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所) l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令电报局代为筹设电话,并
由财政局筹措资银2500两。1907年9月,又官拨平银1万两,于齐齐哈尔设黑龙江省城电话局
,由黑龙江行省公署劝业司管辖。1908年,哈尔滨傅家甸商务总会创设傅家甸电话局(后于
1910年并入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同年,齐齐哈尔电报局拨给呼兰电话交换机1部,话机
、杆线则由本城商款分购,设立呼兰电话局。1910年,滨江商会投资哈洋66万元,创办滨江
电话股份有限公司。1911年7月,双城电报局招股创设双城电话公司,资本金22500元。至清
末,黑龙江地区有市内电话局5处。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商业日渐繁盛。为灵通信息,1914——1915年,巴彦、绥化先后
创办电话局。此后,哈尔滨以北、齐齐哈尔以南地区各城市商民纷纷创办市内电话。1922—
—1928年,黑龙江地区东部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城镇也先后设立市内电话。1928年,东三省交
通委员会将中东铁路哈尔滨电话局收归国有。1929年,黑龙江地区办理市内电话的局(所)
又增加了通河、庆城、泰安、讷河。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共有市内电
话局(所)41处,其中,1914——1931年间增设36处(包括兼办长途电话和农村电话的9处)
。
东北沦陷时期,伪“电电会社”控制了黑龙江地区所有的官办市内电话,并于1934——
1936年间相继收买了商办市内电话,实行垄断经营。当时,办理长途电话业务的电报电话局
一般都办理市内电话业务;铁骊县公署所辖铁骊县军用电话局和萝北县公署所辖萝北县警备
电话局也办理市内电话业务。到194l年,黑龙江地区办理市内电话业务的局(所)共计50处
。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这些局(所)大部分遭到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权接管邮电局。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邮电部门陆
续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市内电话局(所)。东北全境解放后,又先后增设了一批新局(所)。
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办理市内电话业务的邮电局(所)94处: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
双城、富锦、勃利、东安、鸡西、滴道、新平、平阳镇、阿城、呼兰、尚志、通河、巴彦、
宾县、宁安、木兰、林口、依兰、桦南、鹤岗、汤原、集贤、延寿、恒山、东兴、五常、方
正、东宁、绥芬河、八面通、穆棱、梨树镇、绥滨、宝清、虎林、齐齐哈尔、北安、绥化、
海伦、克山、肇东、安达、泰康、富拉尔基、昂昂溪、朱家坎、讷河、肇源、嫩江、泰来、
拜泉、泰安、望奎、兰西、庆安、昌五、林甸、肇州、宁安、甘南、铁骊、明水、绥棱、克
东、德都、黑河、青冈、景星、孙吴、一面坡、拉林、牙不力、西集、兴隆镇、新甸、镜泊
、山河屯、绥阳、下城子、二龙山、拉哈、四方台、海北、任民、碾子山、塔子城、三道镇
、大同、丰乐、通北、鹤立。
建国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黑龙江地区邮电部门的一些分支机构
先后晋升为市县邮电局,办理市内电话业务的局(所)也不断增加。双鸭山、抚远、呼玛于
1952年开办市内电话业务;伊春、佛山于1953年开办;七台河于1964年开办;大兴安岭、鸡
东于1965年开办;塔河、漠河于1982年开办。其间,哈尔滨市于1956年设立市内电话三分局
、五分局,1961年设立市内电话六分局,1975年设立市内电话七分局,1984年设立市内电话
八分局;齐齐哈尔市于l982年设立市内电话二分局,1983年设立市内电话三分局,1984年设
立市内电话七分局和八分局;佳木斯市于1985年设立市内电话三分局。至1985年,哈尔滨市
电信局和省内各市县邮电局(建三江、友谊县邮电局除外)均办理市内电话业务。
机械 市内电话创办之初,机械设备大多比较简陋。黑龙江省城电话局建立时,交换设
备为磁石式50门和10门交换机各1部,终端设备为用户壁机29部。哈尔滨傅家甸电话局创办时
,使用的也是磁石式交换设备。1910年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时,开始使用德国西门子
公司制造的自动电话交换机,中继为100回线。中东铁路设立的电话局初时也使用磁石式电话
交换机,后于1921年在今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建新局时,装设了利巴普鲁自动电话制造公
司制造的史端桥式3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1927年在三十六棚原中东铁路总工厂设立支局时
,装设了1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1932年,该局又增容自动电话交换机1000门。
东北沦陷时期,伪“电电会社”于1933年成立后,次年,对黑龙江地区的市内电话状况
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伪“电电会社”“接管”和收买商办电话后,在对市内电话机械设备进行整治的同时,
对拥有千户以上用户的电话局,改装自动交换机。1934年3月,在齐齐哈尔装设日本制造的史
端桥式自动交换机4000门;1937年1月,在牡丹江装设史端桥式自动交换机4000门1938年12月
1日哈尔滨中央电报电话局建成后,装设西门子式F型自动交换机8000门;同年,在佳木斯装
设西门子式自动交换机4000门。
截止1945年,黑龙江地区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3个管区共设有复式中型电话交换机
8部,复式小型电话交换机83部,单式百门电话交换机123部,特种50门电话交换机5部,测量
台129部,用户话机27637部。
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黑龙江地区的市内电话机械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佳木
斯、牡丹江的自动电话交换机被苏军拆走;哈尔滨、齐齐哈尔、孙吴、黑河、北安的机械设
备分别被日军破坏和被苏军拆走。当时,只剩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自动电话局能够维持
通话。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人民邮电创立后,对市内电话机械设备进行了修复和整治,
但因缺少设备零件,只能在原有设备基础上修修补补,勉强维持。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市
内电话交换机总数为155部,用户话机12018部。
建国后,三年恢复时期,市内电话有一定发展。到1952年末,黑龙江地区的市内电话交
换机总容量由1949年的12500门增加到20870门。1953年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黑龙江
