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学研究

  科研工作 1949年以前,黑龙江地区没有邮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对通信技术未做过系 统的科学研究。建国后,为适应邮电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建立了黑龙江省邮电科 学研究所,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邮电科学研究,以推动全省邮电科学技术的发展。19 58年,根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省邮电管理局决定一方面抓现有设备的技术革新和线路 改造及通信组织管理,一方面大力抓好科学研究工作,研制新设备,自力更生增加通信能力 。当年10月,省邮电科研所即研制出长途通信急需的3路载波机样机。
    1959年2月,省邮电管理局贯彻省科委召开的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精神,制订了《黑龙江省 邮电1959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2条。同年3月,省邮电管理局召开全省邮电工业、科研、供 应工作会议,通过了上述纲要和《关于建立全省邮电科学技术研究网的规定》、《关于建立 全省邮电科学技术情报网的规定》及《黑龙江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技术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并确定了1959年的69项重点科学研究项目。随后,各市县邮电局也制订了本单位的科研规划 。该年内,3路载波机投入生产,并研制出单路、8路、12路特高频无线通信设备样机。
    1960年,省内自行研制了5门电子交换机、1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和载波振荡器等 。但省邮电管理局也提出了一些过高、过急的口号,如:向省到专区、专区到县多路化进军 ,向县至公社基本实现载波多路化进军,向县至公社实现电报机械化、会议电话双向化进军 ,向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进军,向生产维护自动化进军,向城市 邮电“四网化”进军,向会议电话、电源设备、无线机房、自动机械遥控进军,向队队通电 话进军,向邮件装卸、搬运、基建施工机械化进军,向普遍应用超声波进军,向普遍应用煤 气进军,向元件加工模具化进军,向管理工具改革进军等。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省邮电科学研究工作进行 了调整,原列重点科研项目12路载波机和单边带收发信机的研究工作下马。1962年初,省邮 电管理局总结了1958年以来邮电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 在科研工作上存在指标过高过急和形式主义倾向,当年撤销了省邮电科研所,将全省邮电科 研转入群众性的研究。
    1973年,恢复黑龙江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市邮政局、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哈尔 滨市市内电话局,以及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等市邮电局,也加强了科学实验力量。 翌年,省邮电科研所试制成功2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完成了长途半自动拨号、邮政包 裹粗分和细分机的设计与加工等科研项目,并开始进行汇兑稽核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 研制。同时,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除重点项目外,开始研制60路载波机及其配套使用的 长途对称电缆和自动转报机械,自动测试设备、报纸自动分发机械等。1975年,省邮电科研 所贯彻邮电部提出的邮电通信“四化”要求,加快了千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汇兑稽核 电子计算机、长途自动交换设备等的研制工作。
    1977年,省邮电管理局制订了《黑龙江省邮电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78——1985年 )》。同年,进行了万门程控交换机的调研和总体方案设计的准备工作,以及长途电话自动 交换机的样机试制。
    1979年,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省邮电管理局要求邮电科研所要围绕邮电通信建设和 技术改造,面向生产,与通信企业、邮电工厂、学校相结合,搞好革新、改造、挖潜,搞好 新产品的研究和试制。1980年,省邮电管理局又提出邮电科研所要逐步改变依靠国家事业费 开支的局面,进行人员调整,增加科技人员的比例,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的要求。
