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微 波

  京——沈——哈微波干线 1969年,国务院和沈阳军区决定建设北京——哈尔滨微波干 线(二○八工程)。1969年6月开始勘查选点。1970年5月,黑龙江省成立二○八工程指挥部 ,省革委、省军区领导亲自组织指挥。1970年12月,工程全线竣工。该干线全长1441公里, 在黑龙江省境内长度为162波道公里;全程29个微波站,黑龙江省境内有4个站:首站D41站( 位于五常县向阳公社境内)、D42站(位于尚志县帽儿山镇)、D43站(位于阿城县大岭乡境 内)、D40站(建站时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1979年8月迁至南岗区通达街18号,1981年 移至哈尔滨市电信局院内;D40站是京——沈——哈微波干线的终端站,也是黑龙江省内微波 通信区段的指挥站)。
    微波站始建时期经历了重重困难。由于微波传输技术的需要,微波站多建于远离城镇、 没有道路的荒山峻岭之上,最高达海拔708.9米。微波职工和当地民工,硬是靠着顽强的奋 斗精神,把各种建筑材料、仪器设备逐一搬上山顶,保证了京——沈——哈微波干线于1970 年12月29日全线开通,黑龙江省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天第一次看到了微波电路传送的北京电视 节目。
    京——沈——哈微波干线安装的设备是采用国产晶体管元器件组装的I型机。由于当时大 部分国产晶体管元器件质量不过关,微波干线电路质量很差,只能传送电视图像信号,电视 伴音则要利用有线电路传送。为了改进和提高电路质量,省微波通信总站成立了设备整治小 组,分赴省内各站进行设备整治,经过4年努力初见成效,微波电路合格率由1971年的20%提 高到1975年的74%。在设备整治期间,技术人员王宏研制的微波网纹测试仪等仪器在消除电路 网纹干扰,提高传输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黑龙江省微波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微波设备先天不足带来的传输质量低劣问题,D40站于1981年3月22日 零点关机,开始进行京——沈——哈干线全程微波电路的改造。此次改造,将该干线微波设 备全部换装成北京506厂生产的微波Ⅱ型机,1981年12月中旬正式开通。换装后,除传送电视 信号外,还开办了长途电话、长途半自动拨号、电报、国际电报、传真等业务,电视通道也 由单向传输改为双向传输。以后,又陆续开办了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传送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俄语广播、立体声广播节目信号,为黑龙江日报社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等几家报社向北京新华社传送新闻稿件信号业务,开办了民航局、电力局、科技情报所、矿 务局等单位的租用电路业务。
    哈尔滨——牡丹江微波支线 1971年,哈尔滨——牡丹江的省内第一条微波支线开始建 设。哈牡支线全长293公里,于亮珠、九江泡、海林、温春、牡丹江等地设5个微波站。土建 工程于1972年结束,除微波机房外,还在山下建设了站区,修筑了站区公路,架设了电力线 、电话线等。该支线采用西安503厂生产的960路I型半设备,于1975年10月1日正式开通并传 送电视节目。1980年8月,亮珠微波站为尚志县广播电视局开口传送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 台节目,1982年亮珠站撤销,开口业务终止。1982年10月,九江泡站为苇河林业局广播电视 台开口传送电视节目;同年12月,为尚志广播电视局开口传送电视节目;1982年12月,五常 站开口(1984年5月改由帽儿山站开口)为五常广播电视局传送电视节目。1983年4月,温春 站为宁安广播电视局开口传送电视节目。
    哈尔滨——大庆微波支线 1979年8月开始组织建设,由邮电部二公司(西安)负责设计 ,同年12月动工兴建;1980年10月1日,正式传送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节目。全长185 .2公里,经榆林、昌五、肇东,共建4个微波站。由大庆市政府和大庆石油管理局投资建设 ,工程总投资500万元。
    哈尔滨——绥化960路微波线路工程 1985年3月21日,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建设哈尔滨— —绥化960路微波线路,并确定在绥化市建一个微波站,在长发镇建一个分站。绥化微波站设 在绥化地区邮电局院内,长发站设在绥化市长发镇内,两站距离40公里。同年12月7日,省邮 电管理局与绥化地区行署、绥化市政府达成协议,由三方共同投资建设。工程投资总额460万 元,其中设备投资410万元由省邮电管理局负责,土建费50万元由绥化地区行署和绥化市政府 负责(尚未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