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技成果

第三章 烟草科学技术

  一、烟叶种植、加工技术成果
    黑龙江省烟叶种植、烤制加工技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开始设专门机构着 手研究,至1985年末已历时20余年。全省烟草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广泛吸取加拿大等国 家及国内的先进经验,探索和积累了一套适应黑龙江省气候和土质特点的烟草种植、加工技 术,先后有19项新技术问世,在全省烟叶生产中得到普及。其中11项分别获国家部级、省级 、县级科技进步奖。
    “三早”栽培法。为解决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往往未全部成熟就遭霜害,造成严重损失的 问题,省土产公司同省农业局多种经营处合作,于1975年在林口县建堂公社进行早育苗(由 4月初改为3月中旬)、早移栽(由6月初改为5月中旬)、早烘烤(由8月初开烤改为7月中旬 开烤)的“三早”栽培方法试验,获得成功。育苗期提前,使烟叶在大田的生长期增加10天 至半个月,为高纬度条件下种植烤烟争取了农时,避免或减少生长后期霜冻的危害。
    这项技术1981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地膜覆盖栽培烟草的研究与应用。为解决黑龙江无霜期短,春秋两季气温低,对烤烟大 田生产造成不利影响,1984年省烟草原料公司黄少鹏、王彦秋负。责组织省内烟草技术人员 参照国内外地膜覆盖技术,将地膜覆盖栽培用于烤烟栽培,制定了黑龙江地膜覆盖方案,并 在宁安、宾县设烤烟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田,取得初步成功。1985年在原有基础上,以省烟草 科研所为中心试验区在全省29个种烟市、县进行扩试,取得显著效果,大田移栽日期提早14 天,增温、保墒、促进早熟。烘烤日期提前14天,全部成熟采烤时间可提前到8月末,采烤期 置于黑龙江省的高温季节。覆膜田的上中等烟达88.4%,比未覆膜田增加13.96%,单叶重达 6.26克以上,比未覆膜田增加0.96克,平均烟碱含量达到1.57%,比未覆膜田增加0.11% —0.23%,每亩纯增收68.75元。
    此项技术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烟草Ln—D抑芽剂的研制。烟草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腋芽有强烈的萌发,以往都采用人工 抹芽。在烟草植株整个生长期一般需要摘除5—7次,费工费时,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 影响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在操作中极易传播病虫害。因此,及时除去腋芽和防止腋芽萌 发是烟草生长后期田间管理的重要措施。早在50年代初期,国际上已开展化学药剂抑芽,如 使用马来酰肼等,而国内对化学药剂抑芽尚未研究。1977年美国E、P、A机构提出马来酰肼有 残毒。因而研制无毒、高效的新型抑芽剂是国内烟草重大课题。1984年末省烟草公司洛阳、 杨国椿、徐浩林等人与省石油化学研究所王焕民、苗玉芳等人合作,遵循无毒、高效,原料 立足于国内,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这五项基本原则,独立地开展了Ln—D烟草抑芽剂主要成分 的研究工作。他们从石腊氧化合成脂肪酸副产品中,分离获取了正癸醇为主要活性成分的黄 色或橙黄色油状液体,并于1985年4月将研制出的药剂在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烟田初试。198 5年7—8月在黑龙江省勃利、林口、宁安、宾县、兰西、依兰县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烟草 Ln—D抑芽剂无毒性、无残毒,对3厘米以内的幼芽抑芽效率达92.9—97.45%,抑芽效果可 延续30天左右。同时使用方便,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中上等烟提高10%,单产提高3.64— 27.2%,亩产提高7.3—31.9%,烟碱提高0.3—0.8%。并且合成原料立足国内。经专家鉴 定确认黑龙江省独立研制的烟草Ln—D抑芽剂填补了国内空白,已达到国际水平,其物理化学 参数与国外一致,深受各地烟草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烟农欢迎。
