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 厂
历史状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哈尔滨电政管理局、伪齐齐哈尔电政管理局
先后建立了修缮所,担负本地区电信通信设备的修理任务,以后又相继自制通信设备和零配
件,为黑龙江地区邮电工业的萌芽。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于1946年7月在原修机室的基础上设立修理工厂,
装配修理各种电话机、交换机和电报机,生产步进制电话交换机配件。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成立后,为全面恢复邮电通信生产和解决邮电职工生活问题,于1946
年12月在哈尔滨市建立了火柴厂、肥皂厂、铅笔厂、卷烟厂、灯泡厂、电池厂;西满邮电管
理局在齐齐哈尔建立了齐齐哈尔市邮电油米厂,并与西满军区合建了西满新华电池厂,生产
电话用干电池。1947年6月,经过整顿,上述火柴厂、肥皂厂、铅笔厂、卷烟厂停产。1948年
3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建立了电信器材厂,哈尔滨市电报电话修理工厂并入该厂。同年8月
,建立哈尔滨炭精厂,哈尔滨电池厂并入该厂。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东北邮电管理总局
电信器材厂迁至沈阳。年末,灯泡厂并入炭精厂。
1956年,为修配全省邮电通信器材,黑龙江邮电管理局抽调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修机室
部分设备和人员,建立了黑龙江邮电管理局修机室,为后来黑龙江省邮电工业的发展打下了
基础。
1958年,为解决通信与全省大炼钢铁、大办工业之间的供需矛盾,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
根据中央大办工业和邮电部四级干部会议精神,提出开展技术革命,大办邮电工业,自力更
生解决全省通信设备落后和通信能力不足的问题。同年8月,在修机室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
江省邮电管理局邮电器材制造厂。省内各级邮电部门本着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和
边建设、边生产的原则,也陆续办起工厂。到该年9月,全省地市县邮电局和省邮电管理局直
属单位共建起112个各种类型的邮电工厂。有些厂由于条件不成熟,办起后又撤销。据1958年
底统计,全省还剩有69个邮电工厂。
1959年1月,全省从事邮电工业的职工917人,100人以上的工厂有3个,30——100人的有
8个,16——30人的有6个,15人以下的有52个。3月,省邮电管理局召开全省邮电工业、科研
、供应工作会议,总结1958年以来全省邮电企业在全党全民办工业的方针指引下,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土洋结合,白手起家开办邮电工业的情况;针对全省邮电工业基础薄弱,设备
不足,技术力量分散,原材料筹购困难以及相当一部分工厂处于半生产、半停顿状态等问题
,决定对全省邮电工厂实行“六定”和“过五关”。“六定”即:定型(名称、规模、设备
)、定产品内容、定产品质量、定生产任务、定人员和组织机构、定工厂资金。“过五关”
即:过设备、技术、元件、质量、原料关。会议明确了工厂分工原则:县局开办的工厂以修
配为主,并负责制造县以下通信需要的设备,如单路载波机、会议电话机、氖灯交换机、电
话机、增音机等;专署邮电局和市局的工厂制造专署到县之间的多路载波、增音设备,以及
长途电话交换机、无线电发信机等,并负责修配和制作零配件;省邮电管理局直接管理的工
厂生产技术比较尖端、工艺比较复杂的多路载波机、增音机、无线电收发信机等。
1959年4月6——20日,东北三省邮电管理局在哈尔滨召开协作会议,贯彻第八次全国邮
电工作会议精神,对现有工厂进行整顿,确定重点掌握几个骨干厂作为生产邮电通信设备主
要力量的基本方针。黑龙江省邮电工业经过调整,保留了4个省邮电管理局直属工厂、4个专
署邮电器材厂和8个县(市)邮电修配厂;其它市县局工厂改为修机室。
1961年8月,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邮电部第十一次邮电工作会
议精神,对全省邮电工业进行了调整精简,合并了两个工厂,撤销了4个工厂。全省邮电工业
职工由调整精简前的1193人减少到450人。1962年8月30日,省邮电管理局再次采取精简措施
,只留下一个省邮电器材厂,改名为黑龙江省邮电修机室,职工134人。1962年12月17日,又
将修机室改为黑龙江省邮电器材修配厂。
1966年,为适应战备工作的需要,黑龙江省邮电工业再度兴起。1970年,为在黑龙江省
