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 育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1983年省社队企业局设教育处。次年7月,成 立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干部学校。与此同时,部分地市、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经过多方努力, 采取单位集资或省和市、县财政资助的办法,陆续建起8处职工培训中心及培训学校。这些单 位成立后,紧密联系乡镇企业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使广大职 工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省乡镇企业职工培训能 力逐年提高。1979年,全省乡镇企业年培训能力只有5 000多人次,到1985年,培训能力达到 3万多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的能力也逐年提高。1979年,全省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仅有100 多期,1985年增加到800多期。1978~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职工培训,根据实际需要,重点 放在企业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计划统计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7年中,全省共 培训职工12万人次,其中企业管理人员5万人次(包括管理干部800人次,厂长经理9 000人次, 财会人员2.22万人次,计划统计人员1.8万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3万人次;建筑 人员2万人次,建材人员7 500人次。此外,还培训矿业、供销、农副产品加工、烟花爆竹人 员1.15万人次。1977年建局初期,举办培训班的能力只有100多期,到1985年达到800多期, 比建局初期增长8倍。1977年培训人数只有4 000多人次,1985年培训人数增加到3.54万人次, 是建局初期的8倍多。在职工培训途径上,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级培训。为了调动各级乡镇企业培训的积极性,通过省局、地(市)、县局、乡(镇) 和企业本身五级培训的途径,1978~1985年共培训11 075万人,为全省乡镇企业快出人才、 多出人才起了一定作用。
    二、联合办学。各级乡镇企业在职工培训工作中,除自己组织办学外,还广泛采取与大 专院校、党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联合办学。1978~1985年,共培训3 500 多人,弥补了乡镇企业办学师资力量缺乏及办学条件差的不足。
    三、委托办学。7年中,各级乡镇企业一手抓短期培训,一手抓委托办学。1978~1985年 共选拔600多名年轻、有文化、有培养前途的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去学习,为乡镇企业培养较 高层次的人才。
    四、选拔技术工人到大、中型企业对口培训。1978~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共选送培训 700多名技术工人,使之学到最急需、最实用的技术,以满足生产需要。
    五、鼓励职工参加“五大”学习。1978~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职工参加电视大学、函 授大学(函授中专)、刊授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学习的达760多人,为乡镇干部队伍充实 了力量。
    根据全省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在职工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也灵活多样,主要 有:
    一、举办短期班。它是各级乡镇企业的主要培训形式。其特点是时间短,针对性强,费 用低,见效快,故容易被各单位所采用。
    二、岗前培训。乡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贯彻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许多企业 都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一些新建企业,在投产前都将新招工人送到对口的企业,进 行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岗前培训,保证新工人按时参加生产。
    三、师傅带徒弟。这种培训形式在全省乡镇企业中比较广泛。因为此种形式简便易行, 可使工人的技术素质得到直接提高。
    四、开办职工业余学校。乡镇企业采用这种形式为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据了解, 凡是开办职工业余学校的企业,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均得到全面提高,生产情况也 比较好。
    五、选派职工去先进地区或单位挂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可使乡镇企业职工开阔眼界, 学到发展乡镇企业的好经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乡镇企业职工队伍经过培训素质明显提高。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有大专 以上学历的人数达500人,比建局初期增长2.7倍;具有中专学历的达800人,比建局初期增长 2.3倍;具有高、初中文化的人数达2万多人,比建局初期增长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