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航运通信
有线通信 50年代初,省航运管理局只有一部日本产50门共电式电话交换机。50年代末
,更换为捷克产100门电话交换机。60——70年代,相继安装了国产50——200门共电式电话
交换机,主要用于航运管理局与各部门或地区间的生产、工作联系。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
1985年,在哈尔滨地区安装了国产905型800门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实装687门,主要用于港、
航、厂、道及港区住宅的长途和市内电话通信。
短波通信 黑龙江地区航运短波通信电台于1950年创建,共开放3条电路:一条国际电路
同苏联港口哈巴罗夫斯克进行运输生产及涉外事务联络,一条是航运系统船舶、港站运输生
产电路,另一条是航道部门电路;均使用莫尔斯机。
从50年代初起,相继在哈尔滨、佳木斯、黑河、通河、富锦等主要港口和航道部门设置
江岸电台11座;在主要客货轮“北京”、“上海”、“东北”、“沈阳”、“四平”、“营
口”、“北安”号,以及主要拖轮“鞍山”、“恒山”、“泰山”号及航标船上装设了无线
电台64座。这些设备最小功率为50W,中功率为150——500W,最大功率为1600W。1978年省航
运管理局决定在航道局组建新的短波通信网络后,技术人员利用废旧的铁制航标杆,自己动
手,在航道局五层办公楼顶的平台上建起一座高35米的天线铁塔。从此,航道局可以利用短
波无线电台同各航道分局以及航运管理局所属各部门进行通信联络。
甚高频通信 1981年,为解决黑龙江省航线长、装卸港站多、船舶分散、通信困难的问
题,航运部门决定先在客货运量较集中的松花江各港站及运输船舶上安设甚高频无线电话。
经过调研、试验,采用了601厂生产的JDD——20双工无线电话设备,组成了肇源港——通河
港(431公里)、佳木斯港——富锦港(176公里)间两条链状无线电话转接网络,其间共设
JDD——20双工电台14座,分别装在哈尔滨、佳木斯、肇源、巴彦、木兰、通河、方正、高楞
、沙河子、依兰、富锦、长春岭、北涝洲、绥滨等港站。同时,在所有客货轮、推轮及主要
驳船上架设了XBC——301型单工无线电话42部,在松花江沿岸主要港站肇源、长春岭、哈尔
滨、白石、巴彦、新甸、木兰、通河、沙河子、依兰、佳木斯、绥滨、富锦、同江架设了高
52米左右的铁制甚高频天线塔,在距离较远、超过50公里以上的各主要港站中间还架设了木
制天线;在黑龙江的主要港口呼玛、黑河、四季屯、奇克、嘉荫、抚远及乌苏里江的饶河、
虎头,也架设了木制及部分铁塔天线。甚高频无线电话投产后,使松花江航运各部门之间以
及船与船、船与港、港与港、调度与港间,都可以直接或通过传递进行通信联系。在中苏界
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主要港口与船舶、船舶与船舶、港口与港口间,也可以直接或传
递通话。1985年,除松花江局所属各台外,还在其他各局设有128个甚高频无线电话台。其中
:航运管理局2台、合江航运局28台、黑河航运局8台、沙河子港务局2台、港监局6台、打涝
局4台、航道局68台、嫩江航运局10台,手持机129部。
通信组织机构 1950年,省航运管理局设立电信科,负责通信管理工作。1984年,设立
通信导航总站,直属航运管理局,站内设业务科、机务科、有线科、无线科,通信管理人员
42名;负责管理全网通信业务,组织调整全网网路,规划通信建设,检查通信保密,并直接
领导直属收信台、发信台、交换台、修理部等基层单位。通信导航总站在各航运局和港务局
都设有通信科,各科设置2——3名管理人员;沿江岸台也都配有4——5名通信工作人员。19
85年,航运管理局通信系统共有技职人员2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