建成“小而全”的邮电工业体系,落实邮电部把200余种通信零配件下放各省自行解决的决定
,黑龙江省邮政局建立了3个工厂,黑龙江省电信局建立了12个工厂。
1973年11月5日,省邮电管理局对全省邮电工业进行了调整,确定省邮电管理局直属工厂
6个,地市局所属工厂9个。到1978年,全省邮电工业职工达到2025人。
1979年12月,贯彻邮电部召开的全国邮电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确定的对全国邮电工业结
构进行调整的精神,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全省只保留省电信器材厂、省通信电缆厂和省邮政机
械汽车修造厂,其余工厂撤销。1981年8月,省邮政机械汽车修造厂并入省邮电建筑公司。
1985年,全省邮电部门共有工厂两个,职工856人,主要生产设备106台,邮电工业固定
资产1187万元,工厂占地面积211757平方米,其中厂房和宿舍等共58260平方米。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直属工厂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哈尔滨期间,先后建
立了8个工厂。经过调整,至1948年8月,只保留了两个。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器材厂 1948年3月,由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修理工厂和齐齐哈尔
修理所的主要设备及人员合并建立,厂址在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院内(今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
街54号)。设备20余台,职工40余人。装配修理各种电源、交换机、电话机和电报设备。19
48年11月23日迁往沈阳。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哈尔滨炭精厂 1948年8月,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调集电池厂、西满新
华电池厂、东北军区东安电池厂、辽南省电池厂、开原电池厂的设备和人员,并调原伪满开
原碳素工厂制造炭精的设备,合并建立。厂址在伪满陆军医院旧址(今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
街111号)。有车床、冲床、球磨机、砂轮机等设备,职工60余人,生产军需电池、炭精粒等
。1948年末,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灯泡厂并入炭精厂,厂名改为东北电信器材工厂哈尔滨第一
厂。1949年4月,又改为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哈尔滨炭精工厂。1950年11月,为支援抗美援朝战
争,东北行政委员会将东北电工局沈阳电工八厂干电池车间的全部人员、设备、材料调入该
厂,职工增至122人,生产干电池和炭精产品。1952年6月,移交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领导,
厂名改为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第十三厂。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直属工厂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直属工厂始建于1958年。
黑龙江省邮电载波机厂 1958年9月,为适应全省工农业生产形势需要和解决长途通信紧
张状况而建立。厂址设在哈尔滨市民益街54号省邮电管理局院内,主要生产3路载波机。有职
工157人,钻床4台,压力机4台,高温炉3个,各种仪表40余件,生产用房1750平方米,办公
用房50平方米,福利设施300平方米。1960年1月15日,与省邮电器材制造厂、省邮电自动电
话机械厂合并为省邮电器材厂。1960年7月1日,又恢复省邮电载波机厂。1961年9月,经黑龙
江省经委批准,并入牡丹江电讯电缆厂。
黑龙江省邮电自动电话机械厂 1959年9月建立,地址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大街哈尔
滨市市内电话局内,由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代管,主要试制纵横制自动交换机。有职工294人
,车床、冲床、钻床等共44台。1960年1月15日,与省邮电器材制造厂、省邮电载波机厂合并
为省邮电器材厂,并留下50人和相应设备组成哈尔滨邮电器材厂,隶属哈尔滨市邮电局。