    此项技术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5406”激抗剂对促进烟草抗病、增产、增质效应的研究。5406激抗剂是尹萃耘等人50 年代从陕西洛阳县紫花苜蓿根土中分离出的一株放线菌新种。1984年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 生物研究所王富民等人与林口县烟草公司郑立成、刘祖慎、肖广义协作,将“5406”激抗剂 应用于烟草中,并根据黑龙江省烤烟播种、育苗、移栽时气温、地温均较低的特点,将“54 06”菌种以冰冻低温进行训化,同时制定工厂生产工艺流程。1985年春季,在黑龙江省林口 县龙爪乡,进行了以“5406”作种肥,催芽、移栽时作基肥,以及“5406”浸泡液不同浓度 ,不同时期的苗期喷洒等处理试验,取得了加强烟株长势,提高烤烟自身对花叶病的抗性, 减轻病情,达到了防病增产的效果。试验研究表明:“5406”激抗剂防治花叶病效果可达30 —40%左右,最高达49.33%,平均增加单叶重8.57%,中上等烟比例提高11.24%,低等烟比 例降低8.7%,亩增收92.40元以上。
    “Ns—83”增抗剂应用。“Ns—83”增抗剂是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室研制的一种 耐病毒诱导剂。1984年中国农村报登载介绍有关“Ns一83”增抗剂防止蕃茄花叶病的报道。 集贤县烟草公司孙寿坤、马振杰等人主动同北京农业大学雷新云教授联系,得到了他的指导 和帮助,在黑龙江省首次将“Ns—83”增抗剂用于烟草中,取得了防治烟草花叶病显著效果 ,这种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诱导剂对增产、增质和促进烟叶早熟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其 防治花叶病效果达55.81%。喷施“Ns—83”增抗剂的烟株高度比未喷施的烟株高度平均增高 4.72厘米,茎围增长0.34厘米,叶长增长2.2厘米并提早成熟5天左右,还使上等烟比例提 高25.29%,单叶重平均增加0.24克,亩产值增加97.76元,每公斤均价提高0.68元。此技 术已通过集贤县科委技术鉴定。
    选育优质“龙烟二号”晒烟新品种。为提高晒烟质量、产量,培育新品种,1977年牡丹 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朴玉金、管雨林等人与省农业局多种经营处合作,把穆棱县引入的八大香 、大寨山一号进行杂交,经过系谱连续7年选拨,选育出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龙烟二号 。该品种是黑龙江省首次通过人工杂交选育的第一个晒烟新品种。试验研究表明:龙烟二号 平均亩产净烟150公斤以上,比当地品种增产13—27%,亩收益297—327元。调制后叶片色泽 红黄、油份足、劲头适中、有香气、燃烧性好、刺激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居省内现有 晒烟品种领先地位,成为黑龙江省晒烟主栽品种,深受广大烟农和厂家欢迎。
    1985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该品种研究项目获省 政府推广二等奖。
    大面积晒烟优质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为提高晒烟质量、优质稳产,探索适合黑龙江 省气候、土壤、生态条件等特点的晒烟栽培技术,1982—1984年穆棱县供销社朱华生、赵彬 等4人组成科技攻关小组,进行大面积晒烟优质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这项试验研究总结了 从主栽品种、培育壮苗、测土施肥、防治病虫害到烟叶调制技术,连续3年试种面积年均达7 000亩,平均亩产17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提高7%,中、上等烟叶达80%左右,农民收入得到 提高。经专家鉴定,确认该项研究填补了黑龙江省晒烟科研空白,取得了理想效果。
    1985年获牡丹江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香料烟试种成功。1982年省土产公司受国家轻工部郑州所委托,从伊通县引进美国马里 兰香料烟,并在宁安县江南乡四方村试种,用地30亩,取得初步引种试种成功。1983年经省 烟草公司批准列入烟草科研项目,并进一步试验,表明马里兰香料烟在黑龙江省可以种植, 填补了省内空白。亩产可达144.9公斤,亩收入317.72元,净收入252元。试验成果于1984 年在全国马里兰烟草技术鉴定会上通过技术鉴定。
