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邮 驿

  唐渤海国邮驿 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遣使册封靺鞨族首领乞乞仲象之子震 国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为渤海。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 (又名忽汗城),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唐朝正式晋封大 钦茂为渤海国王。随着渤海国政权的巩固和繁荣,渤海国的水陆交通相当发达,为适应经济 、政治及其朝贡的需要,邮驿制度随之建立。当时有四条主要驿道:“长岭营州道”、“鸭 渌朝贡道”、“龙原日本道”、“扶余契丹道”。《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的“鸭渌朝贡道 ”,是从上京龙泉府由陆路转海路去中原的一条水陆重要交通路线和主要驿道,即同《地理 志》所说,由山东算起:“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至丸 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 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本卷里程计量单位一律用公里,但卷中引文为忠实于原著 仍用市里。)。另一条通往中原的陆路路线为“长岭营州道”,“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东 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 渤海王城”,即上京龙泉府。“龙原日本道”是由东京龙原府通往日本的交通路线(公元755 -785年间,这条交通路线始于上京龙泉府,公元785年渤海国迁都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 珲春境内),公元793年又因迁都改由上京龙泉府始发。)。“扶余契丹道”是由上京龙泉府 通往扶余府的交通路线。此外,当时渤海国还有南海通往新罗的交通路线。渤海国仿效唐制 ,在主要干线也有驿站的建置,“凡三十里有驿”,负责政令、军情的传递,往来官员使者 的接待以及车船保养、驿马管理等事务。
    上京会宁府驿站 公元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金朝建立,建都会宁府,称“上京” (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郊白城)。金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建立了通往雄州(今河北省雄县) 、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的两条驿道。
    上京会宁府—雄州驿站 从上京会宁府始,至雄州止,中间经过39程,1375公里。宋以 来和近代许多考古及历史、地理学者都对这条驿道的驿站名称、里程、方位,进行了诸多研 究和改订。依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载,上京会宁府——济州驿站里程、方位如下:
    驿站名称
    古城所在地址
    
    
    
    
    
    
     里程(公里)
    上京会宁府 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
    会宁头铺
    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二白屯古城
    
     15
    会宁第二铺 黑龙江省双城县青岭乡斛古城
    
    
     22.5
    阿萨铺
     黑龙江省双城县单城子古城
    
    
    
     17.5
    来流河
     黑龙江省双城县兰陵乡石家崴子古城
    
     20
    报打孛董寨 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乡石头城子
    
    
     20
    宾州
    
    吉林省农安县靠山乡广元店古城
    
    
     35
    北易州
     吉林省农安县北小城子乡小城子
    
    35
    济州东铺
     吉林省农安县东北二里处好来宝古城
    30
    济州
    
     吉林省农安古城
    
    
    
    
     10
    这条驿道从上京到济州后,经信州(今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安州南铺(今辽宁 省昌图县四面城)、宿州北铺(今辽宁省昌图县南10公里马仲河古城)、咸州南铺(今辽宁 省开原县老城镇)、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沈州(今辽宁省沈阳市)、迁州(今河北省 山海关)等站,经燕京而达雄州。
    上京会宁府——泰州驿站 从上京会宁府始,过拉林河——长春州——泰州,全程约53 5公里。依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载,其今地名、里程如下:
    古驿站
    
    
    
    
     古城所在地址
    
    
    
    
    
     里程(公里)
    第一站(因古驿站名称无从查考,故暂按其顺序列出。)
    
    
    
    
    
    
     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金上京会宁府)
    第二站
    
    
    
    
     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二白屯古城
    
     15
    第三站
    
    
    
    
     黑龙江省双城县公正乡民旺屯元宝古城
     42.5
    第四站
    
    
    
    
     黑龙江省双城县杏山乡双合屯古城
    
     30
    第五站
    
    
    
    
     黑龙江省双城县十一区唐家崴子古城
    
     25
    第六站
    
    
    
