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邮电通信技术

  邮政通信技术 包括技术装备的研制及其在邮政通信网、邮件运输、邮件装卸、邮政营 业和邮件内部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邮政通信网 黑龙江地区近代邮政自1900年创设,至1931年,已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 心,综合利用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并与马、步班相结合,联接各市县的近代邮政 通信网。建国后,按照全国邮政通信网网路组织原则和规划,黑龙江省建成了以省会哈尔滨 为中心,通过省内二级干线邮路和县内邮路联接各地市县及邮电分支机构的两级汇接辐射状 通信网,并通过国内干线邮路联接首都,通达全国和世界各地。1980年,黑龙江省划分为12 个邮区,设置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北安和大兴安岭8个邮区 中心局,同时,开始宣传推广邮政编码,为建立由中心局辐射终端局的邮政网和实现邮件处 理机械化、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邮政运输 黑龙江地区古代邮驿传递文件主要依靠牛、马和木车等工具;通航期间,江 河流域利用木船运送;冬季冰雪期内车马难行,则使用雪橇等交通工具。民信局、文报局和 近代邮政初设时的信件传递,均靠畜力或人力。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在哈尔滨——满洲 里和哈尔滨——绥芬河间,驿传、交报、邮政等部门都曾先后利用铁路传递文件和邮件。19 13年,开始利用内河航运运邮。1922年,开始利用汽车运递邮件。1925年,邮传部邮政总局 调给哈尔滨邮运汽车1辆,用于往返火车站接送邮件和市内邮件运输。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 地区于1932年开始利用飞机运送国内和国际邮件;干线邮政运输基本采用火车、飞机、汽车 等交通工具。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于1947年开辟市内和县以下自行车邮路,利用自行 车传送邮件和进行城乡投递,以取代马班和步班邮路。建国后,黑龙江地区于1957年开辟县 际和县以下邮局自办汽车邮路,铁路运邮也由租用铁路的火车容间,逐渐发展为自备火车邮 厢。同年,邮政总局调给黑龙江省自备火车邮厢4辆,于12月31日编挂在哈尔滨——满洲里1 51/152次列车上,为省内邮运干线采用自备火车邮厢之始。五六十年代,黑龙江省农村投递 即已普遍使用自行车。1971年,兰西、龙江、肇东、宾县等地开始使用摩托车进行邮件运输 和农村投递。到1978年,全省已有40多个市县邮电局使用摩托车投递邮件。后由于农村道路 条件限制,经调整大部分停用。到1985年,黑龙江省邮电部门除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门的火 车、汽车、飞机和轮船等交道工具运输邮件外,拥有自备火车邮厢51辆,邮运汽车283辆,邮 运和投递用摩托车224辆。
    邮件搬运装卸 黑龙江地区的邮件搬运与装卸长期依靠人力进行,劳动繁重。建国后, 在技术革新活动中,省内大中城市邮电局从1958年起,先后研制出邮件传送带、邮件自动滑 板、室内邮件运输车等设备。哈尔滨市邮局于1958年研制出汽车、火车两用装卸传送机,汽 车邮件装卸工效提高9倍,火车邮件装卸工效提高5倍;同年,作为省内最大的邮件转口局, 该局配备了两辆电动搬运车,以解决火车站内人工搬运邮件问题。1960年,该局又配备一辆 装有升降设备的电动搬运车;1961年,配备了两台邮件传送机;1962年,配备了11辆电动搬 运拖车。1966年,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3个邮件转口局开始使用装卸用机动牵引车和装 卸用拖(挂)车运送邮件。1971年,在哈尔滨——北京邮运干线上,利用叉子车和托盘,实 现了火车邮件装卸机械化,但因车厢利用率低,于1981年停用,全省装卸火车邮件仍基本上 靠手工操作。到1985年,全省有站台用拖(挂)车198辆、装卸用叉车两辆;哈尔滨市开始使 用货运集装箱运输邮件。
    邮件内部处理 黑龙江地区近代邮政创设后,邮政内部的函件处理、包裹分拣处理、报 纸分发、空袋除尘、汇兑稽核等作业,除东北沦陷时期,个别邮政局使用了日式波纹邮资盖 销机以外,全部是手工操作。1958年以后,省内大中城市及部分县邮电局先后研制出各种机 械设备,逐步代替了人工操作。
    在函件处理方面,1958年,哈尔滨市邮局开始研制自动过戳机、挂号函件封套机和信函 捆扎机等机械化、半机械化邮件处理设备。1959年时,全省有邮票盖销机1部、自动过戳机1 部。1960年,邮票盖销机增至6部,另增加半机械化信函分拣机3部、印刷分拣机1部。由于研 制出的设备性能不全,未进行推广,至1962年基本停用。1965年,哈尔滨市邮局研制出平刷 分拣机,于当年5月1日投产。该机是电动传送机械,有40个运载车斗;在椭圆形轨道上运行 ,由控制键控制自动翻转;每小时分拣速度达2118件。省邮电科研所从70年代开始研究光电 识别自动分拣设备,并取得初步成果。1980年,黑龙江省开始宣传邮政编码,为自动分拣邮 件创造条件。198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采用贵阳和上海生产的平常印刷品细分机、粗分机、 程序控制吊袋机,安装了平刷分拣作业流水线,当年11月投产。
