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维护管理
维护组织 民国初期,哈尔滨设有吉哈电线工务处,负责维护管理电信线路。
东北沦陷时期,伪“电电会社”在长春设立中继统治所(线务总站),在黑龙江地区设
双城中继所(线务站)和哈尔滨中继所。
建国后,黑龙江地区长途电信线路是以线路所在地邮电部门管理为主,杆路大多以行政
区域划段,由各市县邮电局负责维护和管理。1955年1月哈尔滨长途线路技术中心站成立后,
线路维护工作开始在局部范围内实行专业管理。之后,其他地区相继建立了线路中心站。19
62年2月黑龙江省长途电信线路中心站建立后,线路维护工作由统一的维护组织实行全省性的
专业管理。黑龙江省从1969年开始进行微波通信建设,从建设到正式投产后的维护,一直由
省微波通信总站(二○八总站)实行专业管理。
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 1955年1月8日,哈尔滨长途线路技术中心站正式建立,由省邮电
管理局直接领导。同时,任命了组巡队和哈尔滨、亚布力、肇东、绥化线路段的正、副段(
队)长。同年10月1日,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两个中心站建立,负责所辖区域内的一级和二级长
途电信线路的技术维护工作。1958年8月1日和1959年3月1日,黑河、牡丹江专区长途线路技
术中心站先后建立。
1962年2月,黑龙江省长途电信线路中心站建立。同时,撤销哈尔滨长途线路技术中心站
,哈尔滨站所辖各段划为省中心站的直属线务段。同年6月,省中心站更名为黑龙江省长途电
信线务总站,所属各中心站更名为线务站。当年底,黑龙江省长线系统的维护管理机构设有
总站1处,线务站4处,线务段29处。
1968年2月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撤销后,其人员一部分划归省邮电管理局工程队,一部分
划归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各地区线务站划归当地邮电局。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线务站随行政区划的变更归黑龙江省管辖。
1972年10月1日,恢复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同时,哈尔滨、嫩江(齐齐哈尔)、合江、
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松花江、伊春、绥化、呼伦贝尔等地(盟)线务站和安达直属段
相继恢复和成立。
1978年底,呼盟线务站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长线总站管辖。呼盟线务站划出后,省长线总
站共辖9个地市线务站。
1982年开始,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首先在松花江地区线务站试行包线员经济承包合同制
,并陆续在各线务站推广。
到1985年,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下辖哈尔滨、松花江、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大兴安岭、伊春、黑河9个线务站、60个线务段。其中:哈尔滨站下设明线段、长途电缆
段和市内电缆段;松花江站下设冲河、阿城一、阿城二、双城、宾县、尚志、通河、呼兰、
七○三、方正线务段和电缆段;绥化站下设肇东、安达、绥化、绥棱、肇州线务段;齐齐哈
尔站下设大庆、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泰康、泰来、克山、富裕线务段和电缆段;牡丹江站
下设牡丹江、海林、穆棱、绥阳、林口、鸡西、密山线务段和电缆段;佳木斯站下设依兰、
佳木斯一、佳木斯二、桦南、孟家岗、宝清、集贤、富锦、饶河、抚远线务段和电缆段;大
兴安岭站下设新林、十八站、大杨树、加格达奇一、加格达奇二线务段;伊春站下设汤旺河
、南岔、铁力、伊春线务段;黑河站下设北安、德都、孙吴、嫩江、爱辉线务段。除塔樟线
路委托铁路林海电务段维护外,其他各趟长途电信线路均由各线务站、段按上级划分的区段
进行维护。省长途电信线路系统共有职工1408名,其中包线员513人。
省微波通信总站 1971年9月17日,黑龙江省二○八总站建立,负责省内微波通信线路的
维护工作。1972年10月,改称黑龙江省微波通信总站。截止到1985年底,总站共下辖大庆、
安达、昌五、榆林、哈尔滨、阿城、五常、帽儿山、九江泡、海林、温春、牡丹江12个微波
站。由于微波中继设施的设置集中,各微波站均是直接进行维护工作的机构。全系统共有职
工498名。
线路维护 黑龙江省长途电信线路的维护区域东起抚远,西至成吉思汗,南起鹿道,北
至呼玛,途经全省各地、市、县,跨越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及大小兴安岭等山川,沿线穿
越滨绥、滨洲、哈大、哈佳、哈北、牡佳等铁路干线,气候夏热冬寒,冰期五六个月,并有
雾凇、风雪、冰凌和雷暴,维护工作难度很大。广大包线人员携眷终年工作、生活在农村、
旷野或深山老林,冒严寒,战酷暑,在自然灾害面前顽强拼搏。
齐齐哈尔线务站驻大兴包线员刘松华,于1951年10月来到这个当时人烟稀少、蒿草丛生
的地段,承担起全长26公里、有566棵电杆的长途电信线路维护任务。这段线路沿途经过18条
河沟,汛期常有十几公里的电杆浸泡在水中,严重失修,混线、断线及串音、杂音障碍接连
出现,成为有名的“障碍窝”。刘松华到岗后,在加强线路维修的同时,专门在最热、最冷
和大风天到线路上去,逐杆进行观察,摸索维护规律。数年中,他顾不上照顾患有精神病的
