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 邮
集邮沿革 黑龙江地区的集邮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外国商人在哈尔滨经
营各国邮票吸引集邮者。哈尔滨市交通银行职员张伯庚、吴静庵于1926年开始从事集邮活动
。到40年代,哈尔滨已涌现出一批集邮爱好者和邮学研究者,较知名的有所钟山、阎嘉骆、
卫惠风、罗仙樵、郭韵卿、袁香举等人。1942年,袁香举著有《满邮发行十年史》一书。抗
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1日,东北邮票会在长春成立,黑龙江地区加入者有:所钟山、阎
嘉骆、朱庆林、何连珠、崔德义、刘忠信、林子显、王伟卿、韩仁涛、李嘉权、卫惠风等人
。后袁香举离哈迁居沈阳,于1946年12月在《东北邮刊》上发表《锦州邮区发行地方加盖邮
票》一文。1947年3、4月间,郭韵卿撰写的《东北地方加盖票之真象》一文在《近代邮刊》
上连载。1949年11月,《青光邮刊》发表黑龙江地区集邮者撰写的《东北纪念邮戳》短文;
同年3月、9月,又先后刊载袁香举撰写的《东北区邮票之全张构成表》一文。1951年8月24日
,上海原新光邮票会召开集邮人座谈会,黑龙江地区的所九峰、刘忠信、苏子西等人参加,
并参与发起筹组“中国集邮会”活动。
1961年12月,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成立,为黑龙江省第一个群众性的业余集
邮组织。它团结了一批集邮者,举办了小型多样的集邮活动,并创办了会刊,与全国各地建
立了广泛的联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集邮骨干。“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被视为“封、资
、修”的产物而受到批判,集邮活动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集邮活动重新活跃起来。1982年1——10月,大庆、牡
丹江、哈尔滨、鸡西市集邮协会先后成立。在此期间,哈尔滨市集邮协会举办了中国邮票展
览,并与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集邮者一日”活动,组织进行讲座和开展邮票交
换活动。同年11月16——18日,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全省群众性的集邮
组织宣告成立,使黑龙江省的集邮活动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各地、市、县集邮协会相继
成立,集邮活动蓬勃开展,集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集邮学术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
取得了一定成果。哈尔滨何宏的《东北解放区邮票史话》在《集邮》杂志上从1981年第一期
开始连载;哈尔滨李登汉于1984年11月1日在全国集邮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撰写的论文《东
北解放初期地方加盖邮票再探》;1985年9月7日,李登汉又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
会1985年年会及解放区邮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北满解放区地方邮票印制与加盖邮票》的
论文。这些都为东北三省开展东北解放区邮票史的研究作了舆论准备。
集邮展览 黑龙江地区集邮展览最早举办于1958年8月下旬。当时,哈尔滨市邮局为改进
集邮服务工作,在南岗邮局门前举办街头集邮展览,展出的邮票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邮票
外,还有苏、匈、捷、罗、德、朝等国家的邮票7000多种。1959年,省邮电管理局组织举办
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集邮展览。1962年1月21——28日,哈尔滨市道里区
文化馆集邮小组与哈尔滨市集邮分公司联合举办了集邮展览。1981年2月5日,哈尔滨李登汉
的邮票展品参加了广州首届集邮展览。此后,至1981年8月,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
与市集邮公司又先后举办了3次集邮展览,展品有清代邮票、民国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
和解放区邮票,以及商埠邮票和清代公文封套、戳、片、简等。
1981年12月2日——1982年1月7日,省邮电管理局组织的黑龙江省邮票巡回展览,先后在
齐齐哈尔、鸡西、大庆展出,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部分邮品参展。1982年7月1日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及其印制为主题的全国集邮巡回展览,先后在牡丹江、哈尔滨展出
。1983年5月1——8日,哈尔滨市个人邮票藏品展览在市工人文化宫开幕,有22部邮集参展。
同年5月22——31日,黑龙江省集邮藏品展览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参加展出的有
173人,共173部邮集、334个展框,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邮展览。这次邮展
有24部邮集获奖,其中一等奖4部:哈尔滨易富顺《清代、民国邮票》,李登汉《中国邮政前
进的记录》,贺铭《全国各解放区邮票》,大庆杨继良《中国实寄首日封》;二等奖8部,三
等奖12部。其中17部邮集选送参加全国展出。展览期间,省邮票公司发行了印有哈尔滨防洪
纪念塔图案的纪念张及发奖大会加字纪念张各1枚。