    在包裹处理方面,1958年,哈尔滨市邮局研制出简易包裹分拣机,由于性能不全,未能 推广。1963年,该局经改进,研制成由开拆机、传送带、喷雾器和装车传送带4部分组成的包 裹封发机械化设备,当年10月10日投产,代替了过去人工背、抱、扛等笨重体力劳动,劳动 效率提高了32%。1974年,在哈尔滨市工业技术交流馆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助下,该局又研制 出由推式悬挂传递机、吊袋储存轨道、粗分机和粗分联合作业设备等组成的包裹分拣机流水 线(粗分部分),同年10月投产。1984年,该局包裹分拣机细分部分投入生产,实现了包裹 分拣机械化作业。1985年,黑龙江省第二大邮件转口局——齐齐哈尔市邮电局也使用了国产 包裹分拣机。
    在报纸分发方面,1965年,哈尔滨市邮局研制出由两层传送带和装报机翻斗等部分组成 的报纸分发机械设备,同年8月投产使用,使原来的11道工序减少为6道,提高了分发报纸的 质量,加快了报纸传递速度。1978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又研制成功报纸自动封装机,在黑龙 江日报社印刷厂安装试用。封装机除运转之始需靠人工把装报的帆布袋挂在机器上以外,撑 开袋口、装报、封报、加锁、下袋都由机械完成,代替了人工劳动,提高工效25%。
    在空袋除尘方面,1981——1985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平均每年要对开拆后的16.4万个邮 袋进行清理除尘,并需整理报皮布310万条,全部手工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车间粉尘浓度 高。1985年,在邮电部贵阳通信机械厂和哈尔滨七○三研究所的协助下,组装了由自由滑式 悬挂机、脉冲除尘机、空袋传输机和空袋、报皮布整理装置组成的空袋除尘作业线,每年可 处理空袋60万个,处理报皮布900万条,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1倍。脉冲除尘机噪音低于 46分贝,除尘效率为99.8%。
    在汇兑稽核处理方面,省邮电管理局从1973年开始研究应用计算机进行汇兑稽核数据自 动处理,1976年研制出1型机,当年试生产,1981年8月正式通过鉴定。该设备的投产使用, 使汇兑稽核业务15道工序中劳动强度最大的顺号、核销、平衡、加算等8道工序实现了自动化 。1983年3月,邮电部邮政总局批准采用锦州产DCS——142计算机开发汇兑稽核数据处理新系 统,于1985年试运转,将15道工序中的12道由机器承担,生产人员减少50%,工效提高50%。
    邮政营业 黑龙江地区近代邮政创设后,邮政营业全部是手工操作。1958年,全省各邮 电局开始研制和使用机械化营业设备,逐步代替手工操作。1960年,全省邮电部门有邮资机 两部,包裹自动计费磅秤25台,自动半自动收信机13台,能识别硬币的自动售报机17部,自 动出售杂志机8部,自动售邮票机47台,自动售明信片机18部和邮件传送机18机台、389米。 其中的包裹自动计费磅秤上有一个扇面,标有计费标,在读出包裹重量的同时,可读出任一 资费区的包裹资费。1969年,省内大中城市邮电局开始使用国产能识别硬币、可自动找零的 自动售票机,共6台。这种售票机由鉴币器、找币器和出售执行机构等部分组成。1970年,哈 尔滨市邮政局开始使用国产电子包裹收寄机,可自动显示重量、资费和打印单据。1974年, 鸡西市邮电局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制出黑龙江省第一台自动取包机。该机由机架、 存包、传送、控制和电源等部分组成,采用晶体管编码控制方式,最多可容纳700个包裹,取 一个包裹最长时间为18秒。这一成果曾在省内16个市县邮电局推广。1985年,全省有包裹收 寄机78台,自动售票机43台,在业务繁忙的县以上邮电局使用。
    电信通信技术 包括技术装备的研制及其在电信通信网、电信终端、交换、传输等方面 的应用。
    电信通信网 黑龙江地区于1886年和1887年分别设立吉林——宁古塔——珲春、吉林— —大黑河电报线后,以单一架空明线传输和人工电报机组成了条状电报通信网。民国初期, 随着市内电话业务的发展和长途电话的开办,原黑龙江省开始形成以省城齐齐哈尔为中心, 以市内电话为基础,通过架空明线电报、电话电路及人工电话交换机联接人工电报机和人工 电话机的电信通信网。1920年和1922年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铁路沿线设电 报线后,黑龙江地区开始形成分别以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为中心的辐射状电信通信网。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为强化殖民统治和满足军事需要而加强了电信通信网的建设, 在黑龙江地区建成以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为中心,以明线为主,并辅以电缆和载波手 段,通过3个中心装设的自动电话交换机联接电报、电话终端设备及所属省、市、县的辐射状 电信通信网。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迅速恢复了遭战争破坏的电信通信网。