    
     吉林省扶余县旧伯都古城
    
    
    
     70
    第七站
    
    
    
    
     吉林省前郭旗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 35
    第八站
    
    
    
    
     吉林省大安县二龙山古城
    
    
    
     22.5
    第九站
    
    
    
    
     吉林省大安县新荒屯新荒古城
    
    
     20
    第十站
    
    
    
    
     吉林省洮安县程四家子古城(长春州)
     90
    第十一站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泰州)
    
    
     185
    元代站赤与辽东狗站 元朝为适应各地贡赋、佥丁、征役及政令、军情传递和加强对国 内各族人民统治的需要,在各地设置了大量站赤(即驿站)。连接黑龙江地区驿站的驿路共 6条,即:以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的祥州(开元路治所黄龙府所在地,又称西祥州)为起点, 分为东路(或称东北路)、东南路、北路3条驿路;肇州——甫丹迷为中路;此外,尚有咸平 府——聂延驿路、桃温万户府——甫丹迷驿路。
    东路——韦口铺——奴儿干城驿站 是元朝从京师通往奴儿干(东征元帅府)的交通干 线。由大都出发,经蓟州(今河北省蓟县),出喜峰口到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宁 城县大明城),经驿安(今辽宁省阜新县境)、庆云(今辽宁省康平县小塔子村古城),到 达西祥州,然后由金代上京会宁府沿松花江东北行,经张广才岭北麓,迤逦2500余公里抵达 奴儿干城。据《经世大典》载,从韦口铺始,其具体路线如下:
    驿站名称
    
    
    
    
     古城所在地址
    第四铺(韦口铺)
    
    
     黑龙江省双城县西南大半拉城子古城
    斡术火
    
    
    
    
     黑龙江省双城县东南双城子古城
    海吴
    
    
    
    
    
     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北海沟镇
    鹿鲁吉
    
    
    
    
     黑龙江省宾县西蜚克图镇
    甫丹迷
    
    
    
    
     黑龙江省宾县西北鸟河口故城
    孛牙迷
    
    
    
    
     黑龙江省木兰县白杨木河沿
    捻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洪太乡附近
    令散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城东太平岗古城
    吾纳忽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太平山附近
    胡帖干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古洞村
    蛮赤兴
    
    
    
    
     黑龙江省汤原县郊固木纳城
    下接末鲁孙站
    元代,黑龙江地区属辽阳行省,管辖范围除今辽、吉、黑三省外,还包括今苏联远东西 伯利亚、滨海边区以及库页岛,南到朝鲜北部的咸镜南道。《中国邮驿史》记载:“由于北 边塞冰天雪地,车马难行,于是蒙古站赤在辽东一带设有狗站。《经世大典》:‘辽海以犬 曳小舆,载使者行冰上’。元史兵志站赤篇: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下有:‘狗站一十五处,元 设站户三百,狗三千只,后除绝亡倒死外,实在站户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只’。”末 鲁孙站为“狗站”首站,依次如下:
    驿站名称
    
    
    
    
    所在地址
    末鲁孙
    
    
    
    
     苏联阿纽依河口以下库契河口
    拔鲁温
    
    
    
    
     苏联萨尔布湖畔原萨拉库屯
    甫打怜
    
    
    
    
     苏联帕达利湖畔之帕达勒屯
    末里合温
    
    
    
    
    苏联共青城附近的梅勒奇屯
    胡怜
    
    
    
    
    
    苏联格林河口的忽林屯
    胡鲁八兴
    
    
    
    
    苏联格林河-库穆苏之间
    斡孙
    
    
    
    
    
    苏联黑龙江右侧之库穆苏屯
    别烈可
    
    
    
    
     苏联库穆苏下别烈尔屯
    哈拉马苦
    
    
    
    
    苏联奇吉湖对岸哈兰屯
    拔儿宾
    
    
    
    
     苏联奇吉湖与沙文斯克之间
    赵斤
    
    
    