    碎烟传动机械的改造。碎烟传动机固定在复烤机上,在复烤烟过程中碎烟卡住传动机, 只好停机清理,影响复烤产量。1985年宁安县烟叶复烤厂乔太平等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固 定式碎烟传动机改造成流动式碎烟传动机。在复烤机工作期间,可以拉出来清理碎烟,维修 方便,每年可节省维修费3000元,避免了因停机维修造成的损失(停机一次损失价值5000元 ),同时也降低了碎烟损失率,碎耗由1983年的1.0%降到1985年的0.32%。
    真空回潮罐的技术应用。为解决复烤前烟叶在回潮室回潮占地面积大、回潮室热耗量大 、回潮时间长等问题。1983年春,宁安县烟叶复烤厂组成以吴尽儒为首的科技攻关小组,首 次把山东真空回潮罐引进黑龙江省。同年秋天自行设计、改造,在牡丹江机械厂只花1万多元 加工1个真空回潮罐(购买1台需花13万元)应用于复烤加工中,为黑龙江省应用真空回潮开 辟新路。过去回潮需要12小时,采用此技术后,只需5分钟,可节省10个工,同时占地面积减 少3/4,热耗减少一半以上。
    此技术成果获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三等奖。
    复烤机供气系统改造。为解决烟叶复烤后打包温度超过50℃,烟叶叶尖含水量大,易霉 烂等问题,1983年林口县烟叶复烤厂王宗林等人组成复烤机攻关小组,改造了原云南设计的 复烤机供气系统。把原供气系统的气流小管改为大管,气流管压力由6个蒸气压降为4个蒸气 压。通过应用改造后的供气系统可使打包温度降低10C左右,烟叶含水量均匀,一般在13%, 不易腐烂,烟叶易于保管和运输。耗煤量可减少20—30公斤/吨烟。
    此成果1985年获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二等奖。
    二、卷烟制作技术成果
    烟草薄片工艺研究及设备应用。随着卷烟工业的发展,卷烟下脚料即烟土、烟末、梗签 、梗片等被大量扔掉,造成很大的浪费。海林卷烟厂宋焕国、邵柳顺等从1983年12月开始研 究利用卷烟下脚料制造烟草薄片技术,改造了原有的烟草薄片生产设备,试制成功较先进的 薄片配方,1985年2月投入生产,效果良好。制造了的薄片厚度为0.1毫米—0.18毫米,单 位面积重12—16克/平方米,水分含量15—18%,产品规格为100×150毫米,薄片的色泽和吃 味与同等级的烟叶质量相似,经专家鉴定,认为达到了薄片的质量标准。薄片主要应用在“ 羚羊”、“帅”2个雪茄烟中,使用比例为5—15%。该项技术的研制成功,使工厂的下脚料得 到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卷烟焦油和制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仅1985年1—9月份 就生产薄片79733公斤,节约资金11万元。海林卷烟厂是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所有烟厂中 唯一能够生产烟草薄片的厂家,受到中国烟草总公司和省公司的表扬。该项目获黑龙江省烟 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
    接装机三断自动控制器。在YJ21滤嘴接装机的滤嘴棒、烟支、水松纸的3个供给系统中, 如果其一发生故障,停止供应,因发现不及时,机器照常运转,便会造成原辅材料的大量浪 费。绥化卷烟厂的王长江、蔡国富多次试验,于1985年研制成功三断自动控制停车装置。经 改造后,接装机的3个供给系统中,若其一发生故障,则该装置瞬间自动停车。经使用证明效 果很好,减少了原辅材料的浪费,年节约资金达7万余元,该项技术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198 5年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
    无毒涂布雪茄烟纸。全国通用的雪茄烟纸无机助燃剂具有微量毒性,影响吸烟者的健康 。牡丹江卷烟材料厂尹春石、牟云飞等8人组成的“无毒涂布纸攻关小组”进行研究,于198 5年研制成功无毒有机助燃剂代替微毒无机助燃剂。其燃烧烟雾无毒,无异味,而且比无机助 燃剂成本低,按年产1000吨雪茄烟纸计算,可节约资金1.8万元。该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获 黑龙江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
