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企业概况
198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哈尔滨、海林、绥化、林口、富锦、穆棱等6家烟厂被纳入
国家计划。另外,牡丹江卷烟材料厂也被纳入省烟草公司管理。上述7家卷烟工业企业概况如
下:
哈尔滨卷烟厂哈尔滨卷烟厂是全省卷烟工业的骨干企业。为了适应未来卷烟消费增长的
需要,1981年5月20日动工在哈尔滨卷烟厂原烟叶仓库旧址兴建一座面积达14300平方米的新
厂房,共投资84万元。1984年2月交付使用。哈尔滨卷烟厂先后从国外引进多种设备,进行了
一系列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机械化与部分自动化。1983—1985年,从捷克引过滤嘴烟卷、接
、包机组9台套,1985年从英国引进MK8型滤嘴烟卷、接机组2台套;从西德引进B型包装机组
1台;从意大利引进SASIB型包装机3台。
截止1985年末,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型卷烟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全厂占地面积6708
5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7023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60401平方米,非生产用房屋建筑
面积30972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4093千瓦,固定资产投资额446万元,职工住宅25650平方
米。职工总数26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7人,管理人员21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51741元
。工厂已安装设备:真空回潮机2台、打叶机2台、润叶机7台、螺旋蒸梗机4台、切丝机20台
、压梗机5台、烘丝机6台、卷烟机45台、小包机45台、透明纸包装机3台、条包机26台、滤嘴
接装机28台、滤嘴成型机7台,年生产能力33.9万箱。
1985年哈尔滨卷烟厂总产量达201212箱,其中甲级烟1.4万箱,乙级烟6.9万箱,丙级
烟10.3万箱,丁戊级烟1.2万箱,总产量中滤嘴烟9.6万箱,雪茄型烟9.4万箱,库存不到
1万箱,结构基本合理,当年总产值达13639万元。
绥化卷烟厂
1970年5月建厂,同年12月投产,次年开始生产丙级“诺敏河”牌卷烟。到1979年陆续生
产出“友谊”、“松雪”、“蜂王”、“绥化”等牌号,产品基本畅销。省轻工局决定正式
成立地方国营绥化卷烟厂,并纳入国家计划,1975年建厂房2180平方米,厂区1.1万平方米
,职工人数达260余人。1979年开始生产滤嘴烟“绥化”、“黄金珠”,后又生产嘴“东光”
和嘴“银鹅”等牌号。同时增添了一些设备,并进行了工艺流程改造,1981年产量3.2万箱
,达到最高水平。1982年以后,卷烟市场发生变化,卷烟产量1.9万箱,而人员却增加到72
0余人,产品质量较差,企业人浮于事,当年工厂亏损151万元,1983年亏损至503万元,198
3年1月工厂迁新址另建。
1984年以后,绥化卷烟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率先在烟草行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对人员
进行精简整顿,在全厂推行经济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1985年产量达39541箱,创产值273
3万元,实现利润119万元,其中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并达到国家平均
水平。
1985年末,该企业占地面积60639平方米,职工住宅262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1559万元
,已安装主要设备有真空回潮机1台、打叶机1台、润叶机2台、切丝机6台、压梗机1台、烘丝
机2台、卷烟机24台、小包机8台、条包机6台、滤嘴接装机11台,生产能力达到8.8万箱,其
中滤嘴烟能力6万箱。
海林卷烟厂
1969年12月建厂,1970年4月后,逐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在哈尔滨卷烟厂的帮助下于6月
生产出成品,有“海林”、“雪源”等牌号。当年产量仅431箱,产值10万元,1971年,产量
达2602箱,产值102万元。1974年工厂扩建,1977年职工人数达469人,1979年开始生产滤嘴
烟,产品有嘴“威虎山”、“珍宝岛”、“新海林”、“牡丹江”、“红月季”等,到1980
年,产量达到2万余箱。1983年以后工厂进一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实行了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电力、煤炭、设备等各类定额管理,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了卷烟生产能力,接嘴机
由4台增加到10台,滤嘴包装机由1台增加到7台,还引进MK8卷接机组2套。
到1985年末,该企业有职工653人。占地面积170960平方米,职工住宅3849平方米,固定
资产投资额829.1万元,1985年产量5.84万箱,总值3873万元。其中滤嘴烟3.7万箱,工厂
主要设备有真空回潮机2台、打叶机2台、润叶机3台、螺旋蒸梗机2台、切丝机7台、压梗机2
台、烘丝机3台、卷烟机28台、小包机14台、条包机5台、滤嘴接装机12台。
穆棱卷烟厂
穆棱县是优质晒烟产地。1977年5月开始筹建雪茄烟厂,职工159人,1978年5月正式建成
投产,年末产出“东方”雪茄型卷烟2000余箱。1979年初,产品滞销,因未列入计划,商业
部门拒绝包销,开始大量积压,后来采取自销、代销等办法将产品销出。年末,琥珀香”牌
雪茄烟开始投产,受到普遍好评。1983年企业上划省烟草公司后,产量达到4.9万箱。1985
年末,该厂与上海轻工设计院联合设计生产“太级”、“石灯”两个牌号,与昆明烟厂联营
生产“宇宙”牌卷烟。全年产量5.16万箱,其中雪茄烟5万箱,产值2718万元。
198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102363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额88.4万元。主要设备有真空回
潮机1台、打叶机、压梗机、螺旋蒸梗机各1台、润叶机2台、切丝机6台、卷烟机27台、小包
机13台、条包机3台、滤嘴接装机11台,企业具备9万箱的生产能力。
富锦卷烟厂
1974年由县经委开始筹建卷烟厂,1975年6月派人去安微学习,9月建厂,生产出“银花
”牌号,年末产值达10万元。1976年形成年产2万箱的生产能力,定型产品有“参茸”、“锦
叶”、“锦城”、“芦花”、“大众”等牌号。1978年末,该厂被省委、省政府下令停产,
与富锦针织厂合并,但仍有30余名职工继续生产,主要产品有“参茸”、“锦城”、“锦叶
”,年产达700余箱。1981年经地方扩建复产,1984年已形成5万箱的生产能力,产品又增加
了“飞龙”、“知其乐”、“白鸥”、“繁华”等牌号,当年被纳入国家计划并上划为省烟
草公司管理。
1985年该厂产量1.9万箱,产值1270万元,全厂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职工总数277人
,有职工住宅836平方米,固定资产额4106万元、企业已安装各种设备18台(套),形成7.