    
    
    苏联黑龙江下游沙文斯克
    佛朵火
    
    
    
    
     苏联黑龙江下游付达哈河口
    卑里真
    
    
    
    
     苏联黑龙江下游右岸某地
    可烈儿
    
    
    
    
     苏联特林以南赫勒里河口
    末末吉
    
    
    
    
     苏联阿姆贡河口莽吉塔城
    自末末吉站东渡黑龙江约2.5公里即抵奴儿干城,由此沿江北行,再转东行150余公里到 黑龙江口(即鞑靼海峡)。
    东南路——西祥州——永明城驿站 是开元路治所黄龙府通往滨海地区的一条重要驿路 。由西祥州出发,经唆吉(今吉林省敦化县城)偏东北行,经东祥州(今吉林省汪清县蛤蟆 乡附近)入今黑龙江省境内,而后抵绥芬河流域的永明城。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记 载,这条驿路从西祥州站始,依次经特甫站(今吉林省九台县附近)、石墩站(今吉林省吉 林市东北25公里松花江东岸)、散迭站、阿忽站、禅春站(今吉林省蛟河县东三道河子附近 )、阿母站(今吉林省蛟河县额穆乡)、阿刺站(今吉林省蛟河县额穆乡东南60公里)、唆 吉站、石迪站、甫丹站、东祥州站(今吉林省汪清县蛤蟆塘乡西南7.5公里东洋古城)、土 罗火站(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偏脸子)、希田站(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乌拉草甸子)、开 元万户府(今苏联境内乌苏里斯克附近双城子古城),从开元万户府沿绥芬河南下,东南行 五站,最后抵终点站永明城,即今苏联境内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西波谢特湾的克拉 斯基诺古城。
    北路——西祥州——失宝赤万户府驿站 是由开元路治所黄龙府通往失宝赤万户府的驿 路。从西祥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万金塔古城)始,经肇州(今黑龙江省肇东县四站乡的 八里城)到吉答(今齐齐哈尔市),北行经今富裕、嫩江而抵孙吴境内。据《析津志》记载 :“西祥州正北斡母百三十肇州,正东北三十塔鲁,东北百四十泰州,百二十离帕合,一百 迪失吉,正北一百吉答,至此分二路。一路东行至失宝赤万户府;一路西行至吾失温,其西 接阿木哥(即由齐齐哈尔通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驿路,本 书未列)。吉答正东牙刺(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百二十捻站又名燃站(今黑龙江省富 裕县友谊乡富宁屯),百二十苦怜(今黑龙江省讷河县拉哈),八十奴迷(今黑龙江省讷河 县),百二十失怜,百四十和伦(今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百一十海里(今黑龙江省嫩江 县东北塔溪)、涅来(今黑龙江省嫩江县木古穆里),一百阿余站(今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南 额余尔)、失宝赤万户府(今黑龙江省孙吴县霍尔莫津)”。
    中路——肇州——甫丹迷驿站 从肇州沿松花江北岸东行到甫丹迷(今黑龙江省宾县北 鸟河口古城),设立三站,这三个站的站名、方位、里程均待考。
    咸平府——聂延驿站 《永乐大典》载:“(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正月二十 八日通政院钦奉圣旨,咸平府至聂延立一十五站”。据考,聂延即乃颜,今拜泉县西南20公 里毕刺河畔的乃颜故城。其站名、里程、方位史书失载。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推测 ,这条驿路大致由咸平府出发,北行经黄龙府、西祥州、斡母、肇州,由此东北行,经今肇 东县胜利乡古城、黎明乡古城,兰西县铡刀城子古城、朝阳乡古城,青冈县兴华乡通泉古城 ,沿呼兰河转通肯河北行,在拜泉县三道镇以南地带转向西行,即达乃颜城,全程600余公里 。
    桃温万户府——甫丹迷驿站 《蒙兀儿史记·乃颜哈丹列传》有桃温“置马站七所,令 岁捕鱼,驰驿以献”的记载,表明自桃温城(今黑龙江省汤原县固木纳城)向西设有7个站赤 。《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析,当设于桃温城——伏答迷之间,若由伏答迷西南行经鹿鲁 吉、上京、底失铺、西祥州、黄龙府等地可通往大都。
    元代站赤管理 东北地区的站赤归中书省兵部掌管。黑龙江地区地处偏僻,所设站赤由 沿路万户府管理。使者须按规定的驿路行走,凡乘驿人员都需持证交验。乘驿凭证有圆牌、 铺马圣旨和差札。圆牌(即圆符),专为军情急事遣使之用,朝廷所遣佩金字圆牌,诸王公 主和地方官府遣使佩银字圆牌,一般公事差遣人员皆给铺马圣旨乘驿。乘驿使者除持圆牌或 铺马圣旨外,还需随附差札(公文),开列差遣事由、正使和随从员数、起马数目等。对于 乘驿者的饮食,也按其官品大小有明确规定。
    明代奴儿干都司邮驿 明朝为了加强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在黑龙江下游元代东征元帅 府故地(今苏联境内的特林)建立了地区性的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同时,设置了 许多卫所,地面往来频繁。因此,邮驿制度较之金、元两代有所发展。奴儿干都司辖区在黑 龙江地区的驿路主要有海西东水陆城站和海西西陆路两条。
    海西东水陆城站 是由中原通向奴儿干都司的一条重要驿路。南从底失铺站起,沿松花 江而下,北到黑龙江下游满泾站止,共45站。站点方位与元代基本一致。《辽东志》记载, 自药乞站以下为“狗站”,“夏日乘船,小可乘载。冬日乘爬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 驾拽,疾如马”。药乞狗站是在元代末鲁孙“狗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西东水陆城站的 具体路线如下:
    驿站名称
    
