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下”通信组织
地方交通组织 1931年12月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重新组成后,在哈尔滨道里的松花江
桥附近、高士街、南岗河沟街、小戎街等地建立了多处交通站和传递情报的联络点,所属各
级组织相继设立了交通站和交通员。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新成立的中共南满、东满
、吉东、北满4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绥宁(宁东)、汤原、饶河、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县
)中心县委,也都相继建立健全了“地下”交通机构。此外,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
36年,中共北满省委、哈尔滨特委、吉东省委、东满省委,都先后建立了国际交通站。
抗联军事通信组织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各军部、师部及抗日游击队,都设有特别部
队或情报部队的编制,旅、团部和连队等也都设有专门从事军事情报和交通工作的人员。
1936年4月,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所属特务队下设交通队,队长张德发以下约40人。
1939年7-12月,东北抗联总司令部在司令部之下设有电信队,队长于保合,有搬运班(搬运
电池、电台等)、报务员、译电员,于保合兼报务员,译电员李在德。当时,电信队设有电
台,使用的发报机型号是ДP-2,收报机是OV-2,有明码电报本和一本密码本,明码可变作
密码用,密码本是作为编密码时用的。电台主要同苏联伯力远东军司令部通信团电台联系。
后来,有些抗联部队也配备了电台,电报员、译电员等机要人员一般都由军事干部担任。19
40年后,抗联进入艰苦时期,且因小部队活动,携带电台不便,有的甩掉,有的埋藏在深山
密林里。解放后,小兴安岭、尚志、宁安、汤原、八面通等地,都有抗日军事电台出土。
1937年以后,由于抗联活动地区日益扩展,抗日斗争日渐紧张,抗日军事交通工作也日
趋繁重,不论是地方组织与军队间,还是军队相互间的通信联络,以及军事情报的传递,大
都依靠军事交通员来完成。
1942年8月,在苏联境内的抗联战士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即苏联远东红军第八十八旅,
并成立东北党委会(抗联教导旅党委会)。教导旅设有通信连(营)。
抗日救国会的交通组织 抗日救国会是在中共领导下团结各界人民共同抗日的群众性组
织,开始时称反帝同盟会,后改称反日同盟会、反日大同盟和抗日救国会。每百户左右为一
救国会。救国会内部设有交通部,下设有交通队、交通站,有交通员执行通信任务。各组织
发出的指示和文件,统由交通站按各个路线分发给交通员,按指定地点迅速传递给收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