牡丹江电信器材厂 1958年9月建立,名称为牡丹江邮电器材厂,隶属牡丹江专署邮电局
,厂址设在牡丹江市温春,主要生产单路载波机。有职工35人和剪床4台。工厂面积200平方
米。1960年1月,改称牡丹江电讯电缆厂,为省邮电管理局直属重点厂。1961年9月,省邮电
载波机厂并入,改名为牡丹江电信器材厂,嫩江专署邮电器材厂同时并入,仍为省邮电管理
局直属厂。主要生产载波机和通信电线。有职工150人,主要设备28台。1962年时,厂房300
0平方米,宿舍1000平方米,有编织机25台、拔丝机5台、成缆机2套、各种电信仪表200余台
。1962年8月30日撤销。
黑龙江省七○八厂 1966年5月,为适应战备需要而建立,为省邮电器材修配厂三线厂,
厂址设在尚志县冲河。1967年8月,改称兴建工具配件厂。1968年8月,该厂正式独立。邮电
分设后,于1970年1月改称黑龙江省七○八厂,隶属省电信局领导,分载波、金工、车工3个
车间,主要生产3路晶体管载波机和通信设备零配件。有职工371人,主要设备66台。1973年
7月邮电合并后,隶属省邮电管理局领导。1980年7月1日撤销。
黑龙江省邮电印刷厂 1970年1月建立,归省邮政局领导,名称为黑龙江省邮政印刷厂,
厂址设在五常县山河屯镇。有职工107人,生产用地8000平方米。1973年邮电合并后,改称黑
龙江省邮电印刷厂。主要生产邮电业务单式和用纸。1979年12月移交地方。
黑龙江省摩托车配件一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鸡西市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鸡西市
电信局领导,厂址设在鸡西市。主要负责维修本市通信设备,同时生产部分配件。1973年7月
,改为黑龙江省摩托车配件一厂,隶属省邮电管理局领导,主要生产摩托车活塞环等零配件
。1979年12月撤销。
黑龙江省摩托车配件二厂 1970年1月建立,地址设在海伦县海伦镇,由海伦县邮政局领
导,后隶属省邮政局领导。1973年邮电合并后,隶属省邮电管理局领导,主要生产摩托车配
件。1979年12月撤销。
哈尔滨市电讯设备制造厂 原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局仪器四厂,集体所有制。1970年末
,为适应战备需要,解决邮电部将部分通信设备和配件下放后的供应问题,哈尔滨市革命委
员会将该厂划归电信部门,改称哈尔滨市电讯设备制造厂,为省电信局直属工厂。有职工21
3人,各种设备80台。主要生产自动电话机和共电电话机。1975年,因体制和产品销售问题重
新划归哈尔滨市二轻局。
黑龙江省邮政机械汽车修造厂 1974年1月建立,地址在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二道街。有
职工56人,生产用地15400平方米,主要装配邮运汽车,修理汽车,生产摩托车配件和邮运托
盘车。隶属省邮电管理局领导。1981年8月,并入黑龙江省邮电建筑公司。
黑龙江省电信器材厂 1958年8月建立。名称为黑龙江省邮电器材制造厂,厂址设在哈尔
滨市动力区进乡路2号,主要生产接线铜管和59——1型简易长途台。有设备7台,职工17人。
成立时,哈尔滨手工业联合社第十二铁业社接线铜管车间和8台简易设备、43名干部工人并入
该厂。1959年5月,扩建厂房3000平方米。1959年10月,哈尔滨市邮政机械厂并入,当时,调
入干部工人26人,设备5台。1960年1月15日,该厂与省邮电载波机厂、省邮电自动电话机械
厂合并,成立黑龙江省邮电器材厂。其时,有职工252人,设备60台,厂房3084平方米,主要
生产载波机、长途电话接续台、共电交换机和通信线路铁件等。1960年7月1日,省邮电载波
机厂的人员、设备和产品从邮电器材厂中分出,将原邮政机械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重新调给
哈尔滨市邮电局。
1962年8月,牡丹江电信器材厂撤销,原生产载波机的16人调入省邮电器材厂。同时,省
邮电器材厂改名为黑龙江省邮电修机室。同年12月17日,改称黑龙江省邮电器材修配厂,职
工减少到133人。1966年5月,根据战备需要和建设三线工厂的指示精神,工厂抽调十余人到
尚志县冲河筹建三线厂。1968年8月,又从工厂抽调部分干部、工人和80名徒工到三线厂。邮
电分设后,工厂于1970年1月改名为黑龙江省电信器材厂,开始生产磁石电话交换机。1972年
,工厂将原厂房、场地移交给省邮电器材公司,新建厂房3栋,生产用房面积达7956平方米。
1973年11月,工厂建立改装邮政汽车试制车间。1974年6月样车试制成功后,试制车间和35名
干部、工人及相关设备调给省邮政机械汽车修造厂。1974年后,主要生产准电子自动电话交
换机和笛簧继电器等产品。1979年,开始生产国际人工电报用户交换机,产品开始面向社会
。1981年,开始生产钢窗。1984年,开始生产131、130型客货两用车车厢。至1985年,省电