    1981年,省邮电管理局组织了对汇兑稽核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长途按钮拨号设备 的技术鉴定,并开展了905型纵横制电话交换机技术改进、75——1型准电子电话交换机自动 测试和电子钟试用情况调查等工作。
    1984年,省邮电科研所先后开发出县局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测试系统、微波电路监测 系统、纵横制交换机监测系统、用户线路集中器、农话计费系统等一批微机应用成果。
    重要科技成果 自1958年起,省邮电管理局先后组织人员对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和推广 。其间,通过省邮电部门以上级别技术鉴定的共124项。
    长途线路障碍测试法 建国初期,长途通信线路经常出现地气、断线、自混等障碍,由 于缺少有效的方法,能够测试的只占29.8%。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机务站职工史宝聚,创造 出有效的线路障碍测试方法,线路障碍测试率达78.8%,铜线障碍测试误差不超过10棵电杆 的杆距,铁线障碍测试误差不超过5棵电杆的杆距。1950——1952年间的3年中,测试差错仅 有两件。其方法是:分冬、夏、春秋三个季节区间作好标准记录;利用LZ电桥测试出障碍处 的环阻,根据标准记录表确定障碍区间后,再将障碍处的环阻减去实际测试的邻近试验杆的 环阻,确定障碍的准确地点。该方法可以测试自混、混线地气、他混、断线、单线地气等障 碍,减少了线路测试的被动性。195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第1期《电信技术通讯》向全 国邮电部门介绍推广了该方法。后来,在该方法基础上,又总结出电缆障碍五次测量法,在 全国邮电部门推广。
    用户机线自动测试器 1958年3月,由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杜景纯、尹仑山等人试制。该 机由脉冲发生、选号、测试、放大、信号显示和告警等几部分组成,其性能可测试13种局内 和局外用户机线障碍,并能显示出用户号码和障碍类别,自动发出告警。1964年4月,省邮电 管理局将该项目作为发明项目报送邮电部。
    话单自动传送带 1958年5月,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刘振芳、吴家振、马维田、王官域等 人,采用继电器控制自动定时开门投单的方式,试制成功国内第一部话单自动传送带,9月正 式投产。该自动传送带由区分操作台、电动机、减速装置、消音装置、话单容器、胶带木槽 和告警装置等部分组成。传送去话话单提高效率两倍,传送转话话单提高效率3倍。1960年3 月经进一步改进后,先后在沈阳、长春、大连和其他城市推广。1964年4月,省邮电管理局将 该项目作为发明项目报送邮电部。
    3路载波机 1958年8月,省邮电科研所王国钧、潘嘉礼等人和省邮电载波机厂合作,开 始自行研制3路载波机。同年10月1日,研制出第一套58——2型3路载波机样机。1959年4月, 研制出59——4型中程3路载波机,安装在伊春——佳木斯间开通使用。同年6月,经改进后研 制出59——5型3路载波机,在哈尔滨——北安间安装开通。同年10月,邮电部在北京召开载 波机研制经验交流会,黑龙江省研制的载波机被评为电气性能第一名。到1961年8月,全省共 研制生产出载波机156端,使全省92.3%的市县邮电局装上了载波机,使用寿命都在15——2 0年之间。
    断续器障碍自动测试转换装置 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机械室李茂才、孙兆凤利用并接高 阻继电器的原理,于1959年2月试制成功断续器障碍自动测试转换装置,5月投产。该装置能 寻找出6种障碍,遇有障碍能立即转换到备用的断续器上,并发出障碍警告。1964年4月,省 邮电管理局将该项目作为发明项目报送邮电部。
    电动过道钻孔顶管机 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唐衍增、贾凤山、邹富国、张立亭、邸占生 等人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并于当月投产。该机由电动机、变速箱、卷扬机、钻头和钻棒等 组成,钻孔40米,偏差不超过10厘米,钻孔速度为平均每分钟0.5米。应用4年时间,钻过道 孔38处,提高效率160倍。1964年4月,省邮电管理局将该项目作为发明项目报送邮电部。
    消除农村广播串音 1962年,省邮电管理局为解决有线广播串音问题,由王国钧及杨文 彩、潘嘉礼等主要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县邮电局和农村支局,用两个多月的时 间,认真分析研究了广播串音的原因,总结出查找广播串音的程序和消除广播串音的7方面技 术措施,并迅速在全省推广。黑龙江省消除农村广播串音的经验由《邮电技术通讯》杂志先 后在1963年第1期、第10期和1964年第1期、第3期上连续向全国介绍,并编辑出版了《农村电 话线路技术选辑》一书,于1964年12月在全国发行。