    
    
     古城所在地址
    底失铺站
    
    
    
     黑龙江省双城县西南石家崴子古城
    阿木河站
    
    
    
     黑龙江省双城县青岭乡万斛古城
    上京城海胡站
    
    
     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与海沟镇
    扎拉奴城鹿鲁吉站
    
     黑龙江省宾县蜚克图附近
    伏答迷城站
    
    
     黑龙江省宾县西北鸟河口西岸古城
    海留站
    
    
    
     黑龙江省宾县东北20公里海狸红河口
    扎不刺站
    
    
    
    黑龙江省宾县宾安镇,旧名枷板站
    伯颜迷站
    
    
    
    黑龙江省木兰县西白杨木河口
    能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浓河镇
    哈三城哈思罕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太平屯古城
    兀刺忽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乌拉浑河口祥顺附近
    克脱亨站
    
    
    
    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古洞村
    斡朵里站
    
    
    
    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屯
    一半山站
    
    
    
    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北舒乐河镇附近
    托温城满赤溪站
    
     黑龙江省汤原县固木纳城
    阿陵站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敖其屯附近
    柱邦站
    
    
    
     黑龙江省桦川县堆峰屯
    弗思木城古弗陵站
    
    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万里河屯宛里城
    奥里米站
    
    
    
    黑龙江省绥滨县西奥里米古城
    弗踢奚城弗能都鲁兀站
    黑龙江省富锦县北35公里黑通大桦树屯
    考郎兀城可木站
    
     黑龙江省同江县西乐业乡突斯克古城
    乞勒伊城乞列迷站
    
    黑龙江省同江县东喜鲁林(勤得利)古城
    莽吉塔城药乞站
    
     黑龙江省抚远县东黑瞎子岛木克得赫屯
    以下进入黑龙江下游今苏联境内,依次为:奴合温站、乞里吉站、哈剌丁站、伐兴站、 古伐替站、野马儿站、哈儿分站、末鲁孙站、撒鲁温站、伏答林站、马勒亨古站、忽林站、 虎把希站、五速站、卜勒克站、哈刺马古站、播尔宾站、沼阴站、费朵河站、别儿真站、黑 勒里站、满泾站。
    海西西陆路 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往西的一条驿道。以肇州为起点,越松花江、洮儿河、 雅鲁河,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直到兀良哈。南接辽东都司辖境的驿站、城镇,可直接通到明 朝京师。其具体路线如下:
    驿站名称
    
