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 技

  一、人才引进
    黑龙江省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把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当做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来抓, 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内挖外引,多方进才,广开学路,培训人才。1979年引进科 技人才80人,1982年引进培养245人,1985年猛增到8 951人。
    为了促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向乡镇企业流动,省乡镇企业局于1985年4月5日制定《黑龙江 省乡镇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的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共10条,对愿意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各级 科技人员,均提供多方面便利条件及优惠政策。如在引进人才上具体规定:1.大专院校、科 研单位、城市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愿为发展乡镇企业做出贡献的,只要原单位同意, 均可采取签订合同的形式,到乡镇企业工作。在乡镇企业服务期间,他们的户口、人事关系 不变;工资可上浮动一至三级,并给适当的交通、生活补贴,享受受聘单位职工劳保、福利 待遇。对发展乡镇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者,聘用企业可以资助他们在市内买商品房。2.欢迎大 专院校、科研单位、城市企业的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为乡镇 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可以担任技术顾问、技术指导或教师,帮助研制新产品,进 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和传授技艺,聘用单位将根据其贡献给予优惠报酬,业余时间所 得报酬原则上归个人所有。3.欢迎外省或本省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业务管理干部调入乡镇 企业工作,原干部身份不变,其户口、编制可放在市、县乡镇企业或其它技术服务机构。工 资比原单位高一至三级,对其家属、子女在乡镇企业里优先录用,安排工作。4.欢迎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城市企业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推销员和经济管理人员) 为乡镇企业服务,这些人到乡镇企业工作可享受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福利待遇。其退休工 资的差额可补到高于原工资,并给予适当的技术津贴和交通、生活补贴;还可根据本人技术 高低、贡献大小、产生经济效益多少,由双方签订合同,采用技术承包、计件工资、经济承 包、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形式确定其工资福利待遇。5.欢迎城市里各种大专学校、职业学 校、业余大学等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长期录用,待遇从优。在录用期间,户口不动,工 龄连续计算;被县、区企业录用的,工资向上浮动一至二级,被乡镇企业录用的,工资向上 浮动二至三级。6.欢迎农村中一切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各种能人到乡镇企业工作,以 统一规划下到县城、乡镇联合办工业、办商业和各种服务业任实职,经济报酬从优;工作好、 贡献大的,可以破格晋级加薪;对少数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又达到一定服务年限的能人, 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经主管部门批准,由所在企业发给较高的生活补贴。
    1985年4月13日,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局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 金协作洽谈会。省内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政府机关有关领导约250人,还有 20余名新闻工作者到会,副省长王连铮到会并讲话,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候立三公布《黑龙江 省乡镇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的暂行办法》。哈尔滨市乡镇企业局、肇东县乡镇企业局、哈尔 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黑龙江省轻工研究所也都派代表在会上讲话。
    全省各级乡镇企业中积极开展引进人才活动。 一、不惜高薪招聘人才。肇源县茂兴镇和省轻工局在哈尔滨市郊区办一座联营砖厂,因缺少 技术人员,镇政府便以每月400元的高薪招聘了11名工程师和技术员,使红砖产量大增,质量 提高。 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1985年,肇东县针对乡镇企业兴办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 提出“欢迎各地朋友开发肇东”的8条优惠政策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随之,各地纷纷来 人、来函商谈。总共从县内外引进各种技术人才、业务能手285名,占原有技术人员560人的 51%。这批人才到乡镇企业后大显身手,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上新项目87个, 增加88个产品新品种,攻克技术难关52项。宋站冷冻厂,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维护国际信 誉,特请哈尔滨市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工程师严把质量关,使出口的仔牛肉受到日本、香港客 商的好评。昌五沥青厂,建厂时缺少技术力量,便从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请来7名工程师,负责 厂地选择技术论证、设备安装、化验设施等一系列工作,仅半年时间新建厂即建成投产,完 成产值10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新城乡毛衫厂,先后五次派人去哈尔滨把老技工艾孟斗请 来,给设计出款式新颖、颜色美观的毛衫40多个新品种,产品供不应求,在全国纺织品展销 会上,各地纷纷订货,样品被抢购一空。四站锅炉厂聘请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七三 研究所4名退休老工人当顾问,指导锅炉生产技术,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提高锅炉质量,1984 年9月,在全省锅炉联检中被评为第二名。该厂产的18种型号100台锅炉,全部销往吉林、辽 宁、北京等地。
