65人、合江地区76人、黑河地区21人。到7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机械比例不断增
加,养马业逐渐走向低潮,各县逐步将配马站改为以配牛为主的家畜人工授精综合站。
(四)原种鸡场
哈尔滨原种鸡场于1975年筹建,1981年建成。是农业部和黑龙江省配套投资建成的。场
内设家禽育种研究室、微机室、蛋质测定室、生化遗传实验室、免疫遗传实验室、禽病防治
研究室。饲养肉用星布罗纯系和滨白蛋鸡3.0万只,到1985年累计推广滨白42杂交商品鸡29
.4万只,种蛋367.9万个;肉用鸡8.5万只,种蛋144万个。职工147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
二、家畜繁育指导站
1974年3月在哈尔滨市郊建立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站内设种畜饲养场、冷冻精液和
液氮生产车间、繁育指导科。负责家畜精液冷冻、供应和指导全省家畜繁育,全站职工121人
,其中技术人员50人。
1976年先后建立地、市、县家畜繁育指导站。全省编制355人,其中嫩江地区149人、松
花江地区66人、绥化地区71人、牡丹江地区23人、黑河地区13人、大兴安岭地区4人,省辖市
29人。
另外,还有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在北安、省公安厅劳改局在泰来县江桥镇(1978年划给
内蒙东部劳改分局)建有家畜繁育指导站各一处,生产冻精和液氮,供应本系统使用。
三、草原管理站
1962年10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杜蒙、富裕、林甸
、肇源、肇州、肇东、兰西、明水、青冈、安达14个市、县建立草原管理站,编制80人。19
76年又在大兴安岭、绥化、嫩江地区和富锦、抚远、虎林、宝清、同江、讷河,建立草原管
理站9处。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草原管理站23处,人员254人。
1972年1月,黑龙江省成立呼伦贝尔盟灭鼠指挥部,在省农牧局内设草原灭鼠办公室,工
作人员10人。1979年5月呼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同时,将呼盟的灭鼠工作移交给内蒙古自治
区领导。
1978年成立黑龙江省草原管理站,负责全省草原管理、规划、改良和利用工作。编制45
人。1985年实有人数为29人,其中技术人员27人。
1983年成立黑龙江省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负责全省草原饲料开发利用的实验研究和技
术推广工作。1985年有职工18人,都是技术人员。
四、省牧业现代化处
为利用外资发展现代牧业,于1981年在省畜牧局内成立黑龙江省牧业现代化处。1981年
经国务院批准,引进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1075.8万个特别提款权,折人民币3802.0
2万元。省内配套资金人民币1350万元,项目区自筹资金1949.38万元。三项资金合计人民币
7101.4万元。确定安达、杜蒙、富裕三个牧业市、县为项目区。到1985年末牧业现代化处有
职工8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安达、杜蒙、富裕三个项目区有职工20人,其中技术人员9人。
五、畜牧兽医站(所)
1952年10月松江省开始筹建县级畜牧事业机构。人员组成包括县农业科内的畜牧干部和
县家畜防治院的部分人员,成立机构为县畜牧兽医指导所。当时规定耕畜总数超过4.5万头
以上的县,指导所(下同)设15人;耕畜总数在2—4.5万头的县,设13人;耕畜总数在1—
2万头的县,设10人。畜牧重点县的区,成立区畜牧兽医指导所,设2—4人(城区除外)。同
年,原黑龙江省各县畜牧兽医指导所共配干部186人,区畜牧兽医指导所配99人。不久县、区
指导所改称畜牧兽医站。
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根据《东北地区畜牧兽医站1954年工作纲要》的规定
进行了整顿。整顿后全省有县总站66处,干部392人;区站93处,干部390人;区农牧结合站
37处,69人。全省合计有站196处,干部851人。1958年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将畜牧兽医站
与商业畜产品采购站合并,改为畜牧生产服务站。全省建立630处,其中县总站70处、公社站
560处,人员共5000多人。1960年又分开单设。1962年12月统计,全省县、社两级畜牧兽医干
部共有1959人,其中县总站414人,公社站1545人。上述干部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的128
人,占6.5%;中专文化的436人,占22.3%;其余为中小学文化。1963年再度调整充实,县
、社两级畜牧兽医站人员达到2866人,其中县总站562人(行政113人,占20.1%;畜牧305人
,占54.3%;兽医144人,占25.6%),公社站2304人(行政1519人,占65.9%;畜牧522人
,占22.7%;兽医263人,占11.4%)。1964年人员又有增加,全省畜牧兽医站编制为3198人
,实际人数为3022人,其中县总站626人(技术干部486人,占77.6%),公社站2396人(技
术干部762人,占31.8%)。此后人员还有增加。据《黑龙江省编委文件汇编》记载:1976年
全省畜牧兽医站人员为3604人,1979年为3665人。到1985年机构人员基本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