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网 路

  局(所)与体制 民国初期,农村乡镇商业兴起,黑龙江地区的四乡电话逐步发展起来 。19l4年,商办巴彦普通电话公司建立,为黑龙江地区农话之始。巴彦官办四乡电话局于19 23年9月建立;东兴、富锦、兴隆镇、双城、克山、宾县、海伦等地方电话局和四乡电话局也 先后建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地方电话局和四乡电话局(所)已达 35处,其中兼办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业务的局(所)12处。农村电话局(所)分为官办(即 县营)、商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商办者多由商会管理,官办者归县署直辖。1928年东 三省电政督办公署成立后,地方电话统归其指挥监督。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四乡电话和县以下电话分别被纳入伪警察署和伪“电电会社 ”通信系统。专为军警使用的警备电话自成体系,归地方政府直辖,总机设在县公署或警察 署内,通信末梢是各警察所、村公所、开拓团和中心小学,这些电话大多是强制改编的四乡 电话或新建电话;纳入伪“电电会社”辖属的则为县以下电话,一般与电报局合设。根据伪 “电电会社”调查和统计年报资料,1933——1938年,日伪政权在黑龙江地区共建立警备电 话局和警备、公众合用电话局39处。到1939年,黑龙江地区共有警备(含警备、公众合用) 电话局55处。到1941年,归伪“电电会社”所辖的电报电话局(设在县以下)中,有办理农 村电话业务的局(所)27处:一面坡、拉林、苇河、正亚、四方台、昌五、海北镇、神武屯 、山神府、三道镇、西集、东京城、梨树镇、平阳、滴道、杏树、千振、悦来、绥西、大肚 子川、裴德、温春、石门子、虎头、半截河、新平、横道河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伪警备电话由各地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专用通信部门,属邮电部门管 理的农村电话局(所)很少。至1946年11月原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成立时,所属农村电话局 (所)只有三道镇、四方台、海北镇3处。1947年6月,东北邮电会议确定“接收四乡电话线 路,加强城乡联系,以配合土改需要”的任务,邮电部门开始接收四乡电话。接收后,四乡 电话仍归地方政府领导。同年11月,松哈邮电办事处在宾县进行县营四乡电话与邮电合并试 点。12月,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在龙镇、中兴设立邮电代办所;嫩江省邮电管理局当时辖有 烟筒屯、喇嘛甸、萨尔图、查哈阳、平阳、老莱、宋站7个邮电所。
    1948年3月21日,黑龙江省政府与黑龙江军区司令部联合通令,决定各县军政电话归市政 电话统一领导(习称警市合并)。黑龙江地区其他各省区也先后发出通令,要求作好警市电 话合并工作。年末,“决定警市彻底合并,归邮电部门统一领导”,取消警备电话称呼。19 49年底,黑龙江地区县以下设有电话交换点的邮电局(所)已达64处:悦来、竹帘、莲江口 、横道河子、柴河、海林、五林、周家、双河(勃利)、倭肯、刁翎、永安、密山、半截河 、东海、永源、平山、玉泉、康金井、大方台、对青山、帽儿山、福利屯、苇河、石头河、 亮河、洼兴、鸟河、宾安、宁远、利东、新民、古城镇、三道岗、依东、嘉信、柳河、会发 恒、萨尔图、双河(绥化)、秦家、津河、张维、莲花、海兴、伦河、西城、宋站、李三店 、平阳、查哈阳、富裕、东阳镇、宝山、依安、榆林、通达、上集、四站、龙镇、西岗子、 奇克、逊河、南叉。
    建国后,黑龙江地区的农村电话尚未全部被邮电部门接管,并有接管后又移交给地方的 。1952年,贯彻中财委及邮电部制订的地方电话统一管理方案,从1953年起,县以上地方电 信由邮电部门统一接收管理,划为国营企业;县以下地方电信(四乡电话)仍由邮电部门统 一接收,其中一部分为全民所有,归邮电部门直接领导,一部分替地方代管;原属邮电部门 统一经营的县以下部分较大支局(所)的电信划归四乡电话,仍由邮电部门统一经营。从19 55年起,县以下电话改称县内电话。到1957年末,全省农村电话交换点达到350处。
    1959年,县内电话确定为两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分级管 理。国家建设的归国家所有,公社建设的归公社所有,公社所在地及其以上的邮电事业由国 家建设和经营,公社以下的邮电事业由公社建设和经营,邮电部门在技术业务和通信组织上 统一管理;公社所在地的邮电事业原来由公社建设的,本着“社建社有”的原则,仍由公社 经营,由国家建设的公社以下的邮电事业,无偿移交给公社经营;公社之间的通信线路,为 沟通市县与公社之间通信的由国家建设和经营,其他的则由两公社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公 社所在地设置的邮电机构,一律称为××公社邮电局,既是国家邮电机构的基层单位,又是 公社管理社内通信的部门,负责领导公社范围内的邮电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