     三、靠联营协作引进人才。肇州县抓横向经济技术联营取得可喜成绩。1985年,全县 有21个乡镇企业先后与北京、江苏、哈尔滨市等一些企业和大专院校建立联营协作关系。通 过联营协作,肇州县共引进各种科技人才139人。
    四、立足本地,挖掘人才。安达市万宝山镇一砖厂,1974年建厂,1975年投产,连续三 年共亏损60多万元。为了救活该厂,镇党委启用本地农民宋守勤担任厂长,他到厂后就加强 管理,和工人一起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砖厂面貌发生变化,企业连年盈利。1985年,该 厂生产红砖6 800万块,实现利税200万元。宋守勤本人也于1985年被省乡镇企业局任命为助 理工程师。
    五、舍得投资,培训人才。要发展乡镇企业,仅仅靠从外地引进科技人才不够,必须舍 得投资,在培训自己的科技人才上下功夫。绥化市乡镇企业局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拿 出5万多元资金,于1984年创办一所乡镇企业技术培训学校。1985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 学员180人。兰西县榆林镇,每年拿出5 000元学费先后选7名企业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做代培 生。
    六、搞好协调交流人才。乡镇企业引进科技人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仅靠乡镇企业自 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取得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相互搞好协调,人才交流才能实现。 牡丹江市郊区北安乡北安村党支部书记吴彦成,是省乡镇企业局命名的乡镇企业家。他从实 践中深刻理解知识的价值。1984年,他看中了原牡丹江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宣传科副科长王 延光。此人自行研制的“家用多用对讲机”,年内获牡丹江市“三小”发明比赛奖。吴彦成 认为王年轻有为,在电子技术方面造诣较深,为了请王延光来厂工作,在王所在单位不放人 的情况下,吴找到郊区党委有关领导去交涉,后来经市人事局、郊区乡镇企业局多方工作, 终于把王请进厂。王延光在乡镇企业中大显身手,先后研制成功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TC-85 介质穿器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遥控、声控、光控、电动四个类型的电子玩具,并创办了牡 丹江市龙江玩具公司。至1985年底,吴彦成共招聘人才38人。这些人在村办企业干得顺心又 安心,其中有14人担任公司经理、副经理、厂长、副厂长,90%以上成为村里的劳模或先进工 作者。每月工资150~200元,年终奖励500~1 000元,每天上下班车接车送。子女工作及住 房问题均获得解决。
    黑龙江省乡镇企业,通过培训、招聘、引进等形式,不拘一格,不惜重金,广开门路, 八方招贤,科技人员逐年迅速增加。1978年以前,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有各类科技人员604人。 1979年为938人,1980年增加到1 082人,1981年为1 166人,1982年1 411人,1983年增加到 1 777人,1984年为2 803人,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科技人员11 754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 的5人,中级技术职称的572人,初级技术职称的10 677人,技师500人。按行业划分,在冶金 工业部门的111人,动力工业127人,煤炭及焦炭工业248人,石油工业5人,化学工业102人, 机械电气工业1 007人,建筑材料业1 829人,森林工业120人,食品工业306人,浆果酒类加 工业55人,纺织工业158人,缝纫业118人,皮革业20人,造纸业41人,文教艺术用品工业58 人,其它工业7 449人。这些科技人员分布在哈尔滨市乡镇企业系统1 869人,齐齐哈尔市1 924 人,牡丹江市1 805人,佳木斯市1 512人,伊春市221人,鹤岗市68人,鸡西市243人,双鸭 山市1人,七台河市601人,大庆市23人,绥化地区1 813人,松花江地区1 723人,黑河地区 494人,大兴安岭地区87人。
    二、科技研究
    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研究立足于为乡镇企业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自己研究或与人合 作,使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科技水平;一方面引进科技成果,直接为企业立项目,开发 新产品。
    70年代初,少量社队企业便开始在科技上为企业寻找出路。1971年,双城县双城镇电工 专用设备厂了解到“电加工”这门新技术将会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而电加工机床生产厂, 在全国只有两家,产品数量远难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决定自行研制电火花加工机床。 全厂职工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反复地改图、试验、改装调试,终于 研制成D6125G电火花穿孔机床及与其配套的高频双闸流管脉冲电源。该科研成果为省机械行 业填补了空白。之后,该厂为了改善与机床配套的电源的功能,又试制成可控硅脉冲电源。 根据国内电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该厂于1974年下半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联合设计研 制成高精度、高灵敏度的采用全静压导轨的机床配套主机。采用新主机的机床型号为D6135-A。 同时,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帮助下,又研制成与机床配套用的JF-40A、JD-108S晶体管脉冲电源, 使机床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1976年9月,松花江地区农机局受省机械局的委托, 邀请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厂家及部分用户共40多个单位、70余名代表,对D6135-A 电火花穿孔机床和JF-40A、JD1085机床配套电源进行技术鉴定。鉴定会认为,机床与配套电 源各项指标完全达到部颁标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 市。