    
    古城所在地址
    肇州
    
    
    
    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
    龙头山
    
    
     黑龙江省肇源县二站附近
    哈刺场
    
    
     黑龙江省肇源县马克图附近
    洮儿河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上台子村他虎城
    泰州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
    尚山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北公主岭古城
    寒寒寨
    
    
     内蒙古自治区索伦与五叉沟一带
    扎里麻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以东札罗木得
    哈塔山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西北哈拉都乌拉
    兀良哈
    
    
     洮儿河上游乌兰河流域
    此外,还有纳丹府东北陆路,起点纳丹府城(今吉林省桦甸县苏密城),经潭州(今吉 林省敦化县城)入古州(一说古州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郊海浪河与牡丹江汇流处古城 ,一说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达毛怜。其它站均不在今黑龙江省境内。
    明代驿传管理 驿传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辖,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内的 驿传道管理,府、州、县设驿丞。朝廷规定:黑龙江地区驿站由当地卫所头目直接管理。明 代驿传在政令、军情传递和官吏往来以及军需、贡赋运送和物资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清代驿传和驿律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建立清朝后,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 治,改盛京为留都,设留守盛京内大臣,1646年改为昂邦章京,为镇守东北总管,在宁古塔 设梅勒章京。1653年(清顺治十年),梅勒章京改为昂邦章京,管理吉、黑两地。1662年( 清康熙元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宁古塔将军。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设黑龙江将 军。邮驿沿袭前制,发展之快,前所未有。在黑龙江地区逐步建立起以齐齐哈尔和宁古塔为 中心,与京师相联系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黑龙江地区驿路已扩展到10条:
    墨尔根——雅克萨——漠河驿站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春,康熙“令理藩院侍郎 明爱,于都尔伯特、扎兰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庶免 贻误”。这条驿路以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为头站,依次为二站,三站……, 直至雅克萨对岸的额木尔河口,共设25站(第二十五站址即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 站村),全长700余公里。每站拨15——20名蒙古兵或索伦兵驻守,充当站丁。这条驿路在两 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对传递军情捷报,供应前线物资起了很大作用。1685年5月25日,清 军攻克雅克萨城的奏捷报告,2500公里路程,只用了11天时间,康熙皇帝就在古北口外巡幸 途中收到,因此,人称“奏捷之驿”。雅克萨战役结束后,清军从驿站撤走,驿路便逐渐荒 废。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从墨尔根走陆路赴漠河督办金矿时,又重 新建立。在李金镛亲自带兵勘察的驿路路由上,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正式开设了墨尔 根——漠河运送黄金、传递淘金信息和淘金工人往来的驿路,故又称“黄金之路”。墨尔根 ——漠河驿路,除墨尔根——额木尔河口基本上是沿着康熙年间设驿时的原有路线设置25个 驿站外,又向漠河、老金沟方向增设6站,之后,又向西额尔古纳河东南岸的西口子方向延伸 了两站,共设33站,全长1000公里。