    锅炉余热综合利用。哈尔滨卷烟厂购置上海轻工业设计院设计的锅炉系统,由于不适应 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每10多天就出现一次故障,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近一年时 间就损失100多万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卷烟厂的孙学禹、王滨江等改造原有锅炉, 将锅炉本体系统的侧密封改成水循环,提高煤炭燃烧率,大大降低了锅炉故障率,减少了由 于锅炉故障而停车造成的损失。将二次蒸汽回收加入部分热水后再次输送到锅炉系统重新利 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年节约煤炭大约1000吨。还将分散供气、供水改造为集中供汽、供 水,便于管理,减少了设备维护费用。1985年11月完成了锅炉余热综合利用项目,经运行证 明,整个系统故障率低,效果好,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连续进行,该项技术成果获黑龙江省 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
    制丝生产线改造。哈尔滨卷烟厂制丝车间只有一条生产线,加工设备落后,工艺布局不 合理,烟丝制做质量不高。由于卷烟产量增加,生产能力不足,而且润叶、润梗都是土办法 ,满屋蒸汽,劳动环境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85年初,哈尔滨卷烟厂的孙荣光、王政 民、焦青会等组织改造原制丝生产线,取消了手抽梗,增加1台立式打叶机和热风润叶机,蒸 梗改为二级螺旋蒸梗,又增加了烘丝机、压梗机和定量喂料机,1985年7月份完成全部改造。 改造后的生产线由1条变为2条,生产能力提高,工艺布局合理,提高了烟丝制做质量,改善 了工人劳动环境,该项目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二等奖。
    风泵集中管理。滤嘴接装机的附属风泵噪音很大,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绥化卷烟厂的 郭万富、蔡国富于1985年研制出将风泵集中到一个单独房间(泵房),将集中吹风管路和分 散吸水管路联于接装机台上。经生产实践证明,既满足了生产需要,又消除了噪音,改善了 工人的劳动环境。风泵集中,便于管理和维修,延长了风泵的使用寿命。该项技术获黑龙江 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二等奖。
    链条炉改节能沸腾炉。在链条炉中,质量较低的煤炭燃烧不充分,不仅浪费严重,而且 锅炉出力不够,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海林卷烟厂的宋世满、李光平、申琼琦等3人于1 985年革新链条炉为沸腾炉。把原有的炉排改为风帽型布风板,层燃状态改为沸腾燃烧状态, 低压风机改为高压风机,增加沸腾段受热面积。经一年的运行证明,热强度高,在3000大卡 /千克煤条件下能稳定燃烧,每年节约煤炭500吨,折合人民币3万元。该项目获黑龙江省烟 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二等奖。
    锅炉节能改造。林口卷烟厂从牡丹江锅炉厂购置SZW(4)—13—A型水管锅炉存在着炉膛 燃烧恶化和出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满足生产和取暖的需要,林口卷烟厂的于生福、蔡玉山、 李德凡等6人从1985年7月15日开始对原有锅炉进行改造,历经1个月将原链条刮板式除渣机改 造为螺旋式除烟机和皮带输送机联合除渣,保证了对锅炉除渣口的封闭;将原引风机改为Y9 —35—12型8号引风机,缩短了引风管路,增大了弯管的曲率半径,从而保证了引风效果,满 足了锅炉运行中引风的需要;重新设计制造了给煤闸板及起落机构,新闸板在使用中调整灵 活;增设了往复炉排的变速机构,使炉排的推进速度可以根据燃烧情况自由选择;利用引风 管路的余热,加热鼓风机管路,一方面使鼓风温度提高40—50℃,另一方面使引风机温度降 到标准温度,并在各风室中装置了分风罩,充分地利用了鼓风流速的功能。改造后的锅炉燃 烧运行良好,比原锅炉节能80%,比一般锅炉节能10—15%,减少噪音,净化工作环境,改善 了劳动条件。该项目被评为黑龙江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