建国后,按照邮电 部的统一要求,1954年以前,黑龙江地区电信通信网分别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为中心。1954 年松黑两省合并后,逐步采用明线、电缆、微波及载波等传输手段,以及步进制、准电子、 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自动转报设备、用户电报交换机等交换设备和自动电话机、电 子电传机、传真机等多种现代通信终端设备,组成了以省会哈尔滨为中心,对下联接地(市 ),并通过地(市)联接各县的三级辐射汇接制模拟电信通信网。1985年,哈尔滨开通360路 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并准备引进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各 市县采用了统一的长途区编号,逐步实现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全省长途电信通信网开始由人 工向半自动、自动过渡,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省内电报网亦通过哈尔滨市采用的电子计算 机控制的自动转报设备,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农村电话广泛采用了环路载波等新技术,成 为公用电信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信终端技术 黑龙江地区从1886年开办电报后,全部应用莫尔斯人工电报机。电话创 办后,最初使用的均为人工磁石电话机。1910年,开始使用拨号式自动电话机。1922年,开 始使用共电式电话机。东北沦陷时期,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大部分被日制莫尔斯式继电器人工 音响电报机所代替。1933年以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开始使用莫尔斯自动电 报机。其间,日军在军事上还采用了机械式电传打字电报机。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这 些设备大部分遭到破坏。1948年,仅哈尔滨有一部莫尔斯自动电报机。建国后,哈尔滨、齐 齐哈尔和牡丹江3个城市相继开始使用莫尔斯自动电报机。1954年,哈尔滨开始使用东德产五 一型机电式电传机。1955年国产55型机电式电传机研制成功后,省会局即开始使用,齐齐哈 尔、牡丹江等局于1958年也开始使用。1959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开始使用五单位自动发 报机。1960年6月,哈尔滨开始使用相片传真和真迹传真电报技术,与北京开通传真电报电路 。1964年5月,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职工组装成全国第一台晶体管人工电报机,用晶体管代替 了继电器,工作性能稳定可靠,迅速在省内和全国邮电部门推广。同年,国产64——A双机头 自动发报机研制成功,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首先采用。到70年代,全省地(市)以上邮电局 和较大县邮电局普遍使用了五单位自动发报机,地(市)邮电局均使用了双机头自动发报机 ,县以上邮电局普遍使用了国产机电式电传机。1973年开始,传真电报技术陆续推广到省内 地市和部分县邮电局,开办公众业务。70年代后期,按照邮电部“传真化”要求,全省大部 分县以上邮电局普遍使用了省内生产的一类单路真迹传真机,开办公众传真电报业务后,因 设备质量差、用户需求少和电路不畅等因素停用。1978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在全省率先 使用了国产中文电报译码机。其时,自动电话机在县城已经普及,省内大中城市开始采用按 钮键盘电子式自动电话机。进入80年代后,大中城市开始使用双音频多功能电话机。随着电 子技术的发展,1983年,省内大中城市开始使用国产BD477型电子式电传机。1985年底,哈尔 滨——大庆开始使用微机控制的TS20型汉字电传机通报,减少了人工译电环节,比电子式电 传机传输速度提高50%,准确率达到100%。该年,全省接入市内电话交换机的电话机共10988 3部,其中自动电话机占95.63%;接入农村电话交换机的电话机35192部,大部分是磁石式人 工电话机和共电式电话机,其中自动电话机1660部;电报终端设备有电传机918部,五单位自 动发报机443部,传真机47部,人工电报机27部。