信器材厂的主要产品有:磁石、自动电话机、交换机,电报配套设备,线路器材,邮政用品
和设备,环路载波机和钢窗、车厢等。当年,该厂工业总产值为285万元,上缴利润28.8万
元;工厂占地面积为44757平方米,有厂房9373平方米,非生产用房10735平方米,职工宿舍
8221平方米;职工376人,其中管理干部40人,工程技术人员78人;设有机加模具、钢窗、钣
金、电子装配、电力设备维修5个车间,主要设备202台,仪表240套;固定资产515万元,净
值377万元。此外,还设有附属青年工厂,有集体职工73人。
黑龙江省通信电缆厂 邮电部于1966年11月和1968年8月两次投资共41万元,1967年7月
开工建设,196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厂名为黑龙江省邮电木材防腐厂,厂址设在阿城县玉泉
镇。建厂时,有职工70人;工厂投产时,职工增至190人。主要生产任务是防腐电杆。1969年
邮电分设后,工厂隶属省电信局。1970年4月10日,更名为黑龙江省电信木材防腐厂,设木材
、电线、防腐、机修动力4个车间,有职工275人。1971年11月,职工增至339人。1973年邮电
合并后,工厂隶属省邮电管理局。在生产防腐电杆的同时,试制并批量生产了钢芯铝绞线、
铜芯软线、跳线、铁芯电话线等产品。1975年,又试制并批量生产了全塑市话电缆、局用电
缆、橡胶电源线、电话线等产品。1976年1月5日,工厂更名为黑龙江省通信电缆厂。1985年
,厂区占地面积为17.5万平方米,厂房1.8万平方米,职工480人,主要设备124台,固定资
产672万元;主要生产100对以下全塑市话电缆、局用电缆、配线电缆和农话电缆等产品。
地市县邮电工厂 黑龙江省的地市县邮电工厂先后设于1958—1970年。
嫩江专署邮电器材厂 1958年9月建立,先后隶属嫩江专署邮电局和齐齐哈尔市邮电局,
厂址设在齐齐哈尔市,主要生产单路载波机和简易电话机,并承担省邮电管理局分配的碳膜
电阻、云母电容、纸介电容、碳膜电阻衰耗器等生产任务。有职工67人(后来发展到90人)
,设备15台,其中车床1台、铣床1台、钻床4台、冲床3台、电锤(10吨)1台、其他机床5台
,生产车间670平方米,办公用房100平方米。1961年,由省(市)科委投资36万元,建设厂
房600平方米(包括试制费用),职工发展到143人,主要设备达到36台;主要生产无线电元
件和会议电话机。1961年9月,并入牡丹江电讯电缆厂。
合江专署邮电器材厂 1958年9月建立,先后隶属合江专署邮电局和佳木斯市邮电局,厂
址设在佳木斯市,有职工68人,主要生产单路载波机。1961年,职工减少到59人,主要设备
19台。同年9月全省邮电工业整顿时,改为佳木斯市邮电局修机室。
海伦邮电器材厂 1958年9月建立,隶属松花江专署邮电办事处,厂址设在海伦县海伦镇
,有职工18人,主要装配磁石电话机和磁石电话交换机。1959年,职工发展到32人,有车床
1台、钻床2台、其他机床3台,厂房面积30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255平方米。1960年,确定
以生产邮政用品为主,厂名改为海伦邮政机械厂,生产邮政日戳、墨盘、信箱等。1961年,
职工发展到62人,主要设备达到26台。同年9月撤销。
黑河专署邮电器材厂 1958年9月建立,隶属黑河专署邮电局,厂址设在爱辉县邮电局内
,职工27人。主要设备有冲床1台、土花腊机1台、千斤压力1个、土拔丝机1台、绕线机3台。
主要生产磁石电话机、花腊线、单路载波机。1959年全省邮电工业调整时,人员减少到26人
。1961年9月改为修机室。
哈尔滨邮电器材厂 1959年12月29日建立,有职工50人,隶属哈尔滨市邮电局,主要生
产通信器材零件。1961年6月,职工达到296人,主要设备39台。同年9月改为修机室。
绥化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绥化地区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绥化
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绥化县绥化镇,以修理本地区通信设备为主,并生产蝴蝶簧、转电线
圈等部分零配件。有职工31人,主要设备21台,其中小车床、铣床、牛头刨、冲床、剪板机
各1台,手搬压力4台,电镀(锌)设备1套,其他设备11台。1973年邮电合并后,改为绥化地
区邮电设备修造厂,隶属绥化地区邮电局领导。1974年,安达县电信设备配件厂并入该厂。
1979年12月撤销。
牡丹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牡丹江地区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
牡丹江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牡丹江市,以修理本地区通信设备为主。有职工31人,主要设