    吉林乌拉—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驿站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 府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带领吉林乌拉、宁古塔官兵1500人赴黑龙江永戍,并扩建瑷珲城( 此后,还决定在墨尔根建城驻兵永戍)。同年10月,清政府任命萨布素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 军,驻瑷珲城。当时,瑷珲旧城位于黑龙江中游左岸,与内地联系颇为不便。清政府为加强 黑龙江流域的边务,方便交通,除将瑷珲城(即黑龙江城)迁到黑龙江中游右岸(向下游方 向迁移6.5公里)外,并按康熙皇帝谕旨,多次“遣官勘视”,筹划设驿。经过两年多筹划 ,终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春正式开辟。吉林乌拉——瑷珲共设25站,855.5公里, 松花江与嫩江合流处以南六站由宁古塔将军管辖,茂兴苏苏(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乡)— —黑龙江城的19站由黑龙江将军管辖。1727年(清雍正五年),黑龙江辖区增设1站。此后, 吉林境内又增加4站,全程增至30站,里程变为911.5公里。其中,属于黑龙江地区管辖的2 0站,659公里;宁年(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以南称黑龙江南路驿站(亦称下10站),为茂兴 总站官所辖,拉哈以北的称黑龙江北路驿站(亦称上10站),归墨尔根总站官所辖;南北两 路总站官均由黑龙江将军统辖。这条驿路也是黑龙江地区经吉林乌拉通往京师的驿路,由瑷 珲出发,循黑龙江北路和南路驿站南行,渡松花江抵吉林界的伯都讷站,经吉林乌拉、柳条 边威远堡门、盛京,入山海关后达京师皇华驿,共66个驿站,2000余公里。黑龙江将军驻地 移驻齐齐哈尔后,减少到54站,1600余公里。这条驿路是官府奉公驰驿专用的驿道,故称“ 御路”。
    齐齐哈尔——呼伦贝尔驿站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驻地从墨尔根移往 齐齐哈尔后,齐齐哈尔便成为黑龙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中心。为了方便齐齐哈 尔通往西部地区的交通,1732年(清雍正十年),开辟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的驿路,初 设10站(台)。1826年(清道光六年),又增设7站(台),全长434公里。1857年(清咸丰 七年),为传递中外交涉公文,从呼伦贝尔向北又设了3站。这条驿路除七家台在今齐齐哈尔 梅里斯区境内,甘井子(今黑龙江省甘南县)、那奇西两站在今甘南县境内外,其余驿站站 址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
    乌兰诺尔——呼兰驿站 乌兰诺尔(今黑龙江省肇源县新站乡新站村)是吉林乌拉—— 瑷珲驿路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在茂兴和古鲁两站间新增设的站,是该路北渡松花江后的 第二站。清政府为了加强齐齐哈尔与呼兰城的联系,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开辟了乌兰 诺尔——呼兰驿路,初设6台。1824年(清道光四年),呼兰城东又增设1台,共7台。根据《 黑龙江舆地图说》,加上呼兰府治的巴彦苏苏(今黑龙江省巴彦县)为8台(不含乌兰诺尔站 ),共282.5公里。
    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三姓驿站 1732年(清雍正十年),宁古塔将军于三 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设副都统,辖区包括北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东至东海(今日 本海)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宁古塔将军辖区副都统设立后,各地相继开辟了驿路。吉 林乌拉——三姓的驿站,从吉林乌拉的尼什哈站起,至三姓站止,共17站,4905公里。此路 驿站设置时间不一,其中:金珠鄂佛罗、法特哈边门、舒兰河、腾额尔哲库是吉林乌拉通往 瑷珲驿道最南部的4个站,前两站设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后两站设于1744年(清乾 隆九年);萨库哩、蜚克图、塞勒佛特库、佛斯亨、富拉浑、崇古尔库、鄂尔国木索、妙噶 山等8站为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增设。
    宁古塔地区驿站 宁古塔旧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村西,新城位于今黑 龙江省宁安县宁安镇。1662年(清康熙元年)设宁古塔将军后,该地逐渐成为黑龙江地区最 大的政治、军事中心城镇,也是黑龙江地区设置驿站最早的地方。其驿路有:(1)宁古塔— —鹦哥关驿路。这条驿路沿用明代纳丹府——古州——旧开原的古老驿路,站址大部分在今 吉林省境内。(2)吉林乌拉——宁古塔驿路。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治所移 至吉林乌拉后,留副都统镇守宁古塔,不久,便在吉林乌拉——宁古塔间设置了驿站。这条 驿路是清廷镇守、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一条重要通道,站址大部分在吉林境内 。(3)宁古塔——珲春驿路。