    庆安县珍珠岩厂1980年在全国首创煤烧珍珠岩技术。为全国各珍珠岩厂解决燃料问题开 创了一条途径。该厂为了使煤烧珍珠岩生产技术在全国推广,全国建筑工程材料情报网珍珠 学组于1981年7月5日至9日在庆安县新民乡(珍珠岩厂所在地)召开全国膨胀珍珠岩企业生产技 术交流会。来自国家建材部、化工部以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名代表出席会议,并参 观该厂。厂长、煤烧珍珠岩生产技术的研制者之一耿显慧在会议上宣读题为《对以煤代油焙 烧珍珠岩的工艺探索》的论文。该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为珍珠岩行业创出一条节 省能源、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产品成本的新路,决定研制利用余热预温焙烧膨胀珍珠岩 的新技术。1982年5月7日,该厂开始组织力量进行研制,至1985年4月5日建成采用这项新技 术的窑炉。这座窑炉机械化程度较高,年生产能力为10万立方米珍珠岩。采用新窑炉后,不 再象旧窑炉两把火生产,每生产1立方米珍珠岩,可节省50公斤煤,全年仅煤就节省资金30万 元。过去生产一班需17名工人,现在仅需5人,同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产品质量也 有所提高。这座新窑炉系省内首创,在国内也是比较先进的。海林县海南木工机械厂由组长 姚兴龙等9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1984年研制成3MB-F504-3型木工三用刨,该工具有刨、磨、 铣三种功能,操作简便,安全耐用,荣获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小组又研制成 新产品MJX203型木工锯铣机,通过了由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认为该产品性能稳定,操作 简便,用途广、功能多,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现有工效5~7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家 俱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所由12人组成。同年,该所研制出TZY-1型儿童木桌椅、CT-1型琴式 茶几和ES1、2型明丰沙发,其中前两种产品荣获1984年自治县科技成果二等奖,以及1984年 嫩江地区优质产品证书,后一种产品荣获1984年自治县科技成果一等奖及1984年嫩江地区科 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11月27日,通过了由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及1985 年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牡丹江市龙江开发总公司锅炉厂科研所,归属牡丹江市郊 区北安村领导。科研所长由锅炉厂厂长金炳模兼任,全所共有20人,设有锅炉压力容器研究 室,该科研所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不脱产的科研组织,其宗旨是开发锅炉新产品,研究锅炉 焊接新工艺,设计研制新装备,不断更新炉型、提高锅炉制造质量和效率,降低锅炉消耗、 降低成本。该所研制成KZC0·4-8及KZC1-8卧式快装锅炉、KZYYP1-8及KZP2-8往复推动排卧式 快装锅炉、ISA0·5-4及LSA0·2-4带抽板顶升燃烧装置的立式水管锅炉、SZL4-13型双锅筒水 管锅炉、XZD/C新型除尘器、锅炉用机械化上煤装置、设计制作自动焊架,并研制成自动焊接 新工艺等8项科研成果。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已鉴定的科研成果,1979年以前只有4项,1983年 有7项,1985年增加到26项。
    三、科技交流 1979年以前,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引进技术9项,1980年至1984年共87项,1985年增加到288 项。各地引进的情况是,哈尔滨市27项,齐齐哈尔市40项,牡丹江市55项、佳木斯市34项、 伊春市2项、鹤岗市10项、鸡西市2项、双鸭山市1项、七台河市10项、绥化地区36项,松花江 地区64项,黑河地区7项。很多乡镇企业为了发展生产,不惜人力财力从外地引进先进技术来 壮大自己。肇东县肇东镇尼龙塑料厂,1982年从大连市塑料研究所引进超薄膜生产新工艺。 这种超薄膜塑料薄膜生产当时在省内原是空白。1983年,该厂又从大连塑料研究所引进双色 塑料薄膜生产工艺。这种薄膜可以做儿童雨衣以及床单等装饰用品,产品很受欢迎。尤其是 儿童雨衣,刚一上市,许多商店和学校学生纷纷到厂里订货。仅此一项,就创造产值30万元, 创造利润3万元,到1984年上半年,该厂在大连市塑料研究所的双色塑料薄膜生产工艺的基础 上,试制出农用黑白地膜。这是一种不施农药、利用着色部分对阳光进行遮蔽,抑制杂草生 长的新型除草地覆薄膜。白膜部分透光率强,促进土壤增温、增湿,促进庄稼早熟、高产, 黑膜部分透光率差,不利于杂草生长。产品很受农民欢迎,始终供不应求。一些乡镇企业还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牡丹江市企业管理仪器仪表厂经过市场考察,认为我国将加强企业管理 工作,科学考勤仪器的需要将会大大增加。因之决定寻找国外最先进的企业管理仪器,引进 为己所用。1982年3月,该厂从日本横滨市阿马诺公司引进6000型时间管理机生产技术。这是 国外70年代水平的时间管理机。为了赶上国外时间管理的发展水平,该厂于1983年从日本丸 善公司引进8300型先进的时间管理机生产技术。次年又从日本引进具有充电、调压功能、80 年代水平的8400型时间管理机生产技术。该厂三次从国外引进新技术,生产出时间管理机, 为我国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科学考勤提供了较为先进的仪器。到1985年,牡丹江市企业管理 仪器仪表厂已创造产值1 000万元,创造利润2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