    电信交换技术 中东铁路电话最初使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1910年,哈尔滨滨江电 话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德国100门西门子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电报转报一直采用人工方式 。东北沦陷时期,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市的市内电话采用步进制自动电话 交换机外,其他各地大都使用日本产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其时,在哈尔滨等几个较大城 市开始使用局内半自动电报交换机(交换机由人工接续)。建国后,1951年,哈尔滨——沈 阳方向试验单向长途电话半自动拨号,1952年停止。1956年,哈尔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电报 集中交换(把1个人1个座席的电报交换方式合并为5个座席,利用半自动电报交换机把多个电 报机和电路连接起来,控制电路的运转)。1959年, 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把电传机的凿孔设备与五单位自动发报机相结合,实现了撕断纸条半自 动转报(后省内大中城市普遍采用)。1960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开始试制100门纵横制市内电 话自动交换机,并投入使用。1972年,延寿县邮电局在全国首次试制出晶体管400门单式市内 共电电话交换机,用晶体管代替了机械元件,曾在部分县推广。1973年,省内部分市县开始 试制继电器式长途电话半自动拨号设备(后停止)。1974年,继齐齐哈尔铁路局之后,省内 邮电部门试制出200门准电子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接着又试制出龙江I型1000门准电子市内 电话自动交换机和龙江75——1型600门准电子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1977年,省内曾自行研 制布线逻辑控制式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在哈尔滨至牡丹江、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试通 ,由于元件质量不高等原因未投产使用。到1978年,全省共试制出准电子市内电话自动交换 机21500门,先后在31个市县邮电局安装使用。同时,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批量生产,省内 大中城市和较大县邮电局普遍采用。1984年,哈尔滨市电信局采用了程控64路自动转报设备 ,承担了省内90%的转报任务。同年,利用引进的TK——85型单板机研制成功小容量程控长途 电话自动交换机,在富裕—齐齐哈尔方向试用。1985年,哈尔滨开始使用140回线用户电报交 换机,并于同年8月第一次采用360路纵横编码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与省内外13个城市实现 了长途电话直拨;同时,做好了引进1500回线程序控制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和万门程序控制 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的准备工作。
    电信传输技术 黑龙江地区早期的电信传输手段均为架空明线单铁线和少量水下介入电 缆,后逐步采用了双铁线、铜线和铝线。1905年,最先由俄国人在黑龙江地区使用无线电通 信设备,系火花式无线电长波电台。1922年该设备被中国政府收回后,翌年即开始使用真空 管无线电设备进行短波通信。东北沦陷时期,市内电话普遍使用架空电缆,并开始在长途通 信干线上应用载波通信技术,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开通载波电话 机。1942年,开通沈阳——哈尔滨地缆载波。建国后,电信传输仍以架空明线为主。1958年 ,随着省内工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长途通信供需矛盾突出,省内开始自行研制3路载波电话 机。1959年,哈尔滨——沈阳开通12路载波机,在省内首次使用12路载波设备。到1960年, 全省省会到各专区(除黑河外)都开通了12路载波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70年代,全 省开始大量采用晶体管载波电话、电报设备。1970年,黑龙江省邮电部门开始应用无线微波 技术,先后建成北京——哈尔滨、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大庆微波通信线路。1974 年,在青冈——柞岗、青冈——芦河试埋四芯直埋式全塑农话电缆,取得了在高寒地区使用 塑料通信电缆的经验。1980年,为使电信传输向大通路、高质量和经济化方向发展,省内敷 设第一条60路地下载波电缆,在哈尔滨——阿城间开通。1981年,开始在高寒地区试用12路 特高频载波设备。1983年,安达县农村电话在省内首先使用环路载波设备。1984年8月,哈尔 滨市电信局埋设1公里光缆,进行越冬抗寒试验。经一年观察测试,地下光缆平均温度为6摄 氏度,为国内高寒地区应用光纤通信技术积累了经验。1985年9月,省内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 (全长7.3公里,采用8.448兆比特/秒,120个话路,无中继光纤通信的二次群长波长系统 ,六芯光纤直径为50/125mm,全部设备均为国产)在哈尔滨市电信三分局——六分局间开通 。1985年,全省农村电话使用地下通信电缆的县已有51个。同年,经邮电部批准,拟在哈尔 滨——齐齐哈尔间埋设国产6管小同轴电缆,采用载波制式,3个系统,最大容量900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