1万箱的生产能力。
林口卷烟厂
1975年11月开始筹建,1976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产卷烟981箱,1978年9月被关停,197
9年9月复产,后又陆续被关停几次,到1982年5月开始逐步走上正轨,产品有“山参”等牌号
。
1985年,卷烟产量2.2万箱,产值1451万元。全厂占地面积71242平方米,固定资产额4
83.6万元,职工人数388人。拥有真空回潮机、打叶机、润叶机、螺旋蒸梗机、压梗机、条
包机、透明纸包装机各1台、切丝机3台、卷烟机18台、小包机和接嘴机11台,企业生产能力
达8万箱。
牡丹江卷烟材料厂
该厂由原牡丹江卷烟厂转产而来。1974年7月牡丹江市决定兴建卷烟厂,当年12月投产。
1975年2月经扩建,形成1.2万箱的生产能力。1976年产量达2.1万箱。1979年3月决定下马
,1981年8月恢复生产,1982年又加以扩建,形成10万箱生产能力,产品有嘴“金狮”、“黑
玫瑰”、嘴“牡丹江”等。1983年产量达10731箱。同年省烟草公司开始整顿计划外烟厂,牡
丹江卷烟厂亦属被关停之列。
1983年末,全国卷烟材料,特别是盘纸丝束等产品供应紧张,为了增强省内卷烟的配套
生产能力,发挥牡丹江市造纸业的优势,省烟草公司决定将关停的牡丹江卷烟厂转为牡丹江
卷烟材料厂。该厂对涂布车间进行改造和搬迁,购置了滤嘴棒成型机、纸盒箱生产线,投入
生产。
1985年末,牡丹江卷烟材料厂生产卷烟滤嘴棒66740万支,涂布烟纸438吨,总产值938.
4万元。全厂占地面积1571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797.1万元,职工人数477人,拥有滤嘴成
型机9台,盘纸分切机8台,涂布机8台,年滤嘴成型能力173160万支。
二、产品
牌号。黑龙江省卷烟生产始于20世纪初期。1904至1914年10年间,老巴夺烟厂主要生产
俄式“大白杆烟”。这种烟由硬纸管和烟支连在一起构成纸嘴卷烟,一般纸嘴长60毫米,烟
支长30毫米,直径8—9毫米。1915至1931年的17年间英美烟草公司吞并老巴夺烟厂,生产英
美式卷烟(烤烟型卷烟),主要牌号有“金钟”、“金十字”、“哈德门”、“吾爱”、“
鱼鹰”等20多种牌号。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三省,1937至1945年老巴夺株式会社取
代英商老巴夺父子有限公司,生产“伟人”、“明亚勒”、“合意”、“急行”等10多种牌
号。
从1952到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共生产注册和未注册卷烟牌号达256个,其中
齐齐哈尔烟厂4个牌号,佳木斯烟厂3个牌号,哈尔滨市大叶烟厂5个牌号,哈尔滨卷烟厂78个
牌号,绥化卷烟厂42个牌号,海林卷烟厂41个牌号,穆棱雪茄烟厂34个牌号,林口卷烟厂22
个牌号,富锦卷烟厂22个牌号。
80年代初期,我省计划内6家烟厂的生产牌号多而乱。1984年省烟草公司组织整顿现有卷
烟牌号,整顿的原则:一是调整原料价格和利税后,利润低于20元/箱的牌号不予生产,如
果确实畅销,可以通过调整利润达到10元/箱以上,方可保留;二是末经注册或批价的牌号
一律注销;三是市场信誉不好,滞销的产品牌号决心砍掉。据此,经省烟草公司讨论审批,
在上报的169个牌号中保留生产牌号45个,调整牌号2个,补办注册手续牌号1个,待评吸决定
是否试销牌号1个,备用牌号5个。
保留生产牌号。根据整顿原则,保留生产牌号45个。其中哈尔滨卷烟厂16个。烤烟型甲
级3个(新秀、花皇、镜泊湖),乙级1个(大龙门),丙级2个(冬、葡萄),戊级1个(经
济),丁级2个(握手、水仙花),混合型甲级3个(参茸芪、云鸽、灵芝),外香型甲级2个
(凤舞、哈尔滨),乙级1个(喜鸳鸯),雪茄型三级1个(镜泊);穆棱雪茄烟厂7个。烤烟
型丙级1个(穆棱),雪茄型二级1个(双鱼),三级4个(三山、北方、密香、刺五加),叶
卷雪茄烟一级1个(黑龙江);绥化卷烟厂8个。烤烟型甲级1个(绥化),乙级2个(恭喜、
神州),戊级1个(红象),混合型乙级1个(清涓),外香型乙级1个(团鹤),雪茄型二级
2个(北叶、佳美),三级1个(北叶);海林卷烟厂5个。烤烟型甲级1个(威虎山),乙级
2个(红牡丹、武当),雪茄型三级2个(羚羊、帅牌);林口卷烟厂4个。烤烟型乙级2个(
刁羚、飞人),混合型乙级1个(金丝鸟),雪茄型三级1个(山参);富锦卷烟厂5个。烤烟
型甲级一个(参茸),丙级1个(朝珠),丁级1个(野百合),外香型乙级2个(知其乐、雪
)。以上牌号全部正式注册和批价,单箱盈利水平都在10元以上,高的达214.11元。
调整牌号。调整牌号2个,一是哈尔滨卷烟厂的三级雪茄型卷烟“金乌”,二是穆棱雪茄
烟厂的二级雪茄型卷烟“琥珀香”。这两个牌号单箱盈利水平较低,分别为1.50元/箱和2
.58元/箱,但产量较高,1984年分别生产62492箱和12000箱,具有较好的销售形势,深受
城乡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审定这两个牌号为调整牌号,并限期在1985年一季度底前调整
好,否则注销。经调整,允许继续生产。
补办注册手续牌号。穆棱雪茄烟厂的混合型乙级“石灯”,单箱盈利为19.05元,1984
年产量为3000箱,但没有正式注册手续,限期1985年一季度底前办好,否则注销。
待评吸审核牌号。穆棱雪茄烟厂新开发的混合型乙级“北极光”,设计利润为19.29元
/箱,这次整顿定为待评吸审核,决定是否试销牌号。
备用牌号。审定备用牌号5个。有哈尔滨卷烟厂的雪茄型三级“骑士”,海林卷烟厂的烤
烟型甲级“珍宝岛”和雪茄型三级“K牌”,林口卷烟厂的混合型乙级“文竹”和雪茄型二级
“白杨”。这些牌号虽然都已经注册和批价,并且有一定的销路,但为了便于组织生产,控
制生产牌号数量,将其做为备用牌号,暂时不准生产。
获奖牌号。黑龙江省卷烟获“部优”、“省优”的有如下产品:
“哈尔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生产自己的卷烟产品,经原哈尔滨市税务局