地区市内电话发展较快。1956年哈尔滨市内电话三分局和五分局建成后,分别装设52——C式
自动电话交换机1000门和2000门。1959年,牡丹江市邮电局将共电式市内电话交换机换装为
步进制。l966年,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6940门,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牡丹江、鹤岗为自动交换局;双鸭山、双城、五常、绥化、海伦、安达、肇东、兰西、依
兰、同江、密山、虎林、黑河、北安为共电交换局;其他各局为磁石交换局。
1970年,双鸭山市邮电局在全省首次使用纵横制HJ——905型市话自动交换机,装机容量
600门。
1974年,邮电部提出通信建设十年规划,要求“市话容量大的县局装设自动电话”。龙
江县邮电局修复装设了齐齐哈尔局撤换下来的史端桥式自动交换机800门投入生产,成为全省
第一个安装自动电话交换设备的县局。延寿县邮电局于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100门准电子自动
电话交换机后,又于1976年研制成功600门螺簧式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同年3月1日开通使
用,实现了县城市内电话自动化,推动了全省市内电话自动化热潮。在研制过程中,该局机
务员孙纯玉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与全局职工共同努力,终于闯出一条自力更生实现市内电
话自动化的路子,为改变通信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1978年,邮电部在黑龙江省召开了全国
邮电部门学大庆会议,把延寿经验推向全国,孙纯玉也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
到1980年末,全省有市内电话自动交换局54个,自动交换机容量达69600门。其中:装有
准电子交换设备的局30个,准电子设备与步进制设备合设的局4个;准电子交换机容量达218
00门,占全省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的27%。
进入80年代后,国家对市内电话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并提出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
起上的方针,使市内电话建设投资逐年增加。1981年,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投产5800门,其
中哈尔滨市内电话七分局装设纵横制交换机2000门。1982年,哈尔滨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
31000门,居全国省会城市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第五位。
1984年,哈尔滨市电信局在八分局装设了纵横制市内电话交换机7000门。同年,勃利、
宁安两县邮电局利用单板机实现了市内电话交换机自动监控。
(见附图)
1985年,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3750门,实装110446门;79个市内电话交换
局中有74个局实现了交换设备自动化。哈尔滨市电信局引进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万门程控电
话交换机合同亦于同年7月16日与日方正式签订。
线路 黑龙江地区创办市内电话之初,线路为架空明线。当时,各地架设线路无统一定
章,所设杆距及采用的线质、线径也不尽相同。1907年黑龙江省城电话局创设时,外线按25
个用户范围立杆,线条为单线。1910年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后,通话区域为傅家甸市
街,市内电话线路全长约10公里。1912年双城初设市内电话线路时,为架空16号亚铅铁线。
1914年,宁安市内电话线路使用的是17号铁线;呼兰使用的是16号铁线,全长19.8公里。1
919年4月,民国政府大总统指令颁发《私设电话细则》,规定各地设立电话需呈请交通部核
办,请设报告除工程计划外,均需附敷设电话线路图。但各地线路设置仍因地而异,电杆8米
、9米、10米、13米、13.4米不等,线条多为单线。
东北沦陷时期,伪“电电会社”逐步将市内电话线路由铁线换为铜线,并开始使用通信
电缆。其时,电缆敷设形式分为架空和地下两种,芯线200对以下的采用架空形式,芯线200
对以上的一般设于地下。到1942年,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3个伪电政管理
局共有市内电话架空明线杆路2726.8公里,线条22392.6公里;架空电缆877.2皮长公里,
芯线12231.1公里;地下电缆109.3皮长公里,芯线72956.2公里。
到1945年,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4城市共有市内电话电缆4
44.8皮长公里,地下管道123.3公里,架空明线线条6771.4公里,电杆38341根。
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黑龙江地区市内电话线路也遭到破坏。人民政权建立后,各
地邮电部门对市内电话线路进行了修复。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市内电话线路杆路为1075公
里,架空明线4342对公里,架空电缆432皮长公里,地下电缆68皮长公里。
建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市内电话线路建设以架空明线为主。到1959年,全省有市内电话
杆路2093公里,架空明线11677对公里,架空电缆654皮长公里,地下电缆85皮长公里。从60
年代开始,市内电话线路逐渐趋向电缆化,架空明线逐年减少。1966年,全省有市内电话杆
路2437公里,架空明线9730对公里,架空电缆达到871皮长公里,地下电缆达到137皮长公里
。1970年,市内电话杆路比1960年增长481公里,架空明线减少1237对公里,架空电缆增长4
34皮长公里,地下电缆增长37皮长公里。1980年与1970年相比,市内电话杆路增长793公里,
架空明线仅增长49对公里,架空电缆增长567.9皮长公里,地下电缆增长283.1皮长公里。
进入80年代后,全省市内电话线路有较大增长,仅电缆就增加了近1300皮长公里。但是
,随着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的迅速增长,机线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牡丹江市邮
电局为了缓解市内电话线路的紧张状况,采用在用户实线上装设“1十1”载波设备的办法,
可在一条实线上同时开通两个用户电话。
1985年,齐齐哈尔市邮电局利用40万元用户集资款和邮电部的80万元投资,在全省第一
个采用微波传输手段建成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市内电话中继线路,于当年8月1日投产使用
。同年,哈尔滨市电信局敷设了三分局——六分局7.3公里长的光缆中继线路,并于当年9月
24日投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