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联电信学校
1936年,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怒潮汹涌澎湃,抗联领导机关为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及各
部队间协同作战,迫切需要先进的通信联络手段。因此,把培养一批电信技术人才作为一项
战略任务提到重要日程。根据第三军司令赵尚志的指示,抗联电信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
,始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校址设于汤原县西南(现伊春市南端)巴浪
河东北35公里的山坡上。当时,只有1935年冬在汤旺河上游伊春老钱柜一次战斗中缴获日军
的一部电台。1937年2月,抗联电信学校迁移到中共北满省委驻地以东5公里的地方。校长(
兼教官)于保合。
学员有第三军司令部少年连马玺贵(19岁,学习队长)、史治国、宋秉华、李云龙(朝
鲜族)、曲□□等5名(以上年龄均十七八岁),都是中共党员;第六军1名,孙国权(中共
党员,十七八岁);独立师3名,吕文海、张□□、马□□(均为非党群众,十八九岁);炊
事员叫王把头( 3 0多岁,非党群众)。一般有小学文化。
电信学校的第一课是修建校舍。东山坡一片原始森林,师生共同动手,就地取材,用松
木盖成木刻楞木屋,用石头片垒成火炕。学员给养也要自己从五六十里地以外背来。8月下旬
正式上课,主要是技术课,1/3时间讲电学(电工原理和无线电机常识),2/3时间进行收
发报练习和国际电语练习;政治课和军事课合上,每天1小时;还要为学员补习文化。与军政
学校合并后,半天上报务课和技术课,半天上军事课和政治课。学员们学习都很努力,不到
1个学期,就基本掌握了用阿拉伯字母抄收电报的技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最高的不过初中毕
业,学习拉丁字码时遇上了困难,有些学员产生了畏难情绪。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特别是粮
食很困难,夏秋以后都是半粮半菜,冰雪封山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每天只能吃上一两顿
稀粥。党支部开会组织党员讨论“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是前进还是后退?”他们个个表示,
为了抗击日寇,解救东北千百万受苦受难的同胞,决不退缩,学习情绪异常高涨,从黎明学
习到日落,夜间还要在昏暗的烛光下练习发报。纸笔不足,就用小木棍在地上抄写;电键不
够用,就在手指上练。经过一个冬天的学习,学员们除掌握了基本的电学知识外,都达到了
每分钟发报11—12组(每组5字),收报15-16组的要求。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按照中共省
委的指示立即结业,分配工作。学员们毕业后,有的背着电台立即随作战部队作战,有的按
照上级指示,带着掩蔽的电台,深入敌后,搜集敌人情报,成为指挥战斗、传递情报的前哨
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