长兼烟酒专卖局长戈江提议,以哈尔滨车站(老站)图案为主,设计卷烟新牌号。在厂长宋
继周具体负责下,经留厂的苏方技术人员和厂内技术力量共同努力,1951年元月,10支装的
黄色商标的无嘴乙级“哈尔滨”牌卷烟问世。该产品主要选用遗留下来的进口烟叶和辽宁省
凤城产的木桶烟叶,共7个地区16个品种,使用比例最低2%,最高18%。此产品虽系乙级烤烟
型卷烟,但颜色金黄,有光泽、香气好,余味舒适,年产量占全厂的50%。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要,填补黑龙江省外香型卷烟产品的空白,1983年由杨云
生、赵银芳等设计出红盒的乙级外香型(可可香型)“哈尔滨”牌嘴烟,投放市场后受到广
泛的欢迎,被评为1984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灵芝”7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卷烟的需求发生变化,认为
烤烟型卷烟劲头不足,部分消费者喜欢劲头较大的混合型卷烟,同时无嘴烟由畅销转为平销
,嘴烟开始受到欢迎,为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哈尔滨卷烟厂迟庆先、赵银芳等于1972年秋
季开始试制甲级混合型“灵芝”香烟,将晾烟叶用到配方中,1973年接嘴成功。同年在广州
春秋两季交易会上与港商见面试评,经10多次的改进提高,1974年秋季广州交易会上成交,
出口香港,继销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受到国内外好评。1975年香港德信
行和合信行来信称赞“灵芝”烟良好,略有灵芝草味道,烟味较醇,香料适中,吸后有去痰
凉喉之感。1986年在加拿大德里试验中心检测,其焦油含量13.7毫克/支,比国际低焦油卷
烟标准还低1.3毫克/支。由于出口卷烟属高亏产品,1978年停止出口。但在国内市场继续
畅销,被评为1978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1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这是黑龙江省多年来唯
一获得部级优质产品称号的牌号。
“黑龙江”穆棱雪茄烟厂姜英乙等设计的“黑龙江”一级雪茄烟,1980年试制成功。利
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加工,采用晾晒烟叶包皮,烟支长90毫米,周圆30毫米,呈方形,称全叶
或半叶卷穿皮雪茄烟。黑龙江省只有穆棱雪茄烟厂能够制做。其商标分别获1980年国家轻工
业部“优秀作品”奖;1980年黑龙江省“优秀作品”奖。
“羚羊”1982年,海林卷烟厂宋焕国等根据东北地区有许多人喜欢抽纸卷“旱烟”,设
想用机制雪茄代替这种“旱烟”。1982年3月至9月开发出乙级“羚羊”牌无嘴雪茄烟,由于
价格适宜,投放市场后受到城乡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后经张翔等人改造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烟草公司畅销牌号。
“金乌”1983年,哈尔滨卷烟厂为了充分利用厂内低档次烟叶原料,填补低档卷烟空白
,迟庆先、赵银芳、杨云生、迟玉芬和商标设计者张义勇等共同试制出无嘴丙级“金乌”牌
雪茄型卷烟。该产品价格低廉,装璜新颖,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琥珀香”、“羚羊”并
驾齐驱,成为本省知名度最高的雪茄烟,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产品,中国烟草总公司畅销牌
号。其商标分别获1983年黑龙江省“优秀作品”奖;1984年哈尔滨市“优秀作品”奖;1984
年黑龙江省“优秀包装”奖;1985年东北和内蒙古四省区“优秀包装”奖。
“五加参”药物疗效烟,具有预防、缓解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为了出口创汇,由哈尔滨卷烟厂的迟庆先牵头组织杨云生、赵银芳、迟玉芬等人于1980年
试制成功“五加参”卷烟,系全部采用中草药“刺五加”叶卷制而成,作为纯药烟出口。由
美国法马列药草公司代为设计商标并经销,两年共销售400件(2万条)。由于“五加参”烟
加工比较复杂,药味较大,1982年停止生产。
1985年,国内各烟厂又掀起研制药物疗效烟的热潮。哈尔滨卷烟厂迟庆先、杨云生、赵
银芳等同志在原“五加参”烟研究的基础上,与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究疗效
烟。在卷烟中加入刺五加叶片和满山红等中草药提取液,通过药剂调制、配方试验、临床观
察、动物实验等程序研制,使之既能满足消费者吸烟的需要,又能起到预防和缓解某些疾病
的作用,此项目正在研制中。
“琥珀香”1980年,穆棱雪茄烟厂姜英乙等根据市场需要,利用当地的名晒烟叶“护脖
香”试制成功无嘴二级雪茄卷烟“琥珀香”。该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是黑龙江
省第一个开发成功的雪茄烟。被评为1981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其商标获1981年黑龙江省著
名商标称号。
“凤舞”由于外香型卷烟的烟气中外加香料的香气比较突出,掩盖了部分烟叶质量上的
某些缺陷,因此烟叶的使用范围比较大,缓解了上等烟叶紧张的矛盾。1983年,哈尔滨卷烟
厂的迟庆先、杨云生、迟玉芬、赵银芳等考虑上述因素,经市场调查,设计出“凤舞”牌外
香型乙级嘴烟,其商标由黄色的凤凰图案组成,主要销往吉林省和省内广大农村,声誉较好
,是哈尔滨卷烟厂的主导产品,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中国烟草总公司畅销牌号。