    1961年11月开始,县以下地方电信管理体制又作调整:1960年底以前已有的及1961年新 划分的公社,其所在地已设有国营邮电机构的,其邮电事业收归国营,原来没有国营邮电机 构或新建立的人民公社自行设立电话交换点的,其邮电事业仍由公社自行经营;收归国营的 公社所在地邮电机构,其业务、技术、经济、人员等方面均由县(市)邮电局直接管理,并 受所在地人民公社监督;1958——1960年由人民公社筹资建立的人民公社所在地的通信设施 (不包括用户自备话机),由省邮电管理局按现有价值一次拨款购回,转为邮电资产。经过 调整,该年,全省农话交换点由1960年的832处,减少到761处;公社经营的电话交换点由19 60年770处,减少到676处。
    1962年,县内电话改称农村电话,并从当年3月1日起,将省内26个邮电支局的镇内电话 划归市内电话管理,有拉林、山河屯、新甸、兴隆镇、东兴、景星、拉哈、一面坡、亚布力 、苇河、东京城、海林、平阳、饶河、穆棱镇、绥芬河、绥阳、四方台、海北、任民、萨尔 图、龙凤、通北、青山、集贤镇、七台河。
    1963年3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邮电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调整农村电话管理体 制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为“保证农村重点电话的畅通,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 今后一定时期内,农村电话除十分必要外,一般不再继续发展,对现有设备应加以维护,巩 固提高,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作用。”全省农村电话的管理体制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新的调整: 县至农村人民公社的电话线路,公社和公社之间的迂回线路,公社所在地归地方国营的电话 总机,均归全民所有,由地方国营继续经营;其业务收入、支出、劳动工资、物资供应、基 本建设均纳入省邮电管理局计划之内;公社以下的通信设备和公社所在地当时归公社经营的 电话仍归集体所有,由人民公社进行经营;公社所在地的电话总机原来归地方国营,后来又 划归人民公社经营,公社不愿继续经营的,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仍可划归地方国营;当时 归地方国营,公社要求自行经营的,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可划归人民公社经营。到1965年 ,全省农话交换点为685处,另有公社经营的电话交换点413处。
    至1985年末,全省办理农话业务的邮电局(所)达986处;农话交换点达1125处,其中属 于邮电部门经营有845处。
    线路与机械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有记载的农村电话线路线条长度为1419.5条公里。 其中,巴彦至西集厂15公里、至铁打嘴子12.5公里,庆城至各警察所150公里,拜泉至县内 各保安队250公里,宾县至各乡411公里,望奎至各警察所164公里,阿城至各乡197公里,呼 兰至各乡220公里。电话设备除单机外,一般为容量较小的磁石式交换机。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市外电话线路多为单线、铁线,电话交换设备为单式10门、 20门不等。据伪“电电会社”1939年调查统计,黑龙江地区43处地方电话局共设有磁石式交 换机8——30门101部,50——100门38部,交换机总容量4066门,实装2397门;线路长度117 81杆公里,其中市外10194杆公里;线条长度(单线延长)19188公里,其中市外17601公里。
    解放战争时期,据原黑龙江、嫩江两管区统计,1948年,40个邮电局共接收警备电话线 路3772.93杆公里,电杆60003棵,线条长度5854.1对公里。
    建国后,1953年,根据松、黑两省人民政府的指示,邮电部门统一接收管理县内四乡电 话。松江省接收代管的区村线路4763.239杆公里,电杆77296棵,线条8011.183条公里,市 内线条173.1条公里,交换机46部(容量1086门),话机1130部。黑龙江省接收代管的四乡 线路4947.171杆公里,电杆59066棵,线条7162.202条公里,话机252部。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农村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 乡乡要有电话,社社要通邮路》的社论。2月24日,黑龙江邮电管理局成立了县内电话建设委 员会。3月17日,邮电管理局和省军区发出《关于动员通信部队参加农村电话网和有线广播网 建设工作的联合通知》,农话建设很快形成高潮。当年,全省建成农话杆路5700多公里。至 1957年底,全省农话建设投资总额为4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5.9万元,农业合作社投资2 0.1万元,共建成农话杆路8027公里,线条27004条公里,增加交换机容量7157门,安装电话 3419台;全省农话杆路长度达到17523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210门。
    1958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进行农话线路建设,并放宽对线路传输质量 的要求。省邮电管理局于同年9月16日下发文件称:“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器材的限制,人民 公社至生产大队的线路可采用单线,在保证通话的前提下,各局可自行决定适当放宽传输标 准,同线电话最多不超过4个”。至1959年,全省增加农话杆路5811公里,增加线条17262条 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0936门,话机达到17904部,县至公社直达电路达到310条。其间, 东宁——绥阳开通了单路农话载波机,为黑龙江省第一条农话载波电路。