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一心扑在线路上,终于总结出了适合线路实际情况的维护方法,排除
了线路障碍隐患,创造了连续近5年时间未发生任何障碍的优异成绩。1972年,刘松华被评为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标兵。
牡丹江线务站驻三块石包线员徐祥,1952年从部队分配到这个人烟稀少,气候异常,沿
线坡陡林密,溪流纵横,冬季气温常在——30℃以下,寒风刺骨,积雪过膝,夏季荆棘丛生
,蚊蠓成群的地方。在线路维护工作中,他不幸被“草爬子”咬伤,患了森林脑炎,经抢救
虽脱离危险,但却留下了颈部不能转动和半身肌肉萎缩的后遗症,而他仍然坚守在这鲜为人
知、默默无闻的艰苦的工作岗位上。1958年,他被评为黑龙江省工交系统先进生产者;1978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1968年11月10日,密山、虎林县境内的长途电信线路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冰凌,兴凯—
—裴德、杨岗——红兴、平原——虎林等区间共1217棵电杆受灾,冰凌直径达35——45毫米
,线条垂度骤增3.5米,90%的电杆歪斜(其中倒杆过半),一部分线条被冰凌压断,牡丹江
——密山、牡丹江——虎林、鸡西——密山等电路全部阻断。当时,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和
牡丹江地区长途电信线务站积极组织广大维护人员全力抢修,于11月12日14时恢复了牡丹江
——密山、鸡西——密山的有线通信;16日12时,牡丹江——虎林的有线通信也得以恢复。
1983年4月28日晚——30日晨,齐嫩地区遭受了一场我省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风雪的袭击
,降雪量达38.5毫米,地面积雪厚度达30——70厘米。齐市对外的7趟长途电信线路因此全
部阻断,受灾线路为750.13杆程公里以上,其中断杆1050棵,倒杆600余棵,断担2650余条
,断线一级线98处,损失各种金属线条12吨,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余万元。灾情发生后,齐嫩
地区的包线员和邮电职工奋不顾身,积极投入抗灾斗争。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立即从绥化、
松花江、黑河、哈尔滨等基层线务站抽调50余人及7辆汽车,携带20余吨铜、铁线和2万米被
复线及其他大批抢修物资,在铁路停运、公路堵塞的情况下,日夜兼程奔赴灾区,会同嫩江
线务站的150余名职工,以及当地民兵、民工和邮电职工,一道抢修线路,于5月1日17时55分
临时恢复一对哈齐方向的铜线。5月3日17时25分——5月5日17时30分,齐白、齐嫩、哈齐、
齐满、齐甘方向的长途电信线路相继全部恢复。
微波中继设施的设置多远离城镇,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微波系统的职工无论是在建设
年代,还是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
站为家”,为保证微波通信畅通作出了贡献。
线路保护 长途通信线路是国家传递信息的命脉,由于其绝大部分暴露在大自然环境之
中,不仅容易遭到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且还经常面临着人为阻断的威胁。因此,自清末创设
以来,历代政权都十分重视对线路的保护。建国后,1950年1月18日,东北人民政府公布了《
加强保护电信线路令》,明令规定要严格追查盗窃电信线路器材的犯罪行为,对“破坏电线
屡教不改者,则应处以极刑。”同年10月12日,东北人民政府又公布《关于建立县区村交通
组织整修道路与保护电信线路令》及《东北区电信线路保护条例》,明确指出电信线路系国
家重要设施,国民均有保护责任,令各地公安机关及部队协助邮电局保护。11月13日,东北
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爱护保养铁路、电信等交通命脉,严禁破坏偷盗的布告》,明确要求
防止敌特反革命分子阴谋破坏,任何人不得无故鸣枪、投石击毁电信器材。通令规定禁止私
藏交通通信器材,向人民政府登记献纳者,给以奖金;对于购售工厂、商店,亦须向人民政
府登记存货,由政府指定各该有关机关统一购买。黑龙江地区各地认真贯彻东北人民政府保
护通信线路的命令,经常进行护线宣传,并抓好护线组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
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通信线路的规定》颁布实施后,省长途电信线务总站印
发了护线宣传单3万多份,各地线务站、段和线路维护人员利用各种形式,深入沿线机关、学
校、厂矿和社队,向群众广泛宣传护线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各地同时抓好护线组织的落实。
伊春市在市政府和军分区的支持下,建立了民兵联防护线组织,落实护线责任,要求民兵定
期巡回检查。嫩江、伊春等地区还明确提出:“线务站管好线,公安局护好线,民兵看好线
”。1984年,德都县连续发生犯罪分子枪击线路隔电子、打断线条案件,黑河地区公安局和
德都县公安局及时侦破,对枪击长途线路造成通信阻断的6名犯罪分子提起公诉,经人民法院
审理,分别判处了2——5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