清政府为移民实边,加强吉林东部边防,于1881年开辟了宁古 塔——珲春的驿路,共9站,286.5公里。站址除宁安县境内有3站外,大部分在今吉林省境 内。(4)宁古塔——三岔口驿路。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政府派人协助吉林将军勘查三 岔口垦区,并在三岔口设立招垦局。同年,开辟驿路,全长285公里,设10处住宿点,沿途分 段派驻清军,以传递文报,接送官员,运送物资,保证行旅安全。住宿点依次为:乜河(今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兴隆乡)30公里、抬马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磨刀石乡代马沟村)35公里 、钓鱼台卡(今黑龙江省穆棱县穆棱镇)25公里、孤榆树(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下城子乡古榆 树村)25公里、细鳞河(细鳞河左岸,今黑龙江省东宁县细鳞河乡)30公里、小绥芬(今黑 龙江省东宁县绥阳镇)20公里、三道岗(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南天门乡新屯子村)12.5公里、 双榆树(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南天门乡)22.5公里、马家大营(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宁镇万鹿 沟村)22.5公里、三岔口(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乡)15公里。(5)宁古塔——三姓驿 路。1881年,为加强宁古塔与三姓间的联系,开辟了宁古塔——三姓驿路,共10站,全长30 0公里。从宁古塔出发,依次为乜河站30公里、螃头岔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柴河乡江东村) 40公里、沙河子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二道河乡江东屯村)20公里、细鳞河站(今黑龙江省 海林县二道河乡三站村)25公里、三道河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三道河乡振兴村)30公里、 莲花泡站(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莲花乡莲花村)30公里、小巴彦苏苏站(今黑龙江省林口县三 道通乡江东村)40公里、乌斯浑站(今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东岗子村)25公里、太平庄站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太平乡)35公里、三姓站25公里。
    清代邮驿管理与驿律 清代,黑龙江地区驿务分别由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1664 年(清康熙三年),在吉林将军之下设驿站监督,监督之下设两名总站官管理。1699年黑龙 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后,于墨尔根、茂兴苏苏设总站官管理。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东 三省改建行省后,吉林驿务管理由民政司接管。1910年(清宣统二年)11月,吉林所属各地 驿传事务改由省劝业道管理,黑龙江省劝业司未成立前由提法度暂行管理,劝业司成立后改 由劝业司管理。清代驿律已较完备,凡给驿者皆验以邮符,官员驰驿者给以“勘合”,兵役 驰驿者给以“火牌”。邮符需注明邮驿事由、时限、司驿官员姓名及应得夫马舟车、口粮数 量、指定行走路线。吉林、黑龙江地区所需勘合、火牌由兵部发给,年终由将军造册具奏。 传递时限要求:须马上飞递的公文要日行300里,紧急公文则标明日行400里、500里或600里 (此处虽未用引文,但因记述当时的规定,所以仍用市里。);吉林京师1122.5公里,递送奏 章到京日期,吉林将军限12日内,宁古塔副都统限16日内,三姓副都统限22日内,黑龙江将 军限18日内;一般公文传递,吉林——京师限29日,黑龙江将军衙门——京师1700余公里, 限42天。传递过程如有泄漏沉匿及稽延者,经查验均按军法从事。据《奉天通志》记载:“ 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其公文 到铺,不问角数多少,铺司须要随即附籍遣兵递送,不许等待后来文书,违者铺司笞二十; 其铺兵递送公文,若摩擦及破坏封皮不动原封者,一角笞二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若损坏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两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沉匿公文及拆动原封者,一角杖 六十,每加一角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有所规避,而沉拆者各从重论,其铺司不告举者,与 犯人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