    晶体管人工电报机 1964年5月,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段宝庆用半导体三极管代替继电器 ,组装成全国第一台晶体管人工电报机。省邮电管理局遂在全省推广使用。1964年,由《邮 电技术通讯》杂志向全国推广。晶体管人工电报机振荡器发出的声音清晰、无畸变、少失误 ,音质音量可以调整,且体积小,维护方便,成本低廉。段宝庆为此受到邮电部和省人民政 府的表彰,并获奖金300元。
    会议电话增音终端机 双城等县邮电局从6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晶体管会议电话增音终端 机,并获得成功。县里召开电话会议时,各公社利用晶体管会议电话增音终端机,可以30人 同时收听,并且可以对讲。省邮电管理局于1966年2月在双城县邮电局召开会议,向全省推广 。70年代,将改进后的会议电话增音终端机交省电信器材厂批量生产。到1985年,共生产10 00多部。
    压电陶瓷通信器件 省邮电器材修配厂何英群、高荣升等人从1967年开始研制锆钛酸铅 压电陶瓷器件,经过多次试验,于1970年研制出压电陶瓷受话器、压电陶瓷滤波器和压电陶 瓷继电器三种新型通信器件。经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省电信器材厂批量生产7万余只, 满足了省内自制新型磁石电话机的需要。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是由锆酸铅和钛酸铅组成的晶体 ,其热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较好,用它制造的电信器件具有效能高、结构简单、体积小、重 量轻、成本低、坚固耐用、不受温度变化影响和节约有色金属等优点,在——50℃低温时仍 能保持通话,适应了严寒地区的通信需要。
    晶体管共电交换机 1971年,延寿县邮电局机务员孙纯玉与机线组人员开始研制,于19 72年12月正式投产使用。这种交换机不仅具有一般继电器共电交换机的性能,而且全部采用 无接点元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障碍少,有蜂音、自动振铃和回铃性能,对主、被 叫用户摘挂机状态有信号灯显示,提高了接通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维护费用。人民 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晶体管共电交换机》一书对该机作了专门介绍。
    电子钟 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佳木斯、牡丹江市邮电局和延寿、勃利县邮电局及省邮 电科研所等单位从1973年开始,先后研制出石英电子式母、子钟。石英晶体电子钟采用石英 晶体作主振器,电子电路分频,用数码管显示,最小显示单位为秒,由母钟驱动子钟,供长 途台、报房、营业厅和机房等处使用。经省电信器材厂杨印全等人多次研究改进,经历了一 、二、三型,在省电子研究所试验后,通过省邮电管理局鉴定。1979年,由省电信器材厂投 入批量生产,在全省邮电部门安装使用。
    铁3路载波机 1974年,省农村电话局和省邮电管理局科技处组织人员,参考启东型铁3 路载波机的图纸,研制出铁3路载波机,但由于滤波器和接插件等问题,在使用中故障较多。 后经张志强、王会才、刘相云等人反复研究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由省七 ○八厂批量生产。1975——1980年,生产200余端,投入通信生产使用。
    自动取包机 鸡西市邮电局何兆森等人试制。该设备由机架、存包、传送、控制和电源 等部分组成,采用晶体管编码控制方式,最多可容纳700个包裹;取一个包裹最长时间为18秒 ,可以连续取包。该机先后在哈尔滨市邮政局和牡丹江、鹤岗、双鸭山、安达等16个邮电局 推广使用。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包裹分拣机 哈尔滨市邮政局陶平林、于德贵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侯作勋、金葆宁、潘 配林和哈尔滨市“三结合”机械化、自动化专业组协作下,历经200天,于1974年10月12日研 制成功包裹分拣机(粗分部分)。该项设备由推式悬挂传送机、吊袋储存轨道、粗分机和粗 分台4部分组成。使用该设备后,工作效率由过去每日工作14小时,人工处理2.7万件,提高 到每日工作6小时,平均处理2.2万件。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固态源网纹检查仪 1975年,省微波通信总站王宏试制。该仪器由波导混频头、同轴扼 流筒、低通滤波器、宽频带放大器和指示部分组成,使用9伏干电池,适于地处高山、交通不 便的微波站使用。它比频谱分析仪体积小,重量轻(频谱仪重75公斤,网纹仪重1公斤),造 价低(频谱仪每台3万元,网纹仪每台几百元),操作简单,携带方便,节省时间(用网纹仪 只需要一分钟即可作出正确判断)。该仪器研制成功后,在省内各微波站推广使用。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半电子布控长途电话自动交换设备 黑龙江省邮电科研所王国钧等人自1973年开始研制 ,于1975年9月在哈尔滨——牡丹江间试验成功。1977年5月,在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 ——北京间投入使用。该设备具有自动接续、鉴权、自动区分、自动计时、计费等特点,有 打印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于部分国产元件质量不过 关,以及受全国长途电话全自动交换制式的限制,该机试用1年后停用。