同年11月24日——12月8日,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北京举办,孙毅的《五小邮票专题邮集
》获银奖,何宏的《东北解放区邮票》、满宏的《新中国邮票上的纪念日》获铜奖,任喜军
的《从小爱科学,长大干四化》获少年奖。
1984年8月12——19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联合举办庆祝建国35周年集邮展览,143部
邮集参展,有38部邮集获奖,其中王志明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孙纪清的《灿烂
的文化,精湛的技艺》、周仕仟的《祖国文化悠久,传统艺术流长》、大兴安岭李传纪的《
海峡两岸骨肉相连》4部邮集获一等奖,二等奖8部,三等奖26部。展览期间发行纪念张1枚。
1985年,孙毅的《五小邮票专题集锦》、何宏的《东北解放区邮票》两部邮集应邀参加
9月16——25日在上海举办的全国获奖邮集展览。同年10月13——22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
期邮票展览在北京举办,易富顺的《各解放区邮票》获银奖,何宏的《东北解放区邮票》获
铜奖,吕辉的《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纪念邮票》获参展证书。
集邮刊物 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于1962年7月28日创办《集邮通讯》,为黑龙
江地区最早创办的群众性集邮刊物,截止1963年12月,先后共出刊9期,并出刊《集邮通讯》
副页8期,同年12月停刊。1981年6月,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改称集邮研究组后,
创刊《太阳岛邮讯》。个人创办的刊物有《北方邮刊》,主编赵洪章,出版两期,后停刊。
1982年一些市县集邮协会成立后,哈尔滨、大庆、鸡西先后创办邮刊:1983年7月20日,大庆
市集邮协会创刊《大庆集邮》;1983年11月6日,鸡西市集邮协会创刊《邮花》;1984年1月
12日,哈尔滨市集邮协会创刊《哈尔滨邮刊》,试刊两期后停刊。
集邮活动 1982年省和各地集邮协会成立后,全省各地除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内组织的各
项集邮活动外,哈尔滨、伊春、齐齐哈尔、黑河、佳木斯、大庆、鹤岗、牡丹江等集邮协会
先后举办了集邮展览,鸡西、大庆、哈尔滨还举办了青少年和中小学生集邮展览,牡丹江、
佳木斯组织了巡回展览;哈尔滨市集邮协会与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集邮者一日”
活动;大庆、鸡西集邮协会创办会刊;鹤岗集邮协会创办集邮活动室,开展每周一日活动。
省集邮协会于1984年在大庆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全省有33个市县120名代表参加;同年7月
,选派5名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集邮夏令营。大庆集邮协会也于1984、1985年两次组织青少
年到南京、大连等地参加夏令营。省集邮协会和各地集邮协会还在新年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
茶话会和迎春联谊会等活动。
集邮研究会 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集邮小组成立后,推选李登汉、贺守先为代理组长
、副组长,组务会成员胡叔平、王景满、朱庆林,顾问与指导王观泉,组员30多人。1979年
10月恢复活动后,1981年改称集邮研究组。1982年6月,又改称集邮研究会,会长易富顺,副
会长李登汉、朱庆林,秘书长郭云羽。哈尔滨市集邮协会成立后,研究会成员易富顺、李登
汉、许洪声被选入市集邮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研究会成员集体入会,为市集邮协会的第一个
团体会员。该会对团结全市集邮者和推动哈尔滨市集邮活动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集邮协会 大庆市集邮协会于1982年1月1日成立,为黑龙江省内第一个地域性的群众性
集邮组织。同年6月20日和6月26日,牡丹江市和哈尔滨市集邮协会先后成立。鸡西市集邮协
会于1982年10月15日成立。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
会,聘请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副省长陈剑飞为名誉会长,会长白景文,副会长唐连第、滕
树人、易富顺,秘书长刘佳维。代表大会期间,省邮票公司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卡1枚,
背面印有陈雷1982年7月“发展集邮活动,建设精神文明”的题字。1984年3月,省集邮协会
一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决议,增选程立仪为副会长。1984年5月31日,哈尔滨市中小学生集邮
协会在哈尔滨市少年宫成立,为省内第一个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群众性集邮组织。同年6月1
8日,省政府直属机关老干部集邮协会在哈尔滨市成立,为省内第一个老年性群众集邮组织。
1985年8月1日,解放军某部集邮协会在大庆市成立,为省内第一个军人集邮组织。1985年11
月16日,增选汤效文为省集邮协会副会长。1985年12月24日,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成立,
程立仪为主任委员,易富顺、李登汉为副主任委员。省集邮协会成立后,各地、市、县集邮
协会相继成立,截止1985年底,全省各地、市、县集邮协会已达43个,专业或行业性协会3个
,会员人数达到79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