“大金元”根据市场调查,黑龙江省卷烟市场售价在0.40—0.5元/盒档次的卷烟品种
较少,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省烟草公司安排哈尔滨卷烟厂开发此档产品。1984年
哈尔滨卷烟厂的迟庆先、杨云生、迟玉芬等开发出“大金元”牌乙级81毫米长烤烟型嘴烟,
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在1984年12月份的省卷烟订货会上一次预订3500多箱,但由于
产品质量管理不善,一个很有希望的牌号,没有发展起来。
“大庆”80年代中期,大庆市的外宾很多,但没有高档次卷烟用来招待,大庆市东风宾
馆为此特缴请绥化卷烟厂的为其设计一种高档次香烟,并以大庆的采油井为图案,以“大庆
”命名设计商标。1984年,张贵祥、宋振范按照要求设计出“大庆”牌甲级烤烟型卷烟,深
受当地欢迎,作为招待外宾的专用烟全部包销。按协议规定,该产品由大庆市东风宾馆专销
。但由于该产品质量较好,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在各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一年后敞开销售
,成为绥化卷烟厂声誉最好的产品之一。
“绥化”“绥化”牌无嘴甲级烤烟型香烟是绥化卷烟厂建厂时期的第一个产品,1972年
改为过滤嘴香烟。该产品从投放市场开始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1978年被评为绥化地区优质
产品,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产品开发领导小组。为加强产品开发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省烟草公司于1985年成立了由
12人组成的“黑龙江省烟草公司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其任务是在省公司的领导下,根据中
国烟草总公司的统一规划,结合黑龙江省烟草行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组织领导烟叶和卷烟
产品开发工作,为实现黑龙江省烟草行业的“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水平、上品种,提
高经济效益)的技术进步目标,研究提出有关产品开发的发展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对技
术发展决策做可行性论证,制定和组织产品开发规化、创优计划、质量攻关和新产品、新技
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广计划,审议优质产品和发展成果,制定奖惩措施。小组先
后组织了烟叶种植方面的引进加拿大先进烤烟种植技术,引进先进的MK8卷烟机组,提出“两
费、三性、少多成”(适应、引导消费,市场针对性、技术先进性、经济效益合理性,少牌
号、多规格、成系列)的产品开发原则等,对黑龙江省烟草行业的“三上一提高”战略目标
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产品鉴定委员会。为了搞好产品评级鉴定工作,把好产品开发质量关,在成立“黑龙江
省烟草公司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黑龙江省卷烟产品鉴定委员会”。该组织由
20人组成,其任务是在省公司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老产品改造,新产品研制的成
果进行综合审查,提出具体的改进和处理意见。该组织成立后,多次组织老产品改造和新产
品开发的专业研讨会,评吸和鉴定卷烟产品质量,整顿卷烟产品牌号,对提高省内卷烟产品
设计水平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配方技术。黑龙江地区早期的卷烟配方技术比较简单。老巴夺烟厂时期的“大白杆”烟
的制做就是将几种烟叶掺兑在一起,切成烟丝,简单加些香料,填进纸管内即供吸用。到英
商老巴夺父子有限公司时期引进了英美卷烟技术,制造英美式卷烟(烤烟型)。这种卷烟全
部采用烤烟烟叶卷制,烟叶的使用技术有所提高。
1956年轻工业部首次颁布《卷烟部颁标准》,将烤烟型卷烟分为8个等级,各等级都有明
确的技术要求。到1985年,省内已开发出烤烟型、混合型、外香型、雪茄型、药物型等多种
类型的卷烟,同时还能制做全叶或半叶卷穿皮雪茄烟。
加香加料是卷烟配方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料具有保润、防腐、助燃等作用
,香精具有衬托卷烟香气、掩盖杂气作用。省内一直是直接使用香料厂制造的成品香精香料
,而不能利用单体香精自己调配。
50年代省卷烟配方使用烟叶的特点是多地区、多品种、少比重。配方中烟叶的产区一般
有6—7个,品种最多有20几个,最少也有10个,使用比重最少是2%。1956年哈尔滨卷烟厂畅
销的乙级“红塔”牌香烟,使用烟叶6个地区13个品种,最少比重2%,最多20%;丙级“哈尔
滨”牌香烟使用烟叶7个地区16个品种,最少比重2%,最多18%;丁级“握手”牌香烟使用烟
叶7个地区13个品种,最少比重1%。这种叶组配方方法的优点很多,其一是各地区烟叶的化学
成份不同,搭配起来能采长补短,互有助益;其二是有利于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既使要更
换某种烟叶,由于比重小不致影响整体;其三是能利用中、下部烟叶,缩小卷烟级别,减少
低等卷烟,增加经济效益。
80年代卷烟产量猛增,烟叶供应紧张,卷烟叶组配方特点有所变化,使用烟叶品种减少
,比重增加,产区最多6个,比重最少5%,最多43%。哈尔滨卷烟厂1983年畅销的甲级混合型
“灵芝”,使用烟叶4个地区6个品种,最少比重10%;乙级外香型“凤舞”,使用烟叶4个地