    螺簧600门半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 1975年,延寿县邮电局孙纯玉等开始研究,于1976年 3月1日研制成功,并在县城开通。该机采用空间分割和布线逻辑控制方式,在话路接续部分 采用螺簧接线器,在控制电路中应用电子电路。其优点是工作可靠,造价便宜,体积小,重 量轻,安装方便,耗电少;缺点是接续速度慢(笛簧只需1——2毫秒,螺簧需18毫秒),有 轻微噪音。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龙江75——1型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 1975年下半年,省邮电管理局组成设计组和龙江 75——1型准电子技术小分队,总体设计人为省邮电管理局吕鸿声和省邮电科研所刘奎一,参 加设计的还有刘清顺、丑广兴、张文超、朱元地、张建军、周金冠、韩玉德、周宗芳等人。 1976年12月,该机首先在穆棱县开通。接着,小分队配合虎林、宁安、鸡东、海林、林口、 绥滨、双城、巴彦、绥棱、尚志、孙吴等县,也先后研制开通了75——1型准电子自动电话交 换机。该机采用单局制迭加方式,以200门为基础单元,较大县局可增至2000门;采用布线逻 辑集中控制方式,20套记发器,两套标志器,可自动转换;通话回路为空间分割方式,用笛 簧继电器组成统一规格的4×5接线器;考虑全程全网自动拨号或半自动拨号,以及特业、长 途、农话、人工入中继及局间中继的需要,均设有出入中继电路;具有长途强插、强拆、鉴 权、链路障碍显示告警,记发器和链路人工指定测试,外线自动测试等功能。该成果获1978 年省科学大会奖。
    汇兑稽核数据处理机 1974年10月,经邮电部批准,省邮电科研所、省邮电管理局汇兑 稽核处配合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电子汇兑稽核设备。1976年7月投入试生产,1 978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该设备由专用电子计算机、光电输入机、打印机、控制台、穿孔机 等部分组成;计算机采用TTL集成电路和磁心内储存器,容量为16384×21位,运算速度为每 秒5万次;汇票经计算机处理后,由打印机将稽核结果打印出来。这是国内应用电子计算机技 术进行邮政汇兑稽核数据处理之始。该设备可自动完成原由人工处理的15道工序中的8道工序 ,打印速度为每小时1万张,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40倍。1978年4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该 机经过改进,于1981年8月通过邮电部技术鉴定。但该机存在纸带穿孔噪音大,不能自动进行 纠错,主机存储量小,输出打印量大,速度慢等缺点。1982——1985年间,采用锦州产DCS— —142计算机设备,重新编制软件,又研制成Ⅱ型机,使原15道工序中的12道工序由机器承担 ,生产人员减少一半,工作效率提高50%。
    LJ——1型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 1975年,由省邮电科研所何英群负责、与高明 举和刘奎一等共同设计,由省邮电科研所和省电信器材厂合作研制,是供县邮电局使用的单 局制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终局容量为1000门。1977年2月,在阿城县邮电局投产使用。该机 采用空间分割和布线逻辑控制方式;话路接续部分由笛簧继电器组成,接线器为三线式,a、 b线为通话线,c线为控制线;集中控制部分由晶体管等分立元件组成与——或——非逻辑电 路,指挥全机完成接续通话任务;对长途、农话均设有中继设备,并设有各种特种业务中继 ,适应长途半自动拨号和全自动拨号的需要。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微波中继站遥控系统 省微波通信总站和D41站应用脉冲数字电路控制及巡回扫描方式, 研制成功遥控、遥测、遥信设备,于1976年6月30日在D41站安装使用。该系统可对42个工作 点进行巡回检测,并可对其中的32个工作点进行定性测试,对10个工作点进行定量测试,还 可以自动显示山上机械工作状态,对障碍部位自动告警,对两个方向和山上山下进行通信联 络;山下设备可以对山上设备实施14项遥控,如波道倒换、微波收发信机启闭、硅整流器启 闭和倒换及浮充自调整、联络机通信方向转换等;遥信设备还可以监听机房工作声响,并具 备闭锁、记忆和纠错性能。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准电子自动交换机自动测试 70年代后期,省邮电管理局准电子自动交换机技术小分队 根据准电子自动交换机的特点,提出自动测试的技术方案。勃利县邮电局刘清顺和宁安县邮 电局朱元地先后应用单板机研制成功自动测试系统。勃利县邮电局在全省邮电部门首家把单 板机应用于通信生产,机器运行情况在单板机控制下可自动打印出来,根据打印记录,很快 可以找到故障并及时维修。1984年1月,省邮电管理局在勃利县邮电局召开现场会,推广应用 单板机,推动了微机技术在全省邮电部门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