备14台,其中土油压4台、全自动油压1台、各种车床5台、抛光机2台、其他设备2台。1973年
邮电合并后,改为牡丹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承担自动电话机胶壳、送受话器握柄、叉托
等部分零配件生产任务,隶属牡丹江地区邮电局。1979年12月撤销。
嫩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嫩江地区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嫩江
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齐齐哈尔市,以修理全省载波机为主,同时生产部分载波机。有职工
43人,主要设备58台,其中各种车床5台、铣床1台、刨床1台、冲床2台、测试仪36台、其他
设备12台、电镀(锌)设备1套。1973年邮电合并后,改为嫩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隶属嫩
江地区邮电局。1979年12月撤销。
齐齐哈尔市电信设备修造厂 1970年建立,隶属齐齐哈尔市电信局,厂址设在齐齐哈尔
市,以修理本地区通信设备为主,同时承担生产圆型分线箱、熔线管等部分零配件。有职工
23人,主要设备13台,其中车床2台、冲床1台、热压1台、点焊机1台、其他设备8台,资金5
.3万元。1974年改为修机室,原生产任务移交绥化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合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合江地区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合江
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佳木斯市,以修理本地区通信设备为主,同时承担59——4、59——5
型载波机零配件、掉牌线圈、铃线圈、热线轮等配件生产任务。有职工16人,主要设备为小
车床5台、牛头刨1台、冲床1台、压力2台、台钻2台、仪器仪表11台。1973年,与合江地区邮
政汽车修配厂合并为合江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隶属合江地区邮电局,承担全地区邮电机动
车辆大修理和通信设备零配件制造等任务。1979年12月撤销。
黑河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 1970年1月建立,名称为黑河地区电信设备修造厂,隶属黑河
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黑河市,以修理本地区通信设备为主,同时承担生产配线架等配件任
务。有职工11人,主要设备11台,其中冲床、车床、铣床、热压各1台,电镀(锌)设备1套
、木工设备1套、其他设备5台。1973年,改为黑河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隶属黑河地区邮电
局。1979年12月撤销。
安达县电信设备配件厂 1970年1月建立,隶属绥化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安达县,为全
省通信设备生产配件。有职工39人,主要设备16台,其中车床1台、冲床1台、注浇机1台、仪
表车1台、专用设备10台、镀锌设备1套、印刷电路1套。1974年,并入绥化地区电信设备修造
厂。
宾县电信配件厂 1970年1月建立,隶属松花江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宾县宾州镇,主要
生产电话机(装配)、电话机用磁铁。有职工19人,主要设备9台,其中车床3台、冲床1台、
球磨机2台、高温炉1台、其他设备2台。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设备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
原因,于1973年12月14日撤销,生产任务和设备转给省七○八厂。
克东县电话线厂 1970年1月建立,隶属嫩江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克东县,生产电话橡
胶线。有职工12人,主要设备15台,其中挂胶机1台、编制机12台、加硫罐1台、炼胶机1套。
由于人力不足等原因,难以维持正常生产,于1973年12月16日并入省电信木材防腐厂。
五常县电信配件厂 1970年1月建立,隶属松花江地区电信局,厂址设在五常县五常镇,
为全省电信部门生产感应线圈、铃线圈等通信生产配件。有职工28人,主要设备8台,其中车
床1台、冲床1台、手搬压力1台、手捣2台、绕线机2台、镀锌设备1套。1975年改为集体所有
制,转产邮政扎袋麻绳。