区5个品种,最少比重5%,最多43%;1984年的乙级烤烟型“大金元”,使用烟叶3个地区5个
品种,最少比重6%;1985年的甲级烤烟型“哈尔滨”使用烟叶5个地区6个品种,最少比重10
%,最多28%。
50年代初期,国家规定卷烟配方设计必须遵守有关烟叶使用的规定。1972年进行修改,
以16级和17级两个分级标准为依据,对于丙、丁级卷烟使用烟叶的下幅度暂不做具体规定。
为适应地区特点和习惯及减少不必要的运输,产烟区生产的丙、丁级烟应以当地烟叶为主,
并逐步实行本地区多种配方。对于云南、东北两地区的甲、乙级烟使用烟叶仍以本地区为主
,但为了调配资源并照顾质量,适当配用外地区烟叶25—35%。混合型卷烟使用烤烟等级可根
据地区情况和卷烟等级自行决定。由于丙、丁级烟劲头不足,对于晒烟和白肋烟,如有资源
可酌情使用。
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原来的配方中使用烟叶规定做了合理的调整。这次调整把甲二
级和乙一级卷烟使用烟叶的下幅度分别扩大到中三、上二、中四和上三,但用量不超过20%,
对甲二级的下幅度中三、上二使用比例不再作限定,这样工厂可以适当扩大中、高档卷烟的
产量,缓和市场供需矛盾。将1972年规定中对使用地区百分比,并对“产烟区”与“非产烟
区”作不同限定的做法,改为先规定使用烟叶地区不少于几个,再规定同一地区同一等级烟
叶使用量多于百分之几的限定作法,这样既避免因有具体百分比而工厂实际上难以执行的弊
病,又达到配方中必须使用多类型烟叶的要求。由于国内有些晾晒烟加到烤烟型卷烟中,对
提高其内在质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此次规定允许在烤烟型卷烟中使用晾晒烟。对于
混合型卷烟配方中使用烟叶的规定,鉴于当时还缺乏白肋烟工艺处理的手段,制造混合型卷
烟的经验还不充分,对生产具有中国式的混合型卷烟还在探索之中,所以,此次只是作试行
性的规定。
黑龙江省一直执行国家的有关配方中使用烟叶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对全省卷烟工业充分
利用烟叶资源,合理使用烟叶,提高设计水平,稳定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产品评吸与检测。1956年轻工业部首次颁布卷烟部颁标准。1965年烟草工业公司颁布卷
烟质量试行标准。1972年9月在杭州修订部颁标准,1978年3月在常德市再次修订部颁标准,
70年代末轻工部颁布修订后的卷烟标准。
卷烟部颁标准由产品类型、分级、技术条件、包装与标志、保管和运输、验收细则、检
验方法等内容组成。产品类型分为烤烟型、混合型、晒烟型3种。烤烟型级别分为甲一、甲二
、乙一、乙二、丙一、丙二、丁、戊8个等级;混合型分为甲一、甲二、乙一、乙二4个等级
;晒烟型分为甲、乙2个等级。卷烟内在质量考核颜色、光泽、香气、杂气、谐调、刺激性、
余味等7项,外在质量考核松紧度、含末量、成品水份、爆口、燃烧性、污点、油渍、烟支外
观、小包、条包、箱装等10项。各项评分比重如下:
内在质量50分
外在质量50分
(1)色泽10分
(4) 松紧度10分
(颜色7分
(5) 含末量3分
光泽3分)
(6) 成品水份5分
(2)香气24分
(7) 爆口6分
(香气10分
(8) 燃烧性6
杂气10分
(9) 污点油渍5分
谐调4分)
(10)烟支外观8分
(3)吃味16分
(11)小包5分
(刺激性6分
(12)条包1分
余味10分)
(13)箱装1分
产品经评吸和检测后可分为三类:
一类品:内在和外观质量得分分别达到45分以上;
二类品:内在和外观质量得分分别达到40分以上;
三类品:内在和外观质量得分分别达不到40分。
卷烟部颁标准对提高本省卷烟产品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起了重要的
作用。
产品质量。1982年以前,由于管理粗放,产品牌号多而杂,产品质量一直不够稳定,消
费者反映强烈。省烟草公司成立后,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成立质量管理小组(QC小
组),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站,从配方、工艺入手严格管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3年7月省
烟草公司在穆棱雪茄烟厂召开产品质量鉴定会,共检评全省41个牌号,省评烟委员按照《卷
烟部颁标准》进行检查和评吸,其结果一类品17个占41.5%,二类品20个占48.8%,三类品
4个占9.7%。其中哈尔滨、海林、绥化3家烟厂消灭了三类品,各级产品烟支比较饱满,松紧
适度,甲、乙级牌号基本没有松软烟支,丙、丁级牌号的空松软烟支数下降到2—4%,评吸结
果有85%的牌号内在质量得分均在45分以上。这一时期产品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烟支钢
印不清,瞎印、串印烟支占15—20%,有的烤烟型卷烟新产品用拼音字头代替钢印,少数雪茄
烟支无钢印,多数牌号烟支没有年、月、机台号,条包纸上也没有年、月、机台号的标志。
滤嘴烟接嘴合格率低,质量不稳定,接嘴烟透气、水松纸绉纹烟支有的占15—25%。产品一类
品率虽有提高,但距总公司和省公司下达的“卷烟产品一类品率达到75—80%,二类品率达到
20—25%,消灭三类品”的质量指标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经过1年的努力,1984年卷烟的一类品率全省平均达79.2%,各烟厂的一类品率也都达到
了75—80%的指标。
1985年,省烟草公司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省公司对卷烟工业提出“主攻质
量、恢复信誉、整顿牌号、调整档次、优质低耗、增税增利”的任务,并要求加速实现卷烟
工业上质量、上水平、上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提高”战略目标。1985年3月,省烟