    1959年下半年——1962年,全省开展了农话整顿工作。首先确定设备归属,对人民公社 所在地1958——1960年由人民公社筹资建设的通信设施(不包括用户自备话机),按有关规 定作价收回。对1962年1月1日以后由公社转为国营的通信设施和人员全部退给公社。同时, 对降低传输质量标准建设的农话线路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提出“今后三五年内农村电话不再 发展”的原则。此后,黑龙江省邮电部门经营的农话设施逐年减少,至1963年,邮电部门经 营的农话杆路由1960年的21l13公里减少到13585公里,线条由1960年的31159对公里减少到1 9838对公里。
    1963——1965年,全省共投资214.7万元,有重点地进行了农话建设和网路改造。其中 ,1964年10月,为龙江永发四清工作队架设通信线路1条,改造大同——祝三、东京城——马 河中继线路各1条。至1965年,邮电部门经营的农话线条长度增加到20160对公里。
    1966——1976年,黑龙江省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先后投资599.63万元 ,为呼玛、孙吴、嘉荫、爱辉、逊克、德都、嫩江、北安、海伦、肇东、肇州、肇源、安达 、青冈、兰西、绥棱、庆安、铁力、鸡东、穆棱、宁安、林口、东宁、虎林、密山、尚志、 五常、方正、双城、木兰、延寿、巴彦、宝清、抚远、萝北、绥滨、汤原、同江、饶河、泰 来、杜尔伯特、阿城42个县增添了农话机线设备,新建杆路1919.7公里,埋设电缆711.4皮 长公里,安装单路载波机44部、3路载波机20部、磁石交换机8部、12路载波机4部,建设局房 400平方米。
    其间,在1972——1976年的5年中,全省另投资318.46万元大修农话设备,投资79.94 万元更新农话设备(其中更换电杆32411根)。在更新改造中,加速了农话电路载波化的进程 :1972年,安装单路载波机21套;1973年,安装载波机50套,其中2套是3路载波机,装设在 绥化——四方台、肇东——昌五;1974年,安装载波机94套,除单路88套、3路5套外,还在 安达——大同63对公里7/1.8钢芯铝绞线(新加挂)上开通了全省第一套12路农话载波机。 同年,青冈县邮电局埋设了青冈——芦河14.8公里和青冈——柞冈5.6公里的四芯塑料农话 电缆,9月份开通,10月份正式投产,为全省第一趟塑料农话电缆中继线路。安达——大同的 全省第一趟农话水泥杆路亦于同年建成。1975年,龙江县邮电局将县局拆旧下来的步进制自 动电话交换机中的100门移装到龙兴支局,于当年4月份正式开通,成为全省第一个农话自动 交换支局。
    1976——1978年,根据邮电部提出的农话载波化的要求,全省把增加载波设备数量作为 农话发展的重点。至1978年底,农话载波机数量由1976年的l582端增加到2202端,其中有12 路载波机14端,3路载波机348端,单路载波机1840端。据该年7月15日的统计数字,全省已有 47个县和七台河市的农村电话实现了载波化,农话电路由1975年的1436条增至2118条。未实 现载波化的15个县有:巴彦、五常、绥化、绥滨、同江、富锦、北安、爱辉、孙吴、青冈、 拜泉、萝北、桦南、宁安、绥棱。
    在实现农话载波化的同时,从1977年起,全省对农话机线设备继续进行了大修更新。至 1983年,先后共大修杆路4238.7公里,更换电杆55431根,更换线条7201.76对公里,增设 电缆810.858皮长公里,更新30——100门磁石式交换机251部,更新或添置1——12路载波机 320套。
    从1983年起,全省农话开始试用环路载波机、无线特高频、小微波3项新技术设备。当年 用于装备新技术设备的投资达216.83万元(不含用于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1984年1月 7日,在巴彦县安装了环9路载波机,其中巴彦——洼兴5路,巴彦——龙泉4路。同年1月23日 ,尚志——一面坡安装了24路小微波;4月18日,泰来——平洋、巴彦——兴隆镇安装了24路 无线特高频。该年,邮电部拨给黑龙江省农话环路载波机新技术推广费30万元,在安达县15 个邮电支局装设环路载波机,共安装环9路载波机8套,环6路载波机2套,成为全省第一个农 话环路载波化的县,揭开了全省农话新技术开发建设的序幕。同年,青冈县安装环9路载波机 1套,开通兴华、红旗、民主3个邮电支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装环6路载波机1套,开 通胡吉吐莫邮电支局;肇源县安装环3路载波机1套,开通二站邮电支局;尚志——亚布力开 通24路小微波;五常县山河屯邮电支局共电交换机换装为自动交换机。1985年,又有勃利、 富锦、绥棱、海伦、甘南五个县安装了环路载波机,其中勃利、富锦、绥棱、甘南4个县实现 全县农话环载化。同年,富裕县安装24路小微波1套;肇东县安装24路小微波2套;汤原—— 黑金河安装4路无线特高频1套;海林县柴河、长汀,肇源县新站,汤原县鹤立,宁安县东京 城,安达县任民6个支局的人工电话交换机换装为自动电话交换机。截止1985年底,全省农话 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8336门,其中自动交换机容量4050门;环路载波机达到35套,其中环3路 1套,环6路8套,环9路25套,环10路1套;有24路微波通信机5套,无线特高频通信机4路1套 、24路2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