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投递 即按址投递。清代和民国初期,市、县邮局所在地一般每天投递1——2次,
快信在大市局投3次。东北沦陷时期,佳木斯、牡丹江、黑河、北安、密山(东安省)为当时
伪省公署所在地,这些地方的投递频次根据邮件到达时间而定,日投递1——2次;其他县城
日投1次;快递邮件实行专投。解放战争时期,人民邮政建立之初,提出了城市投递“先党政
军,后一般”的原则,在市内投递区段的组划上,坚持把党政军机关放在去程,但多为步班
。1948年,黑龙江地区有投递人员356人,并开始配备自行车。据该年统计,哈尔滨管区用于
投递的自行车有56辆,合江管区15辆,嫩江管区35辆,黑龙江管区1辆。
建国后,自行车投递段不断发展,自行车逐步成为投递的主要交通工具。1952年用于投
递的自行车为530辆。
1953年,为提高投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黑龙江地区各邮电部门根据邮电部和东北邮
电管理总局的部署,从实际出发,改革作业程序和方法,联合劳动,交叉作业,平信分堆细
排,挂号当面点交。60年代,哈尔滨市邮局又推行了团结作业,集体操作,统一出班,实行
“三查”、“四化”的操作方法(“三查”即自查、互查、班长抽查;“四化”即操作集体
化、生产文明化、制度统一化、行动军事化),投递生产秩序井然,制度严密,防止了错拿
漏带,缩短了内部作业时间,增加了外部投递时间,质量明显提高,速度明显加快。这一经
验在省内大中城市投递部门推广。
1957年,投递用自行车增至7646辆。
1958年“大跃进”期间,曾提出16时前进局的报纸必须当天投出的要求,哈尔滨市各投
递局一般需至晚8时左右才能将信报投完。
1968年以后,随着邮件业务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为解决投递深度问题,省邮电管
理局提出“楼房送梯口,平房按户投”的要求。但由于梯口无专人负责接收,又没有设置信
报箱,城市投递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1974年,黑龙江省建委与省邮电管理局联合转发了邮
电部和国家建委《关于在城市楼房宿舍标准设计中增添信报箱的建议》,但未能得到很好的
贯彻落实。70年代末期,为加快党政军机关和大工厂、大专院校的报刊、邮件传递速度,在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主要城市设“机关段”,放专人、配专车投递。1978
年开始,哈尔滨市邮政局配备汽车投送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等大户的邮件报刊,每天投递
3次。1979年,国家建委、邮电部再次发出《关于在城市住宅楼房增设信报箱的联合通知》,
省内各邮电局按通知要求,配合当地基建、房产管理部门,在城市新建楼房的一层楼梯口处
安装一套与住户数量相适应的信报箱,实行插箱投递。在投递工作中,广大投递人员千方百
计查找疑难信件,提高投递质量,为用户送方便,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全国劳动模范
、依安县邮电局投递员、共产党员赵景全,带动全班职工,千方百计查找、复活“死信”(
即疑难信件)1000多封,为40多位用户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他所在的投递班被评为省、
地、县先进集体,他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哈
尔滨市邮政局道里支局投递员、共产党员刘福明,1970年12月参加投递工作后,十几年如一
日,为用户尽职尽责,群众称她是用户的贴心人,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投递员。
到1985年,全省有投递段1532个,总行程31696公里,有投递人员2014人,城市投递用自
行车1488辆、摩托车23辆、汽车20辆。
农村投递 抗日战争胜利前,农村邮件除设有邮政机构的较大乡镇由邮局投交外,大部
分由自办邮政机构及邮政代办所或城镇商号留存自取。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西满邮电管理局北安邮电办事处通令各局和代办所,根据省
报到邮电局的日期规定取送时间。当时,报纸信件一般都由区乡干部、交通员或派工取送。
建国后,哈尔滨邮电管理局于1950年总结了尚志县邮电局组织农村交通网的经验。同年
11月,第二届局长联席会议决定全面推广,并制订了《农村交通网组织办法暂行条例(草案
)》,各地在市县委宣传部和市县交通科支持下,很快铺开。哈尔滨管区内除哈、牡、佳、
鹤4市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佛山、萝北、抚远、饶河、东宁5县未能建立外,其余27个县
都建立了交通网。县区两级交通网由县、区长及相关干部和邮电局(所)长组成委员会进行
领导,下设交通员,负责把信报投递到村屯。拉林五区未建网前,报纸积压、丢失时有发生
,建网后每隔一天可以看到《松江日报》。交通网的建立,不但加快了信报传递,而且减轻
了农民负担。拉林二区共有19个村,建网前平均每天要派民工22个,全年共需48180万元(东
北币),每个村要负担民工422个,2535.8万元;建网后,全区仅用两个交通员,全年节省
5475个工,合32850万元。
自1952年5月1日起,农村交通网改为乡邮网,乡邮人员由邮电局接管,并按指定的路线
、班期走班。当时,松黑两省统计,共有行政区589个,共设乡邮段1246个,乡邮里程41089
.8公里,共有乡邮员894人,贯穿林屯8470个。
1954年,在整顿乡邮网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乡邮员与群众性投递力量相结合的形式—
—邮站。至1955年1月,全省已建邮站7477个,组织学生传递员50463名,报刊收订员16981名
。邮站中,由学校教师负责的占50%以上;村文书和村干部负责的占30%以上;供销社负责的