草公司在哈尔滨市召开全省卷烟产品质量鉴定会,对整顿后保留牌号的质量及主要理化指标
进行评吸、检测和鉴定。检评的32个样品中一类品22个占68.7%;二类品9个占28.1%;三类
品1个占3.2%,6个新产品中一类品2个,二类品4个。经过整顿牌号,加强质量管理,产品质
量有了明显提高,各等级烟支比较饱满,松紧度适宜,基本上消灭了烟支空松软的质量问题
。各企业注意包装规格和装璜的改进,在装璜上力求美观、华贵、高雅、明朗。丙级以下卷
烟色、香、味等内在质量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哈尔滨卷烟厂一类品率为89%,绥化
卷烟厂为85%,除穆棱雪茄烟厂7个牌号中有1个三类品外,其余5家烟厂都消灭了三类品,评
吸结果有95%的卷烟内在质量得分均在45分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乙级以上卷烟香气不足,
余味滞舌,有杂气。烟支钢印不清、瞎印、串印,表面不洁,切口不齐,接嘴透气,皱纹、
翘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企业有章不循,忽视技术管理,不能按工艺、质量标准
组织生产,存在着片面追求产量,不顾质量、粗制滥造的现象。
1985年,省公司在富锦卷烟厂召开卷烟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哈尔滨卷烟厂三车间先进
质量管理小组介绍了“如何杜绝包装缺支问题”的经验;绥化卷烟厂介绍了“加强质量管理
,把产品质量指标同经济承包责任制挂勾”的经验;穆棱雪茄烟厂和富锦卷烟厂分别介绍了
“争优质、保名牌”,实施“琥珀香”和“参茸”牌卷烟专线生产的经验;林口和海林卷烟
厂分别介绍了“提高滤嘴接装率”和“改革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各烟厂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各烟厂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工业产品质量验收细则”,并进行企业自查。1985年8月省公
司组织复查小组,对各厂的质量自查情况进行复查,从复查的情况来看,各厂的自查情况基
本符合事实。哈尔滨卷烟厂制定了“三个首先,四个服从”。“三个首先”是布置生产时首
先布置质量工作,检查生产时首先检查质量指标完成情况,总结生产时首先总结质量升降原
因;“四个服从”是人员服从质量,设备服从质量,产量服从质量,材料服从质量。到1985
年底,省内卷烟产品质量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中国烟草总公司生产管理部1985年第四
季度抽检全国卷烟70个牌号,其中哈尔滨卷烟厂的“凤舞”总得分为92.5,名列第6,为12
个一类品之一。
三、工艺设备
烟叶发酵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卷烟特别是高档
卷烟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烟叶需要2年以上的贮存和自然发酵才能使用,因而卷烟原料紧张,
加上资金周转时间过长,影响了卷烟工业的发展。哈尔滨卷烟厂为解决这一迫切问题,由留
厂苏联籍机械工程师米力柯夫和工艺技术人员兰西柯夫负责,与该厂迟庆先、杨云生、刘希
全等人组成研究小组,借鉴苏联的烟叶人工发酵经验,采用50℃烟包温度进行试验。1953年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摸索终于试验成功“烟叶50C高温人工发酵法”,从而能显著地加速烟叶醇
化进度,消除青色、杂味、激发香气,改善吃味,使烟叶品质接近多年陈烟。这一方法得到
了国家轻工业部烟草局的重视和奖励,1953年底向全国卷烟厂推广。
在研究“烟叶50℃高温人工发酵法”的同时,由米力柯夫设计成功烟叶发酵机械,这套
装置具有控制室内温湿度作用。
由于烟叶人工发酵法具有加快发酵速度,缓解陈烟不足,减少资金积压等优点,因而在
全国得到普通应用,并且沿用至今。
工艺流程。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本省卷烟加工工序基本是按配比投料、烟包回潮、梗
叶分离、润梗、压梗、切梗丝、润叶、切叶丝、叶丝与梗丝混合、冷却加香、贮丝、卷烟、
包装、装箱、成品入库等。但50年代叶丝与梗丝是在卷烟机上掺兑,60年代以后是在冷却加
香工序中掺兑。70年代中期增加接嘴工序,80年代增加切尖、贮叶等工序。接嘴的目的是降
低卷烟焦油含量,减少烟气中对人身体有害成份。切尖是将烟把的叶基部分切下来,另行加
工。叶尖部分再通过打叶机进行梗叶分离。在这以前是手工抽梗,整个烟梗抽出来后进行梗
加工。增加贮叶是使叶片充分吸收料液,并使叶片的含水率均匀平衡。
各主要工序的任务是:
烟包回潮:烟包在一定温湿度作用下,使烟叶回软,增加韧性、减少破碎,松散烟叶,
有利于配比、掺和,转变青色烟叶颜色,减少杂气。
梗叶分离:将烟梗从叶片中分离下来,分别加工。
润叶润梗:提高梗、叶含水量,使之柔软,增加韧性,烟叶进入切丝工序,烟梗进入压
梗工序。
切叶丝、切梗丝:将符合工艺标准的烟叶和压扁后的烟梗切成烟丝。
冷却加香:将混合的叶丝和梗丝冷却,加入适当香精,以隐盖杂气,衬托烟香,或加工
成特殊香型的烟丝。
贮丝:平衡烟丝水份,适当降低温度,增加烟丝弹性,有利于烟丝加香后的渗透和吸附
,调节制丝与卷烟工序加工时间,平衡能力。
卷接:将符合标准的烟丝卷制成符合产品标准的烟支,进一步接上滤嘴。
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制定并下发了《卷烟工艺规范》。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
黑龙江省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烟草公司联合于1985年1月开始起草《卷烟工艺规程》
,黑龙江省参加起草工作的有迟庆先、汤碧荣等,1985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审查通过了体现
东北4省区实际情况的《卷烟工艺规程》,规定了备料、烟包预回潮、配叶、切尖等29道工序
(见卷烟制造工艺流程图)及各道工序相应的技术标准。这是东北地区第一部比较全面、系
统的工艺技术文件,对全省的卷烟制作和工艺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工艺设备。黑龙江地区早期卷烟加工主要利用部分简易机器和手工操作,加工工艺简单
。老巴夺烟厂制造的俄式大白杆烟是先用纸管机将白色硬纸制成硬纸空管,然后用填丝机将
烟丝填进去,由硬纸管和烟支连在一起构成纸嘴卷烟。50年代国营哈尔滨卷烟厂刚成立时,
所使用的切丝机、卷烟机、包装机三大主机均系英国30年代的老式产品。由于技术落后,卷
烟加工的手工操作有手工包烟、手工抽烟梗、手工加烟丝等。技术人员刻苦研究,自制了一
批简易工艺设备,有抽梗机、糊盒机、蒸烟机、储丝房等。由于加工设备落后,50年代投料
是按配方比重码垛,用脚动起重车将码好的烟包送进蒸烟机回潮。每次可蒸1500公斤,需40
分钟。手工抽梗使用铁篦子作为辅助工具,也有完全不用手抽梗的,劳动强度较大。切丝使
用上下式切丝机,5—10分钟换一次刀。包装是手工操作,烟支“767”排列,人工包上内衬
纸,然后装入用糊盒机包好的商标纸合内,手工糊上封鉴。长期的生产实践练就了一大批包
烟能手,哈尔滨卷烟厂包烟能手王春玲每天(8小时)手工包烟2500盒。60年代以后卷烟工艺
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投料、码垛、转入配比台实现自动输送,烟包回潮由蒸烟机改为
真空回潮机,手工抽梗改为抽梗机操作。五刀式切丝机代替上下式切丝机,可自动磨刀。国
产YJ(12)卷烟机代替老式卷烟机,娄斯包装机代替手工包烟。70年代中期,国产4-5A包装
机代替娄斯旧式包装机,在该机上能完成包烟的整个程序,不再使用简易糊盒机。80年代初
期,卷烟工业技术向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贮丝柜代替贮丝房,打叶机代替抽梗机。同
时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省烟草公司派员出国考察,又引进捷克的AC(11)卷接机
组,英国的MK(8)卷接机组,西德的B(1)包装机,意大利的SASIB包装机。由于卷烟设备
不断更新,卷烟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到1985年末,初步形成了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系统,全
省卷烟加工能力达年产70万箱。几个年代的具体情况如下:
50年代:
蒸烟机:投料后的烟叶在蒸烟机上按配方要求进行搭配,而后加潮回软,以备切丝,设
计能力为3000公斤/小时。
上下式切丝机:人工絮叶,5—10分钟换一次刀,另用机械磨刀,设计能力为250公斤/
小时。
老标准卷烟机:英国产老式机器,分为上车和下车两部分,上车装烟丝,下车装烟支,
设计能力为850支/分。
新中国卷烟机:中国产老式机,其结构与老标准机基本相似,只是刀头部分不同,设计
能力为900支/分。
娄斯包装机:英国产老式机,按“767”3排排列送进烟支,只能包内衬纸,不能包商标
纸,设计能力为50包/分。
糊盒机:将商标纸糊成空盒,设计能力为120盒/分。
60—70年代:
抽梗机:使梗叶分离,其中一人劈把,一人絮叶,设计能力为50公斤/小时。
YG(18)真空回潮机:加潮回软,去除烟叶杂气,设计能力为4000公斤/小时。
双刀解把机:梗叶分离前,将烟把打开,以利于下一步工艺加工,设计能力为3000公斤
/小时。
YG(34)润叶机:叶中加水加料,提高烟叶柔韧程度和质量。设计能力为2500公斤/小
时。
打叶去梗机(卧式):使梗叶分离,设计能力为2500公斤/小时。
储叶柜(带式):储存、醇化烟叶,设计能力为3000公斤/小时。
五刀式切丝机:自动磨刀,设计能力为2000公斤/小时。
烘丝机:降低烟丝水份含量,适合卷支要求,设计能力1500公斤/小时。
储丝柜:储存、醇化烟丝,设计能力为2000公斤/小时。
国产YJ(12)卷烟机:设计能力为1000支/分。
国产YJ(21)接装机:夹钳式接装滤嘴,设计能力为1500支/分。
国产YJ(22)接装机:搓板式接装滤嘴,设计能力为200支/分。
国产4—5A包装机:包装小盒,设计能力为140包/分。
80年代:
捷克卷接装机组:全称AC(11)滤嘴生产线,系捷克斯洛伐克SKODA公司制造。该机组由
C(9)卷烟机、CF(4)接装机、CP(1)装盘机组成。设计能力3000支/分。
MK(8)卷接机组:该机组系英国MOLINS公司制造,由MK(8)卷烟机、MAXⅢ滤嘴接装机
二大部分组成。设计能力为2000支/分。
B(1)包装机:该机系西德SCHMERMUND公司制造,整机包括B(1)小盒机、NF卸盘机、
LV小盒玻璃纸包装机、FMI/MK大盒包装及大盒玻璃纸包装机,设计能力为400包/分。
SASIB包装机:系意大利SASIB公司制造,为3279—6000型,该机组包括AC(6)卸盘机、
6000型小盒机、P(1)小盒玻璃纸机、3C—154硬盒机、T(20)硬盒玻璃纸机、设计能力为
300包/分。
四、经济效益
成本。50年代黑龙江地区只有1家国营卷烟企业——哈尔滨卷烟厂。卷烟生产的主要品种
规格是70毫米圆支烟和扁支烟以及少量大白杆烟,品种规格少,卷烟生产档次低,主要牌号
有乙一级“大生产”、“特哈”、乙二级“红塔”、丙一级“哈尔滨”、丙二级“新生产”
、丁级“握手”、戊级“伞兵”等牌号。卷烟包装简陋,精装铝包卷烟占总产的20%,简装白
纸包卷烟占80%。受当时原料、设备条件限制,不生产甲级烟,乙级卷烟占19%;丙级烟占38
%;丁、戊烟占33%。这个时期该厂共生产各牌号卷烟778499箱,卷烟成本总水平较低。