占10%;其余由群众负责。经过整顿,邮站负责人一般改选为半脱产的会计或村文书担任。同
时,规定了站长负有收订报刊、与乡邮员办理交接手续、组织传递力量及时向各村屯传递报
刊邮件的职责。站长为义务制,由地方适当给予经济方面的照顾。
1956年1月23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需要,广泛利用邮政
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批准省邮电管理局在全省范围《普
遍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制度的方案》。邮递员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派出,业务管理由邮
电部门负责。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设立后,班期正常,信报送到家,群众感到通信方便,
订阅报刊积极性提高。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纠正“平调”错误的指示,取消该制度,公社
邮递员纳入邮电企业编制。
1962年,贯彻邮电部《关于调整邮电服务水平的若干规定》,黑龙江省农村投递一般投
到公社,力量充足地区有的投到生产大队或生产队;邮电局(所)所在地一般每天投递一次
,未设邮电局(所)的地区每隔一二日投递一次。
1963年,在加强农村投递工作的组织管理中,打破社界,合理改划邮路和投递线路;积
极挖掘人员潜力,充实投递力量;添置和整修交通工具;贯彻《关于加强乡邮管理的若干规
定》,继续实行“五固定”(即固定人员、班期、路线、时间、食宿)和排单制度。投递线
路由1962年的66722余公里,延伸到78968公里。在邮电力量暂时深入不到的地区,建立了18
00多个报刊邮件转递站。同年,全省开展了向模范乡邮员刘天鹏学习的活动。刘天鹏是宝清
县十八里邮电所乡邮员,1957年开始做乡邮工作,到1962年的6年中,共出班860余次,行程
9万余里,投出信报16万多件,从未发生任何差错,被省邮电管理局授予乡邮员标兵称号。
1965年,根据邮电部的部署,实行了“亦工亦农”邮递员制度。农村投递延伸到生产队
,给据邮件送到家,农村投递线路延长到90316公里。该制度1970年停止实行,大部分“亦工
亦农”乡邮员转为邮电正式职工。
1979年,根据客观需要,对农村投递班期作了调整,公社逐日班比重由88.91%上升到8
9,89%;生产大队逐日班由58.6%减少到56.47%,二日班由37.13%上升到38.94%;生产队
逐日班由57.7%减少到54.17%,二日班由40.97%上升到43.79%。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自费订阅报刊的数量不断
增加,广大用户迫切要求由原来投递到村屯变为投递到各户。省邮电管理局于1983年推广了
绥棱县组建农村信报传递站的作法,以自然屯为单位,选一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负责从
乡邮员手中接收报刊和平信,当天传递到户。到1985年,全省建立农村信报传递站17296个(
包括学校红领巾传递站),信报传递员22000名。1984年,省邮电管理局推广了肇东县明久乡
试行乡办邮递的作法。该乡于同年6月在信报传递站的基础上,择优录取5名青年农民,做专
职乡办乡邮投递员,实行合同制,干好继续留用,干不好随时辞退;月基本工资45元,每天
膳食补助和自行车磨损费各1角,除邮电局按报刊流转额的10%支付酬金外,不足部分由乡政
府在各村统筹费中列支。全乡划分10个乡邮段,全部交给乡办合同乡邮员传递,报刊邮件直
接到户,延长了投递深度,无脱班,无申告。1985年5月,克山县邮电局针对农村信报传递员
大多是兼职,地方经济补贴不落实,以及因质量、时限观念不强造成信报积压、丢失现象时
有发生等问题,经省邮电管理局同意,开始在村屯设置信报箱,试行插箱投递,当年建立信
报箱557个,占村屯总数的60%以上。试行这一办法后,乡邮员将信报直接投入各户在信报箱
上所占有的固定格口中,既保证了信报安全,也方便了用户随时拿取。
林区邮政网 40年代末,国家开始开发小兴安岭林区,大批伐木工人源源不断地来到林
区。当时,绝大部分森工局、林场和伐木场所在地不通邮,工人寄信、汇款十分困难。随着
林业建设的发展,林区各队与各作业所之间及作业所与林务分局之间,有的虽然已经设立了
通信员担负递送信报工作,但由于组织不健全,班期不正常,信报仍不能及时送到工人手里
。50年代初邮局建立后,虽成立了流动服务组,定期到林区作业现场服务,但因林区作业分
散,面广人多,仍不能满足广大工人的用邮需要。林业部门针对这一情况,于1951年首先在
乌敏河建立了林区邮政网。邮政网内各邮政点都由各作业所和较大工队的事务员办理邮政业
务,并把林务分局和各作业所的通信员组织起来,继续负责报纸、信件的传递工作,改称林
区邮递员,逐步形成专职和专兼结合的林区邮政人员队伍。同时,建立健全了交接制度,各
环节都建立了严密的交接手续和检查程序。林区邮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办理业务的经
费、组织领导等全部由森工部门负责,邮电部门负责办理业务的质量检查和业务指导工作。
经过试行后,先后在友好森工局、哈尔滨森工局组织推广,并逐步在省内各林区实行。到19
57年,全省24个森工局有15个建立了林区邮政网,共有林区邮递员230名,邮路达1300多公里
,一般为逐日班和二日班。其中,仅伊春林区就有林区邮递员69名。据伊春乌敏河森工局调
查,林区邮政网建立后,工人出勤率提高了20%,可为国家提供36510个劳动日,全年可多生
产木材109500立方米。
1954年,这一制度推行到柴河、海林、大海林3个森工局。森工局内设有林邮(林区邮政
)办公室,下设营业员、报刊发行员、封发员、铁路押运员。大海林森工局下属21个邮政服
务所,林场、经营所都设有邮政机构,办理全部邮政业务,并有铁路邮路3条、229公里。
截止1985年,伊春林区的13个森工局、231个林场中,共有林区邮递员281名;海林林区
共有林区邮政人员3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