60年代卷烟生产发展速度缓慢,10年间全省共生产卷烟913699箱,平均每年递增1.7%。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卷烟由1959年产122038箱,下降到1962年的15000箱(含代料加工
卷烟烟末、烟砖红星7000多箱),到1965年恢复到1959年的生产水平。
60年代初期,全国烟叶生产大幅度减产,烟叶原料奇缺,哈尔滨卷烟厂使用了部分代用
烟叶填充料,如烟秸、柞树叶、荷花叶等。工厂开工严重不足,卷烟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
状态,精减下放职工,同时工厂大搞多种经营,开展代料加工卷烟、利用下脚料生产烟斗丝
、烟砖等业务。此期间卷烟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核算波动性很大。
1964年,哈尔滨卷烟厂由地方上划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后,生产逐步走向正常
。烟叶、辅助材料,统一由沈阳分公司驻黑龙江省烟叶供应站供应,送料到车间。实行统一
生产,牌号以低档乙、丙、丁、戊级:“迎春”、“大生产”、“蝶花”、“握手”和经济
烟等为主。工厂只负责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卷烟成本实行定额成本核算。
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卷烟需求量增加,除哈尔滨卷烟厂外,省内又陆续组建了海
林、绥化、穆棱烟厂。10年间卷烟生产量猛增,累计达2257555箱,是60年代总产量的2.5倍
。全省平均单箱成本为183元。由于海林、绥化、穆棱卷烟厂建厂时间比较短,还在试生产过
程中,单箱成本较高,其中穆棱烟厂平均单箱成本高达358元,只有哈尔滨卷烟厂生产比较稳
定。1974年大搞技术革新,实现革新项目15项。一车间实现制丝一条线。二车间老机改造提
高台时效率20—30%。三车间实现装箱一条线,封箱自动化。四车间实现锅炉的烧油改造。由
此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和制造费用,单箱成本平均为175元,达到全国平均
水平。
1980—1985年卷烟成本核算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卷烟工业上划后,改变了过去各厂成本
核算不规则的计算,全行业工业卷烟成本实行了统一核算规程。
由于卷烟消费者口味发生变化,由烤烟卷烟型逐步转为混合型、异香型、药物型过滤嘴
安全烟。甲级烟比重逐年增加,丁、戊级烟逐年下降。各烟厂都引进了卷、接包设备,过滤
嘴烟生产大幅度增长,卷烟包装材料精致,成本增加,致使烟叶原料与辅助材料成本比重也
发生变化,辅助材料成本接近烟叶原料成本水平。
税利。卷烟工业的产品税和利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卷烟产品税大利小。
1952—1957年卷烟的产品税由商业部门上交国家。利润占卷烟产品销售收入的10%。60年代和
70年代企业的产品销售税率比较稳定,60年代平均税率为63.02%,70年代平均税率为63.6
1%,从1985年开始卷烟的产品税由卷烟厂上交当地税务局。企业发展生产和职工福利及职工
奖励由财政统筹统支,亏损企业由财政退库。这种财政体制使得企业没有活力,同时也没有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对发挥
企业的主动性,促使企业关心生产,努力增加盈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1980至1981年由
主管部门哈尔滨市第一轻工业局核定了基数留利比例为25.4%。按利润增长的比例,留利增
长比例为20%。1982至1983年核定的基数留利为21%。绥化、海林、穆棱、林口、富锦5家烟厂
在1983年以前利润全部留给企业,亏损由地方财政退库。
1984年1月1日,省内6家烟厂财务关系上划中国烟草总公司。为了搞活经济,调整和完善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并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上
有一定的财力保证和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4年10月1日起,试行国营企业
第二步利改税。哈烟厂列为试行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交纳55%的所得税,当年实现的利润交纳
所得税后余下留给企业。绥化、海林、穆棱、林口、富锦5家烟厂当年实现的利润按原来地方
规定全部留给企业。
1985年,省内6家烟厂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核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一定三年不变。
其中:哈尔滨卷烟厂核定基期利润为300万元,实现利润上交中央财政55%所得税,45%作为企
业留利。绥化、海林、穆棱、林口、富锦烟厂核定为暂不实行利改税,仍实行亏损包干,这
5家烟厂定额补贴总额为522万元,其中:绥化、穆棱、林口、富锦烟厂各为100万元、海林烟
厂为122万元。具体施行办法是:减亏按4:6分成,企业留用40%,超亏不补;提前扭亏的,
扭亏当年补贴和利润全部留给企业。绥化、海林、富锦烟厂当年扭亏,穆棱和林口烟厂于次
年扭亏。新的财政管理办法使省内6家烟厂有了后劲,当年全省企业留利为1203万元,其中:
哈烟厂为535万元,绥化烟厂为235万元,海林烟厂为245万元,林口烟厂为25万元,富锦烟厂
为111万元,穆棱烟厂为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